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茵梔黃口服液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2015年1月~6月我院新生兒科住院患兒中僅診斷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患兒289例,隨機分為兩組,研究組132例,對照組157例,對照組僅給予藍光光療等常規(guī)治療,研究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上茵梔黃口服液口服治療。對本研究中患兒的性別、胎齡、出生體重、血清總膽紅素值、住院天數(shù)、黃疸消退時間進行記錄,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并將兩組患兒的治療第5d血清總膽紅素下降值、光療時間以及黃疸消退時間進行比較。結(jié)果 研究組治療第5d血清總膽紅素下降值是(143.29±40.68)umol/L,高于對照組(99.38±42.77)umol/L,兩組比較差別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光療時間是(14.85±5.35)h,黃疸消退時間(4.55±1.73)d,明顯低于對照組(20.63±11.47)h、(6.08±2.72)d,兩組比較差別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茵梔黃口服液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治療效果確切,可提高膽紅素下降速度,減少光療時間及縮短黃疸消退時間,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治療方式,可以作為臨床上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藥物之一。
關(guān)鍵詞:茵梔黃;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期常見癥狀之一,是因血中膽紅素濃度升高所致,故又稱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可見于50%以上足月兒和 80%以上早產(chǎn)兒[1]。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兩類,如病情嚴重未獲得及時治療,膽紅素可通過血腦屏障引起腦神經(jīng)系統(tǒng)嚴重損傷,易致殘和致死,也可能影響患兒的智力、聽力、生長發(fā)育等[2]。本研究通過觀察茵梔黃口服液對289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月~6月本院新生兒科收治289例僅診斷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診斷標準參照《實用新生兒學》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診斷標準:經(jīng)皮黃疸測試儀測定膽紅素值超出12.9 mg/dl,且血清膽紅素值超出221umol/L。排除新生兒溶血病、其他先天性遺傳代謝病、早產(chǎn)、感染等因素所致的新生兒黃疸。將289例患兒隨機法分為兩組,研究組132例(男67例,女65例),胎齡(39.32±1.71)w,出生體重(3183.64±681.51)g。對照組157例(男88例,女69例),胎齡(39.25±2.24)w,出生體重(3192.28±560.33)g。兩組患兒的性別比例、胎齡、出生體重比較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以藍光照射、補液、苯巴比妥片劑口服等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選用雙面光療箱,每天持續(xù)光療12h,間歇12h(光療標準參考 2009 年桂林會議 \"不同出生時齡足月新生兒黃疸干預推薦方案\"[3]);同時給予苯巴比妥片口服5mg/kg,1次/d;對于膽紅素水平較高或低白蛋白血癥明顯者予以補充人血白蛋白1g/kg 1次。研究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茵梔黃口服液口服,每次3.3ml以勺喂服,3次/d。檢測入院時、治療第5d血清總膽紅素值,出院后隨訪黃疸消退時間。
1.3療效評價 通過比較研究組與對照組患兒第5d血清總膽紅素下降值、光療時間、黃疸消退時間。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對性別、胎齡、出生體重、第5d血清總膽紅素下降值、光療時間、黃疸消退時間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對研究組與對照組治療第5d總膽紅素下降值、光療時間、黃疸消退時間比較,見表1。
