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民 鄒瑞昌 王遠全 萬正杰
(1重慶市萬州區(qū)多種經營技術推廣站,重慶 404200;2華中農業(yè)大學園藝林學學院,華中農業(yè)大學園藝植物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湖北武漢 430070)
莖瘤芥(榨菜)異常生長和主要病蟲害為害特點及防治措施
王愛民1鄒瑞昌1王遠全1萬正杰2*
(1重慶市萬州區(qū)多種經營技術推廣站,重慶 404200;2華中農業(yè)大學園藝林學學院,華中農業(yè)大學園藝植物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湖北武漢 430070)
先期抽薹、空心、腋芽抽生等異常生長現象以及病毒病、根腫病、蚜蟲等病蟲害制約了莖瘤芥生產發(fā)展,生產中應注意在選種、種植、管理等方面做好以農業(yè)措施為主的配套防控措施。
莖瘤芥又名青菜頭,以瘤狀膨大莖供食用,其腌制品為榨菜。莖瘤芥既是重要的鮮食蔬菜,也是蜚聲中外的特色加工蔬菜,其加工產品歷史悠久,風味獨特,如重慶的“烏江榨菜”、“魚泉榨菜”,浙江的“斜橋榨菜”等遠銷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作為榨菜主產區(qū)的重慶市和浙江省,榨菜產業(yè)對于推進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改革和農民增收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2016年,重慶市莖瘤芥種植面積10.7萬hm2(160.5萬畝),產量280萬t,綜合產值95億元。浙江省莖瘤芥常年栽培面積在2.7萬hm2(40.5萬畝)以上,年產量120萬t,年加工產值達25億元左右(胡美華 等,2006)。
由于受種性、氣候、土壤以及栽培條件的影響,莖瘤芥生產上常出現先期抽薹、空心、腋芽抽生等異常生長現象,以及病毒病、根腫病、蚜蟲等病蟲害,極易造成莖瘤芥減產減收,危害極大。筆者針對以上問題,參考相關研究成果,詳細分析其發(fā)生原因,并提出了以農業(yè)措施為主的配套防控技術,以使榨菜生產達到優(yōu)質、高產的目的。
1.1.1 癥狀 瘤莖不能正常膨大而變長、變細,植株提前抽薹(彩色圖版1)。輕者形成“箭桿菜”,重者瘤莖幾乎不能膨大,無商品價值。
1.1.2 發(fā)生原因 受種性、光周期、氣溫和栽培條件等因素影響,瘤莖不能正常膨大,營養(yǎng)生長提前轉化為生殖生長。① 莖瘤芥品種長期種植引起種性退化;② 品種特性影響;③ 播期過早,長日照促進花芽分化,播期越早先期抽薹越嚴重(張紅等,2011);④ 瘤莖膨大期旬平均氣溫高于16 ℃,不利于瘤莖正常膨大。膨大前期氣溫過高,易發(fā)生先期抽薹;⑤ 徒長苗(高腳苗)、弱苗以及苗齡太長的僵老苗等劣質苗,不能正常進行營養(yǎng)生長;⑥抽生腋芽,瘤莖不能正常膨大;⑦ 受病蟲害、肥水或其他不利生長條件影響,營養(yǎng)生長受阻。
1.1.3 防治措施 ① 選用適宜本地區(qū)栽培的優(yōu)良品種,適時播種,遇有高溫天氣,適當推遲播種。川渝地區(qū)海拔600 m以下區(qū)域,正期播種時間為白露至秋分;海拔600~800 m區(qū)域的早熟栽培,可提前到處暑至白露播種;② 勻播稀播,加強苗期管理,適時間苗,培育壯苗,避免發(fā)生“高腳苗”;③ 早熟栽培提前播種的,整個苗期每天中午須用遮光率為95%的遮陽網覆蓋3~4 h(小時)(冷容等,2011),以減少光照時間;④ 推廣平衡施肥技術,增施有機肥,加強大田肥水管理和病蟲害綜合防治,保證植株健壯生長、瘤莖正常膨大。
