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艷麗
電影《年輕氣盛》劇照
《年輕氣盛》是一部意大利導演的意大利風格化作品。影片有著唯美與文藝、舒緩與輕松、幽默與荒誕三位一體的藝術綜合性。這部意大利風格化影片為觀眾建構出了一種弱戲劇化、弱故事化、弱現(xiàn)實化的視覺表達。該片令傳統(tǒng)的人生命題在意識流的光影下以符號化的圖符變得鮮活起來,并且將符號化象征著的新穎與新潮充深度融合于其中,為觀眾帶來了由獨特氣質形諸于外的意識流反觀于內的典型性的符號化表達。
意識流最早是以文學術語面目出現(xiàn)在學術界,其獨特的自由聯(lián)想式表達以及流動著的意識流變等,為作品帶來了更加流暢、發(fā)散、靈動的個性化表達。影片《年輕氣盛》充滿了這種意識流主導下的符號化表達的隱喻。例如,在影片的甫一開篇,即首先以女王這一符號化隱喻解構了西方所奉為圭臬的君主制政體與婚姻二元體系,并且將政治與藝術、權力與交易等極具創(chuàng)意性地有機地混同在一起。這種一體多元化的意識流解構,既充滿了哲思,又充滿了輕松、恢諧、幽默的意味。雖然這種隱喻之中隱含著較強的說教性,但在這種氛圍下,卻頗能入耳入心且令人回味無窮。電影中的這種意識流符號化表達,顯然是一種正常思維下某種程度的無中心化的亂序表達,然而這些思維從一位垂垂老矣的老人口中道出,則一切似乎又變得合情合理,而這恰恰是意識流符號化表達的高明之處。
影片以其意大利風格化的清流特質營造出了一種意識流與切身感受的關聯(lián)性。意識流與生命體驗的關聯(lián)性,意識流與主動發(fā)揮想象的主動性關聯(lián)性,以及與被動發(fā)揮想象的強迫性關聯(lián)性。主動發(fā)揮想象顯然需要調動個體的生命體驗,而被動發(fā)揮想象則需要由導演為觀眾以模擬的映像表達,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沉浸與移情氛圍。顯然對于創(chuàng)制而言,前者更高明而后者更困難。意識流的短板就在其對于影片的整體控制力的弱化,在《年輕氣盛》中,這種控制力的弱化主要體現(xiàn)在敘事表達之中。例如,以手指捻動糖紙的一場戲中,即由弗雷德的手指轉移到吸煙的手指,再由吸煙的手指轉移到向上伸起的手指,進而由背對著觀眾的頭拉向遠處面對著觀眾的頭,再由禪意的時空回到手指捻動糖紙,仿佛時空沒有線性化改變這一過程,仿佛剛剛的一切都沒有發(fā)生過,同時,又仿佛一切都已經成為一種過去。
男主角米克的出場相比弗雷德而言,顯然更具抽象符號化意義,其紋于后背的碩大的馬克思頭像尤為引人注目。他在吸氧的過程中所幻化出來的宮殿、剪影、場景等,亦同樣以一種意識流的符號化,將宮殿象征為其壯麗的人生,將粼粼池水象征為其人生中的點滴光陰,將美麗的相遇與分離象征著其人生的聚散兩依依,將粼粼池水的黑化與吞噬象征為其人生的終局。這種僅在數(shù)秒鐘之內即濃縮一生的意識流符號化表達,在此前的其他影視藝術作品中均是較為罕見的。這種與開場的輕松、詼諧、幽默大相徑庭的嚴肅性的,由白日而黑夜的交錯時空的意識流通感移情表達與蹣跚而行但卻步履不停邁向光明相映成趣,為本片帶來了一種意識流解構人生經歷、人生過程、人生終局與意識流建構當下、建構希望、建構光明的雙重抽象化符號表達。這種雙重表達對于心靈所產生的撫慰感是顯而易見的。
