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璇
(洛陽理工學(xué)院 教育科學(xué)與音樂學(xué)院,河南 洛陽 471023)
龍門石窟奉先寺盧舍那大佛背光樂伎研究
吳 璇
(洛陽理工學(xué)院 教育科學(xué)與音樂學(xué)院,河南 洛陽 471023)
龍門石窟奉先寺盧舍那大佛背光樂伎,包含有腰鼓、橫笛、箜篌、阮、排簫、篳篥、笙、琵琶8件樂器。這些樂器既有中原傳統(tǒng)樂器,也有西域外來樂器,它們同時出現(xiàn)在盧舍那佛背光中,反映了各民族音樂文化的進一步交流和融合。這組樂隊是以吹奏樂器為主的吹、彈、打三類樂器的組合,蘊含了佛與音樂舞蹈的密切關(guān)系,是唐代美學(xué)觀的生動體現(xiàn)。
龍門石窟;背光樂伎;樂器
龍門石窟奉先寺盧舍那大佛是龍門石窟造像中規(guī)模最宏大、最具特色、藝術(shù)水平最高的一處,大佛背光分內(nèi)外兩層,內(nèi)層為火焰紋,外層為二次連方排列的十六身樂舞伎浮雕,這些樂伎處在盧舍那大佛的背光位置,所以被稱為“背光樂伎”。
這些樂伎呈左右對稱的形式分布,左右各8人,由于多年的風(fēng)化,如今保存完整的有11身。左側(cè)自上而下第1人跳舞,第2人擊腰鼓,第3人吹橫笛,第4人彈箜篌,第5人彈阮,第6人吹排簫,第7人不辨,第8人吹篳篥;右側(cè)自上而下第1人跳舞,第2人吹笙,第3人不辨,第4人彈琵琶,第5人吹排簫,第6人吹笛,第7人不辨,第8人吹笙。她們各自獨立,又渾然一體。
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背光一共出現(xiàn)了腰鼓、橫笛、箜篌、阮、排簫、篳篥、笙和琵琶等8件樂器。
1.腰鼓。龍門石窟現(xiàn)存音樂圖像中出現(xiàn)的腰鼓共有16件,可分為兩個種類:細腰鼓、腰鼓。盧舍那大佛背光出現(xiàn)的鼓是腰鼓,這與龍門石窟同一時期的陀羅尼經(jīng)幢中出現(xiàn)的鼓的形狀是一樣的,但區(qū)別在于:經(jīng)幢中出現(xiàn)的鼓是坐部伎盤腿而坐演奏,背光樂伎是將鼓掛于胸前進行演奏。從龍門石窟北魏賓陽中洞出現(xiàn)的細腰鼓,到唐代最具代表的盧舍那大佛背光出現(xiàn)的腰鼓,從一個側(cè)面說明腰鼓這一樂器在北魏至隋唐時期的演變情況。
2.橫笛?!锻ǖ洹分杏涊d:“丘仲造笛,長尺四寸,七孔,武帝時人。”[1]3683橫笛在現(xiàn)存龍門石窟音樂圖像中共有12件,分布于北魏古陽洞、賓陽中洞、皇甫公窟、彌勒龕和唐代的賓陽北洞、萬佛洞、奉先寺、八作寺洞等。橫笛在龍門石窟中從北魏到唐代的多次出現(xiàn),反映了這一樂器在當(dāng)時的普及程度。
3.箜篌。龍門石窟現(xiàn)存音樂圖像中出現(xiàn)的箜篌屬于豎箜篌。《通典》中對豎箜篌有較為詳細的記載:“豎箜篌,胡樂也,漢靈帝好之,體曲而長,二十二弦,豎抱于懷中,用兩手齊奏,俗謂之擘箜篌。”[1]3680盧舍那大佛背光樂伎出現(xiàn)的箜篌,比《通典》里描述的要小很多。演奏者將箜篌置于左胸前,一條腿盤地,一條腿伸出,側(cè)身右手演奏。龍門石窟現(xiàn)存音樂圖像中共有箜篌4件,分別位于彌勒洞北二洞窟頂藻井、萬佛洞北壁壁腳、奉先寺盧舍那大佛正壁背光和極南洞西壁壸門。
4.阮。阮又稱“漢琵琶”,魏晉時稱為“阮咸”。《二十四史全譯·舊唐書》中記載:“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過于今制,列十有三柱,武太后時,蜀人蒯朗于古墓中得之,晉《竹林七賢圖》阮咸所彈與此類,因謂之阮咸?!盵2]913從文獻記錄中可知,阮為我國傳統(tǒng)樂器,因為阮咸的緣故,后人將此樂器稱作阮咸。盧舍那大佛背光樂伎將阮倒置于胸前,直柄朝下,圓盤向上,右手彈奏于圓盤末端。阮這一彈撥樂器在現(xiàn)存龍門石窟音樂圖像中共有4件,分別位于古陽洞、賓陽三洞、奉先寺盧舍那大佛正壁背光和蓮花洞南壁龕楣處。
5.排簫。排簫為中國傳統(tǒng)多管樂器。許之衡的《中國音樂小史》引《通禮義纂》云:“伏羲作簫,十六管?!盵3]《隋書》也有記載:“竹之屬三:一曰簫,十六管,長二尺?!盵4]236排簫在現(xiàn)存龍門石窟音樂圖像中共有19件,分別位于古陽洞、賓陽三洞、奉先寺、極南洞和八作司洞等處。
6.篳篥。篳篥又名“畢栗”?!抖氖啡g·舊唐書》記載:“篳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其聲悲。亦云:胡人吹之以驚中國馬云?!盵2]911唐段安節(jié)《樂府雜錄》記載:“觱篥者,本龜茲國樂也,亦曰悲篥,有類于胡笳。”[5]可見篳篥是由西域傳入的外來樂器。龍門石窟現(xiàn)存音樂圖像的篳篥有6件,分布于古陽洞慧成龕楣、奉先寺盧舍那大佛正壁背光、龍華寺窟頂藻井和極南洞西壁龕等處。從分布情況可以看出,篳篥在北魏時期已經(jīng)開始流行,到唐代則大量流行。