研究組治療第5d總膽紅素下降值明顯大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光療時間及黃疸消退時間小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新生兒黃疸是最常見的新生兒就診原因,其發(fā)病率占住院新生兒的30%~50%。大多數(shù)為生理性的,約5%~10%是需干預治療的病理性黃疸。
新生兒時期嚴重的高膽紅素血癥,特別是出生1w內(nèi)發(fā)生的嚴重高膽紅素血癥常易導致急性神經(jīng)功能障礙,即急性膽紅素腦病[4]。而一旦發(fā)生核黃疸,超過50%病例死亡于急性期,約70%的幸存兒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腦神經(jīng)功能損傷,留下后遺癥,給未來的生活帶來影響[5]。
目前臨床常用于新生兒黃疸治療的方法包括藥物、光療、換血等。1958 年 Cremer 等首次提出將光療用于新生兒黃疸的治療,目前已成為病理性黃疸的常規(guī)治療方法。光療除可引起腹瀉、皮疹、核黃素缺失等外,近年對其他不良反應的研究不斷增多,長時間的光療還有可能導致過敏性疾病、黑色素細胞痣、黑色素瘤、皮膚癌、視網(wǎng)膜損傷等。而換血治療可能產(chǎn)生更多副作用,如會產(chǎn)生血小板降低、低鈣血癥、感染等甚至導致死亡,且換血治療成本較高,技術(shù)上需要更高的要求,在臨床的應用有一定的局限。而藥物治療創(chuàng)傷小、應用方便、經(jīng)濟實惠,更易被患兒家長所接受。近年已有較多應用中醫(yī)藥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研究,結(jié)果顯示一些中藥治療可取得良好退黃作用。
中醫(yī)學認為,新生兒黃疸是由于孕母素體濕盛或內(nèi)蘊濕熱之毒,遺于胎兒,因此中醫(yī)對新生兒黃疸的治療,多以肝膽濕熱立論,應用茵陳蒿湯等方加減均取得了一定療效[4]。目前臨床常用的茵梔黃口服液為茵陳、山梔子、黃芩、金銀花提取的有效成分[6]?,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 茵陳、梔子、黃芩可利尿, 促進膽汁分泌, 加強膽囊收縮, 且有溫和地促進腸蠕動作用[7],三者協(xié)同作用清熱利濕,達到明顯的退黃作用。
近年來開展了許多研究通過從基因、分子、酶系統(tǒng)等方面來探索茵梔黃退黃機制。殷杰等[8]研究提示茵梔黃亦可能通過誘導肝臟膽紅素酶系統(tǒng)而表現(xiàn)出降低新生兒膽紅素的作用。黎漢忠等[9]研究表明茵梔黃、地塞米松均能誘導大鼠肝 UDPGT 活性,但兩者的誘導機制可能不同。Wendong Huang 等[15]去基因動物實驗提示肝細胞廓清膽紅素的關(guān)鍵是雄烷受體( CAR) ,應用茵梔黃3 d后廓清膽紅素能力增加,去 CAR 動物在應用茵梔黃后不影響其 UGT 的表達,并且喪失退黃作用,據(jù)此認為茵梔黃退黃是通過 CAR 及葡萄糖醛酸轉(zhuǎn)移酶的表達而起作用。
本研究顯示茵梔黃口服液治療可提高膽紅素下降速度,縮短光療時間及黃疸消退時間,且因其安全性高、應用方便、經(jīng)濟、創(chuàng)傷小,可在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袁壯,薛辛東.兒科急重癥與疑難病例診療評述[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4-17.
[2]胡曉紅,朱慧華,應佳佳.茵梔黃顆粒對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應用效果回顧性分析[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4,32(3):673-674.
[3]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新生兒黃疸診療原則的專家共識[J].中華兒科雜志,2010,48(9):685.
[4]牟春筍,劉琳,徐文菊,等.茵梔黃口服液對新生兒黃疸的早期干預 [J].山東中醫(yī)學大學學報,2009,33(2).
[5]陳艷,鄭意楠.茵梔黃及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輔助光照治療新生兒黃疸療效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生,2012,15(7):2480-2482.
[6]吳惠晴.新生兒黃疸的藥物治療現(xiàn)狀[J].兒科藥學雜志,2012,18(3):56-58.
[7]國家藥典委員會.臨床用藥須知(中藥卷)[S].2005 年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96.
[8]殷杰.茵梔黃對動物高間接膽紅素血癥的膽紅素排泄作用[J].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89,9(5):289.
[9]黎漢忠,劉義.茵梔黃地塞米松誘導大鼠肝UDP-葡萄糖醛酸轉(zhuǎn)移酶活性的研究[J].中西醫(yī)結(jié)合肝病雜志,1999,9(6):29.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