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小龍
(四川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四川攀枝花 617000)
淺析茶文化與思想政治的聯(lián)系
熊小龍
(四川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四川攀枝花 617000)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是茶與文化的結合體,更是中國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非物質載體。本文從茶文化的內涵與特點出發(fā),針對國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對茶文化與思想政治的聯(lián)系進行簡單的探究。
茶文化;必要性;思想政治;促進作用
引言:我國是茶葉之鄉(xiāng),圍繞著茶葉而形成的茶文化也成為了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要想理順茶文化的起源,理解茶文化對國人思想政治產生的影響,就應該對茶葉的進行追根溯源。唐代“茶圣”陸羽在《茶經》中記載:“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而這一說法的依據(jù)就是《神農本草經》中的一段話:“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其中“荼”被證實就是“茶”。在古代,“柴米油鹽醬醋茶”并稱“開門七件事”,由此可見,古人已經將茶葉當成了一種生活必需品,當然除了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茶葉也是文人雅士修養(yǎng)身心、參悟哲理的重要工具,而在制茶、泡茶、品茶的過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禮儀、思想就成為了茶文化的起源。思想政治是國民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內容,而茶文化中不僅蘊含著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更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會準則,因此,將茶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則為社會教育打開了一個新的思路。
1.1 茶文化的含義
茶文化作為文化的一種特殊形式,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茶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所有與茶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如與茶葉相關的專著、詩詞、歌舞、祭祀、習俗、表演、陶瓷茶具、茶館茶樓、沖泡技藝、旅游等;而狹義的茶文化則是指茶對人的精神和社會的影響及作用。
1.2 茶文化中的思想內涵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茶文化的思想內涵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xiàn):一、茶藝,是一種將飲茶行為藝術化的過程,飲茶有不同層次,如食茶、喝茶、品茶,而只有達到了品茶的境界,才能夠使飲茶的行為呈現(xiàn)出藝術化的內涵,飲茶者在品茶中,不僅要欣賞茶葉的形狀、顏色、欣賞茶湯的顏色以及與茶具的搭配,還要品味茶香、口感等,在這一過程中,茶葉已經突破了食用功能,對飲茶人的精神層面和心理狀態(tài)產生影響;二、茶道,這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與靈魂,它是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體現(xiàn)的一種精神境界,茶文化根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古人在對自然、社會、生命探索的過程中,會產生擺脫世俗束縛,實現(xiàn)心靈上的絕對解放的這種愿望,并形成了與之相關的茶禮、茶藝;三、茶德,在茶文化發(fā)展中,飲茶者已經將茶葉擬人化,并賦予其人一樣的精神品質,如溫和舒展、清凈自持等,這些品質不僅是對茶葉的美化,更是飲茶人對自身品德修養(yǎng)的要求。
1.3 茶文化的特點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各種飲品充斥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但是,茶文化依然保持著其應有的姿態(tài)在傳統(tǒng)文化中占據(jù)著一席之地,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與精神。茶文化之所以在上千年的傳承中經久不衰,主要因為其呈現(xiàn)出以下特點:一、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相結合。茶文化的形成不同于文學、美術、音樂等絕對的精神藝術,茶文化是以茶為基礎構建起來的,茶作為最初的生活用品,依然保持其實用功能,而飲茶人在品茶、賞茶中也不斷豐富其精神內涵;二、高雅與通俗相結合,茶文化是一種雅俗共賞的文化形式,在古代,上層人士飲茶、斗茶,形成了詩詞歌賦、戲曲書畫等精致的文化內容,而底層的勞動人民也在飲茶中形成了諺語、傳說、民間故事等,而無論是哪一種文化內容都是構成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三、功能與審美相結合,茶在中醫(yī)文化中是一味重要的藥材,如東漢華佗《食經》中記載:“苦荼(茶)久食,益意思?!贝送?,通過飲茶還能夠實現(xiàn)陶冶身心、凈化心靈、提高修養(yǎng)、協(xié)調人際關系等目的,進而提高人們的審美情趣。
2.1 從茶文化角度看
