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我國各類學校的校本培訓發(fā)展迅速,但就培訓效果而言,仍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通過對中職學校校本培訓的現(xiàn)狀分析,提出了提高校本培訓效果的策略。
[關 鍵 詞] 中職學校;校本培訓;策略
[中圖分類號] G718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2-0028-02
教師培訓作為一種促進教師成長和學校發(fā)展的必要手段,越來越受到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培訓機構和教育理論研究者的重視。這其中,校本培訓因其“源于學校課程和總體規(guī)劃的需要,由學校發(fā)起組織”的特點,已成為現(xiàn)階段最廣泛、最普遍的一種教師培訓模式。早在1992年,英國就要求其80%的教師培訓應該是校本培訓,而我國在2010年一項針對11個省份教師培訓現(xiàn)狀的調查也表明,當前教師培訓模式中校本培訓所占比例最高。不僅國家越來越重視和提倡校本培訓,而且越來越多的學校在實踐中提高著校本培訓的質量和水準。校本培訓的關注點正在從關注學校的發(fā)展走向關注教師的成長;從注重知識培訓走向注重能力和素質的提升,從重視培訓的數(shù)量和規(guī)模走向重視培訓的質量和效果。
盡管我國校本培訓發(fā)展巨大,但是跟發(fā)達國家相比,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這方面的研究頗多,切入的角度也層見疊出,大多都是分析校本培訓效果不佳的原因,如管理混亂,政策不連貫、質量不高、針對性不強、參訓教師積極性不高、主體性被忽略等。但就校本培訓效果的提高策略方面研究較少,而且其中多是高職院校和中小學,針對中職學校的較少。筆者結合多年培訓工作的實際經驗和理論總結,提出以下提高中職學校校本培訓效果的策略建議。
一、轉變校長培訓理念
校長是校本培訓的第一責任人,從校本培訓計劃的制定到培訓制度的確立,從培訓時間地點的選擇到培訓師的邀請等等因素,都受制于校長對培訓工作的重視程度。所以,校長要轉變以往校本培訓的觀念。
(一)校長盡量參與培訓工作
校長在校本培訓時間上的付出,包括制訂培訓計劃、參與培訓過程、考評培訓效果等,這些行為本身就是對校本培訓最好的重視。如果僅由負責培訓工作的主管領導進行管理,很大程度上會減弱培訓政策的執(zhí)行力度和各部門的配合程度,否則遇到招生就業(yè)或是教學變更等與培訓沖突的情況,培訓工作往往只能取消或者延后,也造成教師對校本培訓的重視不及其他工作安排的錯誤觀念。
(二)要重視培訓的“質”而非單純的“量”
校本培訓最終是要促進學校的發(fā)展、提高教師的質量,尤其是解決實際教學中的問題,所以校本培訓要真正起到培訓的作用,重視培訓內容的應用,而不是單純關注培訓數(shù)量。
(三)要把培訓重心放在“人”上
相對于改善培訓環(huán)境和提高培訓硬件,更重要的是關注培訓師和參加培訓的教師,一方面把最優(yōu)秀、最適合本校的培訓師請進學校進行培訓,另一方面讓最積極、最亟須培訓的教師在校本培訓中得到真正提高。
二、培養(yǎng)良好校風學風
中職學??梢酝ㄟ^學校的校訓、校歌、辦學宗旨等宣傳渠道,體現(xiàn)中職學校獨特的工匠精神和深厚的職業(yè)人文底蘊。通過在職業(yè)技能大賽中的突出表現(xiàn)和與行業(yè)企業(yè)的良好互動,讓老師感受蒸蒸日上、不斷進步的學校面貌。通過校長和中層領導的示范帶動、通過合理的培訓激勵制度,形成一種良好的學風,讓教師體會到學校重視教師發(fā)展、鼓勵和支持教師不斷學習、提倡和創(chuàng)造條件使培訓成果得到應用的管理理念。
良好的學風,也離不開教師嚴謹認真的教風。中職學校的教師如果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中職教育和學生現(xiàn)狀,難免出現(xiàn)消極的教學態(tài)度,這就要求學校進一步加強教師的師德建設和素質提高,大力弘揚治學嚴謹?shù)睦砟詈完P愛學生的傳統(tǒng),通過合理有效的競爭激勵制度,從教師自身做起,不斷改善學校的校風學風,由此進一步提高教師參加校本培訓的熱情和滿意度。
三、突出職業(yè)培訓特色
作為中職學校,一定要突出自身的職業(yè)教育特色,體現(xiàn)中等職業(yè)教育的內涵,遵循中等職業(yè)教育的規(guī)律,通過積極聯(lián)系企業(yè)和行業(yè)開展社會實踐,增強校企對話、引入企業(yè)文化、借鑒企業(yè)管理制度等措施,突出中職學校培養(yǎng)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職業(yè)價值觀、職業(yè)核心能力的特色教育理念,突出中職學校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與技能同發(fā)展的培養(yǎng)方式。
校本培訓也應針對中職教師的工作特點,體現(xiàn)職業(yè)教師的特殊發(fā)展模式。相比普通高中,中職教師的時間相對充分、教育教學自由度高;而相比高職學校,中職教師科研壓力小,同時競爭也不是太激烈。所以,不必一味模仿基礎教育的培訓模式,尤其是不能照搬普通高中的教師培訓方法。為中職教師量身打造“職業(yè)教育”的校本培訓,是提高教師滿意度的方法之一。
