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喜
鄭州市骨科醫(yī)院麻醉科 鄭州 450000
腰叢坐骨神經聯(lián)合阻滯麻醉在下肢手術中的應用效果分析
王俊喜
鄭州市骨科醫(yī)院麻醉科 鄭州 450000
目的 探討在下肢手術中應用腰叢坐骨神經聯(lián)合阻滯麻醉的臨床效果。方法 于本院2015-02—2016-02收治的骨科患者中隨機抽取104例,所有患者均擇期行單側下肢手術治療,且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分級Ⅰ~Ⅱ級。將104例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實驗組(腰叢坐骨神經聯(lián)合阻滯麻醉)與對照組(硬膜外阻滯麻醉)。比較2組麻醉效果。結果 麻醉前,2組收縮壓、舒張壓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麻醉后,對照組收縮壓、舒張壓明顯低于實驗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感覺神經阻滯起效時間、完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維持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運動神經阻滯起效時間、完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維持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9%(1/52),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3.1%(12/5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下肢手術中采用腰叢坐骨神經聯(lián)合阻滯麻醉,能獲得較單純硬膜外阻滯麻醉更為顯著的效果,且對患者血壓水平影響小,不良反應少,安全可靠。
下肢手術;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
傳統(tǒng)下肢手術麻醉多采用椎管內麻醉,雖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也會影響患者容量血管和阻力血管的擴張,造成血流動力學的較大波動[1]。特別是針對部分需要接受下肢手術的高齡患者來說,這些患者極易合并冠心病、高血壓等基礎疾病,一旦手術麻醉方式選擇不當,會導致其血壓波動變大,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研究認為,腰叢坐骨神經聯(lián)合阻滯麻醉對患者的血流動力學影響較小,且不會給患者血壓造成較大波動,安全性高[2]。本研究以104例擇期行單側下肢手術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腰叢坐骨神經聯(lián)合阻滯麻醉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于本院2015-02—2016-02收治的骨科患者中隨機抽取104例,所有患者均擇期行單側下肢手術治療,且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分級Ⅰ~Ⅱ級。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將104例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52例,男33例,女19例;年齡26~68(54.0±2.2)歲;骨折類型:趾骨骨折9例,脛腓骨骨折12例,踝骨骨折10例,髕骨骨折6例,腘窩囊腫15例。對照組52例,男33例,女20例;年齡26~68(54.2±2.0)歲;骨折類型:趾骨骨折10例,脛腓骨骨折12例,踝骨骨折10例,髕骨骨折6例,腘窩囊腫14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實驗組采用腰叢坐骨神經聯(lián)合阻滯麻醉:取患肢上側臥位,對腰叢及坐骨神經阻滯穿刺點進行標定。其中,腰叢穿刺點標定為自腰椎間隙向術側旁開4~5 cm;坐骨神經選擇在骶裂孔、股骨大轉子、骶髂關節(jié)三點進行標記,在股骨大轉子和骶髂關節(jié)連線中點作垂直線,與股骨大轉子和骶裂孔連線交點作為坐骨神經阻滯穿刺點。隨后將神經刺激儀正極與患者連接,將負極與阻滯針進行連接。以1 mA、2 Hz為神經刺激儀初始電流。將針頭靠近擬阻滯的神經,直到對該神經下所支配的肌肉群進行刺激,誘發(fā)其產生最大顫動后,減小刺激儀電流,針對仍存在肌顫的患者,將0.33%羅哌卡因30 mL注入腰叢,0.33%羅哌卡因15 mL注入坐骨神經。對照組采用硬膜外阻滯麻醉:硬膜外穿刺點為L3-4間隙,采用1%羅哌卡因12~15 mL進行硬膜外麻醉。
1.3 觀察指標 觀察2組麻醉前后血壓變化情況,包括舒張壓、收縮壓、感覺、運動神經阻滯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2.1 2組麻醉前后血壓水平比較 麻醉前,2組收縮壓、舒張壓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麻醉后,對照組收縮壓、舒張壓明顯低于實驗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麻醉前后血壓水平比較
2.2 2組感覺及運動神經阻滯情況比較 實驗組感覺神經阻滯起效時間、完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但維持時間長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運動神經阻滯起效時間、完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但維持時間長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2 2組感覺及運動神經阻滯情況比較