1.2.1 癥狀 在瘤莖生長過程中,由髓部薄壁細胞崩裂所致,初期呈小裂縫,后形成大空腔(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2010)(彩色圖版2)。根據其內壁顏色分為白空菜、黃空菜(空腔積水)和黑空菜(空腔積水、腐爛),顏色越深,品質越差,黑空菜無商品價值。
1.2.2 發(fā)生原因 ① 偏施氮肥,磷、鉀、硼等養(yǎng)分不足,造成植株徒長,極易空心;② 瘤莖膨大期氣溫不適,光照不足,晝夜溫差小,不能制造充足養(yǎng)分,難以滿足瘤莖膨大的需要(張武群,2005);③ 水分供應不均,前期干旱,后期雨水過多,空心率高。浙江春榨菜在春季雨水多、氣溫高的年份,空心率可達到80%(沈學根 等,2004);④ 發(fā)生先期抽薹和腋芽抽生,內部養(yǎng)分轉移,瘤莖膨大養(yǎng)分不足;⑤ 采收過晚,開始抽薹而消耗養(yǎng)分;⑥ 品種特性影響(浙江農業(yè)大學,1979)。
1.2.3 防治措施 ① 以施用有機肥為主,增施磷、鉀、硼等多元肥,避免偏施氮肥,確保營養(yǎng)生長的各種養(yǎng)分供給均衡;② 及時排灌,保證瘤莖膨大期水分均勻供給;③ 選用適宜本地區(qū)栽培的優(yōu)良品種,適時播種,避免發(fā)生腋芽抽生和先期抽薹現象;④ 在瘤莖充分膨大、植株剛現綠色花蕾時,及時采收。
1.3.1 癥狀 在瘤莖膨大期,腋芽過早萌發(fā)抽生(彩色圖版3),影響瘤莖正常膨大,且易引起先期抽薹和空心,嚴重時瘤莖不膨大,呈叢狀生長,無商品價值。
1.3.2 發(fā)生原因 ① 氮肥施用量過大,特別是前期偏施氮肥,肥水過剩,植株旺長,極易抽生腋芽。施氮量越大,腋芽越多(張紅 等,2011);② 種性退化;③ 播期越早,腋芽萌發(fā)越早、越多(張紅 等,2011);④ 腋芽發(fā)生與品種特性有關。
1.3.3 防治措施 ① 堅持平衡施肥,適時適量增施有機肥和磷、鉀、硼等多元肥,看苗追肥,避免偏施氮肥;② 選用適宜良種,適期播種。
2.1.1 發(fā)病癥狀 主要為害幼苗。病苗基部產生暗褐色凹陷病斑,嚴重時縊縮腐爛,發(fā)病初期幼苗白天萎蔫,夜間恢復,以后隨病情加重而萎蔫枯死。幼苗初期發(fā)病倒伏,中后期發(fā)病不倒伏。
2.1.2 發(fā)病條件 病原菌寄主廣泛,主要由土壤、種子、未腐熟有機肥等帶菌傳播。高溫、高濕條件下發(fā)病嚴重,發(fā)病適溫24 ℃,溫度13~42 ℃條件下均可發(fā)病(商鴻生和王鳳葵,2009)。
2.1.3 防治措施 ① 苗床要求深溝窄畦,選擇疏松肥沃、保水、排水性較好的沙壤土,提前清潔田園,每667 m2施生石灰100~150 kg后深翻垡土。曬土20~30 d(天)后,按照畦寬(包溝)1.5 m、畦面寬1.2 m、溝寬0.3 m、溝深0.3 m做畦;② 做好苗床消毒,苗床施足底水底肥后(注意增施磷鉀肥),每平方米澆施95%惡霉靈(綠亨1號)可溶性粉劑1 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3~5 kg;③ 稀播勻播,每667 m2苗床播種500 g,均勻撒播,適時間苗,避免幼苗擁擠;④ 適度控制肥水,苗期施足底水底肥后,只要不出現嚴重缺水缺肥,不再追施肥水,防止幼苗徒長;⑤ 苗期用58%甲霜靈(雷多米爾)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噴施1~2次。
2.2.1 發(fā)病癥狀 俗稱縮葉病、半邊瘋,表現為葉片皺縮、花葉(彩色圖版4),植株矮縮、黃化、壞死。發(fā)病初期心葉葉脈褪綠或半透明,隨后葉色濃淡相嵌,葉脈背面生褐色壞死條斑,并出現裂口,葉面出現褐色壞死小點。根發(fā)黑腐爛,須根少(彩色圖版5)。嚴重時瘤莖不能正常膨大,病株矮縮或半邊歪縮,最后黃化枯死(彩色圖版6)。
