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霆
(重慶交通大學 人文學院,重慶 400074)
論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兼論"互聯(lián)網+"條件下高校環(huán)境育人新平臺的建設
張霆
(重慶交通大學 人文學院,重慶 400074)
移動互聯(lián)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注入了空前活力,同時,也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出了諸多新要求,深刻影響了高校的管理工作和育人工作。在此形勢下,高校應充分把握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的應用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帶來的新機遇,積極依托"互聯(lián)網+",建設多元化、多樣態(tài)、有特色、高品質且適應當今時代要求的校園文化設施、育人平臺,提升校園文化建設水平,改善環(huán)境育人實效,為切實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進而最終為提升高校的辦學水準貢獻自身價值。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之于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早已為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部門及各高校普遍認同。作為一種融匯了高校歷史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風貌、兼具物質文化形式與精神文化內核的文化形態(tài),高校校園文化具有強大的精神力量,能深層次地影響校園人的理想、信仰、情感、價值觀及行為方式,在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知識傳授、文化傳承、科研開發(fā)、實踐創(chuàng)新等方面都能起到十分顯著的陶冶、激勵、引導、支撐作用。
不過,高校校園文化從來不是平面的、靜態(tài)的,而是立體的、動態(tài)的,且具有生長性。一方面,高校在長期的歷史積淀中形成的大學精神、治學傳統(tǒng)、學風、校風、校園文化氛圍往往會以“文化基因”的形式在一代代師生中傳承和延續(xù),從而使高校校園文化保持著某種質的穩(wěn)定性;另一方面,高校校園空間的開放性、文化傳播的自由性、人員流動的頻繁性等因素使得高校校園文化又內在地具有生長性與革新性。因此,高校校園文化可以傳承,也能夠建設和更新。尤其是在當前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高校師生深受校域外文化影響和滲透的情況下,高校校園文化還應該有意識地加以建設,以更好地適應成風化人、哺育人才的現(xiàn)實需要。
高校校園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園區(qū)域內,由廣大師生員工在教育、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社會等活動中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物質形態(tài)、精神財富及其形成過程的總和。高校校園文化固然撇不開學校既往歷史遺存的灌注和刻鏤,也擺脫不了同時期校域外文化的沖刷與滌蕩,但是,它畢竟成形于特定的校園區(qū)域中,有著比較穩(wěn)固的基核和質態(tài)。然而,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注入了空前活力,大大加速了高校校園文化的更新節(jié)律。
(一)移動互聯(lián)網的應用沖擊了高校校園文化固有的時空維度
很長時間里,大學校園作為一個特定的知識修習場所與文化活動場域,與外界社會處于相對疏離的狀態(tài)。這種疏離,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大學校園文化的相對純凈,使得大學享有了“象牙塔”的稱譽;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校園文化相對封閉、保守,與域外文化風尚保持一定的時距與區(qū)隔。然而,時過境遷,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移動互聯(lián)網的廣泛應用,這一切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耙苿踊ヂ?lián)網通過聯(lián)網的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為人類提供了一個通向外部世界的窗口,這個窗口無異于科學家設想中的時空隧道的入口,讓人類可以經由這個入口實現(xiàn)'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時空穿梭?!币环矫妫ㄟ^移動互聯(lián)網,校園人可以輕松進入校外的社會文化系統(tǒng)中,接觸各種社會文化思潮,展示和傳播自身具有的知識、文化,施加影響于社會。另一方面,各種校域外文化也能夠隨時通過互聯(lián)網通道進入高校校園文化系統(tǒng)中,影響校園中人們的思想、身心和言行。這使得高校校園文化無形中具有了“去邊界化”的內在張力。尤其是云存儲、VR、AR等各種移動互聯(lián)網新技術及新產品的應用,使得高校校園文化的過往與今朝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擺脫時間的線性束縛而交融在一起。由此,高校校園文化的時空維度被極大延展。
(二)移動互聯(lián)網的應用強化了高校校園文化與校域外文化的融合
