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單,戴慧余,蔡禪純
高危人群規(guī)避模式對急診科護理人員傷害發(fā)生率及臨床滿意度的影響
盧單,戴慧余,蔡禪純
高危人群;規(guī)避模式;急診科;傷害;護理滿意度
目前醫(yī)院暴力事件已成為威脅醫(yī)護人員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而急診科因其工作特殊性已成為遭受暴力事件高危區(qū)域[1]。有研究證實,急診科護理人員遭受心理暴力事件風險高達90%,其中超過60%遭受2次及以上;而大部分護理人員缺乏對于暴力行為防范和自我保護能力,出現(xiàn)暴力傷害事件后只能默默承受,而由此產生負面情緒和職業(yè)倦怠感亦不利于護理工作質量改善和醫(yī)療服務水平提高[2-3]。如何有效降低急診科暴力事件發(fā)生風險,提高護理服務質量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本文探討高危人群規(guī)避模式對急診科護理人員傷害發(fā)生率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浙江省溫州市中心醫(yī)院急診科于2015年5月開始針對護理人員實施高危人群規(guī)避模式,以實施前后1年分別設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選取患者100例;實施前后護理人員無變化,其中男5人,女43人;年齡23~43歲,平均(32.48±5.92)歲;工齡1~23年,平均(5.89±1.27)年;學歷:大專學歷42人,本科及以上學歷6人;護理職稱:護士21人,護師21人,主管護師6人。對照組患者中男57例,女43例;年齡22~65歲,平均(48.95±5.30)歲。觀察組中男59例,女41例;年齡20~66歲,平均(49.23±5.3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
1.2 方法
1.2.1 高危人群避讓流程建立(1)早期識別包括酒精中毒、藥物中毒、意外傷害及復診患者在內高危人群,注意觀察有無早期危險征象,如語言沖突、威脅及語速加快;(2)針對不同高危人群建立針對性接診流程,預先確定逃脫路線,避免被高危人群堵門及背對,保證適宜避讓時間與空間[4];(3)建立治安室與急診室間警報系統(tǒng),如遇傷害行為可及時報警,于急診分診臺設置全天候監(jiān)控錄像[5]。
1.2.2 高危人群避讓能力指導(1)組織高年資護理人員將多年工作中與患者及家屬交流溝通經驗編制成冊,主要涉及醫(yī)療費用、醫(yī)護失誤、醫(yī)院設施不足、患者自身素質及病情變化等五方面沖突。(2)對護理人員進行暴力應對強化培訓,并每個月組織鞏固培訓;培訓內容涉及急診暴力高危因素,暴力行為識別及防范措施;邀請公安機關專業(yè)人員對暴力行為識別和自身防護進行指導,盡可能避免人身傷害發(fā)生[6]。(3)加強急診日常溝通技巧訓練和賓館禮儀培訓,以換位思考觀點主動為患者及家屬提供良好護理服務。
1.2.3 高危人群宣教管理(1)于接診處醒目位置張貼急診就醫(yī)流程,避免患者及家屬因不了解流程產生煩躁和焦慮情緒[7];(2)接診后及時向患者及家屬介紹各項檢查治療目的,對于危重患者應提前說明病情危重程度;(3)密切觀察家屬情緒,及時將其引導進入休息區(qū),緩解緊張焦慮情緒。
1.3 觀察指標(1)記錄護理人員傷害發(fā)生例數(shù),包括面部及軟組織損傷、骨折及內臟損傷等;(2)記錄就診患者中出現(xiàn)醫(yī)療糾紛投訴例數(shù);(3)臨床護理滿意度評價采用選項法進行,即出院時由患者自行完成。
1.4 統(tǒng)計處理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護理人員傷害發(fā)生率比較觀察組護理人員傷害發(fā)生率(8.33%)低于對照組(31.2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2=7.94,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醫(yī)療糾紛投訴率比較觀察組患者醫(yī)療糾紛投訴率顯著低于對照組(2=8.75,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臨床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患者臨床滿意度(95.00%)顯著高于對照組(81.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2=9.28,P<0.05),見表3。
表1 兩組護理人員傷害發(fā)生率比較例
表2 兩組患者醫(yī)療糾紛投訴率比較
表3 兩組患者臨床滿意度比較例
