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晶晶
(山西大學 哲學社會學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弗洛姆與鮑德里亞異化理論的差異
段晶晶
(山西大學 哲學社會學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異化是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不可避免的問題,弗洛姆和鮑德里亞的異化理論是現(xiàn)當代異化研究領域的典型學術理論,對兩者都是在馬克思異化理論的基礎上,加上自己不同的視角,對西方社會展開全面的批判。兩者異化理論的差異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不同視角的分析;對人的主觀能動性認識不同;在各領域中異化的表現(xiàn)不同。
異化;弗洛姆;鮑德里亞
異化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在哲學發(fā)展史上,它的定義一直處于變化更新中。但就其哲學上的一般含義來說,異化是一個從主體派生出的東西,之后不再依靠主體,成為與主體相對抗的力量。弗洛姆和鮑德里亞都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們對異化的研究大都是在馬克思異化理論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1]。
弗洛姆生于1900年,他的一生處于20世紀這個瘋狂的時代,所有的驚奇和絕望讓人身心疲憊。科學技術飛猛發(fā)展,生產(chǎn)力得到前所未有的發(fā)展,物質文明得到很大的提高,人類主宰了自然。但是人類在狂喜的同時,問題也接踵而至,人類無盡的欲望使人們經(jīng)歷了有史以來巨大的痛苦,兩次世界大戰(zhàn)摧毀了無數(shù)人的生命,也熄滅了人類的希望。一時絕望和無奈充斥了人間,過去的民主、自由、平等等觀念都不復存在。戰(zhàn)后資本主義社會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力,社會又展現(xiàn)出空前的繁榮,人類在豐盛的物質面前迷失了自己,人類的異化找不到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弗洛姆是一個具有救世情懷的思想家,他深切關注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2]。弗洛姆是法蘭克福學派中最有個性的學者之一,而法蘭克福學派的思想對異化思想的發(fā)展有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并且在20世紀思想文化界是不可或缺的。弗洛姆的思想不僅有其學派的共性,而且他批判地接受了弗洛伊德的非理性潛意識理論,所以又有著鮮明的個性。弗洛姆認為:“人作為與客體分離的主體被動地、接受地體驗世界和他自身?!盵2]他的異化更多的是一種主觀的體驗和感受。他非常贊同馬克思的異化思想,認為異化理論的展開是基于人的本質和本性,并且認為馬克思畢生的思想都是為了人類的解放這個目的。馬克思的思想是人本主義思想,弗洛姆在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基礎上展開對現(xiàn)代社會的批判。但是他認為馬克思過多地注重經(jīng)濟、政治等外在因素對人的異化,忽略了人內在的心理因素,所以他借鑒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心理分析法,使異化研究有了新的視域。
鮑德里亞是一個思想多變的學者,他的前期著作《物體系》《消費社會》《符號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等表明他還是一個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3-4]。他所處的時代,正是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各國都認識到了戰(zhàn)爭帶給人類的痛苦,所以世界大戰(zhàn)后各國都很珍惜和平的局勢,從發(fā)達國家到發(fā)展中國家都在抓住機遇,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特別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更是加緊發(fā)展生產(chǎn),這些國家紛紛進行各種社會政治改革,強調科學技術和壟斷企業(yè)的實力。此后,以國家的宏觀控制對經(jīng)濟進行調控,人們倡導消費主義文化,瘋狂地追求物質生活,對幸福和自由的理解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流水線式的大規(guī)模生產(chǎn),使這個時代的物質產(chǎn)品達到前所未有的豐盛,社會生活的中心不再是發(fā)展生產(chǎn),而是推動消費,消費取代生產(chǎn)的地位,成為當今社會的主導。