移動互聯(lián)網的應用,使得作為高校校園文化傳承者和展示主體的教師和學生,隨時隨地都可能處于校域外各種文化的影響之下。依托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人人都可以建構自己的信息渠道,去獲取信息、知識、文化,大大降低了人們對原有的社會信息傳播通路,如組織渠道、群體渠道、人際關系渠道等的依賴度,并使得人們傳收信息的便利性、汲取知識與文化養(yǎng)分的自由度空前提升。特別是在校大學生,他們的學習活動已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課堂時間及在教室、圖書館等固定場所,就餐、行走、社交等零碎時間及在路上、車上等移動空間,都可以實時獲取和吸收外界信息、與校內外各種文化載體進行關聯(lián)。而校域外的各類文化主體也可隨時經由移動互聯(lián)網通道,與校園師生進行信息交互。由此,高校校園文化與校域外文化之間的距離被空前拉近,二者頻繁的交融、互動,大大刺激了高校校園文化的自我更新活力。
(三)移動互聯(lián)網的應用提升了高校校園文化的自我建構能力
高校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社會亞文化,具有自身“質”的相對穩(wěn)定性,其發(fā)展變化一般是緩慢的、漸進式的。然而,移動互聯(lián)網的應用,極大擴張了高校校園文化的自我建構能力,顛覆了高校校園文化固有的發(fā)展節(jié)律。一方面,移動互聯(lián)網的使用,推動了高校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加速度。借助“互聯(lián)網+”,許多高校正大力推進數(shù)字校園建設、智能校園建設。其中,不少高校從教室到圖書館、從操場到實驗室、從食堂到宿舍,從各種宣傳墻、展示臺到辦公樓、陳列館,都在數(shù)字技術、網絡技術、物聯(lián)網技術的支撐下呈現(xiàn)出日新月異的建設面貌和繽紛多姿的發(fā)展樣態(tài)。另一方面,移動互聯(lián)網的使用,使高校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煥發(fā)空前活力。在移動互聯(lián)網的助力下,高校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主體(校園內的師生群體等)能夠輕便地接觸、擇取和引入校域外的各種文化思潮、文化現(xiàn)象、文化風尚、文化資源,將它們融匯到固有的校園文化中去,推動校園文化的革新和發(fā)展。此外,移動互聯(lián)網的使用,還大大提升了高校校園制度文化建設的步伐。借助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校園內的管理者與被管理者,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變得空前便利。校園制度文化建設方面存在的缺陷與不足可以隨時被人指出,其改進與完善也能更廣泛地聽取校園內外各方人士的意見和建議,能迅速得到反饋與回應。
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使得各種社會思潮、文化、知識和信息都可以經由社交媒體、網絡空間較自由地出入高校界域。高校日益成為多元文化、多元思想、多元信息和知識復雜交織與相互角力的“飛地”。在這種情況下,建設怎樣的高校校園文化頗值得思量。
(一)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高校校園文化應更加具備包容性、開放性
高校作為整個社會的思想高地、知識高地、文化高地,一直以來都是各種思潮、文化碰撞和交融的熱敏區(qū)。其中,思想自由、精神獨立又是它最令人推祟的特質。而移動互聯(lián)網的出現(xiàn),為高校師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崇尚自主、平等、共享的去中心、去權威、去等級、無疆域的網絡社會。這讓思想自由、精神獨立擁有了更大的伸展空間。在這個空間面前,任何封閉、僵化、守舊、強調等級界限、奉行尊卑道統(tǒng)的做法,都與時代格格不入。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高校師生眼界的開闊、思維方式的多樣性、價值觀念的多元化,都要求一個更加具備包容性、開放性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作為他們鉆研學問、修習技能、傳承文化的支持空間?!靶畔⒕W絡化改變了傳統(tǒng)教育媒介的壟斷性,交互式的網絡課程、點對點式的溝通和海量的信息容量使大學生的思維更趨于獨立化,思想更趨于多元化?!边@種現(xiàn)實狀況,決定了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高校校園文化應更加具有開放性、包容性,這樣才能順應社會發(fā)展潮流。
(二)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高校校園文化應更加重視承載與傳播社會主流價值觀
高校校園文化應更加具有開放性、包容性,并不意味著高校要成為思想、文化的自由集散地?!爱斍按髮W校園文化在高揚主流文化,表現(xiàn)出健康、高雅的總體風貌的同時,非主流文化也潛滋暗長,比較活躍,影響校園文化應有的育人效果?!倍苿踊ヂ?lián)網在高校師生中的廣泛使用,有強化這種趨勢的征兆。網絡空間是多元文化并存的場域,各種信息良莠不齊,各種主流、非主流思想并行其間,泥沙俱下,其中難免存在一些低俗文化、有害信息,會對人們產生精神腐蝕?!疤摂M社會將大學文化無縫地鏈接于整個社會洪流中,學生可以通過移動互聯(lián)網隨時隨地獲取、接收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在社會轉型期,普世價值、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社會思潮能夠輕而易舉地滲入校園網絡文化中。”在校大學生多數(shù)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他們普遍缺乏對信息的鑒別力、判斷力以及對不良信息的抵抗力,極其需要獲得指引。在此形勢下,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要在包容多元文化、多元思想及價值觀的同時,更加重視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承載與傳播,引導世界觀、價值觀尚未成熟的大學生理性看待網絡上的信息,并以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吸引力強的主流文化內容來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歷史觀?!懊鎸Χ鄻踊膬r值道德觀念,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統(tǒng)領,提高校園文化品味,發(fā)揮其在深層維度上的教育功能,為大學生營造道德人格和價值觀念再選擇的先進的文化環(huán)境,這一點至關重要?!边@樣,才能有效驅除校園文化中的各種“霧霾”,指引學生在祟尚思想自由、精神獨立的過程中,始終不忘初心,以知識、學問服務國家、回報社會。
