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俞 芳
(作者單位:新疆師范大學)
志愿服務:當代小學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
?新疆/俞 芳
小學生志愿服務在學校德育工作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學校德育與志愿服務互為促進,互惠雙贏。志愿服務也在學校課程、目標、內(nèi)容、方法、評價等方面促進學生德育的發(fā)展,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社會、對他人責任意識與團隊意識,逐步樹立起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政治意識和道德信念。
德育工作;志愿服務;小學生;途徑
志愿服務既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我國新時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體現(xiàn)小學生承擔社會責任、學會奉獻精神以及內(nèi)化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徑。因此,在進行德育工作時要不斷拓展開展志愿者服務的途徑。
(一)德育工作是志愿服務的有效保障 志愿服務是一種主體性的活動,是志愿者在自己信念和意愿下,積極主動的、不求回報的為他人或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檢驗與完善自己的價值觀。為了更加有效的開展志愿服務,就必須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讓學生更為準確的把握社會發(fā)展的基本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意識,踐行志愿精神。
(二)志愿服務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 德育工作不僅僅是一種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精神化了的行為實踐,所以道德教育的途徑、方法不能簡單地從一般學科教學的角度出發(fā),片面地理解為主要依靠直接講授或理論傳授,而應充分重視德育實踐活動本身的教育意義。[1]小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打破了原有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造真實的德育環(huán)境,讓學生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感受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喜悅,同時在不斷鍛煉自己、服務他人的過程中營造一種“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文化氛圍,并以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情懷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平。
總之,德育工作與志愿服務是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的,德育工作歸根到底就是一種實踐性的教育活動,而志愿服務就是實踐性教育的重要途徑。
(一)課程——納入校本課程的開發(fā) 在當前小學課程體系當中,除了國家課程外,還包括一定比例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為學校自主開發(fā)志愿服務課程提供了空間。[2]志愿服務納入校本課程,使學校德育工作將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作為德育教育的根本出發(fā)點,學校不在僅僅照本宣科,而是從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愿望、實際情況出發(fā),在實踐的活動中將志愿精神不斷內(nèi)化為自己的情感,不斷升華為理性的認識,從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開辟德育教育新途徑。
(二)目標——融入實踐育人的理念 志愿服務能否達到德育的目標,取決于活動目標設計的科學性和適應性。這既要考慮到活動參與的對象、時間、地點、方式和成效,同時還要考慮到小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最為關鍵的是,志愿服務項目的目標設計要自覺融入實踐育人和德育為首的價值理念。[3]比如,在參加學校的校慶的志愿服務活動中,就應該體現(xiàn)活潑、開朗、積極、向上的品質;在參加社區(qū)的獻愛心志愿服務活動中,就應該體現(xiàn)愛心、溫暖、善良、真誠等品質。
(三)內(nèi)容——重視生動活潑的項目 與其他志愿者相比,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差、自我控制意識淡薄,正處于身心成長發(fā)展的階段,因此,在開展小學生志愿活動中,要以“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為主要內(nèi)容。通過不斷開拓志愿服務的范圍與內(nèi)容的深化,使志愿服務中的人、事、物等資源成為學生學習德育知識的“活教材”,讓學生在志愿活動中不斷內(nèi)化自己的價值觀,在拓展視野、磨練意志、體驗人生的過程,增強社會責任感,使學生在課堂上的抽象知識落實在具體的行動,提升學生學習的道德品質。
(四)方法——加強體驗模式的應用 長期以來,小學生的德育教育還主要采取課堂的講解為主,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這樣課程的真正效果就微乎其微,大打折扣。但是,志愿服務是一種實踐性活動,更是一種體驗式學習活動,因此,小學生參與志愿服活動必須定位于“體驗”為主,而不是“認知”為主,[4]將德育的“知”與“行”更為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使學校的德育實效性極大地提高,實現(xiàn)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品質的全面發(fā)展。
(五)評價——采取靈活多樣的模式 雖然小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并未期待獲得某種獎勵,但是弘揚志愿精神,志愿服務活動要真正起到“實踐育人”的目的,就必須對小志愿者給予一定的評價,但在評價過程中要注重過程評價與終結評價、平時評價與綜合評價,采取自評、互評、師評、家長評、相關工作人員等多維度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以良好的評價機制促進小學生志愿服務的科學運轉。
小學生是國家與民族的未來,他們的發(fā)展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因此重視小學生志愿服務對學生德育的影響,幫助他們從小樹立志愿服務意識,積極為同伴、為班級、為他人、為社會、為國家提供志愿服務,踐行志愿精神,對培養(yǎng)他們的利他觀念與團隊意識、社會責任感,同時在服務他人和社會的過程中體驗快樂和成長、獲得自信心、建立能力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1] 湯潔.德育教育在民族高校學生志愿服務中的功能探析——以中央民族大學為例[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3(4).
[2] 梁炟.中小學生志愿服務課程開發(fā)初探[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6(07).
[3] 姜朝暉.志愿服務:當代中小學生價值養(yǎng)成的重要路徑[J].中國德育,2014(14).
[4] 朱紅秋.中小學志愿服務工作的區(qū)域推進與校本實施[J].中小學德育,2011(2).
(作者單位:新疆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