弗·費·佩切利察〔著〕 鄭英魁〔譯〕2
(1.俄羅斯遠東聯(lián)邦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690091;2.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沈陽110036)
普京外交政策發(fā)展的中國走向
弗·費·佩切利察〔著〕1鄭英魁〔譯〕2
(1.俄羅斯遠東聯(lián)邦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690091;2.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沈陽110036)
2003年普京任俄羅斯國家元首后,使莫斯科對東方的外交政策發(fā)生了轉變,俄羅斯領導層特別高度重視對華關系和密切合作,即公開表明了俄羅斯新一屆政府不僅要在俄羅斯,也要在中國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有力地促使中俄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建立與鞏固。俄羅斯和中國之間的戰(zhàn)略伙伴關系從政治宣言變成了具體的政治實踐,進一步鞏固了國際人文關系,建立了多方秩序。在此基礎上,俄羅斯所宣布的對外政策方針的穩(wěn)定性和可以預見性不僅僅停留在綱領性文件上,而且要在中俄關系的雙方合作和解決國際問題中通過合作模式加以實施。這種合作模式在國際政治舞臺上不僅表明了雙方反霸權主義的態(tài)度,更尤以這些年的實踐經驗證明了普京對外政策的中國導向是正確的。
普京總統(tǒng);中俄戰(zhàn)略伙伴關系;中俄貿易;俄美關系
2003年3月弗·弗·普京(以下簡稱普京)任俄羅斯聯(lián)邦(以下簡稱俄羅斯)國家元首,使莫斯科對東方的外交政策發(fā)生了轉變。俄羅斯領導層特別高度重視對華關系和密切合作。這并非偶然。莫斯科新政府不僅完全遵照了早在鮑·尼·葉利欽(以下簡稱葉利欽)總統(tǒng)執(zhí)政時期的外交精神,重視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下簡稱中國)在亞太和世界政治中的作用,平穩(wěn)合理延續(xù)其外交政策,而且,在普京總統(tǒng)剛一上任就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具體外交步驟,這極大地推進了兩國間關系的進一步發(fā)展。它不僅體現(xiàn)在擴大雙方接觸、經濟貿易、文化往來及其他的合作,而且還體現(xiàn)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戰(zhàn)略互助。應該說,普京所繼承的是一個20世紀90年代經濟極度衰敗、民眾內部政治混亂、社會問題諸多、十分不好治理、國家威望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已經極度下降的俄羅斯。葉利欽執(zhí)政期間的政策不連續(xù)性和經常的不守信政治致使俄羅斯從一個超級強國變成了一個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世界地位,不斷發(fā)生經濟危機的國家。在這種情形下,美國伙同自己的北約聯(lián)盟成員便開始改變立場,并否定作為強制條約的莫斯科政策。因此,莫斯科與華盛頓之間在很多問題上產生了原則上的分歧,關系逐漸生疏,并產生暫時的沖突。盡管葉利欽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應對措施,但是由于他的政權很弱,無法制定出合理的執(zhí)政方針和路線。
