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血壓史臨床常見疾病,中藥對改善癥狀,降低血壓,改善靶器官損害有一定療效,湯藥服用依從性差。本文就張琪教授經(jīng)驗將高血壓分為肝火亢盛,陰虛火旺,痰濁上擾,氣血失和等癥,并就膏方中處方用藥心得和大家交流分享。
關(guān)鍵詞:張琪;高血壓;膏方經(jīng)驗
張琪教授是江蘇省名中醫(yī),南京中醫(yī)藥大學(xué)博士生導(dǎo)師,從事中醫(yī)心血管內(nèi)科臨床、教學(xué)、科研工作數(shù)十年,并師從朱良春、周仲瑛、顏德馨等國醫(yī)大師學(xué)習(xí)多年,學(xué)驗俱豐,成果卓著,現(xiàn)將吾師膏方以衡為法調(diào)治高血壓患者的學(xué)術(shù)經(jīng)驗思想作一探析。
中醫(yī)藥在改善癥狀,降低血壓,減輕靶器官損害方面有一定療效,對頑固性高血壓,繼發(fā)性高血壓如腎性高血壓,或合并靶器官損害,再配合西藥治療,控制血壓是達標,以其減少并發(fā)癥方面有獨到之處。但長期服用湯藥對高血壓患者來說依從性較差,而冬季服用膏方來調(diào)治高血壓,患者可減少很多在熬制湯藥中的麻煩。
“衡法”是顏德馨教授創(chuàng)立的一種學(xué)說,所謂衡者具有平衡和權(quán)衡之義,就是指針對這種氣血不和的病機(尤其是瘀血的產(chǎn)生)采用活血化瘀藥為主,再佐以氣藥(理氣、降氣、益氣、升提、溫陽)血藥(涼血、溫經(jīng)、通絡(luò))祛痰泄?jié)岬人幎傻闹畏╗1]。氣血流暢、平衡是人體生理功能正常的一個重要基礎(chǔ),氣血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氣血正平,常有天命”。而一旦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而其中瘀血又是氣血不和的重要因素。但凡大多數(shù)疾病,不論是器質(zhì)性疾病還是功能性疾病,均是以氣血為樞紐,最終導(dǎo)致氣滯血瘀氣血失衡的病理狀態(tài)。吾師對“衡法”的運用,除了使患者氣血達到平衡的同時也追求使膏方中各類藥物之間達到相對的平衡。膏方是由大量的藥物組成,需服用的時間較長,因此在開具膏方的同時,考慮到患者的體制會略有變化,處方用藥所涵蓋的方面都應(yīng)俱到。膏方中運用的藥物如果過溫、過寒、過陰、過陽、過升、過降都會引起患者氣血平衡的失調(diào)。吾師在開具膏方時必根據(jù)患者的體質(zhì)做到寒溫并重、陰陽并補、升降同調(diào)。
吾師師從孟河醫(yī)派已故前輩屠揆先先生經(jīng)驗,治療高血壓重在柔肝、疏肝、平肝、清肝、養(yǎng)肝,視調(diào)肝為治療高血壓的重要措施。偏愛用鉤藤、刺蒺藜息風(fēng)平肝;養(yǎng)血柔肝習(xí)慣赤白芍同用;滋腎平肝常白菊花、生枸杞連用;在氣機失調(diào)的類型中青木香和廣木香連用,即可行氣又可降壓;若高血壓伴有目赤澀痛常用薺菜花;高血壓患者如有火升面熱、急躁易怒多用薺菜花、刺蒺藜、雙鉤藤、丹皮;只要高血壓患者合并便秘一定用決明子一藥,另腰酸痛時也喜用決明子,切合了決明子滋補肝腎、潤腸通便的功效。脾胃虛弱而多含有痰濕者少用黨參、半夏而多用太子參、白術(shù)、茯苓之類柔緩之劑,體現(xiàn)出孟河醫(yī)派用藥平淡清靈,時時顧護脾胃的特點。
既往將高血壓分型為:肝火亢盛型,陰虛火旺型,痰濁上擾型。這類高血壓辯證分型比較符合臨床實際,簡單實用,吾師在膏方辯治高血壓患者時也遵循一般湯藥治療高血壓原則。吾師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部分女性患者,在天癸將竭之劑,陰陽乖戾,沖任失調(diào),氣血失和,血壓升高,經(jīng)調(diào)和氣血,燮理陰陽治療后諸證緩解,血壓趨于平穩(wěn),故在既往高血壓辯證分型中新加了證型為氣血失和型。吾師在臨證處方用藥過程中不是一味補益,也非一味的通降、清泄、降逆之法。處方用藥之中體現(xiàn)出:衡陰陽,平臟腑;動靜結(jié)合,升降同用;補泄兼施,通利氣血。臨證時把握住患者的主要癥狀,根據(jù)患者癥狀靈活處方用藥,加減變通。