鮑德里亞前期的理論是在馬克思異化理論的范疇下展開對現(xiàn)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和揭露,他揭示了現(xiàn)代社會已被符號化,讓人們更加關注人的生存狀態(tài)。鮑德里亞的異化理論雖說繼承了馬克思的異化思想,但是他不同于弗洛姆所繼承的路徑,他像馬克思一樣先從物開始分析,然后分析物與人關系、人與人關系和人與自身的關系。他對問題的考察途徑和對問題的分析思路都是從馬克思那里繼承來的。鮑德里亞的異化理論是源于馬克思的生產(chǎn)邏輯下的異化理論,他運用符號學的視角對異化理論進行了創(chuàng)新性的發(fā)展。
兩次工業(yè)革命的大發(fā)展,使資本主義大機器時代到來,科技、經(jīng)濟、工業(yè)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變化,人類成為自然界的主宰,一切都掌握在人類的手里,物質達到前所未有的豐盛,人類沉迷于大眾傳媒所制造的幻境中,找不到真正的自我。異化已經(jīng)從資本主義初期所在的生產(chǎn)領域滲透到人類的整個日常生活領域[5]。弗洛姆所在的法蘭克福學派強調的是物所導致的異化,而鮑德里亞在他所界定的消費社會中,強調的是符號所導致的異化。這也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對異化研究的一個轉折。因此,為了全面了解異化理論的發(fā)展,并為我國在今后的發(fā)展中汲取教訓,我們有必要弄清兩者的異化理論是什么、差異何在。
(一)兩者剖析異化的視角不同
(1)弗洛姆從人的心理機制入手。弗洛姆對于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是非常贊同的,但是他認為馬克思太注重外在因素對人異化的影響。他認為內在的心理因素才是現(xiàn)代社會異化的很重要的根源[6]。近代人類主宰了大自然,推翻了教會及專制國家的統(tǒng)治,人們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力量是因為發(fā)起斗爭的人抓住了人們內心渴望自由的心理弱點。在取得勝利之后,新的制度登臺,人們并沒有得到應有的自由,還是處在壓迫和約束中。這時人們陷入了無助和孤獨,人們的個體化進程受阻,且自己又割斷了與原始紐帶的聯(lián)系,所以強烈的無助感和焦慮使人選擇逃避,選擇放棄自由,選擇屈從于集權,即使這集權不僅是不利己的,而且還是窮兇極惡的力量。這是因為集權所倡導的思想和學說符合了人們的性格結構中心理需求,這就使得集權在社會中形成了強大的力量。
(2)鮑德里亞從符號學視角入手。鮑德里亞在馬克思的異化范疇下針對現(xiàn)代社會的特殊異化現(xiàn)象,從符號學視角進行了分析。他認為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徹底異化的消費社會,現(xiàn)代社會的物品豐盛且種類繁多,物品的更新?lián)Q代之迅速,使現(xiàn)代社會成為一個被物品所環(huán)繞的時代。商品邏輯普及了整個社會,從物品到文化及人際關系,甚至個體的性欲和沖動,都被這一邏輯決定著。一切都被編排為符號的范型,一切物品的客觀功能都被忽略了,人們只在乎它是在哪個符號等級上,社會的一切都變成吸收符號或被符號吸收的過程。就連個體也淹沒在符號的重組和計算中,社會的一切都處于符號秩序下,再也沒有先驗性和目的性了。鮑德里亞揭開了現(xiàn)代社會符號的面紗,讓人們從夢幻中醒來,讓人們真切地了解到自己的生存狀態(tài)。
(二)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認識不同
弗洛姆認為,在文藝復興之前,個人的自我意識還不存在,人仍借始發(fā)紐帶與世界相連,個人只把自己作為某個種族、民族、黨派、家族或社團中的一員去認識自己,并同外界取得聯(lián)系。文藝復興之后,人們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實體,個人同原始紐帶斷開聯(lián)系,在新的政權社會中也沒得到應有的滿足,反而使自己陷入了孤獨、恐懼和焦慮之中。在人們無能為力之時,新的宗教教義救助了人們。教義認為,人性天生是邪惡的,是無法自由擇善的,人只有壓抑自己,只有摧毀個人意志及驕傲,上帝才會恩典于你,人們并不能靠自己自救,只有外在的正義和智慧才能拯救人們自己。這種思想使人們產(chǎn)生了被動、消極的心理去等待外在因素的垂憐。所以使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表現(xiàn)出兩種做法:一是使自己成為自己之外的握有生殺大權的人手中的工具;二是瘋狂地做事,用工作來麻痹自己,甘愿讓自己成為巨大經(jīng)濟機器上的一個齒輪。