2.2.2 發(fā)病條件 由蚜蟲傳播毒源作物或雜草上的病毒致病,種子不傳毒。苗期易感病,早播、蚜蟲多、高溫干旱時發(fā)病重。9~10月、苗期至瘤莖膨大前易流行。
2.2.3 防治措施 ① 適期播種,遇高溫干旱天氣,適當延遲播種;② 嚴格防治蚜蟲,清除苗床周邊雜草,遠離毒源作物,消除毒源;③ 發(fā)病初期用20%鹽酸嗎啉胍·銅(病毒A)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2%寧南霉素水劑500倍液噴霧,每10 d(天)左右1次,連續(xù)3~4次(呂佩珂和蘇蕙蘭,2013)。
2.3.1 發(fā)病癥狀 植株根部著生腫瘤,幼苗2片真葉時即可發(fā)生,苗期腫瘤只有米粒大小,不易被覺察,幼苗往往帶病定植。隨著植株長大,根瘤顏色變深、直徑增大(可達2.5 cm以上),最后表面呈黑褐色、粗糙龜裂,幾乎無側根(彩色圖版7)。植株地上部生長緩慢、矮小,葉色變暗、變黃(彩色圖版8),瘤莖個小筋多,嚴重時植株萎蔫枯死(彩色圖版9)。
2.3.2 發(fā)病條件 病原菌主要通過帶菌土壤、種苗以及灌溉水和農事操作傳播。土壤酸性重(pH值5.4~6.5)、濕度大(70%~90%)、適溫(17~23 ℃)條件下適宜發(fā)病。夏秋季,十字花科連作、有機肥用量少、土壤濕度大的地塊發(fā)病嚴重。
2.3.3 防治措施 ① 加強苗期預防(參照立枯病防治措施),杜絕幼苗帶病定植;② 加強田間排水,降低田間濕度;③ 增施有機肥,施用生石灰,降低土壤酸度,防止土壤板結;④ 實行水旱輪作和非十字花科作物輪作,減輕土壤病源傳播;⑤ 發(fā)病初期用10%氰霜唑(科佳)懸浮劑1 500~2 000倍液或15%石灰乳澆根,及時拔除病株,在病株穴撒施生石灰消毒。
2.4.1 發(fā)病癥狀 病斑初期呈黃綠色,近圓形,逐漸變?yōu)辄S色多角形,著生于葉片正、背面,濕度大時,葉背病斑出現白色霉層(孢囊梗和孢子囊),嚴重時,葉片皺縮變褐枯死(彩色圖版10、11)。
2.4.2 發(fā)病條件 病菌卵孢子在土壤中或種子上越冬,孢子囊隨風、雨等傳播,經3~5 d(天)潛育期后,又產生孢子囊反復侵染。低溫(15~25 ℃)高濕(70%以上)條件下易發(fā)病。植株衰老、營養(yǎng)不良、偏施氮肥也是發(fā)病的重要原因。
2.4.3 防治措施 ① 選用抗病良種,用種子質量0.3%的25%甲霜靈懸浮種衣劑拌種;② 采用深溝窄畦,加強田間排水,合理密植,降低田間濕度;③ 平衡施肥,增施磷鉀肥,防止偏施氮肥;④ 與非十字花科作物進行2 a(年)以上的輪作;⑤ 發(fā)病初期用250 g·L-1嘧菌酯懸浮劑1 000倍液,或60%丙森·霜脲氰可濕性粉劑700倍液(呂佩珂和蘇蕙蘭,2013),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噴霧。
2.5.1 發(fā)病癥狀 病斑初期呈淺黃綠色,著生于葉正、背面,主要著生于葉背面(彩色圖版12-a),擴展后形成乳白色膿皰狀隆起,成熟后表皮破裂散出白粉(病菌孢子)(彩色圖版12-b),發(fā)病嚴重時葉片變黃干枯。
2.5.2 發(fā)病條件 在低溫高濕條件下易發(fā)病,孢子囊萌發(fā)適溫為10 ℃,侵入寄主適溫為18 ℃,病原菌借助風雨傳播,潛育期7~10 d(天),南方冬季可反復侵染。
2.5.3 防治措施 參照霜霉病防治措施。
2.6.1 為害特點 為害莖瘤芥的蚜蟲主要為蘿卜蚜和桃蚜。幼苗期,高溫干旱天氣下蚜蟲為害嚴重。成蟲及若蟲為害植株嫩莖、嫩葉等部位,刺吸汁液,造成葉片卷縮變形,植株生長不良。
2.6.2 防治方法 ① 利用銀灰膜避蚜、黃板誘蚜;② 清除田間殘株和雜草;③ 遇有高溫干旱天氣,適當推遲播種;④ 為害初期用20%氰戊菊酯乳油1 500倍液,或50%抗蚜威(辟蚜霧)可濕性粉劑3 000倍液,或10%吡蟲啉(蚜虱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噴霧。