眾所周知,以意識流的符號化所表達的影視藝術作品,極易陷入到忽略與削弱敘事性和戲劇性表達的雙重陷阱之中。從抽象化解構的視角而言,非邏輯性的介入在為影片提供抽象化基底的同時,亦不同程度地強化了意識流的符號化表達,并且更加淡化了敘事性與戲劇性。例如,影片中浴場的非邏輯性與儀式性的場景堪稱本片中的一大亮點,水池中的老人、魚貫進入浴場中的老人、仰臥于水中的老人等與片名“Youth”形成了一種極為鮮明的對比。這種儀式性以一種符號化的意識流與不斷揉皺了的光陰,藝術化地解構著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擁有過的彼時貌似無限的青春。這種意識流象征的符號化表達以一種破碎化與青春主題進行了基于意識流的符號化對撞。這種對撞顯然更大程度地消解化了基于意識流符號化表達的垂暮,這種非邏輯性與非線性化的意識流符號化表達,為進一步的非理性化表達建構了基礎性的依托。
所有的影片都是一種令觀眾游走于思維意識流中的一種非理性的實驗,只為引領觀眾由現(xiàn)實走向虛幻,由現(xiàn)實時空走進虛擬時空,由有意識存在走入超意識體驗。從抽象化的視角而言,《年輕氣盛》顯然是極為成功的意識流作品,其意識流的符號化程度已經逾越了邏輯性的界限,并以一種非理性表達跨越了理性與非理性的障礙。從影視映像的高級沉浸抽象觀察,這種非理性的表達反而是一種更加高級的技法。這種非理性的表達更易為觀眾帶來影視創(chuàng)制者所可望而不可及的超驗的游離感。這種類似于意識顯性催眠的思維滲透、思維浸染、思維置換等,其所帶來的超意識、超體驗、超快感等,反而遠比直接、直白、直曝的視覺沖擊更具有隱性表達張力。這種非理性的意識流符號化表達充斥著更為強烈的隱性表達力,顯然更具意識規(guī)訓力。
電影以豐富、華麗、奧義的鏡頭語言,在抽象化的象征性表達過程中,不斷地向觀眾釋出瘋狂的蒙太奇、回旋著的長鏡頭、三段乃至于多段式的分屏技巧,同時,更以弱戲劇化、弱藝術化、弱異質化的意識流排他性的多姿多彩的表達,為本片建構著基于抽象化與意識流的深度融合的教化性,并且建構著一種以草率性表達的一意孤行的排他性。這種排他性雖然是一種對于普適價值、普適意義、普適思維的曲解,然而卻亦是青春時期的一種無法抵擋、無法拒絕、無法抗拒的誘惑,而這一切恰如電影一樣取決于觀眾的理解。影片中的男主角在最初以其藝術性對于女王所釋出的排他性,卻在面對一群奶牛時釋放了出來,這位藝術家寧愿無償?shù)貫槟膛冎笓],也不愿為權貴們表演,此舉更加詮解了排他性的終極目的,顯然是為了更加強烈地表達出以意識流符號化所掩蓋著的規(guī)訓性與說教性。
《年輕氣盛》中的唯美鏡頭語言以及詩意般的曼妙視覺表達等,都以一種高于生活化的藝術化與高于現(xiàn)實化的意識流,在符號化抽象與符號化象征的雙重表達之下,以一種潛意識的次第而漸次地烘托出了語言所不及的潛意識表述以及映像所不及的潛意識表達。語言表述中的亂序、無意識詞匯亂入、語法錯亂等等以及不完整句子與語義的變異化表述等等,都為語言不及的潛意識帶來了意識流的抽象化表現(xiàn)。而映像所不及的潛意識表達,則為進一步的意象不及的潛意識表達以及潛意識表達提供了形而上的創(chuàng)制模因。本片中潛意識的意識流發(fā)展至此,已經令觀眾獲得了足夠的沉浸,以至于觀眾已經無力敏感地分辯真實存在與影視虛幻,已經無力掙脫映像虛擬回歸到現(xiàn)實實體,已經深陷于其中而無法自拔,而這一切的造作顯然都是意識流符號化的潛意識表達的功效。