這一任務理所當然地留給了以普京為首的新一屆俄羅斯政治領導集體去解決。普京的革新始于國內,同時將國家外交方針轉向東方,首先是親近中國。這引起了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多方面的強烈反應,也公開表明了俄羅斯新一屆政府不僅要在俄羅斯,也要在中國擴大自己的影響力。與此同時,西方努力保證跨國石油公司的大量開采,以積極投入俄羅斯和中國市場。為了增加全球經濟、軍事技術和信息力度,西方希望在中國和俄羅斯找到自己的同情者,并在他們中間擴大共贏的堅定信念,使其徹底放棄中國和俄羅斯的戰(zhàn)略合作思想,形成完全對立或不合作性的親西方立場。針對西方這一目的,中國積極采取持不同政見者和反對者的意見,而俄羅斯則對那些追隨西方的“知識分子”采取了徹底鏟除臭名昭著的西(希)特勒特工“第五縱隊”的強硬手段。然而,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俄羅斯,在那些被誘惑的“西方人”中都能夠找到不同的思想變化過程,在這些過程中的每一階段都是采用了客觀上文明思想的極端手段,甚至于從一開始就否定了中國和俄羅斯能夠達到石油自給自足的可能性〔1〕。最終,莫斯科和北京抵制住了所有反對俄中親近的思想傾向,并堅定地站到了反對西方世界主義全球模式的前線。
一
普京在自己的執(zhí)政綱領《俄羅斯與正在變化著的世界》中明確強調莫斯科對中國的友好態(tài)度,并把中國當成俄羅斯最大的、日新月異發(fā)展中的東方鄰居。如何與這個鄰居合作預示著俄羅斯未來發(fā)展的廣泛可能性〔2〕。
在進一步擴大與中國合作的進程中,雙方都在系列互利互惠的合同中得到了牢不可破的基本國際權利,這首先體現(xiàn)的是雙方簽署的基礎文件,例如:于2001年6月16日在莫斯科簽署的《友鄰、友誼和合作》合同。俄羅斯科學院院士穆·列·季馬連科評價說:“這個文件的簽署對俄中關系發(fā)展注入了巨大的動力,同時也擴大了國際權利”〔3〕。“俄羅斯和中國之間的戰(zhàn)略伙伴關系從政治宣言變成了具體的政治實踐,進一步鞏固了國際人文關系,建立了多方秩序,規(guī)范了國際權利和聯(lián)合國憲章準則,促進了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體制的形成”〔4〕。
普京新的對外政策基礎的建立,在某種程度上使俄羅斯內部政黨之間產生了激烈爭論。爭論的焦點是涉及國家生存的一個重要議題:與西方世界的關系,尤其是與美國的關系。隨之而來的,便是討論與亞洲國家的關系,其中也包括與中國的關系??蓪⑦@些辯論的參加者分為三派:親西方派(歐洲聯(lián)盟統(tǒng)一的反對者、歐共體專利協(xié)定、“蘋果黨”以及其他右翼黨派成員),反西方派(西方的反對者—俄羅斯聯(lián)邦黨黨員和其他左翼黨派成員),中立派。綜合這些派別的觀點可做如下評論。
所有親西方人發(fā)言的主題是:俄羅斯應該不惜一切代價獲得西方統(tǒng)一的經濟體系,進入西方世界,為此“要徹底根除俄羅斯走向倒退,并與美國實現(xiàn)對抗的潛在危險性”,盡可能“加大對西方批評的信任度,遵守西方人已經為其建立起來的規(guī)章制度,完成他們的要求”?!拔鞣饺恕币庾R到,在很大程度上,俄羅斯沒有機會成為西方世界的平等成員,等待它的只是一個不相稱的伙伴關系,最終是削減自己的主權。但是,他們還認為,這樣的地位對于國家來說也比與美國隔離發(fā)生沖突要好。另一些親西方人士還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上述兩種人極力批評普京拖延經濟改革進程,企圖鞏固殘酷的國家政權,尖銳駁斥被北約國家所批評的為了獨立,不依賴華盛頓及其他“人文干涉”。在這種情況下,出現(xiàn)了一種不良局面,就是美國帶有霸權主義和擴張主義的政策給俄羅斯暨俄的盟國以及其他朋友帶來了威脅。
這一次也引起了中國分析家的注意,他們這樣強調說:“俄羅斯和美國的利益不可避免地要發(fā)生沖突,美俄矛盾的根本原因是美國極力想鞏固自己的‘世界領袖’地位,而俄羅斯想極力維護不愧為自己大國地位,保護自己的尊嚴,不屈從于外來習俗”〔5〕。
中國領導人追求“占據交戰(zhàn)上峰”的傳統(tǒng)并非偶然,這種追求預示著他們表達某種圓滿命運的傳統(tǒng)思想,但是未必需要弄清楚美國之所以、出于什么目的不斷鞏固自己世界領袖地位;或者要說明,對俄羅斯來說,所謂不愧的大國地位,這不是俄羅斯領導人自尊心的體現(xiàn),而是要復蘇大國地位的問題。
自由主義者西方人的評論員們——“俄羅斯聯(lián)邦共產黨”“正義俄羅斯”“祖國”和“俄羅斯自由民主黨”的黨員們用另一種方式接受美國和西方,也就是將其視為不共戴天的敵人,這從“冷戰(zhàn)”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冷戰(zhàn)只不過是一個界限,不過是從過去意識形態(tài)上存在的矛盾變成了目前地緣上的矛盾而已。正因為如此,在他們看來,應該建立俄羅斯戰(zhàn)略。反西方主義者通過北約擴大、西方支持車臣分裂主義者,極力將俄羅斯從中亞撤出等,這些事實證明美國和西方對我國的敵對性。他們還回憶了俄羅斯在20世紀90年代上半葉時的慘痛政治教訓——俄羅斯沒有自己的對外政治利益,失去了很多盟友,損失了很多民族利益,這都是美國拒絕與我們成為合作伙伴的結果。