四、加強培訓信息公開
通過信息欄、校園網、微信等技術手段,加強校本培訓的信息公開。培訓信息公開包括以下環(huán)節(jié):培訓前征集本校教師的培訓需求,了解教師的培訓期待,本學期打算開展哪些培訓,培訓目的是什么,培訓時間和培訓地點的具體安排,培訓者是誰,相關背景怎樣,相關的考核和獎懲措施等信息;培訓過程中教師對培訓方式的意見、與培訓師的溝通、教師之間的交流等,并據此適時調整培訓的內容和方式;培訓后邀請教師進行培訓評價,請教師寫出對此次培訓的意見建議、心得體會、應用培訓內容的計劃等。
這些培訓信息的公布,盡量及時、準確,最好在學期初就有個大致計劃,而不是臨時通知,教師事先完全不知道相關信息,只能被動地參加培訓。通過加強培訓信息的公開透明,使教師有校本培訓的參與感和被尊重感,這樣不僅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師的培訓滿意度,而且能減少不同專業(yè)教師只強調自己專業(yè)培訓重要的傾向,使校本培訓既能滿足大多數(shù)教師的需要,又能照顧到教師的個別培訓訴求。
五、采取民主考核方式
在培訓考核方面,培訓管理者和參訓教師之間有不同看法。作為管理者,大多考慮的是全體教師的需要和學校總體的規(guī)劃。但是作為教師個體,更多考慮的是自身發(fā)展和專業(yè)建設。所以即使是參加同一培訓,教師仍會根據自己的定位,有所側重和取舍地吸收和應用培訓內容,這就要求學校根據教師的特點和專業(yè)制定既有統(tǒng)一的基本培訓要求、又有一定靈活空間的考核標準,設置要多樣化、因人而異。
為此,校本培訓的考核應以管理者和教師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平等交流為基礎,充分體現(xiàn)民主??己藰藴什粦捎脝渭兊摹耙被蛘摺安灰钡男姓钍侄危膊灰恕耙坏肚小钡牟豢紤]教師的專業(yè)特征,而是要統(tǒng)一中有所側重,公平下有所差異。另外,由于培訓效果的體現(xiàn)往往不是立竿見影,所以考核也應該設置一段較為長期的時間。
六、建立有效的獎懲機制
學校建立合理的獎懲機制,就是讓教師的培訓有利益驅動,能認識到參加各類學習培訓是有“好處”的,這種“好處”可以是自身水平的提高,也可以是學校整體的發(fā)展。
一方面,應該表現(xiàn)在物質獎勵上,通過參加培訓可以提高工資待遇、獎金補貼等,比如美國一些學校建立了“只要參加培訓,就能取得相應學分,工資也能隨之提高”的制度,我國中職學校也可把培訓的時數(shù)、培訓的成果跟職稱晉升、績效工資掛起鉤來。
另一方面,可以體現(xiàn)在精神嘉獎上,比如作為對培訓本身的獎勵,授予教師某種榮譽稱號,培訓后領導的表揚、頒發(fā)培訓相關的獎狀獎章、競聘領導崗位培訓優(yōu)秀者優(yōu)先等精神獎勵方法。這樣有了物質和精神上的利益驅動,教師的培訓動力和培訓效果就會有很大提高。
參考文獻:
[1]劉曉晶.教師培訓滿意度影響因素的文獻梳理[J].中國校外教育,2016(17):83.
[2]肖鴻雁.高校教師校本培訓改革芻議[J].教育評論,2014(11):36-38.
[3]肖遠軍,張俊珍.教師校本培訓的反思及其改進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28):62-64.
[4]杜靜.校本培訓:提升教師實踐性智慧的一種有效途徑[J].中國教育學刊,2005(8):65-68.
[5]宋德如.校本培訓:中小學教師在職教育的有效路徑[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1(6):52-55.
[6]Evans,K. School Based Inservice Education[M].Case Studies and Guidelines For Implemention,1993.
[7]Robinson,W. Teacher Training in England and Wales:Past,Presen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erspectives,2006(33):19-36.
[8]陳向明,王志明.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培訓調查:現(xiàn)狀、問題與建議[J].開放教育研究,2013(4):11-19.
[9]單志艷.中小學教師培訓政策的價值取向變遷:基于1986年和2011年國家關于中小學教師培訓《意見》的文本分析[J].教師教育研究,2013(3):42-46.
[10]段素菊,都麗萍,張婷.職業(yè)院校教師培訓政策執(zhí)行情況分析:基于北京、河北、廣州、深圳等地的調研[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9(17):13-18.
[11]董吉賀,王俏華,歐陽林舟.職后培訓中教師所處困境解析[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9(2):64-66.
[12]上海師資培訓中心課題組.面向21世紀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的比較研究(上)[J].外國中小學教育,1998(5):4-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