(三)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高校校園文化應更加凸出環(huán)境育人功能
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傾向,極易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大學生一般都要在校園環(huán)境中固定生活較長時間。因此,他們思想覺悟的提高,認知水平的改善,道德品格的養(yǎng)成,往往深受校園環(huán)境的影響?!碍h(huán)境對學習主體在一定條件下會產生極大的影響作用,當環(huán)境提供了能夠誘導學習主體激活先天因子進而成長發(fā)展的元素,促使學習主體適應環(huán)境,環(huán)境便實現(xiàn)了育人功能?!边^去,這種環(huán)境影響主要來自于同齡人、教師、管理人員及宿舍、課堂、集會場所等,一般借助于人際傳播、組織傳播等通道;而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這種影響更多地需要通過校園文化環(huán)境來實現(xiàn)。移動互聯(lián)網的廣泛應用,改寫了高校傳統(tǒng)的育人機制。以往主要通過課堂講授、當面講解與演示的諸多教學內容、文化知識現(xiàn)在都可以通過微課、慕課、在線課堂等方式以“資源”的形式提供給大學生;許多面對面的交流與各種親疏遠近的人際聯(lián)系,也都可以依托QQ群、微信群、網絡論壇等身邊的“環(huán)境媒介”來拓展廣度與深入。在這層意義上講,高校校園文化的環(huán)境育人功能因移動互聯(lián)網的介入而更加凸顯,它的育人價值被空前強化。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動態(tài)的、開放的文化生成過程。移動互聯(lián)網的普及應用,使得高校師生主動介入和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門檻降低、能量放大,這無疑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了全新機遇。
(一)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可以有效嫁接現(xiàn)代信息傳播技術
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使得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可以充分嫁接現(xiàn)代信息傳播技術,打造全新的高校校園文化平臺,刷新高校校園文化形態(tài)。“由于移動設備的便攜性,人們對于知識的學習也更有隨意性及靈活性,同時也創(chuàng)新了教育形式?!币环矫妫柚盎ヂ?lián)網+”平臺,高校可以將自身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這些無形資產創(chuàng)新性地建構成豐富多元、形態(tài)多樣的互聯(lián)網文化產品,通過網絡專區(qū)、微博、微信、APP等直達每位學生個體,并與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深度嵌套,實現(xiàn)校園文化的入眼、入耳、入腦、入心,進而成為化育人才的有機養(yǎng)分。另一方面,基于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的大數(shù)據(jù)、云存儲、VR、AR等科技產品的出現(xiàn),使得高??梢钥缭綍r空維度迎納校內外多方文化資源、文化遺產,來實現(xiàn)自身文化的現(xiàn)實重構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教育、教學、科研、管理以及服務社會等活動也都可以嫁接現(xiàn)代信息傳播技術,實現(xiàn)樣態(tài)升級,并提高效率,增強效果,提升質量。
(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可以充分吸納師生智慧和才情
高校校園文化的建構不可能完成于朝夕之間,也不可能僅僅靠某幾位或某一些校園人來完成,它一般需要數(shù)代師生進行不懈的智慧積累和辛勤的群體實踐來形塑。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來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可以充分吸納師生智慧和才情,以加快自身的革新步伐。
首先,高校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可以充分吸納師生智慧和才情。在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高校在校園規(guī)劃、校區(qū)場館建設、教學設施配備、文化景觀修繕、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基地設立等方面,都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媒介平臺廣泛聽取和吸收廣大師生的建議和意見,集納師生的智慧與才情,將上述事宜做得更加科學、合理。
其次,高校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可以充分吸納師生智慧和才情。依托“互聯(lián)網+”,高校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由于可以充分接納廣大師生的智慧和才情,而更加富有生機和活力。各種社團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都能有機融入師生的創(chuàng)造力而不斷獲得提檔升級的機會。例如,北京師范大學的“大學生電演節(jié)活動”就是依靠網絡而吸引了更多高校師生的“智力加盟”,進而發(fā)展成為全國性影響的大學生社團活動。同時,各種校園網絡媒介平臺,如網絡社區(qū)、微信公眾號、QQ群等也能依托眾師生的才情,成為文化生成的重要園地,推動校園文化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如華中科技大學的“華中大在線”、華東理工大學的“‘小花梨’系列文化產品”,就大大拓展了兩校精神文化建設的殄域,成為兩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亮麗風景。