2.7.1 為害特點 黃曲條跳甲成蟲咬食葉片成孔洞,幼蟲取食地下根部成彎曲蟲道;菜粉蝶、菜螟和小菜蛾幼蟲為害葉片,取食葉片成孔洞,嚴重時可將葉片吃光,只剩葉脈、葉柄。夏秋季幼苗期為害嚴重。
2.7.2 防治方法 ① 提前深翻曬土,清除田間雜草、蔬菜殘株等越冬場所和食源;② 利用殺蟲燈誘殺夜蛾科害蟲;③ 用0.3%印楝素乳油600~800倍液,或1.8%阿維菌素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5%多殺霉素(多殺菌素)懸浮液1 000~1 500倍液噴霧,各藥劑交替使用。黃曲條跳甲防治還須澆根。
2.8.1 為害特點 蟋蟀4~5月開始孵化為若蟲,8月進入成蟲為害盛期。蟋蟀喜土質疏松、陰涼潮濕、雜草叢生環(huán)境。白天隱蔽,夜晚活動取食,成蟲有趨光性。成蟲和若蟲咬食根、莖、葉等柔嫩部分成孔洞或缺刻,主要為害幼苗,嚴重時可食光幼苗葉片。
2.8.2 防治方法 ① 毒餌誘殺法。每667 m2用80%敵百蟲可溶性粉劑50 g或40%辛硫磷乳油40 mL加適量水,與2~3 kg炒香的油餅、麥麩或玉米面拌勻制成毒餌,撒施于田間;② 利用蟋蟀喜陰怕光的特性,在田間堆草誘集后滅殺;③ 采用黑光燈誘殺成蟲;④ 清除田間雜草,減少害蟲食料(商鴻生和王鳳葵,2009)。
2.9.1 為害特點 蝸牛、蛞蝓習慣于生活在陰暗潮濕的雜草叢和疏松多腐殖質的土壤中,取食蔬菜葉片成孔洞,以幼苗和嫩葉受害最重。
2.9.2 防治方法 ① 鏟除田園雜草,減少害蟲滋生地;② 做好田間排水,在田邊地頭撒生石灰或草木灰,不利于害蟲活動;③ 每667 m2用6%四聚乙醛顆粒劑0.5 kg,于晴天傍晚撒施在株間。
胡美華,潘慧鋒,趙建陽.2006.浙江省榨菜產業(yè)現狀及發(fā)展對策.浙江農業(yè)科學,(6):608-612.
冷容,范永紅,胡代文,劉義華,林合清,王旭祎,張召榮.2011.涪陵早市青菜頭(鮮榨菜)高產優(yōu)質無公害栽培技術.長江蔬菜,(18):32-33.
呂佩珂,蘇蕙蘭.2013.十字花科蔬菜和根菜類蔬菜病蟲害診治原色圖鑒.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3,93-95,98-99.
商鴻生,王鳳葵.2009.蔬菜植保員手冊.北京:金盾出版社:192-193,609-710,708-710.
沈學根,汪炳良,王建敏.2004.浙江省榨菜生產中常見問題的研究.中國農技推廣,(1):54-56.
張紅,張召榮,范永紅,李娟,肖麗.2011.播期、施氮量對莖瘤芥(榨菜)先期抽薹及腋芽抽生影響研究.耕作與栽培,(2):29-30.
張武群.2005.榨菜的空心原因及防止措施.長江蔬菜,(7):22.
浙江農業(yè)大學.1979.蔬菜栽培學各論:南方本.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19.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2010.中國蔬菜栽培學.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475-476.
王愛民,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蔬菜技術推廣工作,電話:023-58655319,E-mail:wzqwam@163.com
*通訊作者:萬正杰,教授,主要從事蔬菜遺傳育種研究,E-mail:wanzj@mail.hzau.edu.cn
2017-08-04;接受日期:2017-09-28
國家特色蔬菜產業(yè)技術體系芥菜品種改良項目(CARS-24-A-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