7.笙。笙是我國傳統(tǒng)吹奏樂器之一,也是雅樂中的重要樂器?!端鍟分杏涊d有:“其雅樂鼓吹,多依開皇之故?!薄稗酥畬俣?,一曰笙,二曰竽,并女媧之所作也?!盵4]236在龍門石窟現(xiàn)存音樂圖像中,笙有14件,分別位于賓陽中洞窟頂藻井、賓陽南洞窟頂藻井、賓陽北洞窟頂藻井、奉先寺盧舍那大佛正壁背光、彌勒龕正壁背光和藥方洞窟頂藻井等處。賓陽中洞出現(xiàn)的笙和奉先寺盧舍那大佛背光出現(xiàn)的笙從樂器形狀到演奏姿態(tài)大體相似。由此可以看出笙從北魏到唐代形制變化不大。
8.琵琶。琵琶也稱“批把”,屬于外來樂器,從西域傳入。漢代劉熙《釋名·釋樂器》記載:“枇杷,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盵6]龍門石窟現(xiàn)存音樂圖像中共出現(xiàn)兩種琵琶共計12件,一種為四弦琵琶,一種為五弦琵琶,分布在奉先寺正壁背光、皇甫公窟窟頂藻井、擂鼓臺中洞窟頂藻井和賓陽北洞窟頂藻井等處。奉先寺盧舍那大佛正壁背光出現(xiàn)的琵琶是四弦曲頸琵琶,樂伎抱于胸前,橫撥演奏和龍門唐代經(jīng)幢出現(xiàn)的琵琶從樂器形狀到演奏姿態(tài)大體相似。由此可以看出,唐代盛極一時的是四弦曲頸琵琶。據(jù)有關(guān)文獻記載,五弦琵琶雖然極為流行,但在龍門石窟壁畫中卻絕跡了[7]。
盧舍那大佛背光音樂圖像的8件樂器構(gòu)成了一個小型的民樂隊。民族樂器組合是我國音樂的特色,有著悠久的歷史。西漢武帝以前,民樂隊樂器主要是古代傳統(tǒng)樂器,隨著與西域文化的溝通融合,以及佛教在中原的傳播,民樂隊樂器也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很多西域樂器和佛教法器也在唐朝石窟中出現(xiàn)可以證明這一點。
1.樂隊樂器構(gòu)成組合分析。這組民樂隊能辨認出的8種樂器可分為3大類,其中吹奏樂器4件:笙、排簫、橫笛、篳篥;彈撥樂器3件:琵琶、阮、箜篌;打擊樂器1件:腰鼓。吹奏樂器數(shù)量較多,打擊樂器較少,所以整個樂隊是以吹奏樂為主、彈撥樂為輔、打擊樂為點綴的3種民樂器的組合。
2.樂隊樂器地域類型分析。此民樂隊樂器按地域因素劃分,橫笛、阮、排簫、笙是中原傳統(tǒng)樂器,腰鼓、箜篌、篳篥、琵琶是西域外來樂器,中原樂器與西域樂器在數(shù)量上相等。兩類樂器同時出現(xiàn)在盧舍那大佛背光樂隊中,反映了當(dāng)時各民族音樂藝術(shù)的融合,它們共同推動著唐代音樂文化的發(fā)展。
根據(jù)對圖像資料統(tǒng)計與文獻資料整理,盧舍那大佛背光樂伎主要有以下特點。
1.以吹奏樂器為主的吹、彈、打三類樂器的組合。這組背光樂伎目前能辨認的樂器雖然只有8種,卻包含了吹奏、彈撥和打擊三類樂器。其中,吹奏樂器數(shù)量最多,排簫和笛都是以吹奏主旋律見長。彈撥樂器中琵琶和阮咸既可以演奏旋律又可以彈奏和聲,箜篌善奏和聲。打擊樂器僅有一件腰鼓,起著敲擊節(jié)奏的作用。樂伎在空中演奏,一手托鼓,一手拍打,使音樂更富有節(jié)奏感和舞蹈感,根據(jù)樂器的數(shù)量及種類,可以推測這組樂隊音響柔和,有著徐緩悠揚之氣,典雅清秀之韻。
2.各民族音樂文化的進一步交流和融合。盧舍那大佛背光音樂圖像出現(xiàn)的樂器既有中原傳統(tǒng)樂器又有西域外來樂器,其中中原樂器4件,外來樂器4件,中外樂器的比重相等。而北魏時期的賓陽中洞音樂圖像8件樂器中,中原樂器有6件,外來樂器僅有2件,中原樂器占主導(dǎo)地位。從隋朝到唐代音樂洞窟中中外樂器比重的變化可以看出,中外音樂文化出現(xiàn)了進一步交流和融合,西域音樂已完全融入中原音樂,并被人們所接受,成為唐代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3.佛與音樂舞蹈的密切結(jié)合。在龍門石窟奉先寺中,盧舍那大佛是主體,處于整個洞窟的中心,雕刻在最顯著的位置,音樂舞蹈圖像則雕刻在背光處,起著烘托作用,共同營造著祥和快樂的西方凈土氣氛。如果把洞窟的音舞藝術(shù)元素去掉,只有佛而沒有其他藝術(shù)手段予以補充配合,佛教藝術(shù)不可能達到如此感人的境界。佛教文化和音樂藝術(shù)通過音舞圖像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共同構(gòu)建了完整的佛教藝術(shù)。
4.唐代美學(xué)觀的生動體現(xiàn)。盧舍那大佛背光樂伎從其整體來看是一個小型民樂隊,從其樂隊組合來看,渲染氣氛的打擊樂器用得很少,音響柔和靜美,這既體現(xiàn)了佛教文化清靜安寧、莊嚴肅穆的審美旨趣,也反映了唐代音樂求“靜”求“精”的審美風(fēng)尚。