表3 2組不良反應比較 [n(%)]
注:與對照組比較,χ2=14.251,△P=0.000
近年來,臨床上因動脈硬化、下肢靜脈血栓等疾病擬行下肢手術的患者逐漸增多[3]。特別是部分老年患者多伴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若不能在手術實施過程中選擇恰當?shù)穆樽矸椒ǎ瑯O易導致其血流動力學出現(xiàn)較大波動,增加圍手術期病死率。
以往臨床上多采用硬膜外麻醉的方法實施下肢手術麻醉,雖能獲得較為顯著的鎮(zhèn)痛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阻滯范圍較廣,會給患者帶來較大的全身干擾,極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血流動力學的波動,對部分高危及高齡患者并不安全。此外,硬膜外阻滯麻醉也會導致患者術后出現(xiàn)一系列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頭痛、腰痛、尿潴留等,降低其生活質量,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
現(xiàn)階段,隨著神經刺激儀在麻醉中的應用,使得既往無法準確進行定位的腰叢坐骨神經阻滯成為可能[4]。相較于傳統(tǒng)的硬膜外阻滯麻醉,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具有定位準確、效果確切、操作簡單等特點,且不會對患者造成全身干擾,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此外,在神經刺激儀指導下,能降低穿刺針接觸神經的幾率,減少其對患者神經造成的損傷。腰叢坐骨神經聯(lián)合阻滯麻醉中所用的羅哌卡因有較長的麻醉時效,且心臟毒性較小,內在縮血管活性強,加之有較大的分離阻滯程度,可在各種神經阻滯中獲得較好的應用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麻醉前2組收縮壓、舒張壓水平無顯著性差異(P>0.05);麻醉后,對照組收縮壓、舒張壓明顯低于實驗組(P<0.05),與文獻[5]結果相符。實驗組在整個麻醉過程中收縮壓、舒張壓均無顯著性差異。對照組麻醉前后收縮壓、舒張壓水平有顯著性差異,與文獻[6]結果相符。表明在下肢手術中采用腰叢坐骨神經聯(lián)合阻滯麻醉,能獲得較單純硬膜外阻滯麻醉更為顯著的效果,能促使患者血流動力學處于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對患者血壓水平影響小。
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實驗組感覺神經阻滯起效時間、完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但維持時間長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運動神經阻滯起效時間、完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但維持時間長于對照組(P<0.05)。表明下肢手術中采用腰叢坐骨神經聯(lián)合阻滯麻醉,能獲得較好的術后鎮(zhèn)痛效果。實驗組運動阻滯維持時間較感覺阻滯維持時間短,由此可知,下肢手術中采用腰叢坐骨神經聯(lián)合阻滯麻醉,便于促使患者術后盡早實施早期活動和功能鍛煉,有利于術后康復。實驗組、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分別為1.9%、23.1%(P<0.05),說明腰叢坐骨神經聯(lián)合阻滯麻醉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1] 鄭建宇.腰叢聯(lián)合坐骨神經阻滯與腰硬聯(lián)合阻滯用于高齡患者下肢手術的臨床應用比較[J].吉林醫(yī)學,2015,36(7):1 433-1 435.
[2] 吳煥軍.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與腰硬聯(lián)合麻醉用于下肢手術的血流動力學及臨床效果觀察[J].浙江創(chuàng)傷外科,2015,10(1):181-183.
[3] 楊遠明,高祖巨,陳達智.危重患者下肢手術應用超聲聯(lián)合神經刺激儀定位進行腰叢-坐骨神經阻滯的臨床觀察[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5,25(13):77-78.
[4] 朱貴芹,朱霞,鄭閩江,等.超聲聯(lián)合神經刺激儀定位腰叢-坐骨神經阻滯在危重患者下肢手術中的臨床應用[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3,29(11):1 091-1 093.
[5] 黃宏偉,張營,蔡雨,等.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與腰硬聯(lián)合麻醉用于下肢手術的血流動力學及臨床效果觀察[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6,45(5):563-565.
[6] 孟瑞仙.腰叢坐骨神經聯(lián)合阻滯麻醉在骨科下肢手術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6(25):121-122.
(收稿2016-10-15)
R614
A
1673-5110(2017)04-00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