鮑德里亞并不贊同弗洛姆的觀點,他認為人們是具有主動性和能動性意識的。在當今消費社會中,人們在物質上很富有,但人內心是空虛的,找不到生命的意義,人們只能在符號體系控制下機械地、孤獨地生活著。一些國家政權表面上在推崇著人們至高無上的地位,實質上卻想使人們處于無組織、無意識的狀態(tài),并使人們一個個孤立起來。但是,“人們還是努力使人際關系(在符號形式下)重新回歸到社會循環(huán)軌道上,在消費中也要投入這符號化微笑和熱情。一些社會服務行業(yè)的職員也都利用制度化微笑和熱情為社會關系加點潤滑油當做自己的使命。”就連廣告也在模擬近似的、親密的、個人的交流方式,使人們之間、人和產(chǎn)品之間營造出一種親近的氛圍。現(xiàn)代社會的物品是流水線式的大批量生產(chǎn)品,物品不再具有差異性,但一些商家會在商品的小細節(jié)上做文章,給商品貼上不同等級的符號。人們在這樣的社會生產(chǎn)模式中,價值模式趨于一致,傳統(tǒng)的“人”喪失,“人性化”不在,人們便競相去尋找能夠反映自身的深刻特異性,并使自己成為自己的那種差異。然而,人們在追求“個性化”的差異時,卻是向某種范例的趨同,真實的差別和自我區(qū)分卻遠離了。人們盡管在積極、主動地去建立人際關系和人物之間的關系,但是在符號化的社會中,人們在追求中又不自覺的發(fā)生了異化。
(三)在各領域中兩者異化的表現(xiàn)方式不同
1.費洛姆異化的表現(xiàn)方式
弗洛姆所講的異化是總體性異化,大工業(yè)生產(chǎn)使異化從生產(chǎn)領域蔓延到人的心理。所以,他對社會的方方面面從心理學視角做了深刻的分析。
(1)社會政治方面。一些民主政黨的政治宣傳手段多樣,讓人應接不暇,常以重復的口號宣傳他們的政黨,但往往又是一些無關主旨的話題,表面上去奉承你,讓你覺得自己對他們很重要。事實上,他們這些宣傳只是為了麻痹你的判斷力,讓你處于一種躁動狀態(tài),不能冷靜地去思考辨別。在民主政治選舉中,個人對候選人一概不知,在他面前的是令人難以接近的大黨派,投票程序也是相當?shù)膹碗s,他們只是在政黨機構給出的兩三個候選人中去做選擇題,并且他們根本不了解每個選項,甚至連一面都沒見過,選舉人和被選舉人之間的關系被抽象了。
(2)經(jīng)濟生產(chǎn)方面。隨著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發(fā)展,壟斷集團的出現(xiàn),資本在工業(yè)中的地位日益增強,人的命運變成只是為了促進資本經(jīng)濟的增長。人們瘋狂地追求成功和物質利益,人在經(jīng)濟發(fā)展中變成巨大經(jīng)濟機器上的一個齒輪,而且是一個無足輕重的齒輪,因為對于這樣的一個齒輪的位置會有很多人去競爭,個人在此變得微不足道;在大企業(yè)中,老板和員工的關系也抽象化了,兩者之間互不了解,員工只熟悉和自己有業(yè)務往來的部門;在消費中,顧客再也不是上帝,而是變成了一個抽象的客體。在美輪美奐的建筑中,以及有著眾多的雇員和琳瑯滿目的商品面前,顧客是多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沒人會去關心你需要什么,也沒有人在乎你是否高興。
(3)思想文化方面。自文藝復興之后,人類的思想得到解放,有了自我意識,但在斗爭獲勝后個人并沒得到應有的財富和權利,反而陷入孤獨、無助、焦慮之中。人感到不安全,在心理上沒有了依賴,人在對外尋求著聯(lián)系。這時的新教義恰好提供了這種需要,新教義指出,人性天生是邪惡的,沒有自我救贖的能力,所以人只有消滅個人,貶低自己,才能得到上帝的救贖,或是等待外部因素的救助。人們在這種文化模式下,選擇逃避,選擇放棄自己的權利,屈從于強大的權威之下,在同一文化模式之下尋找暫時心靈上的安全感。從日常生活中人們對影視節(jié)目的喜愛來看,人們都喜歡的一個主題——強大的東西迫害弱小的東西,弱小的東西生命岌岌可危,但是最終弱小的東西憑著自己的意志戰(zhàn)勝了強大的東西。這些影視節(jié)目表現(xiàn)的主題和人類的情感發(fā)生了共鳴,現(xiàn)實社會中個人就是這樣的弱小、無助,但又無力反抗。所以,人們便通過影視節(jié)目來滿足自己情感上的失落。這也正是現(xiàn)代人類的悲哀之處。
2.鮑德里亞異化的表現(xiàn)方式
鮑德里亞從符號學視角對社會做了全面的批判,他認為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徹底異化的社會,異化現(xiàn)象遍布社會的方方面面。