高危人群規(guī)避模式是一類基于交通避讓理論的新型護理意外事件防范機制,其用于急診科護理人員傷害事件預防,具有以下作用:(1)護理人員首先通過提高急診高危人群識別度,盡可能增加避讓時間,預留避讓空間,撤除分診臺上可能被利用攻擊自身物品;對于出現(xiàn)暴力事件前兆患者應與其迅速脫離,保證兩名及以上護理人員共同接診,必要時與警衛(wèi)室聯(lián)系,從而有效降低暴力發(fā)生和嚴重程度[8-9]。(2)通過定期組織召開溝通交流會,有效增強自身對于可能出現(xiàn)暴力事件應對能力,緩解由此產生職業(yè)倦怠感,積極提高工作責任感、自豪感和價值感,避免因工作量和壓力過大導致服務質量下降;同時加強暴力應對和急診日常溝通技巧訓練,顯著提高護理人員自身對于暴力事件處理能力[10-11]。(3)加強對患者家屬情緒疏導,積極消除負面情緒狀態(tài)和過激行為;以換位思考理念理解患者求醫(yī)治病心態(tài),耐心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及時通知病情變化及急診救治情況,進一步緩解焦慮、煩躁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最終達到預防醫(yī)療糾紛投訴事件發(fā)生和提高服務滿意度的目的[12-13]。
本文觀察組護理人員傷害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急診科護理人員高危人群規(guī)避模式應用有助于降低意外傷害發(fā)生概率,提高職業(yè)安全性;而觀察組患者醫(yī)療糾紛投訴率低于對照組(P<0.05);同時觀察組患者臨床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則說明高危人群規(guī)避模式應用于急診科護理工作在降低醫(yī)療糾紛投訴風險,建立和諧護患關系方面優(yōu)勢明顯。
綜上所述,高危人群規(guī)避模式應用于急診科可有效降低護理人員傷害發(fā)生風險,避免醫(yī)療糾紛出現(xiàn),并有助于提高護理服務滿意程度。
[1]馬強.暴力傷醫(yī)案頻發(fā)的原因淺析[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4,94(18):1368-1370.
[2]黃丹革.急診科護士在院前急救中的職業(yè)危險因素及防護對策[J].全科護理,2010, 18(11C):3078.
[3]趙麗敏,潘紅英,邵圣文.急診護士遭受工作場所暴力的原因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現(xiàn)狀[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10):96-98.
[4]桑寶珍,黃永貴.臨床核心能力培訓對急診護士遭受工作場所傷害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6):137-138.
[5]張妮娜,魏薇萍,管佳慧.急診工作場所護士遭受暴力傷害的研究進展[J].上海護理,2011,11(2):72-75.
[6]陳祖輝,王聲湧,荊春霞,等.醫(yī)院工作場所暴力的流行病學特征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9,25(1):189-193.
[7]Wassell JT.Workplaceviolence intervention effectiveness: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Safety Science,2009,47(8): 1049-1055.
[8]Tang JS,Chen CL,Zhang ZR,etal.Incidenceand related factorsofviolenceinemergencydepartments-astudyofnursesinsouthern Taiwan[J].JFormosMed Assoc,2007,106(9): 748-758.
[9]陳祖輝,王聲涌.急診科護士工作場所心理暴力問題調查研究[J].護理學雜志,2004, 19(15):3-6.
[10]段曉佳,金昌德,閆江楠,等.護士遭受工作場所暴力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4, 28(4B):1288-1290.
[11]趙鑫,劉華平.遭受工作場所暴力相關因素的研究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06,6 (12):4143.
[12]王桂玲,朱秀.院前急救護士心理健康狀況及相關因素的研究[J].護理研究,2009, 23(4C):1066-1067.
[13]潘紅英,孫蔣會,葉志弘.工作場所暴力對急診護士影響及醫(yī)院應對現(xiàn)狀的調查[J].護理與康復,2012,11(2):112-114.
10.3969/j.issn.1671-0800.2016.10.067
R473
B
1671-0800(2016)10-1388-02
2016-07-15
(本文編輯:孫海兒)
325000浙江省溫州,溫州市中心醫(yī)院
盧單,Email:lu99dan9 @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