1 肝火亢盛型
主要癥狀可有頭暈脹痛,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口干口苦,溲黃便秘,舌紅,苔黃,脈弦。治療大法以平肝潛陽,滋養(yǎng)肝腎為主。臨證之時如久病入絡(luò),頭痛明顯,可加全蝎、地龍熄風(fēng)通絡(luò);便秘者可加決明子,較盛者可加可加酒制大黃以通腑泄熱,龍膽草增強清肝泄熱之力;風(fēng)陽夾痰見舌苔黃膩、痰多色黃者可加全瓜蔞、制膽星、天竺黃以清化痰熱;肝風(fēng)內(nèi)動者可加羚羊角粉沖服。肢麻不利可加臭梧桐,頭暈痛甚加白蒺藜, 蟬衣?;鹕鏌?、急躁易怒酌用薺菜花、雙鉤藤、刺蒺藜、丹皮。
病案:患者李某,訴平時頭暈頭脹不適,以巔頂為主,納寐可,夢多,饑餓時有胃部疼痛,食后或平躺后好轉(zhuǎn),平時脾氣急躁易怒,易緊張,平時腹痛泄瀉,便而不爽,大便不成形,小便頻數(shù),自覺雙下肢麻木不適,口干,舌淡紅,苔微白膩,脈沉細。要求服膏方:
珍珠母300、煅代赭300、法半夏150、明天麻150、雙鉤藤150、潼白蒺藜各100、炒棗仁150、木靈芝150、炙遠志100、靈磁石200、合歡皮100、夏枯草150、川連40、淡吳萸25、熟附子30、桂枝40、白芨片100、葛根100、石榴皮150、廣木香100、制香附100、宣木瓜100、砂仁60、沉香40、補骨脂100、仙靈脾150、仙茅100、炒山藥300、黃芪150、太子參300、白術(shù)芍各200、黨參100、茯苓300、川石斛200、麥冬150、山萸肉300、熟地200、焦楂曲各100、丹參150、當歸150、參三七40、阿膠250、鹿角膠100。
2 陰虛火旺型
主要癥狀可有頭昏暈痛,目澀視糊,腰酸耳鳴,面紅升火,失眠健忘,口干,舌紅少苔,脈弦細數(shù)。治療大法以滋水涵木為主。臨證時遇頭暈面色潮紅,加龜板、鱉甲(先煎)滋陰熄風(fēng),頭痛肢麻加制全蝎、僵蠶,以活血通絡(luò)解痙,虛煩失眠者,加酸棗仁、阿膠養(yǎng)血安神;頭昏目花加潼蒺藜,頸項強硬不舒加葛根、白芍、地龍以解痙通絡(luò),腰酸腿軟甚者,可加川斷、牛膝以補腎強腰,大便干結(jié),可加草決明以滋水涵木、潤腸通便。
病案:患者有“高血壓”史,平時服用壓氏達,血壓140/90mmHg左右,現(xiàn)患者頭暈,無胸悶、心慌,脾氣急躁,易激動,夜間睡眠可,納可,二便調(diào),夜尿頻,舌紅有裂,苔少,左半邊無,脈細結(jié)代。要求服膏方:
熟地250、山萸肉200、制首烏200、麥冬150、石決明300、珍珠母300、雙鉤藤150、明天麻150、夏枯草200、肉蓯蓉200、巴戟天100、菟絲子100、紫河車200、懷牛膝150、桑寄生200、西洋參100、黃芪150、葛根100、黨參100、白術(shù)150、白芍150、茯神150、當歸150、川芎100、參三七60、地鱉蟲80、炙鱉甲60、制香附100、雞血藤300、廣郁金150、生楂肉200、炒棗仁300、炙遠志100、仙鶴草300、紅景天150、絞股藍150、砂仁40、阿膠250、龜板膠80、鹿角膠80。
3 痰濁上擾型
主要癥狀可有頭重頭昏,體胖痰多,胸悶多寐,舌淡苔白膩,脈滑。治療大法以理氣祛痰、和胃透竅為主。臨證之時加減:腹脹便溏,倦怠乏力者加炒山藥、炒苡仁;腰膝冷痛,神疲怕冷者可加附子,炮姜,心煩口干苦,舌苔黃膩者,加天竺黃、制膽星、夏枯草、山梔。如痰多胸悶,酌加桔梗、瓜蔞以理氣化痰,痰黃口苦者,酌加菊花、黃芩、天竺黃以清化痰熱。
