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琴
摘要:目的 探究舒適護理在ICU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將我院ICU病房的患者作為研究的對象,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則采用舒適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治療依從率高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舒適護理在ICU病房患者的臨床護理中能夠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提高治療積極性,值得推廣。
關鍵詞:舒適護理;ICU護理
與其他類型疾病的患者相比,ICU病房患者通常為病重、情況危急的患者,受到病痛、死亡的威脅更大。ICU的患者除了要忍受病痛的折磨除之外,通常處于緊張、焦慮的狀態(tài)中,治療積極性不高,生活質量相對較差。如何改善ICU患者的生活狀態(tài),提高其治療積極性成為當前ICU護理工作中的重點。本文給予我院ICU病房的患者舒適護理,探究其臨床護理效果,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86例ICU病房的患者作為研究的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3例。其中,對照組男26例、女17例;年齡26~63歲,平均(43.72±4.85)歲;疾病類型:呼吸內(nèi)科18例、心內(nèi)科14例、神經(jīng)內(nèi)科11例;學歷:高中以下學歷24例、高中以上學歷19例。觀察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24~62歲,平均(43.40±4.69)歲;疾病類型:呼吸內(nèi)科19例、心內(nèi)科15例、神經(jīng)內(nèi)科9例;學歷:高中以下學歷23例、高中以上學歷20例。排除存在意識、溝通障礙患者,將兩組性別、年齡、疾病、學歷等一般資料輸入統(tǒng)計學軟件,發(fā)現(xiàn)兩組差異較小,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該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ICU護理:主要包括心理護理、疼痛護理、生活護理及藥物護理。
1.2.2觀察組 該組患者在常規(guī)ICU護理的基礎上接受舒適護理,具體如下:①環(huán)境舒適護理:將患者病房安排至光線適宜、通風且遠離樓梯口的位置,控制出入病房的人數(shù),保持病房的安靜;將病房內(nèi)的溫度控制在24°C~26°C,空氣濕度則保持在控制在50%~60%;可詢問患者的喜好在病房內(nèi)擺上患者喜歡的掛畫、鮮花等。②心理舒適護理:采用簡明的語言、溫和的語氣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消除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抗拒心理;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了解患者的心理訴求,對其壓抑、緊張、焦慮的情緒進行疏導;叮囑患者家屬多與患者進行溝通并對其臨床治療表示肯定與支持,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③操作舒適護理:在進行操作事件先向患者介紹治療的方法及注意事項,在操作時護理人員保持動作的輕柔并在操作的過程中詢問患者的感覺及時調整操作方式,確?;颊叩氖孢m。如在進行藥物注射時,選擇患者血管清晰的手臂找準穴位后迅速穿刺,保證一次性穿刺成功,在輸液、注射的過程中詢問患者的感覺及時調整給藥速度;如在進行排痰護理時,幫助患者坐起或者翻身,叩背時保持力度的適度、均勻以患者耐受為宜等。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抑郁評分,其中,焦慮、抑郁評分分別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定,分數(shù)越低表明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越輕。觀察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并發(fā)癥率=并發(fā)癥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比較兩組患者在護理期間治療依從性,可分為積極、一般、消極3個等級,患者完全配合護理人員的工作為積極,患者基本上能按照醫(yī)囑配合護理人員開展治療工作為一般,患者消極對待護理甚至抗拒治療為消極,治療依從率=(積極例數(shù)+一般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統(tǒng)計學處理 本文中的計數(shù)、計量資料的統(tǒng)計學分析由SPSS 19.0軟件系統(tǒng)進行。在文中計量資料采用(x±s)的形式,用t檢驗結果;計數(shù)資料采用(%)的形式表示,用χ2檢驗結果。如果結果P<0.05則表明兩組數(shù)據(jù)差異較大,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焦慮、抑郁評分 護理前、后對兩組焦慮、抑郁評分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護理前兩組患者SAS、SDS評分并無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差異較大,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當前,人們對于臨床護理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當前ICU的護理不再僅僅要求其療效,保障患者生命權益;還要求其舒適性,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1-2]。舒適護理是一種以提高患者臨床治療舒適性、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為目的的護理模式。該護理模式遵從以患者為本的護理理念,在護理過程中給予患者心理、環(huán)境、操作舒適護理及疼痛護理。通過舒適不僅可以為ICU患者營造一個舒適的治療環(huán)境,還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從而提高患者的心理狀況[3-4]。與常規(guī)的護理不同,舒適護理更加重視患者的主觀感受,因而更有利于獲取患者對臨床治療的配合度,提高患者的治療積極性。在ICU病房護理中開展舒適護理能夠有效保障臨床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從而避免ICU患者不配合臨床治療情況的出現(xiàn),減少臨床護理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治療依從率高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舒適護理在ICU病房患者的臨床護理中能夠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提高治療積極性,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杜紅.舒適護理在ICU護理中的實踐運用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4,35(16):3609-3610.
[2]羅躍全,王慶梅,郭繼衛(wèi),等.ICU護理風險管理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04):442-444.
[3]顏麗君.ICU機械通氣患者氣管切開術后的護理[J].黑龍江醫(yī)藥,2014,27(03):694-696.
[4]王然.舒適護理對ICU住院患者治療依從性和不良情緒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05):85-86.
編輯/羅茗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