再次,高校校園管理文化建設也可以充分吸納師生智慧和才情。高校傳統(tǒng)的管理格局與多數(shù)行政事業(yè)單位相似,是一種自上而下、差序特征突出的層級管理。其管理質量往往取決于少數(shù)處于上層位序的管理人員的素質與能力,潛在風險較大,不利于集納眾人智慧,難以保障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與高質量。而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則可以推動高校形成管理人員、師生“共治”高校的管理文化。這種管理文化有助于高校擺脫固有管理文化的各種弊端,使高校管理工作能夠順應教育事業(yè)的特殊規(guī)律性,更趨科學、合理。
(三)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可以廣泛汲取中外大學優(yōu)秀校園文化成果
優(yōu)異的高校校園文化不會自發(fā)形成,它既需要一定的歷史積淀來為之“定形”,又需要勤勉的現(xiàn)實耕耘來供其“生長”?!按髮W發(fā)展本身是一種歷久彌新的文化積淀,大學文化建設決定著大學自身的改革高度、發(fā)展定位和未來走向,是大學創(chuàng)新的動力源泉?!痹跉v史上,美國大學就曾借鑒和吸收德國大學的大學理念、精神和文化,開創(chuàng)并成功地建構了自己獨特的大學理念與大學文化傳統(tǒng)而為后世所稱道。近年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深,世界各國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已經成為一種時代潮流。高校作為人類文化和文明的傳播高地、傳承重地,能否有效吸納、融合古今中外人類的文明成果、知識財富,鑄就高品質校園文化,化育四方人才,已經越來越成為顯示其辦學水準的標志。過去,要做到這一點,可謂困難多多。然而,在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高校卻可以較方便地借鑒和汲取中外大學優(yōu)秀校園文化成果,提升自身校園文化建設的檔次、品格和質量。
網絡空間的超時空性使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甚至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形態(tài)可以同時呈現(xiàn),文化的歷時性、區(qū)域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了;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本土與外來的文化,可以在這里共存并置。因而,高??梢越柚苿踊ヂ?lián)網,突破物理時空的限制,相對自由地調用中外大學優(yōu)秀校園文化建設成果,為本校校園文化建設提供養(yǎng)分。
高校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環(huán)境育人”功能,其“環(huán)境育人”的本質就在于將大學特有的價值信仰、育人思想、學術傳統(tǒng)、治學觀念和行為風范等通過校園設施、制度、規(guī)則、禮儀、管理和教學、科研、社團活動以及校園文化氛圍等體現(xiàn)出來,成為形塑大學生素養(yǎng)和風貌、助益大學生成人成才的環(huán)境作用力。然而,相當長時間以來(特別是高校大規(guī)模擴招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普遍存在著基礎性育人平臺建設相對滯后,大學精神缺失問題較為突出,主流價值觀活力不足以及庸俗文化大有生存空間等問題。這使得高校校園文化“環(huán)境育人”的效果普遍差強人意,不僅影響了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質量,而且也給高校的辦學聲譽帶來了多方面的負面影響。特別是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使得高校校園文化受外部因素影響的力度增大,更加強化了上述問題的復雜性。不過,移動互聯(lián)網在高校校園中的廣泛應用,客觀上也為解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上述困境,提供了有利契機。高校應根據(jù)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所面臨的新形勢,結合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所面對的新要求,主動迎納新機遇,積極依托“互聯(lián)網+”,在廣泛汲取中外大學優(yōu)秀校園文化成果與充分吸納高校師生的智慧和才情的基礎上,通過建構系列環(huán)境育人新平臺,協(xié)同推進高校校園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切實提升校園文化建設水平,改善校園文化環(huán)境育人實效。
(一)高校校園物態(tài)型育人新平臺建設
高校校園各類物態(tài)型育人平臺,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最基礎性設施。在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抓好高校校園物態(tài)型育人新平臺建設,有助于增強高校環(huán)境育人所需要的硬件實力。
一方面,在抓好校園基礎設施建設,如服務于教學、科研、管理、實驗、實訓需要以及師生日常生活所必須的設施、場館建設的基礎上,積極依托“互聯(lián)網+”,有效推進智能化校園建設。例如,在行政辦公樓、教室、圖書館、校史館、學生活動中心等建筑、場館配套裝設相應的電子公告牌、導視屏、智能服務終端等設備,進行實時信息推送和服務引導以及宣傳和傳播大學理念、大學精神、校訓、校風,以拓展現(xiàn)實校園的時空維度,擴展校園的業(yè)務功能,助推學校工作全面信息化及文化校園建設,夯實高校環(huán)境育人的物質基礎。
