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兩組不同的方法治療下,對腦卒中患肢肌張力增高的療效及差異。方法 隨機選取2013年11月~2014年5月在我院治療的中風后肌張力增高患者24例為調(diào)查對象,12例予以針灸、康復治療,為對照組;12例采用沖擊波配合針灸康復訓練治療,為觀察組。結果 兩組在治療前Ashworth分級、FMA和ADL評分評定情況無明顯差異性,但治療后均有明顯的差異性,特別是在Ashwortb分級0、1級上,對照組好轉(zhuǎn)為45.0%,而觀察組為78.8%,P均<0.05,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體外沖擊波治療中風后肌張力增高療效滿意,可降低肌張力,有效改善臨床癥狀。
關鍵詞:體外沖擊波;肌張力增高;臨床效果
肌張力增高是腦卒中肢體癱瘓在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中幾乎都會出現(xiàn)的癥狀。嚴重影響肢體功能恢復,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緩解肌肉痙攣是功能恢復的關鍵,本研究對體外沖擊波、針刺、康復對腦卒中后患肢肌張力增高的療效進行了臨床觀察,現(xiàn)對相關結果進行詳細匯報。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此次實驗研究,所選擇的對象均為我院在2013年11月~2014年5月收治的腦卒中住院患者,總計患者24例。24例腦卒中住院患者選擇標準:符合腦血管病診斷要點,同時進行臨床CT、MRI證實;患者的腦卒中病程在3~12w之間,患者患側(cè)上肢屈肌、下肢腓腸肌痙攣。排除標準:患者年齡在35歲以內(nèi)的或者患者年齡超過79歲的;患者出現(xiàn)了認知功能性障礙;患者存在嚴重合并性疾??;不同意參與實驗的腦卒中患者。我院對這24例腦卒中患者依照隨機方法分組,即: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12例,男性6例,女性6例;年齡(58.7±7.2)歲;病程2~12w;觀察組患者12例,男性6例,女性6例;年齡(53.3±7.8)歲;病程2~13w。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及病情比較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兩組 均采用針灸配合康復訓練治療,同時配合服用中樞性解痙藥\"妙納\"。針灸:采用醒腦開竅法主穴之方II。主穴:印堂、上星、百會、雙側(cè)(內(nèi)關、三陰交)。副穴:雙側(cè)(風池、天柱)、患側(cè)(合谷、上八邪、曲池、外關)。操作方法為患者取合適的體位,針刺處常規(guī)消毒,用0.30×25mm的華佗牌一次性針灸針針刺以上的穴位,按醒腦開竅針刺法規(guī)定方法操作,留針30min,1次/d。所有患者接收治療為1個住院周期(14d)后延至門診共治療30次??祻停撼R?guī)康復治療包含腦卒中康復治療的各種神經(jīng)促通技術,釋放受拮抗肌的肌力,改善關節(jié)活動度,誘發(fā)分離運動及早出現(xiàn),提高日常生活獨立能力,減輕疼痛;改善體位擺放,改善舒適度;預防和減輕與痙攣有關的并發(fā)癥,延遲或避免外科矯形手術;訓練時間為30min/次。所有患者接收治療為一個住院周期(14d)后延至門診共治療30次。
1.2.2觀察組 先采用沖擊波治療,然后再采用針灸、康復治療,同時配合服用中樞性解痙藥\"妙納\"。沖擊波治療采用XY-K-SHOCKMASTER-500體外沖擊波治療儀,患者取痙攣肌暴露固定的體位,將耦合劑涂抹于患側(cè)痙攣肌皮膚,然后將沖擊波探頭在痙攣肌表面皮膚處滑動,手柄壓力為皮膚凹陷約1cm,從接近痙攣肌肌中點至肌末端,劃分3條線,每條線約1000次沖擊,單次治療完成3000次沖擊。參數(shù)設置為壓力強度1.0-1.4bar,頻率8~14Hz;以患者耐受為度。1次/3d,30d做10次。