因此,各種政治勢力使國家陷入兩難境地,親西方主義者叫囂:或者統(tǒng)一到西方世界,或者獨立,與西方隔絕。反西方主義者對這一問題持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是國家經濟政治主權附屬的改變,甚至國家滅亡,另一種是變成非獨立性國家。
顯而易見,在這兩種辯論模式中,其中的每種模式都有某些道理。例如,可以部分地同意第一種意見,沒有西方的投入和工藝技術,沒有西方國家的協(xié)助和經濟優(yōu)惠,俄羅斯的改革就會止步。這一點毫無爭議,俄美關系擁有相當大的合作潛力,甚至在“冷戰(zhàn)”時期也不例外。從另外一個方面講,他們應該無條件地完全服從美國的管制,并遵守其任何自由規(guī)章制度,不能有一點點走樣。簡而言之,對俄羅斯而言,作為趕超西方的工具,統(tǒng)一到西方世界是一把雙刃劍。獨立可免除危險,但是同時會享受不到西方技術的繁榮成就。俄羅斯不同的政治團體的代表們通過這些論證和爭論將目光轉向了中國。根據親西方者和反西方者們對中國的態(tài)度,總體上,可以將其稱之為反中國者,但概括性講,持這種立場的兩種人,都是對西方比對東方更加重視。當然,今天沒有一個俄羅斯西方者不認為,完全脫離中國的標志是共產主義派別國家,是思想上與俄羅斯對立的人,這是20世紀90年代初,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和古巴公開的立場。然而,西方人對莫斯科與北京的親近持懷疑態(tài)度,有所擔心,但愿俄羅斯不會因此而將國家政策導向東方,與中國成為合作伙伴,甚至建立俄中反西方聯(lián)盟。有人說,中國改革的經驗不適于俄羅斯,因為它提高自己最終效益的唯一正確方法早已過時,那就是走西方的道路。這條道路是拒絕國家調控經濟,而有利于自由市場經濟。“任何一個使這種看法合乎現(xiàn)代要求的愿望都符合某些歷史觀點,并被解釋為沒有前途的。根據這種推測,中國未來經濟不可避免地逐漸走向崩潰?!薄砹_斯著名漢學家亞·姆·貝爾戈爾說。但是事實卻與這些預測相反,中國經濟順利發(fā)展了,2014年躍升為全球第一位。
20世紀90年代初,我們在俄羅斯看到的則是另一番景象。當時,親西方的革新者領導俄羅斯政府,藐視中國的改革經驗。價格瞬間放開,按照這種“休克”療法,所產生的后果只是極大的通貨膨脹。國家財產單極私有化所導致的只是國內資源的流失。諾貝爾獎獲得者賈·斯季戈里次認為,這兩種因素的混合作用使俄羅斯經濟長期下降〔6〕。
以普京為首的俄羅斯政治精英們接受了20世紀90年代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教訓。俄羅斯總統(tǒng)和他身邊的人看到了很多對自己國家發(fā)展寶貴的中國經驗。比如,國企改革的經驗。中國國企改革與俄羅斯的區(qū)別是經過多年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俄羅斯是瞬間將國有企業(yè)變成了私營企業(yè)〔7〕。為了提高國有企業(yè)的效益和競爭力,當時不僅應該重新裝備和改建企業(yè),還應該將企業(yè)從諸多繁重的社會負擔中解放出來,最重要的是將企業(yè)從大量繁重的勞動力中解放出來。但是,人是不能直接被扔到大街上的,那樣會增加社會動亂的風險性。于是便建立了一個體系,在這個體系范圍內裁減員工,不讓其失業(yè),在一定時間內保留在企業(yè)的關系,并從企業(yè)獲得少量的薪酬〔8〕。
中國改革還有一個優(yōu)點,就是從簡單逐漸走向復雜。“這種方法保證了積累和有效使用改革經驗,減少可能發(fā)生的錯誤,支撐高效經濟發(fā)展過程,所伴隨的是社會政治穩(wěn)定?!薄砹_斯著名漢學家,亞·姆·貝爾戈爾說〔9〕。中國的很多改革,最初總是小范圍實驗性的,然后再逐漸擴大到全中國。
普京執(zhí)政時期,俄羅斯對中國改革不斷增長的興趣和積極性,與中國合作的熱情引起了以自由黨人為代表的西方評論者的熱議。
親西方派在批評普京總統(tǒng)極力主張建立政權垂直領導,改變經濟改革方針的同時,并不情愿地將其偏激地視為“亞洲模式之一”。
從俄羅斯國內這一方面講,認為俄羅斯與西方對峙,不可避免會導致霸權政治的那些人,希望找到以中國為代表的依據。在他們看來,正是那個霸權政治使北京和華盛頓的未來關系變得尖銳,必將導致俄羅斯和中國聯(lián)合起來與美國對抗。