另一方面,在規(guī)劃和布局校園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之時,廣泛汲取中外大學優(yōu)秀校園文化成果,充分吸納師生們的智慧和才情,在校園中科學選址,合理布點,力求使校園的人文景觀與自然風物巧妙融合、美美與共,為師生提供可以潛心篤學、怡養(yǎng)情懷的治學與求學之所。同時,增設專門的公共信息屏、電子宣傳欄、觸摸式閱報屏、多媒體展臺等設施,并將它們建設成為向大學生通告信息、進行思想教育、展示先進行為風范、傳播社會主流文化與主流價值觀的好平臺。這樣,可以充分利用校園環(huán)境設施所具有的嵌入性、暗示性、滲透性、感染性,陶冶學生道德情操,激發(fā)學生進步熱情,從而起到成風化人的良好效果。
(二)高校校園網絡育人新平臺建設
現(xiàn)今,網絡平臺作為一種環(huán)境設施,在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對此,高校應該予以充分重視。一方面,高校應依托“互聯(lián)網+”,積極建設各種校園網絡社區(qū)、網絡論壇,使之成為大學生與教師、校園管理人員進行交流、互動及接受思想教育的重地;另一方面,應依托“互聯(lián)網+”,將中外各種相關學科知識、文化成果以及育人材料,轉化為互聯(lián)網產品以“環(huán)境資源”或“在線教育”的方式提供給大學生,供他們自主選擇使用,使校園網絡成為大學生扎實掌握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及提高文化水平、提升素養(yǎng)的新場域。例如,可以將一些課程的講授、答問、作業(yè)、拓展材料等內容以專題網頁、視頻、音頻甚至動漫作品等形式,放置在相關網絡平臺,供大學生隨時取用、學習。
社會的人才競爭已越來越不限于學歷、知識水平這些表層要素之爭,競爭的角力點越來越轉向素質、經驗、做事能力及創(chuàng)造性等深層要素。前者依靠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基本就能獲得,后者則需要學生在教育活動中充分發(fā)揮自主性方能有效獲得。這要求高校育人工作必須真正實現(xiàn)從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換。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帶來的知識、信息傳播介質與傳播通路的多元化和多樣化,恰好可以為這種轉變提供良好的條件?!皬幕ヂ?lián)網到移動互聯(lián)網,人們獲取知識的方式越來越不受時間、空間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原本被人們認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的教育,也煥發(fā)出了新的活動?!?通過“互聯(lián)網+”,開辟更多元化的育人平臺與育人通道,同時,將教學內容、育人過程、學習手段、學研成果充分“資源化”、“環(huán)境化”,高校不僅可以深挖教育潛力,使教育資源、教育成果惠及更多校內外人士,而且可以更好地滿足在校大學生自由、自主、個性化學習與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有效助推他們成人成才。
(三)高校校園移動端育人新平臺建設
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隨著人們對手機的廣泛使用與高度依賴,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及各種社交軟件等也被人們每天高頻度地接觸和使用。高校校園中的廣大師生也不例外?!耙苿咏K端具有‘永遠在線’的傳播常態(tài),加之移動應用軟件具有強大的一鍵復制、粘貼、分享、轉發(fā)以及點贊、評論和收藏等功能,人們只需動動手指就得以使各類思潮像細菌裂變一樣的速度擴散開來?!比绱艘粊?,高校師生的日常學習、生活越來越與各種社會思潮的傳播及諸多社會活動、社交活動緊密關聯(lián)在一起。特別是對在校大學生而言,大量的碎片化時間里往往是學習活動中交織著社交活動及對各種社會思潮和信息的接觸。盡管這使大學生獲得了開闊眼界、學習知識、掌握技能、豐富文化素養(yǎng)的機會;但也同時伴隨著接觸更多不良信息、低俗文化、反動思潮、腐朽習俗的可能。面對這種復雜的新形勢,加強高校校園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移動端平臺建設,對師生進行引導,強化校園人之間的信息溝通、情緒溝通,據(jù)以應對域外信息的“加擾”,同時,增強高校的文化創(chuàng)新活力,提升高校的文化輸出能力,是當前高校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項極重要的任務。
首先,抓好學校官方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的建設。主要用于發(fā)布學校有關的重大、重要信息,進行大學精神與校訓的宣傳、校情校史教育和國家重要方針、政策的及時宣傳介紹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文精神與人文情懷的長期宣傳教育,還包括對學生進行愛國愛校教育。當然,也要能夠承擔起對不良信息、不良文化在校園內傳播的及時預警與干預責任。
其次,抓好相關職能部門、院系及各類學生社團、班級的微信公眾號、微信群、QQ群的建設,使它們既成為相關部門、機構和組織有效進行內部溝通、推進工作開展和方便信息共享的平臺,又成為高校進行思想教育、輿情引導、校園文化建設的生動載體和強有力支點。
再次,推動師生合理接觸和使用校域外的社會化媒體。眼下,大學生在課堂之外的大量碎片化閑置時間,正在被校域外大量社會化媒體所吞噬。高校應該對此加強引導,推動大學生科學、合理使用社會化媒體,合理支配自己的學習時間、休息時間,不過渡沉迷使用社交軟件,避免接觸不良社會化媒體及其信息。同時,可以不定期為師生做一些有益信息的推送、及好文章的薦引,以促進校園師生汲取和傳播優(yōu)秀文化、有品質的文化。另外,還可以扶持師生開發(fā)和創(chuàng)建一定數(shù)量的微信公眾號、APP,并依托它們進行文化產品開發(fā)、知識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實踐,使之成為展現(xiàn)師生才情、發(fā)掘師生創(chuàng)新潛力、合理消化師生富余課余時間,積極傳播正能量以及將科研究成果及時進行現(xiàn)實轉化并輸送社會的有效平臺。這樣,既有助于形塑積極向上的高校校園文化氛圍,又能夠有效培植高校的創(chuàng)新文化、創(chuàng)業(yè)文化。