(1)社會政治方面。西方民主社會的現(xiàn)代政權在開始所允諾給人們的自由、平等和民主只是一個騙局,根本無法實現(xiàn)。因此,國家政治權力機構則把人們的眼光轉移到了國家福利和社會分配制度上。福利,就是通過增加財富的總量,然后再從量上來平衡差距的辦法。政權就是用福利來消除人們之間的矛盾。這種福利只是將民主的缺席及平等的不可實現(xiàn)的真相掩蓋了,實際上這只是做到了表面的民主、平等,而真正的民主、平等還是沒能實現(xiàn);社會分配制度在政府機構那里得到了完美的應用。這一制度看似是一套母性的、充滿保護的制度,并把一部分剩余價值用于保護人們,其實人們應該意識到這些財富則是之前被剝奪的部分,國家政權只是對這些財產(chǎn)實行了先取和轉移,政府通過再分配,不僅表現(xiàn)出社會的寬厚和慷慨,又能使社會控制機制發(fā)揮的很好。政府機構的這些做法從形式上麻痹了人們,讓人們自欺欺人地活在受人保護的機制中,然后還感恩戴德地服從統(tǒng)治。
(2)經(jīng)濟生產(chǎn)方面。我們生活的現(xiàn)代社會,讓人感覺到人被豐盛的物、服務和財富所包圍,特別是現(xiàn)代化的大商廈以其宏大的建筑、舒適的環(huán)境和全套的服務,讓人感覺置于一個繁華、豐盛的幻境中,讓人覺得這是一個取之不盡的地球,自己仿佛擁有了全天下。這只是現(xiàn)代媒介所制造的一個豐盛的幻境,目的是為了使人不停地不顧后果地去消費,使現(xiàn)代人的生活糞便化。在這樣的社會中,我們所獲得的信息并不是真實的,而是對現(xiàn)實所產(chǎn)生的眩暈。我們生活在一個由符號所編織的否定真相的世界中,形象、符號便是我們所消費的東西。就連國民生產(chǎn)總值的增長,也只是數(shù)字上的增長,忽視了經(jīng)濟增長所帶來的環(huán)境破壞,更可恨的是為了彌補這些破壞所產(chǎn)生的東西,又作為新的經(jīng)濟增長點,并納入生產(chǎn)總值。因此,現(xiàn)代經(jīng)濟的增長靠的是掩蓋瑕疵、危害及罪惡。資本主義經(jīng)濟還把屬于自然界唾手可得的東西變成特權者才能享用的奢侈品,讓人們的需求從生理上轉移到心理上,不再在乎物品的客觀實用功能,而是關心的是它所代表的符號價值。
(3)思想文化方面。在消費社會中,文化加入到循環(huán)行列,現(xiàn)今文化只是對文化本原的一種模擬,今天的文化注定只是曇花一現(xiàn)的符號,再也不是為了延續(xù)而被生產(chǎn)出來的,它喪失了其意義實體,它的生產(chǎn)方式?jīng)Q定了它同物質財富一樣屈從于“現(xiàn)實性”的使命。人們所接觸到的文化已不再是本來意義上的知識,而是一種充斥著符號和參考的奇怪主體。現(xiàn)代工業(yè)技術的發(fā)展使藝術品被成倍地翻印和無限地備份,藝術也被浸泡在工業(yè)時代之中,導致藝術品“平民化”和“品質的損失”[7],使之變成和一雙長襪同質的東西,它們失去了作為作品應有的意義,成為了顯示社會文化的附件產(chǎn)品[8]。
兩者雖都是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但是我國在進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時完全可以從中吸取教訓。異化概念為什么會一直持續(xù)地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中,仔細分析異化概念,就可知其中涵蓋的基本范疇“人”“物”和“關系”,都是現(xiàn)代性研究的重要概念,所以異化背后是現(xiàn)代性的問題。每當處于現(xiàn)代性進程的關鍵點處,對異化的討論都會掀起熱潮[9]。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異化是現(xiàn)代性的一面鏡子,是伴隨現(xiàn)代社會產(chǎn)生的,對現(xiàn)代社會的批判、反思就是異化問題的研究。弗洛姆和鮑德里亞的異化思想就是對現(xiàn)代社會的最好反思,通過對比兩者的異化差異,就知道社會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其發(fā)展的程度。兩者從不同的視角對異化進行剖析,使我們更全面、深刻地了解了異化所帶來的后果。所以,我們要吸取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社會的教訓,在發(fā)展社會主義時,國家的政治及經(jīng)濟政策一定要圍繞人的真正需要來制定,要以人為本,為了人的全面發(fā)展努力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同時,要避免鮑德里亞的符號的異化理論下社會異化的弊端,國家要正確引導民眾,一些媒體、廣告等要正確宣傳消費,使人們建立健康、適度和綠色的消費觀,杜絕享樂主義。在注重物品的實用價值的基礎上,兼顧它的符號價值。在當今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下,國家及企業(yè)要有自己的品牌產(chǎn)品,通過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來增強品牌的實力,提高商品的符號價值。與此同時,要尊重自然規(guī)律,關注人的生存狀態(tài),避免環(huán)境的惡化和人的心理的異化,不要喪失本真的自己。
