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鷹潭市第二中學
【摘 要】現(xiàn)代教學論認為:“情感的培養(yǎng)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wù),同時它更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鼻楦性趶恼J識到形成能力、習慣的轉(zhuǎn)化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列寧也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彼裕Z文教學要完成教書育人的任務(wù),就必須重視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下面我就“怎樣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這一問題談?wù)勛约旱膸c看法: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 情感 引導
一、精心設(shè)計課堂導語,以情引情,撥動心弦
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新穎獨特的導入語可以起到一鳴驚人的效果,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善于設(shè)計課堂導語,爭取讓學生一上課就進入角色,進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找到與作者情感交融的契合點,去體驗作者所抒發(fā)的情感,從而進入教學環(huán)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利用情感導入的方式很多,如在教《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中,可先播放電視劇《水滸》主題曲《好漢歌》,學生被激昂動聽的歌聲所吸引,眼前仿佛出現(xiàn)無數(shù)個梁山好漢形象,加上再輔以簡短導入語,有效地喚起學生學習這篇小說的積極性,積極主動地進入課文學習。有位老師在教學《我的母親》一文時,曾用這樣的導語:“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曾寫過贊美母親的名詩佳篇,唐代詩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頌揚母親的詩篇,情摯意濃,膾炙人口,歷經(jīng)傳誦。同樣,人們也經(jīng)常把祖國、黃河比作“母親”。母愛歷來被公認為是世上最無私,最神圣的愛。
二、挖掘教材內(nèi)涵,體悟真情,陶冶學生情感
“文章不是無情物”。選入中學語文教材的作品都屬情文并茂的精品,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都已不同程度地或明或暗地蘊含著一定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并利用這些情感因素進行語文教學,能夠使課堂時而“情緒激昂”、時而“寂靜無聲”、時而“興高采烈”、時而“悲涼凄苦”,讓學生在特定的刺激情境中產(chǎn)生自己的主觀體驗,進而陶冶學生的良好品質(zhì)和高尚情操。
語文教材中那些文質(zhì)兼優(yōu)的名家名篇中充溢著對祖國、對人民、對大自然、對同志親友的深摯情意,字里行間洋溢著或優(yōu)美典雅,或清麗委婉,或崇高悲壯的美感,可以說這些作品都是作者自己的血和淚凝聚集而來的,是情感的海洋。冰心說過:“文章寫到了有風格,必須是作者自己對他所描述的人、物、景有著濃厚真摯的情感。他的抑制不住沖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東抄西襲的語言,乃是濃厚真摯的情感,獨特的語言?!痹谒话闱宄旱谋牡纳⑽闹?,我們不是可以感受到火一樣的熾烈的感情波濤?由此可見,在語文教學,教師應(yīng)引導學生挖掘課文中極富感情的內(nèi)容,引導學生經(jīng)歷分析、理解、品味、鑒賞的思維過程,感染他們的心理,陶冶他們的性情,叩開他們的情感之門。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把文章中這些優(yōu)美的感情移植到學生的心靈中去,使之產(chǎn)生共鳴,心靈得到凈化和升華,從而使道德情操變得高尚,審美趣味得到提高。
三、利用生動的語言,移情動情,激發(fā)學生情感
首先是老師的教學語言。古人云:“情乎于辭?!闭Z文作為語言文學課,它始于情終于情,因而語文教師在授課時,應(yīng)飽含熱情,力求以最簡潔明了的語言,繪聲繪色,繪情繪景,生動而形象地傳達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從“語言”中感受到作品的美,激發(fā)他們對作品的情趣,這時,學生的學就會變被動為主動,就不會再把語文課只看作是教師滿堂灌,而是一種享受。可以說,良好的教學語言,是觸發(fā)學生思維、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發(fā)展學生智力的契機,也最有利于學生口頭能力的提高和書面表達能力遷移。因此,教師應(yīng)盡量用新穎、優(yōu)美、恰當、富有感情色彩的詞匯結(jié)合自己的語言,力求新鮮、豐富、生動、洗練,既有情有味,又有藝術(shù)性。這樣,學生就愛學樂學,在教師優(yōu)美的語言氛圍中,自覺地溶入到語文教學情景之中,情感也就必然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其次是以誦讀悟情。詩歌、散文的精彩片斷和神韻會通過朗讀這個媒體,變成一種時空藝術(shù),使學生忘卻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當然,有表情地朗讀,要求語文教師有較高的藝術(shù)功底,有真情的投入,只有如此,才能激起學生的感情漣漪,形成\"物我同一情融融\"的意境,產(chǎn)生求知的渴望。
四、通過教師體語,移情傳神,進行情感引導
語文教師的許多體語,如一舉手,一投足,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個簡單的會意,只要是包含著教師的感情的,都會對學生產(chǎn)生或大或小的影響。老師的手勢、表情及走動等均能傳遞管理信息,是課堂上師生相互感知到的各種意識信號。語文教師的手勢具有狀物、言志、傳情的特殊本領(lǐng),當它被“引進”語文課堂領(lǐng)域后,就成為輔助課堂管理的非語言的外部表現(xiàn)形式,可以對學生作情感上的導向,可以把課文的表現(xiàn)意圖和學生的接受意向牽引到一起,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空中按照自己所啟示的思路去領(lǐng)悟,去融會貫通,并有所發(fā)現(xiàn)。臉面是心靈之鏡。語文教師的面部表情也有一定的潛在調(diào)控作用,表現(xiàn)理解的微笑和思考式的點頭,則流露出教師對學生的鼓勵和期待;表示滿意的微笑和贊許式的點頭,則流露出教師對學生的熱誠和喜愛,可以收到移情傳神之功效。眼睛是心靈之窗,課堂上,教師要用期待的目光,盡可能地去平視和環(huán)顧大多數(shù),不應(yīng)老是兩手著案,貓著腰,視線緊盯著課本或前幾排學生,其余則視而不見;也不應(yīng)站在講臺的一側(cè)而使視野顧此失彼。教師不論實施哪一教學環(huán)節(jié),都要不時地環(huán)視前后左右,特別是后排的左右兩角,要給予滿腔熱忱的關(guān)注。教師的視野所及,以目傳神,促進學生專心聽講,偶爾有個別學生面朝窗口,思想“開小差”,教師可運用目光注視的辦法,通過目光把教師想要表達的愿望、態(tài)度、思想感情和言語迅速地傳送給學生。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善用體語,以此點燃學生興趣的火花,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覺得課堂生動有趣,喜歡學、愿意學,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熏陶。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在這個土壤上”(《家長教育學》),只有在肥田沃土上,才能結(jié)出豐碩的成果。我深信,伴隨著課程改革的春風,情感教育一定會走進我們的語文課堂,在潛移默化中滋潤每個學生的心田,使語文課堂煥發(fā)出應(yīng)有的生命光彩,進而促進學生自身各方面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