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在小兒不典型腸套疾病的臨床診斷中,采取B超方式進行診斷,其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3年8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50例小兒不典型腸套疾病患者的臨床信息資料作為研究對象。結果 通過對50例患者的臨床信息資料的分析發(fā)現,采用B超診斷,其診斷正確率高達98.00%,只有1例(2.00%)患者出現誤診情況。同時在診斷時,所有50例患者均探及了腹塊,其中有5例患者位于左下腹,8例患者位于中上腹,37例患者位于右上腹。套疊處于非常表淺的區(qū)域,探頭與其相垂直時,其為\"靶環(huán)征\",其中套入部腸管,會出現中間增強回聲,而鞘部多層腸壁組織,則會出現四周偏低回聲。同時其斷面直徑達到3.0~5.0 cm;若探頭和套疊腸管處于平行位置時,其鞘部腸壁組織,會出現外圍低回聲,其套入部腸組織,會出現中間增強回聲,其套入部內腔,會出現低回聲。且采用B超檢測時,可發(fā)現套疊腸管,其在長度方面和塊物是相同的,同時其病變區(qū)的腸管,在蠕動時也十分慢。此外,有3例患者在經過B超探測時,發(fā)現其腹腔中有若干腸曲出現擴張情況,同時沒有蠕動情況,且其鞘部四周的偏低回聲光帶,出現變寬情況,診斷其可能為腸壞死,得到手術證實。另外有2例患者在采用B超檢測時,發(fā)現在其右上腹區(qū)域,有一個7.0 cm×4.0 cm×5.5 cm的腸曲團塊,且在其中間位置,還有一低回聲區(qū),經手術證明,其為回腸結腸套,后被證實為惡性淋巴瘤。結論 在小兒不典型腸套疾病的臨床診斷中,采取B超方式進行診斷,具有較高的診斷正確率,其對于早期診斷患者病癥,并及時予以治療,保障患者的身體健康有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B超;小兒不典型腸套;價值
下文將選取2013年8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50例小兒不典型腸套疾病患者的臨床信息資料作為研究對象,回顧分析其臨床信息資料,探究在小兒不典型腸套的臨床診斷中,B超診斷的臨床應用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8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50例小兒不典型腸套疾病患者的臨床信息資料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38例,女性12例,年齡0.5~8.5歲,其中2歲以下患者有21例。病程方面,0.5~3 d的患者有8例,3~7 d的患者有32例,7 d以上的患者有10例。在癥狀反應方面,所有50例患者都出現了腹痛癥狀,其中還有22例患者出現了嘔吐癥狀,沒有患者出現便血癥狀。此外,有35例患者腹部會出現壓痛,另外15例患者可捫及塊物。
1.2治療方法 選取2013年8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50例小兒不典型腸套疾病患者的臨床信息資料作為研究對象,回顧分析其臨床信息資料,探究在小兒不典型腸套的臨床診斷中,B超診斷的臨床應用價值。所用儀器為E U B-40,其探頭頻率達到4.0MHZ,檢測時,輔助患者行仰臥姿勢,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要給予鎮(zhèn)靜劑處理。通常情況下,要對患者行全腹部的探查,若發(fā)現套疊團塊,需沿著其病變腸管,實施橫切和縱切檢測,并實時監(jiān)控其蠕動狀況[1]。
2結果
通過對50例患者的臨床信息資料的分析發(fā)現,采用B超診斷,其診斷正確率高達98.00%,只有1例(2.00%)患者出現誤診情況。同時在診斷時,所有50例患者均探及了腹塊,其中有5例患者位于左下腹,8例患者位于中上腹,37例患者位于右上腹。套疊處于非常表淺的區(qū)域,探頭與其相垂直時,其為\"靶環(huán)征\",其中套入部腸管,會出現中間增強回聲,而鞘部多層腸壁組織,則會出現四周偏低回聲。同時其斷面直徑達到3.0~5.0 cm;若探頭和套疊腸管處于平行位置時,其鞘部腸壁組織,會出現外圍低回聲,其套入部腸組織,會出現中間增強回聲,其套入部內腔,會出現低回聲。且采用B超檢測時,可發(fā)現套疊腸管,其在長度方面和塊物是相同的,同時其病變區(qū)的腸管,在蠕動時也十分慢。此外,有3例患者在經過B超探測時,發(fā)現其腹腔中有若干腸曲出現擴張情況,同時沒有蠕動情況,且其鞘部四周的偏低回聲光帶,出現變寬情況,診斷其可能為腸壞死,得到手術證實。另外有2例患者在采用B超檢測時,發(fā)現在其右上腹區(qū)域,有一個7.0 cm×4.0 cm×5.5 cm的腸曲團塊,且在其中間位置,還有一低回聲區(qū),經手術證明,其為回腸結腸套,后被證實為惡性淋巴瘤,見表1。
3討論
小兒不典型腸套疊是一種具有較高發(fā)病率的急腹癥疾病,其主要發(fā)病群體為乳幼兒,由于不良飲食結構及生活習慣養(yǎng)成等諸多因素[2]。該病的主要臨床癥狀表現有腹部可捫及物塊、便血,以及腹部絞痛等,這屬于較為明顯呃癥狀反應,診斷率也較高,然而部分患者其臨床癥狀反應不明顯,尤其是年齡超過2歲的患者,由于其梗阻不全,因而其往往只會表現出腹痛癥狀,而便血及嘔吐等較為典型的癥狀卻不會出現,因而極易出現誤診的情況,從而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3]。當前在該病的臨床診斷中,主要采用B超檢測的方式,其具有良好的診斷效果,診斷正確率較高,其對于保障患者的身體健康有著重要作用,因此B超診斷方式在該病的臨床診斷中,有著良好的應用前景[4]。本研究采用B超診斷方式,很好的解決了以往采用X線空氣灌腸排除法診斷時,X線對兒童生長發(fā)育的嚴重影響,尤其是其對于那些機體免疫能力較差的兒童,將會造成更大的損害,B超診斷方式則不存在這樣的缺陷,超聲可以實時觀察到小兒腸套疊圖像,并很好的對正常胃腔圖像,和靜態(tài)橫斷面圖像予以區(qū)分,同時B超診斷操作十分便捷,且其所得圖像十分清晰,診斷率非常高[5]。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對50例患者的臨床信息資料的分析發(fā)現,采用B超診斷,其診斷正確率高達98.00%,只有1例(2.00%)患者出現誤診情況。因而在小兒不典型腸套疾病的臨床診斷中,采取B超方式進行診斷,具有較高的診斷正確率,其對于早期診斷患者病癥,并及時予以治療,保障患者的身體健康有著重要作用。因此B超在診斷小兒不典型腸套中,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6]。
參考文獻:
[1]錢薔英,何佩貞,邱秋明,等.B超在診斷小兒不典型腸套中的價值[J].上海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06):406-423.
[2]劉奎.超聲影像尿動力學檢查診斷婦女兒童排尿功能障礙研究[D].鄭州大學,2013:12-15.
[3]祁昊.兒童壞死性肺炎12例臨床診治分析[D].鄭州大學,2013:20-25.
[4]安俊軍,馮運紅,練潔麗.14例小兒急性闌尾炎誤診分析[J].河北醫(yī)學,2010(01):68-70.
[5]李立偉.13例小兒急性闌尾炎穿孔誤診分析[J].黑龍江醫(yī)學,2012(08):599-601.
[6]仵好金,邢維剛.小兒闌尾炎28例誤診原因分析[J].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1(02):268-269.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