龍門石窟奉先寺盧舍那大佛背光樂伎所表現(xiàn)的音樂形式,呈現(xiàn)了當(dāng)時佛教音樂文化的發(fā)展狀況,反映了唐代中原和西域音樂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彌補了史料記載的缺失與不足,是現(xiàn)存的非常珍貴的古代音樂圖像資料。
[1][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2.
[2][后晉]劉昫.二十四史全譯·舊唐書[M].許嘉璐,安平秋,曾棗莊,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4.
[3]許之衡.中國音樂小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xué)出版社,2016:7.
[4][唐]魏征.隋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5]馬春蓮.視覺中的音樂——龍門石窟音樂圖像資料的考察與研究[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98.
[6][東漢]劉熙.釋名:釋樂器[EB/OL].中文百科在線.(2010-08-21)[2016-07-20]. http://www.zwbk.org/zh-cn/Lemma_Show/74671.aspx.
[7]李文生.龍門石窟音樂史資料[J].中原文物,1982(3):46-50.
Backlight Musicians of Rocana Buddha in Fengxian Temple, the Longmen
WU Xuan
(EducationScienceandMusicSchool,Luoyang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Luoyang471023,China)
The backlight musicians in Fengxian Temple, the Longmen Grottoes includes 8 instruments: the waist drum, the fife, the Konghou, the Ruan, the panpipe, the Hichiriki, the Sheng and Chinese lute. These instruments cover both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and western exotic instruments. They emerge together in thebacklight background of the Rocana Buddha, reflects the progressed coope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multiracial music culture.This group of band is mainly constituted of wind instruments, but also includes percussion and plucked instruments.This contains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ddihism and music,vividly embodies the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in Tang Dynasty.
the Longmen Grottoes; the backlight musicians; musical instruments
10.15926/j.cnki.hkdsk.2017.02.002
2015-07-27
河南省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規(guī)劃項目(2015BYS021)
吳璇(1972— ),女,河南洛陽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中國音樂史研究。
J60-05
A
1672-3910(2017)02-0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