中國是茶葉之鄉(xiāng),由此形成的茶文化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茶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及國民的精神素養(yǎng)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在傳統(tǒng)文化中茶葉既具有食用功能,也具有藥用功能,而這種認識已經被現(xiàn)代科學所證實,現(xiàn)代人依然習慣于用飲茶來養(yǎng)生。與茶文化相關的藝術形式豐富多樣,詩詞歌賦、戲曲舞蹈,書畫器具,每一樣都滲透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利用茶文化教育民眾既符合我國的民族心理特點,也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新思路。
2.2 從國民素質角度看
隨著市場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如國民公共意識淡薄,自私自利的思想抬頭,缺乏維護公共秩序的自覺性,人與人之間缺少基本的信任,甚至出現(xiàn)了損害國家、集體利益的問題;國民的思想品質欠缺,魯迅先生在作品中對中國人的劣根性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揭露與批判,但是,經過多年的發(fā)展,尤其是近年來市場經濟的繁榮,國民的這種劣根性在某種程度上不僅沒有被治愈,反而愈演愈烈,而要想對這些精神層面的問題給出合理的答案,就應該從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對其精神品質進行改造。
3.1 凸顯國人思想政治中的德行教育
人的社會屬性要求其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不能只從功利性的角度對知識、技能進行學習,還應該對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進行提升。例如勤儉節(jié)約一直是我國的傳統(tǒng)美德,而茶葉作為一種日常飲品則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種品德,唐代的陸羽就曾在《茶經》中指出,茶性節(jié)儉,最宜德行精儉之人飲用,而茶味的清苦、茶色的清淡,會讓我們從中體悟更多的品德內涵。在漫長的文化傳承中,茶文化中針對品德修養(yǎng)的描述越來越多,歷代文人在茶詩中就表現(xiàn)出了對飲茶與品德修養(yǎng)的關系,而對茶德的追求,也恰恰就是一個人對自身思想品德的追求。
3.2 凸顯國人思想政治中的和諧理念
“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中和、中庸是社會交往中的一門深奧的學問。茶葉從藥用功能角度講,能夠協(xié)調脾胃,提高身體機能,而從茶葉的自身特點衍生出來的和諧理念也成為了人們思想追求的最高境界?,F(xiàn)代經濟的飛速發(fā)展使得社會中的矛盾不斷增加、激化,而和諧理念的提出需要國人的配合與踐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和諧文化不僅能夠協(xié)調人與自然的矛盾,以促進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還能夠協(xié)調人與人的矛盾,重建人與人之間基本的信任,更能夠協(xié)調人與自我的矛盾,從而實現(xiàn)精神與物質的合二為一。
3.3 凸顯國人思想政治中的幽雅寧靜
茶文化中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內涵,幽雅寧靜的飲茶場所使得人們在飲茶中也獲得了心靈的解放和精神的升華。從古代茶文化的內容中我們發(fā)現(xiàn),飲茶的場所可以簡單,但是一定不能喧鬧,因此,古人也通常會將山石、云霧、流水等自然環(huán)境作為飲茶的點綴,從而突出茶品行中特有的幽雅與寧靜。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寧靜致遠”的闡述,而在茶文化的感悟中,飲茶人通常能夠通過寧靜的外部環(huán)境,達到心靈致遠的高尚境界。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它是一種入世文化,在個人追求方面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道家文化則是一種出世文化,它強調“清靜無為”,希望人能夠修身自持,以達到精神和肉體的和諧統(tǒng)一。踐行儒家文化的理想是我國國民尤其是一些文人的畢生理想,但是,在遇到現(xiàn)實挫折的時候,有些人則更會利用道家的思想來自我調節(jié),而飲茶就是其自我調解中的一個重要道具,如宋代文豪蘇軾就是在官場失意后,堅韌克制,并在茶文化中尋找精神寄托,留下了許多傳世名作。
總之,茶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其不僅包括了有關茶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更重要的是蘊含了豐富的精神文化,而這就與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契合。在社會持續(xù)發(fā)展,國民的思想素質不斷滑坡的背景下,將茶文化滲透在思想政治中去,對推動國民思想品質的提升具重要的意義。
[1]黃亞果.中國茶文化對國人思想政治發(fā)展的影響 [J].福建茶葉, 2016,04:362-363.
[2]周慶,羅孝友,李菊順.論茶文化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中的應用[J].福建茶葉,2016,12:166-167.
[3]鄭坤,萬雅琴.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茶文化傳播 [J].福建茶葉, 2017,01:244-245.
[4]劉凡凡,周雨風,伍林生.茶文化視角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索[J].福建茶葉,2017,02:384-385.
熊小龍(1976-),男,重慶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