病案:患者范某,既往高血壓病史十余年,一直服用“纈沙坦80mg qd”控制血壓,平時血壓控制在150/95mmHg左右,胸悶時作,持續(xù)數(shù)分鐘后或嘆氣則舒,時有頭暈頭脹,夜間睡眠尚可,胃納可,口苦,耳鳴,手足欠溫,入冬為甚,二便正常,舌質(zhì)暗紅,有裂紋,苔黃膩,脈細,要求開膏方:
法半夏100、茯苓200、明天麻150、白芍200、砂仁80、雙鉤藤100、陳皮100、蒼術(shù)10、生白術(shù)150、珍珠母300、夏枯草150、丹皮80、茵陳100、土茯苓150、生苡仁300、當歸100、川芎100、紅花80、丹參200、楮實子200、生熟地各150、山萸肉150、女貞子100、旱蓮草150、石斛200、肉蓯蓉150、菟絲子100、仙靈脾100、黃柏100、知母80、仙鶴草300、益母草200、葛根150、太子參300、黃精150、黃芪150、制香附100、炒枳殼實各80、生揸肉150、阿膠250、鹿角膠100。
4 氣血失和型
主要癥狀可有頭痛頭脹,或痛如針刺,面色黯紅,時有烘熱,胸部緊束感,或胸部刺痛,心悸,肢體麻木,月經(jīng)不調(diào),口干。舌質(zhì)偏暗或有紫氣、瘀斑瘀點,苔薄白,脈細澀或結(jié)代。治療大法以調(diào)氣和血為主,臨證之時加減:胸悶胸痛加瓜蔞皮、片姜黃;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加茺蔚子、月季花,肢麻不利加雞血藤、稀茜草,頸項強急加葛根、片姜黃。
病案:患者朱某,近2年來無明顯誘因出常出現(xiàn)頭暈頭昏不適,多次測血壓均高于140/90mmHg,確診為高血壓病,目前服用“厄貝沙坦150mg qd”控制血壓,平時血壓波動在155/85mmHg,現(xiàn)患者時有頭暈胸悶,無明顯胸痛,多數(shù)情況下與情志有關(guān),平時易急躁,口干,寐可,食后胃脹,時有腹痛,痛時便溏,小便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黨參200、太子參200、黃芪200、淮山藥200、茯苓200、蒼術(shù)100、白術(shù)150、姜半夏80、青陳皮各80、川連30、吳萸20、廣木香100、葛根100、生熟地各150、山萸肉150、麥冬150、玉竹120、天冬150、五味子80、白芍150、仙靈脾150、仙茅150、補骨脂100、砂仁30、紫河車200、煅瓦楞150、柴胡60、茯苓100、珍珠母300、生龍牡各200、潼白蒺藜各100、酸棗仁150、柏子仁100、木靈芝150、炙遠志80、白花蛇舌草200、丹參150、當歸100、川芎100、懷牛膝100、阿膠250、龜板膠120、鹿角膠100、焦楂曲各100、莪術(shù)60、紅景天100、仙鶴草200、絞股藍150、石榴皮150、川石斛200、黃柏40。
縱觀吾師膏方中調(diào)治高血壓病證,臨證之時高血壓辯證并非只有單一簡單辯證而已。各證型之間常有相互的兼夾或各種證型之間也可以出現(xiàn)互相的轉(zhuǎn)化,處方用藥之中并非單一平肝潛陽或滋養(yǎng)肝腎,肝火亢盛日久可傷及肝腎之陰至陰虛火旺,肝腎陰陽平衡失調(diào)更可致氣血失和,氣血運行不暢可致痰濁內(nèi)生上擾清竅。顧可知高血壓各種證型??苫ハ噢D(zhuǎn)化,互相兼夾。臨證處方用藥之時不可單獨針對一種證型,需統(tǒng)觀全局,靈活處理各類證型。此篇文章以探究吾師膏方衡法調(diào)治高血壓經(jīng)驗,以此與各位同仁交流分享。
參考文獻:
[1]楊志敏,謝東平.顏德馨\"衡法\"在膏方中的應(yīng)用[J].中醫(yī)雜志,2005,46(9):715-716.
編輯/安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