毫無疑問,俄中關系的依據,以及與其發(fā)生的所有關于俄羅斯在世界舞臺上有關俄羅斯戰(zhàn)略主要內容的討論,都顯示出俄羅斯過去一直處在世紀之交的被批評地位。直到普京領導俄羅斯的初期,分析家們才開始認識到,普京的功績似乎是他在很大程度上預感到了,未來俄羅斯行動的最佳路線首次來臨,這條路線可以讓俄羅斯放棄極端主義,并與兩種愿望模式的其中一種聯(lián)合〔10〕。
二
普京對外政策的優(yōu)先走向的選擇,對作為歐亞強國的俄羅斯的霸權地位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種形勢他不止一次地強調指出過。這種觀點在《俄羅斯對外政策構思》一文中也早就反映出來了。(2000年)國家明顯的出路是面向兩大洋—北冰洋和太平洋,這一路徑成了確定俄羅斯人精神文明構成的客觀因素,同時也告訴俄羅斯國家,它的對外政策必須保持西東方發(fā)展的均衡性。這一點已經得到了證實,早在歐盟建立時,俄羅斯就起到了主要杠桿作用。
這一最重要作用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在2012年1月《消息報》上發(fā)表的綱領性文章中再次強調指出?!岸砹_斯能夠,并該當之無愧地說出自己的文化遺產所起到的文明模式作用,因為俄羅斯擁有偉大歷史、地理,以及不僅限于歐洲文明的堅實基礎,還具有與東方世界相互合作,多世紀交流所積累的經驗,目前在這個東方世界里,具有經濟實力和政治遠見的一些新中心正在蓬勃發(fā)展?!薄?1〕當然,毫不夸張地說,中國正在成為這樣一個世界經濟和政治的中心。
普京總統(tǒng)對中國的政策力求穩(wěn)定性、循序漸進性和可預見性。但是,如果與西方關系趨于穩(wěn)定,這是目前俄羅斯方面最希望的,那么對俄中關系而言,這種穩(wěn)定性和可預見性,無論對俄羅斯還是對中國來說,都是政治優(yōu)點。正如人們所預測,這一穩(wěn)定性的存在與目前某些群體存在有關。首先,俄羅斯追隨中國是一種十分有價值的寶貴經驗的嘗試,它符合自己在國際舞臺上的獲取利益和可能性。以普京為首的那些負責制定和實施國家對外政治戰(zhàn)略的領導人想得很實際,無論是理想主義者,還是民主主義者,幻想和神話世界力量中心,都不予接受,哪怕它是美國、中國或者歐盟。
其次,俄中伙伴關系的穩(wěn)定性對雙方都是富有成效且有廣泛需求的,具體表現(xiàn)在:長期和平相處,為實現(xiàn)雙方戰(zhàn)略任務長期開展經貿相互合作?!爸袊投砹_斯的相互戰(zhàn)略依賴和相互支持是大規(guī)模的、長時期的。中國離開俄羅斯,可能會陷入孤立,若面臨重大事件,它會顯得力不從心。相反,俄羅斯離開中國,在需要發(fā)揮自己的積極作用時,也會感到自己勢單力薄。”〔12〕——中俄關系歷史研究會中國協(xié)會主席、李靜杰教授強調指出。
最近,在對外政策方面,雙方實現(xiàn)了多方面問題擴大的有效合作,其中主要是:第一,反對美國建立新的反導彈防御系統(tǒng)計劃。2000年時,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訪問北京期間有關反導彈防御聯(lián)合聲明的簽署是一項重要的政治步驟,其結果是兩國首腦告知美國雙方力量聯(lián)合的堅定決心,正像聲明中所說,目的是不使“美國在軍事領域和安全問題方面的追求”中立化。第二,西方對其他國家的內部事務所采取的是武裝干擾的策略,正如杜尚別(塔吉克斯坦首都)“上海五國”宣言中所闡述的那樣。不接受任何外來勢力對主權國家內部事務進行干擾和壓力,是在“北京宣言”中正式提出的。第三,與分裂主義做斗爭(這個問題與前面所說的問題密切相關,因為西方利用一切機會支持分裂主義的時候,正是采用上述借口)。在“北京宣言”中雙方批判了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主義和侵略性行為”〔13〕。
在杜尚別和北京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首腦會見時,俄羅斯強調指出,自己同意中國領導人對臺灣問題的立場,其中也包括臺灣作戰(zhàn)區(qū)反導彈防御系統(tǒng)計劃。就車臣問題,北京也予俄羅斯極大支持,并在杜尚別發(fā)表了兩國外交部部長“聯(lián)合公報”。穆斯林分裂主義者的活躍,以及他們利用地緣優(yōu)勢頻繁活動引起了“上海五國”成員的警覺,并達成一致,在杜尚別簽署了建立“地區(qū)反恐怖中心”的協(xié)議書。最近幾年,俄中軍事合作迅速發(fā)展。2004年1月普京在莫斯科會見中國國防部長遲浩田時說,他很歡迎之前所有與中國達成的軍事方面的合作內容。在最近幾年雙方的軍事合作大幅推進。
