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甫
一、校本培訓內容應突出針對性
在校本培訓過程中,應以學校和教師的實際需求與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多種途徑、多種形式、多種模式開展培訓,有針對性地解決教師教學中現(xiàn)實的和未來的問題。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不是沒有遇到問題,而是不知道應該怎樣將它們提煉為校本教研的問題或主題,并分輕重緩急將它們排列出來。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通過班主任班情介紹、備課組活動等環(huán)節(jié)指導教研組、年級組和教師發(fā)現(xiàn)并梳理具有針對性的校本教研問題或主題。如,如何備好每堂課;如何進行有效的學情分析;如何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如何進行課堂反思等。
校本教研中的問題應該來自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而不是憑空設想的;這些問題應該是全校教師或學科組教師都共同關注、亟待解決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有利于形成“人人參與、共同研究、合作攻關”的格局。同時,還要根據(jù)學校與教師發(fā)展的需要而規(guī)劃具體的培訓內容。缺什么就培訓什么,什么最緊迫就先培訓什么。培訓內容不在乎多,與其務虛不如求實,要充分體現(xiàn)其必要性和針對性。對于學校來說,最重要的還是要加強對一線老師的培訓,尤其是與教師課堂教學密切相關的培訓。
二、校本培訓過程應突出系統(tǒng)性
在校本培訓過程中,應以學校整體發(fā)展為本,注重培訓的系統(tǒng)性,以達到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從宏觀到微觀,從理論到實踐,從認識到操作均有系統(tǒng)規(guī)劃,形成系統(tǒng)培訓。一般一個主題的培訓要通過系列的培訓才能真正完成,一次性的培訓是不透徹的,效果也是不明顯的。有效的校本培訓應有系統(tǒng)性。它的基本流程是:發(fā)現(xiàn)問題——歸納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形成理論——驗證理論。這只是校本培訓一個周期性的過程,它應該是周而復始,不斷提出新問題,不斷分析,不斷總結的過程,它是沒有終點站的。校本培訓應該形成一個完整不可缺的、循序漸進的系統(tǒng)工程。
因此,在開展校本培訓的過程中,要注意建立一套適合本校實際的培訓系統(tǒng),才能使培訓真正落實。作為以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為目標的校本培訓,要找準培訓的切入口是一個十分困難的問題。要找準這個切入口,就有必要對教師的現(xiàn)狀作一次全面真實的了解,分析師資隊伍存在的主要問題。然后對發(fā)現(xiàn)的主要問題進行梳理,找到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點,明確一段時間的重點培訓內容。在確定了主要內容之后,再選定一些對主要培訓內容有幫助的輔助學習內容,使培訓內容有系統(tǒng)、有重點。在明確學校培訓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每一個教師根據(jù)自己的不同情況,確定自己的側重點,形成適合自己特點的內容系列。
三、校本培訓方式要應突出多樣性
在校本培訓中,組織者要力求做到形式多樣,貼近教師工作實際。具體有案例分析式、課堂觀摩式、研培反思式、研訓一體式、沙龍研討式、專題講座式、師徒結對式等研訓形式。
1.案例分析式
學校要根據(jù)需要分學科、分類別、分層次設計案例教學方案,使教師針對案例進行學習、研究、反思、感悟、借鑒。案例教學應作為校本培訓的一種基本方式。通過對案例的剖析與診斷,一方面,促進教師研究自己,另一方面,分享別人成功的經驗,積累反思的素材,在實踐中自覺調整教與學的行為、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不少學校推出的“教學反思”就是“案例分析”這種培訓形式,網(wǎng)絡中大量案例為案例分析式培訓提供了方便。
2.課堂觀摩式
這種方式是通過課堂教學實況,讓受訓者親臨現(xiàn)場觀看、學習、交流、借鑒,以開闊受訓的境界,使之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教學技能。這種面對面的交流研討具有較強的示范性,要讓受訓者觀摩后,有一種境界大開、耳目一新、受益匪淺的感覺。
3.研培反思式
這種方式在教師自主學習培訓的基礎上,既發(fā)揮教師個人的主觀能動,又凝集學校教師集體智慧的一種培訓模式,它包括“集體備課——示范觀摩——撰寫反思總結”等環(huán)節(jié)。這種模式要求每位教師結合任教學科,按照新課改要求,每學期至少上好一次研培課。通過研培課教學,進行行動研究和教學反思,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研培反思課不同于觀摩課、考評課,它旨在通過進行課堂教學行動研究,借助教師群體的力量,進行群體性的教學反思,幫助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能力,提升教師的整體業(yè)務水平。采取這種教育模式的主要操作程序是:確立研培反思目標——備好研培反思課——觀摩培訓學習——上好研培反思課——撰寫教學反思總結。
4.研訓一體式
這種培訓形式,優(yōu)化了各類教育資源,徹底打破教師培訓中條塊割據(jù)的壁壘,以提高中小學教師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為切入點,使理論與操作實踐有機結合,極大地提高了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真正體現(xiàn)了按需施培的原則,從而開創(chuàng)了校本培訓的新格局。
5.沙龍研討式
由培訓者與受訓者或受訓者與受訓者之間圍繞某一問題而會聚一起自由討論,以解決其疑點,達成共識,它是一種參與式的培訓。由此推論、集體討論、分組討論、參觀訪問、同伴互助等都屬于參與式研討。
6.專題講座式
學校根據(jù)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中的共性需求,每年確定幾個重點專題,組織集中培訓。培訓者直接通過語言表達的方式,系統(tǒng)地向多個受訓者同時傳遞培訓信息,這種方式是目前校本培訓中采用的一種基本、行之有效的培訓方式。
7.師徒結對式
師徒結對式是學校讓一些年輕教師跟隨一些熟練教師特別是德藝雙馨的專家型教師學習的培訓方式。主要通過傳、幫、帶、導等方法,對培訓對象的教育教學理論、專業(yè)知識、教學技能、工作能力等方面作長期的指導和培養(yǎng),使之盡快成才,并形成特色。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對這種“一對一”耳提面命、切身受教、循序漸進的培訓方式,必須不斷賦予新的內涵。
四、校本培訓實踐應突出操作性
在培訓過程中,不少校本培訓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的學習和認識上,往往缺乏如何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的操作性指導,這種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培訓往往讓教師覺得沒有多大意義,培訓結束后培訓的內容便成了空中樓閣,未能讓教師真正感受到培訓的價值所在。因為校本培訓的根本目的在于轉變觀念和指導課堂實踐,培訓學習最終要體現(xiàn)在教學行為的落實上。理論培訓固然重要,但通過實踐來檢驗理論的可行性則更為重要。實際上,現(xiàn)在教師缺的不一定是理論或理念,而是如何將先進的理論或理念與課堂教學實踐融合在一起的操作指南,也就是說最缺的是具體操作的路徑、程序以及方法。為此,培訓者必須在操作層面上為一線教師提供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操作培訓。做到既要重視理論學習,觀念轉變,更要重視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盡可能地增加培訓的操作性。比如,針對某些理論提供一些實踐案例;對一些課進行會診,從理論角度找依據(jù),找問題;開展專題性的教學研討爭鳴活動;各種學習匯報活動等,形成一條“理論——實踐——反思——理論”不斷循環(huán)的學習路徑,努力在理念和行為之間搭起一座橋梁。同時在培訓中,還要追求如何最有效地調動每一位教師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如何與自身教學工作結合起來,為學校的教育發(fā)展服務。
(作者單位:浙江永嘉縣烏牛鎮(zhèn)嶺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