影片中的潛意識表達固然必不可少,而其中的內心真實的意識流符號化表達則更是不可或缺。弗雷德與米克在官僚強權與現(xiàn)實誘惑下既痛苦又無力的掙扎,即是其內心真實的最佳表達。同時,該片更以率真表露著那種內心真實。這些內心真實透過諸如“人、藝術家、動植物等,我們其實都是這個世界上短暫的過客與臨時演員”“如果你擅于模仿,那就不再需要教育,模仿將成為你最好的教育”“縱使你用力擊水,卻依然了無痕跡”等哲言睿語,更加切近地表達了這種內心真實的率真性與意識流升華性,并且以其內涵而成為了內心真實的意識流符號化表達。這些意識流符號化表達,雖然看似零星與瑣碎,但卻以視聽深度融合的藝術技法,而將觀眾介入到意象化表達中來,使得觀眾的潛意識與無意識在藝術化的意識串連下共同形成了一種基于意象化的生命韻律與節(jié)奏化的無意識的引領。
《年輕氣盛》既表達了男主角對于自己已然逝去的青春的無奈與緬懷;又表達了其對于鮮活肉體下的青春的有心無力卻又欲罷不能的奢望、貪婪、夢想的內心獨白。本片中的內心獨白從其意象化觀察,有著基于藝術、心理、哲學的三重表達。首先,基于藝術創(chuàng)制、藝術想象、藝術表達下的時間與空間,在其內心獨白下,有著更大的可延展性與更多的可能性;其次,基于心理內心獨白的潛意識對話為觀眾與世界溝通悄然建構了一種更加純粹化的心理表達關聯(lián),使得觀眾能夠從某種程度上擺脫傳統(tǒng)創(chuàng)制的線性化與非線性化的時間束縛;最后從哲學視角來看,本片亦對傳統(tǒng)時空的固定化形態(tài)與模式進行了基于能指、所指、意指的三位一體的解構。而這種內心獨白的超時空性與超空間性,恰恰是人類對于傳統(tǒng)時空的一種掙脫以及對于時空異化的一種好奇與期待。
《年輕氣盛》以其獨特的意識流技法,利用影片中的多層次與多元化的符號化表達,次第建構了一種弱戲劇化、弱故事化、弱現(xiàn)實化的視覺表達。該片中的唯美與哲思交相輝映,詩意與棲居珠璧交輝,人與藝術、生命與建構、現(xiàn)實與想象等深度融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了一種足以彌合戲劇化、故事化、現(xiàn)實化缺陷的藝術化表現(xiàn)。影片以其極具先鋒性的視覺語言,頗為大膽地展現(xiàn)了意識流形諸于影視映像的鋒銳表達,盡情施展出了電影技法為一部影片所能賦予的一切,唯美的視覺沖擊力,抽象化的實驗性,意識流驅策著的映像表達與符號化表達等都為這部影片留下了足以傳世的光影傳奇。
[1]鄭立恒.情感的枷鎖與釋放的自由——淺析《年輕氣盛》中對人物內心情感的表達[J].視聽,2017(10):50-51.
[2]趙菲菲.試析意識流電影《搏擊俱樂部》的敘事特征[J].現(xiàn)代婦女(下旬),2014(7):362-363.
[3]常沛嫻.論電影中的意識流表現(xiàn)手法——以巖井俊二的電影作品為例[J].電影評介,2013(5):14-16.
[4]王水勤.淺析電影中意識流的營造手法——以《二次曝光》為例[J].文教資料,2013(5):77-78.
[5]尹海立.傳統(tǒng)體育社團的福利功能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