1.3療效評判標準 治療前后均進行康復量表評定,具體觀察部分包含患者的肘關節(jié)、下肢、膝關節(jié),結合Ashworth量表對患者的痙攣程度進行有效評定:0~4級。
患者的運動功能情況結合FMA評分法進行判定:其中患者的運動積分在50分以內(nèi),則判定患者出現(xiàn)了嚴重運動障礙情況;患者的運動積分維持在50~84分之間,則視為明顯運動障礙;當運動積分在85分以上,則表明患者經(jīng)過治療后,是中度運動障礙情況;當患者運動積分在96分以上,則表明患者目前存在輕度運動障礙情況,100分為運動障礙正常。
日常生活能力按照barthel指數(shù)計分法進行判定:當積分在0~20之間,則判定完全依賴;21~61分為嚴重依賴;62~90分為中度依賴;91~99分為輕度依賴;100分則表示患者生活能夠獨立。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本次腦卒中臨床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加以處理。其中所得治療前后的FMA和ADL評分情況以(x±s)表示,并進行t檢驗。ashworth評定結果行(n)表示,并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治療前后FMA和ADL評分情況 兩組在治療前進行FMA和ADL評分對比,P>0.05,治療后進行FMA和ADL評分對比,P<0.05。見表1。
2.2 Ashworth分級情況對比 治療前,對兩組Ashworth分級情況進行比較,P>0.05,治療后同樣進行兩類指標比較,P<0.05。其中0、1級中,對照組好轉(zhuǎn)是41.0%,觀察組是80%,P<0.05,差異顯著性最為明顯P<0.05。見表2。
3 討論
肌張力增高是由于上運動神經(jīng)元(錐體束)的損害,損傷機制一般認為有兩點:①使脊髓水平的中樞反射機構從抑制狀態(tài)釋放出來,是一種位相性牽張反射亢進;②卒中后神經(jīng)運動功能的損害會造成繼發(fā)的肌肉結構和結締組織形態(tài)學變化,進一步影響肌肉的功能,即非反射介導機制。肌張力增高是阻礙患肢功能恢復的關鍵。舒緩肌痙攣是康復的前提條件。Loone 等[4]的研究證明體外沖擊波對肌腱持續(xù)或斷續(xù)的加壓可降低脊髓興奮性, 臨床驗證沖擊波用于痙攣臨床治療所得效果明顯,具體分析其機制:能夠成功誘導酶性、非酶性一氧化氮化學合成,參與周圍神經(jīng)肌肉突觸形成;對慢性肌張力增高肌肉纖維化和肌肉黏彈性等產(chǎn)生機械特性的作用;對鄰近肌腱的肌肉纖維產(chǎn)生機械刺激。但臨床效果不能持久。所以本研究設定的治療期為 10 次,1次/3d,相應針灸、康復一月治療期。就試驗結果看,后續(xù)的研究仍要擴大樣本量。相對于聚焦式體外沖擊波設備,氣壓彈道式體外沖擊波設備體積較小,結構較為簡單,便于臨床應用。壓彈道式?jīng)_擊波對腦卒中后患肢肌痙攣有雖有即時的緩解作用,但為康復訓練贏取了時間。將來可能成為一種補償或替代傳統(tǒng)方法的新型治療技術。
參考文獻:
[1]林歆,叢芳,吳瓊,等.體外沖擊波對偏癱患者上肢痙攣的療效觀察 [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3,19(8):755-758.
[2]林歆,叢芳,李辰,等.低能量體外沖擊波用于痙攣治療的研究 [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18(1):64-67.
[3]劉青,曹建國,贠國俊,等.體外沖擊波療法在肌肉痙攣治療中的應用 [J].中國康復,2014,29(1):65-67.
[4]Loone JA, Kukulka CG. Effects of tendon pressure on alpha motoneuron excit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stroke[J].Phys Ther,1988, 68(4):475-480.
編輯/周蕓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