2005年底簽署了2008—2010年購買大飛機協(xié)議書。俄羅斯將向中國出售38架伊爾-76數(shù)據模型和伊爾78-磁航向飛機,以及該飛機的240臺航空發(fā)動機〔14〕。此外,中國還向俄羅斯訂購了“克拉斯諾波利-М”型陸軍裝備炮彈和以下空軍裝備:殲擊機,空對空近程導彈,殲擊機航空發(fā)動機,遠程和近程高射導彈系統(tǒng),用于海軍夜間偵查的柴油水下船,分艦隊雷擊艦,海上多用途殲擊機和“白蛉子”巡航導彈。此外,中國還向俄聯(lián)邦購買了生產“蘇-27”型飛機,炮彈使用以及其他軍事技術和武器的使用的專利權〔15〕。在執(zhí)行協(xié)議的過程中,雙方高級領導人都多次表示出對軍事技術合作的滿意〔16〕。
這些在2008年俄羅斯聯(lián)邦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簽署的有關主要國際問題合作宣言中都有所反映,在2010年11月15日俄中軍事技術合作國際委員會的會議上,以及其他合作文件中也都有所反映。
俄羅斯和中國的軍事合作是多方面的,是共贏的。其中的一項合作是在俄羅斯軍事院校,也包括在俄羅斯軍事委員會總司令部軍事科學院,培訓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官。
這是包括上海合作組織“和平委員會”框架內的正規(guī)化的合作研究。還有多種武器聯(lián)合制造,多種武器在中國工廠專利生產,交流軍事醫(yī)學經驗等。但是,正如雙方所指出的那樣,在軍事戰(zhàn)略合作中存在著不少問題和矛盾。這些問題和矛盾需要雙方盡力解決。
很明顯,俄羅斯和中國合作的多種數(shù)據所表明,雙方總實力是建立新世界秩序的關鍵成分。當然,它的作用是其他國家任何一種對外政策都無法替代的。在強調這點的同時,俄羅斯與中國交往具有如下目的和利益:
保證邊境周邊的穩(wěn)定和安全。冷戰(zhàn)和蘇聯(lián)解體以后俄羅斯的地理狀況有很大的變化,毫無疑問,不是向著好的方向發(fā)展。在南邊和西邊是舊邊境,原有的一些緩沖區(qū)和“衛(wèi)星國家”都消失了,增加了一些新的因子:“日本對其領土的要求,南方某些地方多發(fā)各類性質和形式沖突和矛盾;烏克蘭面臨多種難以解決的問題;由于冷戰(zhàn)敵視波羅的海被嚴格封鎖...”〔17〕。
20~21世紀之交,為了防止自己未來可能性國土面積變小,俄羅斯開始十分重視東方邊境地區(qū)的安全和穩(wěn)定。接受蘇聯(lián)歷史上與中國的對抗痛苦教訓,據俄羅斯專家們估算,當時蘇聯(lián)花費了約2000億盧布用在中蘇邊境的軍事防御上,如果與自己的物質消耗對比,相當于蘇聯(lián)在第二次衛(wèi)國戰(zhàn)爭時的全部花銷。而如今的俄羅斯擺脫了對領土安全的擔心,與中國和睦相處〔18〕。早在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的政治理論報道中就強調自己的看法是“從保證俄羅斯的安全角度出發(fā),發(fā)展與中國的關系,比發(fā)展與美國的關系更顯重要?!薄?9〕為了加快合作進程,俄羅斯率先提出,就削減與中國邊境地區(qū)的軍事力量,以及就軍事領域制定相互信任措施問題進行談判,這些是蘇聯(lián)和中國在1989年11月就已經開始的談判。因此,1996年4月在上海簽署了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中國五方邊境地區(qū)相互信任協(xié)議書。在20世紀90年代,被雙方國家認為有爭議的領土“劃分”問題,通過簽署法律協(xié)議書的方式,得到了部分解決。用俄羅斯外交部原副部長阿·巴諾夫的話說,這些問題的解決對俄羅斯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今天的形勢可能會變得更加復雜。正如他所認為的那樣,在中國存在著一股很大的力量,他們就俄羅斯的領土問題提出要求,因此只有清楚地劃定邊境線才能避免沖突〔20〕。
俄羅斯被周邊全蒙古主義、伊斯蘭宗教思想、泛土耳其主義影響力增大所困擾,它們可以給其經濟和地區(qū)的戰(zhàn)略利益帶來極大的損失,激發(fā)新的對立和矛盾沖突,總體上威脅到南方的安全。就這方面而言,俄羅斯領導層認為,俄羅斯和中國有著共同的利益,也包括預防地區(qū)民族武裝力量入侵,保證國家統(tǒng)一和領土完整。
