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
【內容摘要】高中生的表達能力得到了發(fā)展,語文知識的積累也已經有了一定的量,在這種基礎上語文教學的目標要更多地放在促進學生探究方面。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閱讀欣賞文本,更要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探究能力,要在引導生成的過程中讓學生逐步把握文本的情感,體會文本中各種形象的內在寓意。
【關鍵詞】高中語文 課堂生成 探究能力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高中的學生身心已經有一定程度的發(fā)展,他們的表達能力得到了發(fā)展,語文知識的積累也已經有了一定的量,在這種基礎上語文教學的目標要更多地放在促進學生探究方面。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閱讀欣賞文本,更要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探究能力,要在引導生成的過程中讓學生逐步把握文本的情感,體會文本中各種形象的內在寓意。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限制區(qū)間,問之有法
部分教師在進行課堂預設的時候往往會設計一些大而寬泛的問題,這些問題看似能讓學生更全面地探究文本,但是在具體生成的時候學生卻往往會因為不知道從何入手而陷入困惑之中。在教學中不妨通過限制答題區(qū)間的方法,將大問題化成一個個小問題,讓學生一步步深入學習,這樣學生的探究便會有的放矢。
魯迅先生所創(chuàng)作的《記念劉和珍君》是一篇擲地有聲的文章,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了解劉和珍君的人物形象,同時也要理解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然而,如果直接提問:“劉和珍君是怎樣的一個人”,這樣的問題顯得太大,學生不知道該如何下手。不妨在限制區(qū)間的基礎上提出問題,例如:“文章的第一節(jié)和第二節(jié),寫的是什么內容”、“第三、四、五節(jié)又交代了什么”等?在設置問題的時候還可以將問題限定在某一個小節(jié)中,如讓學生著重閱讀文章的第三小節(jié),并思考:“作者說‘現在卻有些躊躇了,這是什么意思?”“作者認為自己茍活到現在,他的這種想法體現了他怎樣的心情?”“從第三節(jié)中能否看出作者所具有的品格呢?”如果有必要的話,甚至可以將區(qū)間限定在某一句話,讓學生著重品味這句話的內在寓意,如:“‘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于非人間,使它們快意于我的苦痛,這里的‘它們說的到底是誰呢?作者的這句話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有必要對學生的閱讀和理解進行點撥,而通過限制區(qū)間的方法來提問則正好體現了教師對學生閱讀的指點,能讓學生的閱讀變得不再盲目。
二、切中肯綮,構建意義
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必然會面對分析作者寫作意義等問題,在指導學生探究文本的時候,教師可以及時提出一些點而不破的問題,既切中要害,但是又不直接將問題的答案告訴學生,而是給學生一個攻克難關的“點”,讓他們在一定的預留空間中盡情探索,從而促進他們探究能力的提高。
在學習《拿來主義》的時候,要讓學生充分理解作者運用比喻進行論證的方法,同時也要讓他們明白什么叫做“拿來主義”,更要理解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為了讓學生在閱讀中逐漸找到關鍵,自己構建出這篇文章的寫作意義,可以提出一些恰到好處的問題,作為學生理解本文“破冰之旅”的起點。例如可以向學生提問:“作者認為要如何對待文化遺產?文章中有哪些詞句具體表達了作者的觀點”、“作者是否提到了要如何區(qū)別對待文化遺產”、“要處理好文化遺產必須具備哪些條件”、“為什么作者認為進行拿來主義已經到了必要之時”、“作者重點批判了哪些觀點?”這些問題從不同的方面幫助學生突破了學習本文的難關,讓他們理解到本文的意義在于批判了一些人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態(tài)度,指出正確的繼承和借鑒是十分重要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好地找到要害,深入探索文本。
三、多元鑒別,呈現規(guī)律
為了提高學生探究文本的能力,可以啟發(fā)學生從課文范文中找到規(guī)律,并在閱讀其他文本的時候自覺運用學到的規(guī)律。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對一個個文本進行分析,促使他們在閱讀學習中找到鑒賞文本的內在規(guī)律。
以《荷塘月色》這篇課文為例子,在教授這篇散文的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走進作者所營造的情感世界中,感受到作者內心不寧靜的情緒,更要讓他們體會到本文經典的寫作手法,讓他們了解優(yōu)秀的抒情散文是如何抓住情感脈絡來行文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找出文中哪些部分是寫景的,哪些部分又是抒情的,然后著重分析作者是如何將景物描寫和情感描寫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在分析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了解到作者寫景是為了借景抒情,所見景物的變化引發(fā)了作者內心情感的波動。這樣他們可以慢慢地從中找到抒情散文的寫作規(guī)律。為了讓學生強化自己的認識,可以讓他們嘗試仿造《荷塘月色》的寫法來創(chuàng)作散文,學習如何借景抒情,如何讓情感的描述和景色的描述融為一體。高中語文課本中有很多文本都能從中找到一定的規(guī)律,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多元鑒別,提高自己探索文本的能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只關注學生是否掌握了某些問題的答案,而應該更多關注學生是否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了探究文本的方法。只有進入深層次的文本體悟之中,學生的學習才更加有效,而這也能滿足《語文課程標準》對高中語文教學所提出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李波. 淺談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方法[J]. 文科愛好者,2012(5).
[2] 鄭丹青、桑進林. 單元意識,文本解讀的金鑰匙[J]. 語文教學之友,2015(2).
[3] 莫君甜. 現代文閱讀教學中難句賞析方法探究[J]. 基礎教育研究,2010(11).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金沙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