總之,面對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復雜的校園文化建設形勢,高校一定要掌握主動權,積極應對挑戰(zhàn)、迎接機遇,通過建立多元化、多樣態(tài)、有特色、高品質且適應當今時代要求的校園文化設施、育人平臺,提升校園文化建設水平,改善環(huán)境育人實效,為有效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創(chuàng)造良好的內外部條件,進而最終為提升高校的辦學水準貢獻自身價值。
[1] 夏德元.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泛在生存與在場的缺席[J].新聞大學,2016,5.
[2] 丁義浩,劉海龍,韓斌.加強大學文化建設 強化"文化育人"功能[J].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中心組編:大學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研究(第1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5:195.
[3] 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中心.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研究述評,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年10:92.
[4] 陸優(yōu)優(yōu).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挑戰(zhàn)與應對[J].思想理論教育,2016,4.
[5] 張靜.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新探索[J].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1:159.
[6] 涂宏斌.關于"環(huán)境育人"的探討[J].理論月刊,2014,8.
[7] 劉瓊.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高校O2O育人模式探析[J].湘潭大學學報,2016,2.
[8] 蔡勁松,等.大學文化——理論構建與系統(tǒng)設計[J].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4:37.
[9] 王晨,劉男.互聯(lián)網+教育——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教育大變革[J].中國經濟出版社,2015,6.
[10] 畢紅梅,李婉玉.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社會思潮的傳播特征及引領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16,5.
OnCampusCultureConstructionandNewEducationPlatformConstruc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AgeofMobileInternet
ZHANG T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China)
mobile interne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era of Mobile Internet, the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y is entitled unexpected activity, which is affecting the administrated work and educated work of universities deeply. Under this situ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grasp the new chances offered by the widely using of Mobile Internet for the universities'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Positively supported by "Internet plus", many campus cultural facilities and platforms can be built in university , which are diversified, multiple, distinctive, high-quality and adapted t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era, with the aim of improving the level of universities'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enhancing the actual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al, then promot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effectively in universities and upgrading the universities' level of running schools.
2095-2708(2017)06-0056-07
G6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