在發(fā)展經貿合作方面,俄羅斯根據兩國實際客觀經濟需求,重點發(fā)展雙方經濟合作〔21〕?!熬哂谢パa性的國民經濟體地緣上的接近和最近一些年所積累的合作經驗使中國變成了俄羅斯最大的合作伙伴”,“最重要的意義可能是交換經濟改革經驗,轉入多方面不同的市場經濟”〔22〕。
在近十年,俄羅斯對西方市場成品商品出口受到了限制,中國是日常生活商品的大市場,它的商品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國內經濟狀況,在很多方面保證了軍工委員會企業(yè)生產〔23〕。
在俄羅斯經濟與西方市場隔離的現(xiàn)實情況下,顯現(xiàn)出兩國經濟貿易和投資合作的更加緊密。2014年俄羅斯和中國互購貨物總價值約合1000億美元,預計到2020年達到2000億美元。我們兩國還要實現(xiàn)很多大能源、工業(yè)和軍事技術項目的合作。2014年11月6~8日在北京召開的亞太經濟合作峰會框架內又簽署了很多俄羅斯和中國的雙方文件,其中包括至2030年向中國出售4000億美元石油的“世紀合同”。
三
俄羅斯的政治領導集體和輿論界看到了以正在崛起的中國為代表的杠桿和霸權平衡素,它正在從一個地區(qū)強國變成一個還沒有完全失去意義的、多極世界力量的主要中心之一。這可以用初具規(guī)模的經濟增長,地方霸權及核潛力,聯(lián)合國安委會常任理事地位,以及很多從其國內流出的人與自然資源對世界的影響來說明。莫斯科建議接受中國加入“大七國集團”(指7個發(fā)達國家:英國、意大利、加拿大、法國、德國、美國和日本)之后,緊接著又提出了將朝鮮半島核危機協(xié)調公式變成“4+2”公式〔24〕。在很多俄羅斯分析家看來,俄羅斯所采取對外政策的類似步驟的真實目的表現(xiàn)出,俄羅斯不愿意在同西方強國發(fā)生尖銳矛盾時,使自己陷入孤立,這樣一來,有可能使某些指定的國際機構和中國加入其中。
在某種意義上,俄羅斯把中國看成了支持世界力量平衡的一個重要杠桿。從這點看來,不難理解“對俄羅斯來說,在處理好與西方的關系時,發(fā)展與中國的友好關系,是保證自己的后院安全”〔25〕。與此同時,“俄中合作伙伴關系也是維護世界和平、亞太地區(qū)和全世界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26〕。俄羅斯在印度,在中亞,乃至世界其他地區(qū)都有自己的利益。剩下的便是其他中俄關系薄弱地方。
應該強調指出,上述所有俄羅斯對外目的和利益在對中國的走向中所體現(xiàn)的是:第一,不完全使用所有俄羅斯對外政策策略,盡管最終策略還沒有形成;第二,它們要服務于今日俄羅斯的最大任務——實現(xiàn)世界經濟一體化;第三,就重要性而言,它們分成戰(zhàn)略性、穩(wěn)定性、邊境安全性、發(fā)展經濟貿易合作前瞻性,即,亞太地區(qū)統(tǒng)一,保持世界力量平衡;第四,他們的認識不是機械地產生的,而是政治進程全面思考的結果。
俄羅斯對外政策中國走向的建立過程并非一帆風順,直線運行。在近25年中這一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從中蘇關系轉向中俄關系;尋找新型相互關系——結成伙伴;旨在構成新多極世界秩序的戰(zhàn)略伙伴定位;戰(zhàn)略伙伴和相互包容的關系。雙方一致認為,在這四個階段里雙方關系毫無疑問會發(fā)生質的不斷提升。
俄中兩國的合作早在20世紀初,從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執(zhí)政開始就已經達到了新的高度。最近這些年的實踐證明了普京對外政策的中國導向是正確的。與中國這一密切合作是建立在戰(zhàn)略伙伴對話的基礎之上的。這個伙伴從邏輯上講,是產生于諸多復雜和重要的因素,這些因素正在確定一個“大三角”關系——美國、俄羅斯和中國:美國的經濟和軍事優(yōu)勢,以及它們在世界政治舞臺上的霸權地位。俄羅斯對中國的某種依賴,首先是經濟上的依賴,這些都正在經歷著后工業(yè)化國家趕超發(fā)展的時期。所有這些使俄羅斯所宣布的對外政策方針的穩(wěn)定性和可以預見性不僅僅停留在綱領性文件上,而且要在中俄關系的雙方合作和解決國際問題中通過合作模式加以實施。雙方合作解決問題的這一模式可以預見雙方合作發(fā)展、停止、分歧以及影響合作的障礙。這種合作模式在國際政治舞臺上還表明了雙方反霸權主義的態(tài)度。