在馬克思異化范疇下,對兩者異化思想的對比,讓我們可以了解到近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異化理論的變化,以及其所帶來的后果,這不僅豐富了馬克思的異化理論,而且為我們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很重要的素材和根據(jù)。在今后對異化的研究中,如何去避免矛盾之處,吸取兩者的長處,為我們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1] 埃里?!じヂ迥?健全的社會[M].歐陽謙,譯.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8:121.
[2] 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181.
[3] 埃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M].劉林海,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
[4] 埃里?!じヂ迥?占有還是存在[M].李穆,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5:75.
[5] 張一兵.西方馬克思主義、后(現(xiàn)代)馬克思思潮和晚期馬克思主義[J].福建論壇,2000(4):32-34.
[6] 胡志,何秋瑛.弗洛姆異化理論研究[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20-22.
[7] 余源培.評鮑德里亞的“消費社會理論”[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5-22.
[8] 馮爭,楊樂強.弗洛姆消費異化思想探析[J].職大學報,2016(3):59-65.
[9] 范和生,劉凱強.符碼消費鏡像中的心理異化及實踐邏輯[J].寧夏社會科學,2016(2):104-109.
[責任編輯 王曉雪]
The differences of Fromm’s and Baudrillard’s alienation theories
DUAN Jingjing
(SchoolofPhilosophyandSociology,ShanxiUniversity,Taiyuan030006,Shanxi,China)
Alienation is the inevitable problem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Fromm’s and Baudrillard’s theories of alienation are academic issues in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research, and on the basis of Marx’s alienation theory, both criticized the western society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Fromm’s and Baudrillard’s theories of alienation differ from each other in such aspects as persp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various forms in different domains.
alienation; Fromm; Baudrillard
2016-11-01
段晶晶(1988—),女,山西太原人,碩士生,主要從事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 E-mail:1157224583@qq.com
10.16698/j.hpu(social.sciences).1673-9779.2017.01.004
B03;F014.5
A
1673-9779(2017)01-0022-05
段晶晶.弗洛姆與鮑德里亞異化理論的差異[J].2017,18(1):02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