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分析慢性淺表性胃炎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選擇在我院進行治療的60例慢性淺表性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患者,對照組患者采用雷貝拉唑+枸櫞酸鉍鉀顆粒治療,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聯(lián)合阿莫西林治療,對比兩組療效。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采用雷貝拉唑、枸櫞酸鉍鉀顆粒、阿莫西林聯(lián)合治療療效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慢性;淺表性;胃炎;治療效果
慢性淺表性胃炎(CSG)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病及多發(fā)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胃粘膜淺表性炎癥[1]。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發(fā)病原因具有多樣性,與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不良飲食習慣以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均具有密切的關聯(lián)性,研究表明,慢性淺表性胃炎的好發(fā)年齡為31~50歲。男性患者的發(fā)病率高于女性,在胃鏡檢查中,CSG占據(jù)全部慢性胃炎的50%~85%。目前,臨床上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有效治療方法為藥物治療,治療藥物十分多樣,有關各種藥物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研究報道很多,為了提高CGS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本研究做了相關探討,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60例慢性淺表性患者為研究對象,所選60例患者均經過胃鏡檢查、快速尿素酶測試、病理測試等確診為CGS,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患者,觀察組:男性20例,女性10例,患者年齡28~55歲,平均(43.0±5.1)歲,平均病程(5.0±2.5)年;對照組:男性21例,女性9例,患者年齡29~55歲,平均(43.2±5.0)歲,平均病程(5.2±2.5)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P>0.05,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研究給予對照組患者口服雷貝拉唑2次/d,10mg/次+枸櫞酸鉍鉀顆粒4次/d,1包/次治療,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聯(lián)合口服阿莫西林治療,500mg/次,3次/d,兩組患者均持續(xù)用藥4w。
1.3觀察和評定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4w后的治療效果,依據(jù)患者臨床癥狀和鏡檢結果將治療效果分為痊愈(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胃鏡檢查未見胃粘膜病變)、有效(臨床癥狀顯著改善,鏡檢見為粘膜病變基本消失)、無效(治療前后未見變化)[2],治療的總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取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UI兩組CGS患者的各項資料進行匯總和分析處理,本次研究對兩組患者相關數(shù)據(jù)中的計數(shù)資料采取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取(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4w后,觀察組患者達痊愈標準者19例,有效者10例,無效者1例,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6.7%(29/30);對照組患者達痊愈標準者13例,有效者11例,無效者6例,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0.0%(24/30),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32,P<0.01)。
3 討論
研究表明,慢性胃炎中相當多一部分患者往往無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導致慢性胃炎患者病情遷延,大約有50%左右的患者會出現(xiàn)上腹部不適(飽脹感、灼燒感、悶痛等),這種癥狀會在進食后加重,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一般是由于上皮細胞變性,固有膜內炎性細胞浸潤,小凹上皮增生等造成的病變,患者的病變部位以胃竇部為主,多為彌漫性病變,經過胃鏡檢查,可見胃黏膜充血、點狀出血、水腫、糜爛,伴有黃白色粘液性滲出物等。
慢性淺表性胃炎發(fā)病機制與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不良飲食習慣以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密切相關,一旦發(fā)病,會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同時也會給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不便,當前,臨床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方式主要為藥物治療,本次研究對比雷貝拉唑+枸櫞酸鉍鉀顆粒和雷貝拉唑+枸櫞酸鉍鉀顆粒+阿莫西林聯(lián)合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臨床治療效果。
雷貝拉唑是新一代的質子泵抑制劑,能夠通過降低壁細胞中的H+-K+-ATP酶的活性來抑制胃酸分泌,與傳統(tǒng)的質子泵抑制劑相比,雷貝拉唑活性的PH范圍顯著增加,因此,雷貝拉唑對胃酸抑制速度更快,根據(jù)有關資料,雷貝拉唑具有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的許多蛋白,并能夠在抑制胃酸的同時,調節(jié)患者胃內的酸堿環(huán)境,使得胃內處于偏堿性環(huán)境,從而增強抗生素活性,提高對幽門螺旋桿菌的殺滅作用[3-4]。
枸櫞酸鉍鉀是臨床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常用藥物,該藥的有效成分為三鉀二枸櫞酸鉍,能夠有效的緩解慢性胃炎、胃酸過多導致的胃痛、反酸、胃灼熱感,作用機制為在患者胃部酸性環(huán)境中形成覆蓋于潰瘍面上的彌漫性保護層,保護潰瘍處免于酶、食物、胃酸的侵襲,與此同時,枸櫞酸鉍鉀能夠通過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促進前列腺素釋放從而保護胃黏膜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起殺滅幽門螺旋桿菌的作用,能夠促進胃炎的愈合。
聯(lián)合使用雷貝拉唑和枸櫞酸鉍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的臨床癥狀,但是,大量的臨床事實證實,單純聯(lián)合上述兩種藥物對幽門螺旋桿菌的殺滅作用并不十分理想,且不具有顯著的抑菌效果,導致患者的治療效果欠佳,且容易復發(fā)。
因此,本次研究在雷貝拉唑和枸櫞酸鉍鉀的基礎上,給予觀察組聯(lián)合阿莫西林進行治療,阿莫西林是一種最常用的青霉素類廣譜β-內酰胺抗生素,能夠通過抑制細胞壁的合成起到殺菌作用,研究表明,阿莫西林需要在一定的PH條件下才能起效,即胃液PH>4時,阿莫西林才能夠真正的起效,如前文所述,雷貝拉唑調節(jié)患者胃內的酸堿環(huán)境,使得患者胃內處于偏堿性環(huán)境,從而確保了阿莫西林的殺菌和抑菌效果,聯(lián)合采用雷貝拉唑、枸櫞酸鉍鉀顆粒、阿莫西林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能夠在降低胃酸的同時,快速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從而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見前文詳述,證實了采用雷貝拉唑腸溶片+枸櫞酸鉍鉀顆粒+阿莫西林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臨床價值肯定,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趙鼎英.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療效觀察[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2015,3(2):34-35.
[2]王有波,張丹.聯(lián)合應用奧美拉唑和多潘立酮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2(27):110-112.
[3]朱清芳.雷貝拉唑、克拉霉素聯(lián)合阿莫西林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4,21(23):106-110.
[4]林輝東.雷貝拉唑三聯(lián)療法與奧美拉唑三聯(lián)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消化性潰瘍的療效對比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19):571-572.
編輯/金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