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糖尿病是最常見的慢性代謝性疾病,被認為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嚴重威脅人類身心健康。糖尿病體內(nèi)糖代謝紊亂,導致血液、微血管異常病變,引起血液流變學的異常改變,而血液流變學的異常變化可促使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進一步變進,形成惡性循環(huán)。因此,血液流變學的檢測對糖尿病并發(fā)癥的發(fā)病機理的研究及其防治有著重要的意義,分析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不同水平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變學的特點,有助于為其治療及預防提供參考依據(jù)。
關鍵詞:2型糖尿?。惶腔t蛋白;血液流變學
1 血液流變學
近年來,血液流變學檢查在臨床上日益受到重視。血液流變學指標的檢查是研究血液的流動性、粘滯性和血液中有形成分的聚集性和變形性以及血管壁彈性,指標異常多是某些疾病發(fā)生的病理學基礎。對血管性疾病診斷具有重要意 義[1]。
正常情況下,血液在血壓的作用下,在血管內(nèi)流動,維持正常的血液循環(huán)。當全血或血漿黏度變大時,血液流動性減弱,就容易發(fā)生血栓性疾病。血黏度增高,使血流減緩,紅細胞的變形能力下降,加有血小板、纖維蛋白原等因素的參與,易形成梗塞。所以,血液流變學異常,可導致出血和梗塞的雙向性轉化。血液黏度增加導致血液微循環(huán)障礙,引起組織灌血不足、缺血、缺氧、代謝功能失調(diào)等后果,促使微小血栓或血栓形成,直接影響臟器微循環(huán)的血液灌注,導致血管病變發(fā)生。在血液流動非常緩慢時,低切變率下降,血液黏度增高,導致微循環(huán)障礙,缺氧、缺血的組織細胞內(nèi)酸性產(chǎn)物增加,紅細胞變形能力下降,使紅細胞難以通過毛細血管,造成血管壁結構出現(xiàn)損傷。
2 糖尿病與血液流變學
糖尿病患者由于體內(nèi)代謝紊亂導致分解代謝增強、纖維蛋白增多、脂質(zhì)代謝失調(diào)、高血糖等因素影響,可導致血流變學指標異常[2]。而血液流變學的異常變化可促使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進一步變進,形成惡性循環(huán)。微血管病變是并發(fā)器官損害的病理基礎。血液流變學的檢測對糖尿病并發(fā)癥的發(fā)病機理的研究及其防治有著重要的意義[3]。糖尿病患者血糖越高,HbA1c產(chǎn)生越多,可導致組織缺氧,大量脂肪酸和氨基酸被動員出來,刺激肝臟合成纖維蛋白原,導致2型糖尿病患者纖維蛋白原含量增加,使血漿粘度升高,血漿滲透壓升高,粘滯性明顯增加,從而導致微循環(huán)障礙,甚至可能發(fā)生血栓,使局部組織缺血缺氧[4];糖尿病患者紅細胞變形性降低,聚集性增加,紅細胞壓積升高,使組織有效灌注不足,造成組織缺氧,微循環(huán)障礙[5]。
3 討論
有研究表明,當HbA1c≥6.5%時,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中切黏度、低切黏度以及血漿黏度均明顯升高。全血黏度的明顯升高可能與糖尿病患者紅細胞的理化性質(zhì)改變和血漿蛋白的異常變化有關,提示患者的血液流動性質(zhì)、紅細胞的聚集性和變形性均發(fā)生明顯變化[6]。其中高切黏度的增高則可能與紅細胞變形性的改變相關,因為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及高血脂導致過氧化脂質(zhì)的增加,減弱紅細胞的變形能力,從而使血液黏度增大、血流阻力增高,容易形成微循環(huán)障 礙[7]:中、低切黏度可能主要受紅細胞聚集性的影響。因為在高血糖環(huán)境下,紅細胞膜的電性易受到損壞,紅細胞的表面電荷減少,呈緡錢狀排列,其聚集性增加血漿黏度的增高有可能主要受血漿蛋白質(zhì)濃度變化的影響,特別是大分子蛋白質(zhì),例如纖維蛋白原、球蛋白、糖化終末產(chǎn)物的含量增高[8]??傊?,當HbA1c>6.5%時,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存在明顯的流變學異常,血液黏度明顯增加。高血糖的持續(xù)存在可導致毛細血管的基底膜增厚,管腔變窄,脂代謝易紊亂、血液黏度升高、血流阻力加大等情況,使得紅細胞和血小板易粘附聚集,微循環(huán)血管發(fā)生閉塞或血流不暢,從而導致各種并發(fā)癥的發(fā) 生[9]。
鑒于上述原因,糖尿病患者應定期進行血流變學、血脂等項目的檢查,以便及早發(fā)現(xiàn)潛在發(fā)病原因,采取預防措施控制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同時,對療效的觀察也能提供可靠依據(jù)。
參考文獻:
[1]Lasek-Bal A,Kazibutowska Z,Goba A,et al.Cerebral vasoreactivity in hypocapnia and hypercapnia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type 2 with or without arteria hypertension[J].Neurol Neurochir Pol,2012,46(6):529-535.
[2]龐宗然,蘇曉慧,劉祖涵,等.微循環(huán)障礙與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關系[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1,22(4):988-989.
[3]葛琴.糖尿病患者血液流變學檢測的臨床分析和應用[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1,32(21):3061-3068.
[4]馬亞峰,潘軍強,劉寧,等.2 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與紅細胞流變學相關性研究[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0,38(7):847-848.
[5]王家娟,張江蓉,高艷虹,等.不同血糖水平患者血液流變學改變的臨床意義[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0,18(4):267-268.
[6]賈銀江,宋欣.正常人的血液粘彈性和觸變性研究[J].微循環(huán)雜志,2008,8(1):30-32.
[7]孟丹,劉乃豐.糖基化終產(chǎn)物與糖尿病血管并發(fā)癥關系的研究進展[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1,16(11):1244-1248.
[8]劉彥文.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改變及臨床意義[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11):234-235.
[9]Tang DL,Ton.g L,Zhang HM,et al.Effects of tanyu tongzhi recipe on hemorheology,blood lipid and inflammatory factors in rats with my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and hyperlipidemia[J].Zhongguo Zhong Yao Za Zhi, 2013,38(2):249-252.編輯/羅茗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