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蘆洋
?
高校黨委落實思想政治工作領導責任的實踐路徑初探
姜蘆洋
(沈陽工程學院,沈陽 110136)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深刻闡明了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義和基本要求,特別是明確了高校黨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領導責任。思想政治工作是管黨治黨的重要內容,高校黨委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落實思想政治工作領導責任的必要性,結合高校培養(yǎng)人才這一根本任務,對落實領導責任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加以明晰和改進,在此基礎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實發(fā)揮黨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領導職能,增強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項任務落地生根、取得實效。
高等學校;黨委;思想政治教育;領導責任;實踐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黨委要保證高校正確辦學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導權,保證高校始終成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堅強陣地”[1],強調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義有兩條,一是堅持立德樹人,這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教育的根本任務;二是高校黨委要成為思想政治工作的堅強領導核心,明確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黨委的政治擔當、分內之事、應盡之責。
隨著我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高校所面臨的發(fā)展環(huán)境變得日益復雜,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黨委加強對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既是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更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有效應對新形勢和新挑戰(zhàn)的需要。
(一)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新變化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要求
當今世界的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經歷了深度調整,新興市場國家和一大批發(fā)展中國家快速發(fā)展,成為國際力量對比中最具革命性的變化。與之相伴隨的是綜合國力的競爭、社會制度間的比較更加明顯。應當看到,國際輿論“西強我弱”的總體態(tài)勢沒有根本改變,西方敵對勢力遏制中國的圖謀沒有根本改變,各種思潮的滲透進一步加劇,敵對勢力與我國爭奪人才、爭奪人心的斗爭更加激烈,且方式更加隱蔽復雜,與此同時,我國已進入改革攻堅期,社會經濟成分、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趨多樣,社會思想和價值觀念日益多元,各種思想困惑明顯增多,各種社會矛盾相互疊加,這些問題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高校師生的思想感受和切身利益,沖擊著他們的價值觀念,使處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前沿的高校,面臨的內外環(huán)境更加復雜多變,使思想政治工作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在這種形勢下,高校黨委必須充分看到意識形態(tài)領域博弈較量的激烈性、長期性、復雜性,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作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前提,作為有效應對西方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滲透的有力抓手,持之以恒地抓緊抓好,只有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那樣,強化思想引領,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2],掌握主動權和話語權,才能有效應對西方思想文化的滲透和多元價值觀念的沖擊。高校黨委只有堅持站在戰(zhàn)略全局,高舉旗幟、強基固本,才能引導師生抵御錯誤思想的侵蝕,才能培養(yǎng)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深刻的認知、能自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可靠接班人,確保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和政權安全。
(二)高等教育內涵式發(fā)展的新趨勢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課題
黨的十八大強調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fā)展,明確了新形勢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方向。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取得顯著發(fā)展,高等教育正在從過去的精英教育向當代的大眾教育轉變,越來越多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質量日益成為衡量高校辦學質量的第一標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只有培養(yǎng)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3]。但是,隨著大學生人數的迅速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教育資源配置的緊張,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突出表現為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從數量到質量均難以快速適應這些新變化,在實現區(qū)分層次、因材施教、卓有成效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尚有難度。對于高校黨委而言,推動學校實現內涵式發(fā)展,不僅要積極構建現代大學制度體系規(guī)范辦學行為,提高適應高等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能力,更要深刻認識到“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提升做好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才能真正肩負起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時代使命,促進青年學生成長為有覺悟、有才干、高素質的人。
(三)社會信息化和青年學生的新特點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考驗