俄羅斯既不接受后工業(yè)化世界及其條件下的一體化,也不接受完全從中分裂出去的做法,甚至是在與中國有那樣多密切的關系條件下也不會接受。換句話說,目前,莫斯科所選擇的平衡政策已凹入極限,如同北京一樣,將國內“獨立自主”的內部政策限制在狹窄的范圍內。在國際政治舞臺上所處的狀況北京和莫斯科是相似的。
北京在親俄的同時,也有自己的特殊做法,其中重視與美國的經濟關系,與日本和印度的復雜關系,以及其他多方面關系〔27〕。
中國政治學者沈世良不無根據地認為,中俄戰(zhàn)略合作伙伴對改善與美國的關系會帶來不利。對于中國來說,與美國的關系是“重中之重”〔28〕。此外,他還認為,俄羅斯的經濟實力目前很弱,而且在中國經濟增長資金中持續(xù)下降。如果說,1994年兩國的國民經濟生產總值指數(shù)還相同的話,可到了2008年,俄中的比例是1:2.3;到了2014年,是1:4.7。國際外匯儲量從2011—2016年中俄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的購買力是1:5.9%〔29〕。
俄羅斯和中國在與第三國的貿易中存在著利益不同,雙方貿易結構對俄羅斯而言是不贏利的,雙方投資水平較低,在俄羅斯的中國移民成了一個尖銳的問題,對此雙方應該補充簽署并實行隔離意向書。這些及其他未解決的問題和矛盾不僅放慢了兩國關系發(fā)展的速度,而且對鞏固地區(qū)和國際安全也產生了負面影響。
很多分析家都一致認為,在這種條件下,無論是俄羅斯還是中國都不會就保證相互安全,以正式和非正式聯(lián)盟形式承擔義務。他們的理由是:第一,俄羅斯,特別是中國,和從前一樣依賴投資,他們不想失去西方投資。第二,這種聯(lián)盟的建立不能改變莫斯科和北京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是一個走出弱勢的俄羅斯面對一個已經有很多力量積蓄的中國。如果允許這種方案出臺,就是俄美關系的恢復。在西方制裁和財政經濟危機之后,俄羅斯不可避免地要走上坡路,它可能成為中國在世界信貸市場上最大的競爭者。
俄中兩國的所有民族利益在很多情況下都是一致的。這不僅涉及全球水平,也涉及地區(qū)水平。因此,雙方所感興趣的是在安全、經濟、能源、環(huán)境,及其他領域鞏固和完善世界和平秩序。雙方都極力主張多極世界,反對霸權,反對霸權主義,毫無疑問,對改變中俄戰(zhàn)略平衡力有利?!斑@種形勢客觀上也對未來鞏固莫斯科和北京的伙伴關系很有必要性?!薄麧h學家亞·馬貝爾戈爾說〔30〕。
這種看法在中國得到了政治科學界人士的認可。“積累和豐富中俄戰(zhàn)略伙伴關系和相互作用是現(xiàn)代發(fā)展的趨勢“——中國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說〔31〕。
親密的建設性伙伴今天所代表的是俄羅斯和中國之間關系的地區(qū)水平。俄中兩國在這些地區(qū),如:中亞、東北亞、東南亞,以及韓國合作得都很順利。與中亞的主要合作成果是上海合作組織,它已經成了該地區(qū),乃至整個世界的影響核心。該合作組織的有效活動和威望的標志是其不斷發(fā)展擴大,不僅維護民族和地區(qū)安全,而且對鞏固全球安全也起到了影響。
正如上面我們不止一次地指出的那樣,盡管兩國經濟狀況前景不同,也要實現(xiàn)兩國經濟互補。實現(xiàn)最大程度上的中長期經濟發(fā)展目標吻合是俄羅斯和中國伙伴關系的基礎。目前,兩國文明發(fā)展程度幾乎接近相同,相互協(xié)作具有較大的客觀可能性〔32〕。“盡管受到很多限制,俄中兩國的戰(zhàn)略合作在所有水平上,在很多民族利益領域里都具有足夠的廣闊空間和發(fā)展動因”〔33〕。所以,已經上路的“東方快車”在任何情況下,都會克服一切阻力和障礙,在這個廣闊的空間里飛奔。有一點應該堅信,那就是,這輛快車不會在我們兩國快速發(fā)展的時代晚點,它會正點駛入中俄火車站。
〔1〕Балакин В.И.Китай и Россия:диалектика страгегического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 и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1988-2003 гг.//КНР перед XVII съездом КПК〔M〕.-М.2008.-С.269.
