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沛縣棲山鎮(zhèn)胡樓小學 程君梅
“意外生成”數(shù)學課堂中美麗的風景
江蘇省徐州市沛縣棲山鎮(zhèn)胡樓小學 程君梅
作為老師在我們在每一堂課之前都會做好詳細的備課工作,每一課我們都希望能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學任務。如果是一節(jié)公開課,我們甚至會把這節(jié)課打磨很多遍,生怕出了一丁點差錯。但是每節(jié)課總有意外發(fā)生,學生是獨立的個體,生生不同,每位學生都是有自己獨特見解的個體。難道為了順利完成教學任務,讓我們對這些“意外生成”視而不見?有時恰恰是這些“意外生成”才讓我們的課堂更精彩,讓學生更有活力。生成是意外,但更能成為收獲,更是學生真正進步成長的階梯,是開啟智慧大門的隱形鑰匙。
記得一次在執(zhí)教二年級《有余數(shù)的除法》時,遇到過這樣一道題:有21位同學去公園劃船,每條船最多能坐5人,最少要租幾條船?每條船上的人怎樣分配比較合理?學生獨立思考完成后,再在小組里交流,說出自己的分配方法。過了幾分鐘后,多數(shù)學生給出了答案:
21÷5=4(條)……1(人),4+1=5(條)。
分配方法:前四條船每船坐5人,最后剩下1人自己坐一條船。
剛公布了答案,一位怯生生的女生站起來小聲地說:“老師,如果這樣分配的話,那最后一位同學太可憐了,太孤單了,劃船就沒有樂趣了,而且只他自己一個人劃船也不大安全。” 全班同學都愣了?!半y道你有更合理的方法?”大家爭相問她。“老師,我是這樣安排的,從前面每條船上分別找一個人到第5條船上去就行了,這樣前四條船每船4人,第五條船5人,還是5條船,大家玩得都開心了,是不是更合理呢?”我情不自禁地給這位害羞的女生點了一個贊??吹蕉昙壍膶W生能敢于這樣大膽地思考和發(fā)言,我感到很欽佩,她能結合具體的情況進行更人性化的調(diào)配,更好地解決問題,讓我看到了互動生成的魅力。她也給我上了一堂生動的數(shù)學課,這才真正體現(xiàn)了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數(shù)學是生活的數(shù)學,同時她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快樂,在以后的課堂上,她的發(fā)言更加積極活躍了。
生成有時好像是“錯誤”的生成,但這種“錯誤”有時更是一個契機,在這種生成中,如果我們老師能看到這些“錯誤”中蘊藏的資源,這種生成或許會成為學生進步的階梯。一次,在執(zhí)教《加法運算律》時,就出現(xiàn)了意外。出示掛圖,找尋條件解決問題:“男生跳繩17人,女生跳繩23人,跳繩的一共有多少人?”學生能根據(jù)題中簡單的條件和問題,得出加法交換律:a+b=b+a,學生很快進入老師的預設,理解并掌握了這一規(guī)律。可是接下來教學加法結合律時,就沒有那么順利了。增加了一個條件:“踢毽子的有46人,一共有多少人參加課外活動?”你可以怎樣列式解答呢?
生1:(17+23)+46。
生2:46+(17+23)。
生3:23+17+46。
生4:23+46+17。
……
學生說出的算式很多,但過了很久才出現(xiàn)我想要的算法,領著學生感受了加法結合律的意義,學生理解后能寫出類似的算式,看樣子好像掌握了,但這樣一來耽誤了不少時間,難道就讓這些看似無用的算式就此消失?我不忍心浪費這些資源,這都是學生冥思苦想的成果。于是靈機一動,用這些算式來測試學生的掌握情況不是更好嗎?請同桌兩人每人選擇一道算式,看這兩道算式之間應用了哪種加法運算律?這下學生的興趣來了,難度也提高了,可學生沒有畏難情緒,學習熱情更高了。學生對算式意義的理解很好,但與今天學的運算律銜接起來,還是有點難度。學生討論爭辯的主動性很強,主動用總結的加法運算律去加以分辨,最后的教學效果卻是很好的。這時我才發(fā)現(xiàn)我們教師想當然的預設,有時會脫離學生,離他們很遠,而學生互動的生成貼近學生的學習水平,更有利于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及應用。有時這種意外的生成可能是突破教學難點的關鍵所在,我們能好好地利用每堂課中出現(xiàn)的這些階梯,讓學生不斷地主動攀登,這才應該是我們數(shù)學教學的首要任務。
學生在做練習時,討論中會產(chǎn)生爭執(zhí),有時這種爭執(zhí)也可能會有一些有意義的“副產(chǎn)品”,學生可能是“無心”的,但我們老師一定要“有意”。我們作為教師要發(fā)揮它有利的一面,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或許這意外的爭執(zhí)才是課堂中最精彩的一幕呢?
例如,在計算圓柱表面積時,我們通常是先分別求出底面積和側(cè)面積的具體數(shù)量,再把兩個數(shù)量相加,就可以求出圓柱的表面積,但是在一次課堂教學中,在一位學生大聲地檢舉中,我發(fā)現(xiàn)了別樣的精彩。題目:一個圓柱底面半徑4厘米,高8厘米,求它的表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學生做完后,互相交流時,甲學生就檢舉出乙學生的一個“錯誤”算法:
(1)求底面積:3.14×42=16π(平方厘米)。
(2)求側(cè)面積:4×2×3.14×8=64π(平方厘米)。
(3)求表面積:16π×2+64π=96π≈301.4(平方厘米)。
甲檢舉完后,我沒有說話,眼前一亮,請乙同學給大家解釋一下。原來他發(fā)現(xiàn)π在計算中多次出現(xiàn),容易出現(xiàn)錯誤,所以就想法“偷懶”一下。聽了他的解釋,我沒有做出點評,只是讓學生想一想他的這種做法與我們以前學的哪個知識是相關的,讓學生自己做出判斷,分清哪種方法更簡單快捷,不易出錯,讓學生認識到這種算法的好處,同時對于敢于提問、敢于創(chuàng)新的兩位同學大加贊揚。學生在課堂上會有許多思維的火花,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將學生的思維引入關于創(chuàng)新的爭論之中,在這一場爭辯中,教師應該是支持者、參與者、引導者,讓這種生成更加耀眼。學生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與主張,不正是我們努力追尋的方向嗎?
預設與生成是一堂課中不可分割的兩部分,課堂的有序是預設的功勞,課堂的推動與成功,生成是功不可沒的,不管這種生成是預料之中還是預設之外的,我們作為教師都應該以一個積極的正確的心態(tài)面對這一不穩(wěn)定的因素,發(fā)揮它有利的一面,讓生成為預設服務。只有預設的課堂就像一潭死水,毫無生機可言,會讓學生感到乏味,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而生成則是這一潭死水中泛起的漣漪,讓學生找到了自信,增強了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教師對生成的靈活處理,讓人更能看到教師執(zhí)教的美。讓我們把握好數(shù)學的教學方向,攜起手來共同努力打造和諧美麗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