隨著社會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和新媒體的廣泛應用,數字化生存成為當代大學生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常態(tài),學生與外界的聯(lián)系途徑日趨多樣化,一方面拓展了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學生受到不良網絡信息和錯誤價值觀念的影響,造成價值取向的偏離和行為的失范。與此同時,以90后、95后為代表的大學生群體的主體意識、思想獨立性、多變性、差異性日益增強,他們敢于標新立異、挑戰(zhàn)權威,比以往的學生更加注重追求自身利益的實現和個人成功與發(fā)展,并且往往將自己視為與學校處于平等地位的法律主體,而不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這些新的特點,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從思路理念到方式方法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轉變舊的模式,適應新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更加重要。對于高校黨委而言,只有切實承擔起領導責任,促進各方主動作為、提高認識、形成合力,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工作理念、方法和內容,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性化、親和力,才能贏得青年學生發(fā)自內心的認同。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僅直接關系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而且對高等教育全局具有深遠影響。當前,世情、國情、黨情正在發(fā)生深刻變化,高校黨委落實思想政治工作領導責任,也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問題。
(一)對建構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的領導還需增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我國高等教育,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4]。因此,做好新形勢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高校黨委切實承擔起領導責任,加強組織協(xié)調,促進形成育人合力。目前,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還不夠完善,導致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協(xié)同效應沒有得到充分體現。一是全員育人的格局沒有完全形成,部分高校仍然把思想政治工作看成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學生工作部門和輔導員的任務,而非所有教學部門、管理部門、服務部門的每名教職工的職責。有的專業(yè)課教師只注重對學生專業(yè)學習和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而對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心理狀況缺乏關注。有的干部和職工在管理服務中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習慣于敷衍或是“一推了之”,沒有體現出良好的敬業(yè)精神,沒能為學生作出良好的榜樣。二是全程育人的格局沒有完全形成,部分高校還沒有把思想政治教育納入人才培養(yǎng)的全過程,對低年級學生能夠做出較為系統(tǒng)、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并付諸實施,但對于高年級學生,特別是碩士生和博士生群體,其核心點更加聚焦于學習專業(yè)知識、培養(yǎng)業(yè)務能力、解決升學就業(yè)等學業(yè)規(guī)劃和職業(yè)生涯指導,對思想政治工作的投入則相對不足。三是全方位育人的格局沒有完全形成,盡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主陣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fā)揮了主導作用,但是其他課程的協(xié)同育人功能還沒有充分體現,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等其他環(huán)節(jié)與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互銜接也不夠緊密和平衡。面對這樣的新形勢,高校黨委必須深化認識、加強領導,探索構建黨委統(tǒng)一領導、各部門各方面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使學生無處不受到真善美的熏陶,無時不獲得正能量的感染,才能促進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實效。
(二)對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宣教機制的引領還需提升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注重對社會發(fā)展變革中產生的新情況、新問題的研究,挖掘適宜學生需求的社會資源、文化資源與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教機制的個別環(huán)節(jié)仍然需要改進,才能更好地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币皇窃谛虄热莘矫?,面對全球化國際化的新形勢,高校對學生開展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當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宣導弘揚還不夠,對多元社會思潮、多元價值觀念的剖析把握還不深,在教育學生堅定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方面,培養(yǎng)與時俱進的使命擔當、文化傳承和全球視野方面,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大國公民意識、科學人文素質方面,卓有成效的方法和舉措還不夠多。二是在宣教方式方法上,部分高校仍然存在重理論灌輸、輕道德實踐和行為養(yǎng)成的問題,在解決學生思想認識問題、心理健康問題時,過多依賴于老方法、老套路,特別是對于如何建好網絡思想文化陣地,在網絡世界中更好地傳播正能量、弘揚真善美,仍然缺乏新思路和新措施。三是在宣教的保障環(huán)節(jié)上,部分高校仍然固守以“學科為本”、重“知識傳授”而輕“提升素質”的錯誤思想,對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關注不夠、資源投入不足,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三)對提升學生參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的指導還需強化
“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5]。在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高校對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的發(fā)掘還不夠,對學生的實際需要和興趣的考慮較為缺乏,導致一些教育指導的針對性實效性不強,學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知行分離現象。一是在教育活動的設計上,有的教育活動模式化、空泛化,不夠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有的政策措施的制定實施沒有認真分析學生的接受態(tài)度和接受程度,缺乏人文關懷,造成教育活動的吸引力不強、學生參與度不高。二是在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上,層次設計不夠突出,對本科、碩士、博士等不同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成長需求缺少具體、深入的分類研究,教育活動在不同年級、不同學生群體之間存在簡單重復的現象,與學生實現個性化發(fā)展的現實需求聯(lián)系不夠緊密。三是針對特殊群體,如經濟困難生、就業(yè)困難生、心理健康狀況出現問題、少數民族學生等開展“點對點”教育工作的覆蓋面和實際效果有待提升。