〔2〕Московские новости.〔J〕.-М.2012.27 февраля.
〔3〕〔4〕〔8〕〔29〕〔33〕Титаренко М.Л.Россия и Китай: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е партнёрство и вызовы времени〔M〕.-М.2014.-С.17、-C.18、-C.501.
〔5〕〔30〕Бергер Я.М.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стратегия Китая〔M〕.-М.2009.-С.494、-C.507.
〔6〕Цит.по:Чжунго цзинцзи шибао〔С〕.-М.2007.21 марта.
〔7〕〔32〕Бергер Я.М.Указ.Соч〔M〕.-М.2009.-С.500-501、-C.509.
〔9〕Бергер Я.М.Указ.Соч〔M〕.-М.2009.-С.500-502.
〔10〕〔27〕Ларин А.Г.Китайская политика России при президенте В.В.Путине//Проблемы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M〕.2001.№3.-С.8-10、-C.14-15.
〔11〕Известия〔N〕.2012.16 января.
〔12〕Ли Цзинзе.О некоторых аспектах китайско-российских отношений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го партнёрства и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ий партнёрский диалог между Россией и Китаем.Современное состояние,проблемы и предложения〔С〕.-М.2014.-С.21.
〔13〕Цит.по:Лукин А.В.Россия Китай//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жизнь〔J〕.2001.№12.-С.78.
〔14〕UR L〔EB/OL〕.http://siant-petersburg.ru/show/153004.
〔15〕Цит.по:Каменков П.Б.Российско-китайское военно-техническое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ий партнёрский диалог между Россией и Китаем〔С〕.-М.-С.234.
〔16〕РИА Новости.〔N〕.2010.9 ноября.
〔17〕〔21〕〔25〕Титаренко М.Россия и Восточная Азия〔M〕.-М.1994.-С.153、-C.135、-C.154.
〔18〕Лукин В.Ни братской любви,ни братской ненависти//Московские новости〔J〕.1996.№36.С.23.
〔19〕Арин О Азиатско-Тихоокеанский репион:мифы,иллюзии и реальность〔M〕.-М.1997.-С.217.
〔20〕Панов А.Проблемы российско-китайской границы//Дипломатический вестник〔J〕.1997.№3.-С.16.
〔22〕Афанасьев Е.Россий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от нормализации к партнёрству//Проблемы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J〕. 1994.№2.-С.4.
〔23〕Информационное сообщение об итогах официального визита в КНР Президента РФ Б.Н.Ельцина//Проблемы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1993〔J〕.№1.-С.8.
〔24〕Кортунов С.Россия ищет союзников//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жизнь〔J〕.1996.№5.-С.17.
〔26〕Цит.по:Письменное интервью Б.Н.Ельцина агентству“Синьхуа”〔N〕.1994.30 августа.
〔28〕Шэн Шилян,Китайско-российское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 в новой ситуации//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ий партнёрский диалог между Россией и Китаем〔С〕.2014.-С.201.
〔31〕Цит.по: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ий партнерский диалог между Россией и Китаем:современное состояние,проблемы и предложнния〔С〕.-М.2014.-С.10.
The Development of Putin’s Foreign Policy in China
V.Pecheritsa(В.Ф.Печерица)1ZHENG Yingkui〔translator〕2
(1.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Far Eastern Federal University of Russia,Vladivostok 250100,China;2.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6,China)
Since Putin became Russian president in 2003,Moscow’s diplomatic policy towards the East has changed,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lations and close cooperation with China.It is publicly stated that Russia’s new government should expand their influence not only in Russia but also in china,greatly promoting the establishment and consolidation of Sino-Russian strategic partnership.The strategic partnership between Russia and China has changed from a political manifesto to a concrete political practice,further consolidating international human relations and establishing a multilateral order.On this basis,the stability and foresight of Russian foreign policy does not exist in the programmatic document alone,rather,it should be implemented in the Sino-Russian relation and international issues through cooperation.This mode of cooperation shows the anti-hegemonism attitude of both sides in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rena,and the years of practice also proves the correctness of Putin’s foreign policy in China.
President Putin;the Sino-Russian strategic partnership;Sino-Russian trade;relations between 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K512.6/D829.313
A
1002-3291(2017)02-0153-08
【責任編輯 孫 琰】
2017-01-18
弗·費·佩切利察(В.Ф.Печерица),男,俄羅斯遠東地區(qū)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人,歷史學博士,俄羅斯遠東聯(lián)邦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區(qū)域學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歷史學,國際政治關系學。
譯者簡介:鄭英魁,女,遼寧沈陽人,俄語語言學文學博士學位,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語言學,對比語言學,俄語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