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秀麗
為了提升自己的語文教學水平,我不時深入到外地學習,從這個城市觀摩語文優(yōu)秀課例到那個城市學習語文特色教學。全國各地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小學語文教學專家,形成了各式各樣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王崧舟的詩意語文,竇桂梅的深度語文,于永正的簡單語文……
每次觀摩學習,我都會由衷感嘆這些語文課的精美:畫面美、聲音美、教師設計精致、學生回答精彩!聽課教師都被這樣的精致和精彩深深地吸引了,無異于在享受一次視覺與聽覺的饕餮大餐。之后,回到課堂上,我們也學著移植,學著讓課堂熱鬧起來。同時,全國教育信息化普及,多媒體、白板資源的引入豐富了語文課堂??墒沁@樣的課堂,我似乎嗅到了“邯鄲學步”的味道,總感覺缺了點什么。
學校組織的一次語文教學大賽中,我和教導處的幾位領導一起走進了一位六年級教師的課堂。她講授的是一篇略讀課文——《頂碗少年》,文章描寫了一場扣人心弦的雜技表演:一位頂碗少年在經(jīng)歷了兩次表演失敗之后,堅持進行表演,最后獲得了成功,作者從中受到了啟示。這位教師是這樣授課的:首先播放了一段頂碗的雜技視頻,讓學生看完之后用一個詞形容自己的感受。之后學習課文,初讀掃清字詞障礙,理清層次;再讀找出少年三次表演的表現(xiàn)以及觀眾的反應,師生一起填表,體會少年的頑強拼搏精神。最后教師進行總結,升華情感。播放的視頻畫面震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借助畫面煽情,升華主題,讓學生感悟到“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學校參賽的高年級語文教師,授課的思路大體也是這樣的,可是我卻陷入深深的思考中。課程標準分學段目標的第三學段明確指出:閱讀教學要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這位教師的課堂只“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卻忽視了“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而“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正是新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高年段閱讀教學提出的一個新目標。歸根結底,高年段語文教師只注重語文閱讀教學的人文性——情感的體會,卻忽視了它的工具性——情感是怎樣被表達的。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概括地說,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是工具性的體現(xiàn);提高思想文化修養(yǎng),促進自身精神成長是人文性的體現(xiàn)。具體到一篇課文來說,閱讀課的工具性指的是借助課文,除了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外,還要引導學生體會各種語言形式在準確傳達作者思想感情方面起的作用,把握語言運用規(guī)律,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從目前的教學現(xiàn)狀來看,不少高年級語文教師,仍將課文內容等同于教學內容,更多停留在“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讀懂作者寫了什么”上,這是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第三學段要領悟“表達順序”“表達方法”,解決“怎樣寫”的問題。這就是語言的工具性的學習——作者運用什么樣的語言形式表達思想感情,為什么要用這樣的形式來表達,引導學生體會各種語言形式在表達情感方面的作用,這才是高年級語文課堂應該達到的目標。
以《頂碗少年》為例,在內容梳理上,學生要了解文章寫的是一場扣人心弦的雜技表演,還要清楚作者按照怎樣的順序來表達感悟的。從對自己人生經(jīng)歷的總結下筆,設置懸念,引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然后采用回憶的方式描寫二十多年前的故事,以雜技表演的順序:第一次失敗—第二次失敗—第三次成功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jié)。學生不僅要了解少年是怎樣一次次面對失敗不氣餒,最后走向成功的,還要明白作者是用怎樣的語言形式將這種驚心動魄的表演過程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文章抓住少年表演時的動作、神態(tài),表現(xiàn)頂碗少年表演動作的高難度;對觀眾觀看時的反應進行具體描寫,突出表演的扣人心弦;采用擬人的手法對“碗”進行細致生動地描寫,不僅體現(xiàn)表演的難度大,還烘托了緊張氣氛。教學時,教師抓住“驚心動魄”一詞,就可將上面三個方面貫穿整個課堂。同時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哪些地方你可以感受到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表演?學生會從少年的表現(xiàn)、觀眾的反應以及對碗的重復描寫上來感受。緊緊抓住文本,讓文字說話,才實現(xiàn)了課文“原生價值”和“教學價值”的統(tǒng)一,達到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第三學段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學習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教師要逐步引導學生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采用聯(lián)想、比較等方式,全面提升語文素養(yǎng)。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肮ぞ咝浴笔钦Z文課程的基本屬性,不可隨意弱化和否定。語文的工具性只有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才能煥發(fā)強大的生命力;語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為基礎,才能成為有源之水,源遠流長,發(fā)揮育人的作用。好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把“語言文字運用”和“情感熏陶”有機交融、緊密結合的課堂。
課程改革仍在繼續(xù),只有經(jīng)過不斷的試驗、修正,才能找到最適合中國國情的小學語文課堂模式;學習也在繼續(xù),要研讀課標,把準方向,取其精華,將缺失的內容找回來,打造最適合學生特點的小學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