高校黨委履行思想政治工作領導責任,就是要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方面,通過加強工作機制建設、載體建設、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成效。
(一)加強領導,建構思想政治工作的“三個層級”工作格局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高校黨委必須要從根本任務的高度認識“立德”的“根本性”,切實承擔起領導責任,組織協(xié)調學校黨委、二級學院、職能部門各方聯(lián)動,形成齊抓共管、各負其責的工作格局和閉合完整、全面覆蓋的管理鏈條[6]。一是落實好高校黨委的領導責任,思想政治工作是管黨治黨的重要內容,學生工作是辦學治校的重要方面[7],因此,高校黨委要切實加強對思想政治工作的統(tǒng)籌規(guī)劃和組織推動,實現黨政一把手親自抓,特別是要提高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關注度、參與度,最大限度的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指導和支持,創(chuàng)造有利的工作開展條件。二是落實好二級學院的第一責任。學院是高校辦學治校的運行主體,理應承擔起本級教學科研、學科建設、學生管理等事務工作,但從目前來看,多數二級學院仍然以抓教學為主業(yè),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游離于學院中心工作之外,僅僅依靠輔導員的“單兵作戰(zhàn)”,顯然沒有真正得到支持和重視。新形勢下,學院要自覺承擔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責任,避免“只教書不育人”,把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納入學院的總體工作規(guī)劃和制度設計,加強支持和推動。三是落實好學生工作部門的直接責任。要遵循教育規(guī)律,把握學生需求,把主要精力更多聚焦思想政治工作最緊迫最現實的問題,適應新形勢,破解新難題,執(zhí)行落實好學校黨委的工作部署。
(二)著眼過程,深化思想政治工作的“三個載體”建設
立德樹人,入心為要。高校黨委要加強對思想政治工作的宏觀指導,破除將學生當作被動的“受教育者”的育人觀,探索構建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建設、社會實踐三位一體的育人模式。一是要建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發(fā)揮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導作用,通過知識的傳授去傳播相應的理念,培養(yǎng)青年學生具備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教會學生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使學生通過自主運用這些方法思考并解決實際問題,獲得更多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那么將會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他各門課程要發(fā)揮好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的協(xié)同效應,不能僅僅滿足于知識的傳授,更要著眼于把知識轉化為學生的能力和素質,轉化為價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二是開展好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注重運用學生身邊的資源,從校史、校訓、校歌等無形資源,到校內各處的建筑、雕塑等有形資源,從名師、大家,到杰出校友、優(yōu)秀畢業(yè)生,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影響,往往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三是用好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對本科、碩士、博士等不同學生群體的成長特點和實際需求開展深入、細致的研究,不僅要促進實踐活動的多樣化,而且要實現實踐活動的多層次化,通過新生軍訓、公益服務、參觀調研以及各類實踐教學形式,滿足不同學科、不同學歷層次學生的現實需求,才能更有效地增強實踐活動的吸引力,提升學生參與教育活動的積極性。
(三)注重引領,抓實思想政治工作的“三支隊伍”合力
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強大合力是實現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重要支持。一是要建好教師隊伍。高校黨委要堅持“四有”好老師標準,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引導廣大教師認識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不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專利”,而是每一位教師應該負有的共同職責和使命[8]。廣大教師不僅要教育學生學習知識、掌握方法,而且要以敬業(yè)精神、嚴謹學風、求真精神引導學生做人、做事、做學問,做到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與價值觀培育的統(tǒng)一,種好自己的“責任田”,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圩印?。二是要建好管理隊伍,高校黨政管理干部雖然不像教師那樣與學生有密切的聯(lián)系,但是他們的管理工作往往涉及面廣、影響面大,受到學生的關注。因此,高校黨委要引導黨政管理干部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管理理念,關心學生、服務學生,才能賦予管理以情感,賦予學生以愛心,才能使學生在接受教育和管理的過程中受到熏陶、感化與教育。三是要建好服務隊伍。后勤職工作為不上講臺的教師,正如同教師要做好教書育人工作,后勤職工也要做好服務育人工作。高品位的校園環(huán)境對于青年學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具有重要的陶冶作用,如何營造更加優(yōu)質的校園工作、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在硬件建設中融入育人軟成分,為師生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務和物質保障,這些都直接關系到德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做得更實、落得更細??傊?,高校要積極強化教學、管理、服務各方面育人力量的緊密配合與協(xié)同聯(lián)動,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意圖得到潤物無聲、實實在在的體現。
[1][3][4][5]張爍.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9(01).
[2]新華網.堅持立德樹人思想引領加強改進高校黨建工作[EB/OL].(2014-12-29)[2017-2-21]http://news.xinhuanet.com/2014-12/29/c_1113818177.htm.
[6][7]劉自康.把高校黨委對學生思政教育的主體責任落實[N].人民日報,2017-2-10(07).
[8]孫熙國.育人重在全過程全方位[N].光明日報,2017-1-17(13).
(責任編輯: 李冬青)
D261
A
1007-421X(2017)01-0012-04
教育部職業(yè)院校外語類專業(yè)指導委員會[2014]27號審批課題“基于大數據的英語高職寫作教學創(chuàng)新研究課題”(GZGZ5414-66)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