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仲誠
?
大別山的年味(外一篇)
浦仲誠
十年前,小琳從大別山到江南工作,后與我兒子小鴻相識并相戀,現(xiàn)在成了我的兒媳。我兒媳有個弟弟叫小亮。小亮十一歲那年,他的母親因車禍過世,撇下了小亮和他的姐姐小琳。
去年十月,親家公大斌突然患了惡疾,經(jīng)救治無效凄然離世。小亮頓時成了一個沒有爹娘疼愛的孩子。今年春節(jié)前,小琳心事重重地跟我說:“現(xiàn)在,我媽和爸都先后沒了,快過年了,我很掛念小亮,他一個人的年,怎么過?”
于是,我們?nèi)翌^一次決定到大別山過年。范家店,位于安徽省舒城縣,是大別山中的小鎮(zhèn),317省道在山村中橫穿而過。進入小亮家,院內(nèi)冷冷清清,沒有一絲過節(jié)的氣氛。小亮一個人,獨自坐在屋前曬大陽。小琳解釋道:當(dāng)年剛過世了親人的人家,過年是不能貼大紅春聯(lián)的,連燃放鞭炮也不行,這是當(dāng)?shù)氐娘L(fēng)俗。
我七歲的孫女夢妍一下車,便大聲叫喊著“舅舅、舅舅”,向小亮奔去。小亮見姐姐小琳和我們走下車來,忙起身相迎。小亮的大伯和二叔,聞聲而至,他們幫著小亮倒茶遞煙,招呼著我們。我們一家人的到來,為小亮這個家,一下子注入了熱鬧和喜氣。小琳機靈,她對小亮說:“我們爸媽沒了,常熟的爸爸媽媽,就是我的爸爸媽媽了,也是你的長輩了,常熟的爸爸是個炒菜能手,你不用慌,我請他來幫你做菜燒飯吧?!蔽以谝慌月犃诵×盏脑?,微笑著對小亮說:“是啊,小亮,都是自家人呀,我們來,就是想陪你熱熱鬧鬧過個新年的。這燒飯做菜什么的,我都行,一切讓我來弄好啦?!蔽以谕猎钌祥_鍋做飯。半個小時后,我按山村的風(fēng)俗,為每個人做了一大碗熱氣騰騰的年糕雞蛋面。
皖北山村的風(fēng)俗和江南不同。這里的年夜飯,是吃過午飯就要開始準(zhǔn)備的,在下午三四點鐘,就要開始吃年夜飯了。特別是有親人剛逝去的人家,必須在下午五點左右吃完年夜飯。因為,吃過年夜飯后,由族中長輩帶領(lǐng),全家人要去給新亡故的人,上墳點香和祭拜。
農(nóng)歷二零一二年最后一夜的時光,在大別山區(qū)的小山村中悄悄度過。山村,除夕夜守年歲,家家徹夜不關(guān)燈,這是大別山人家的風(fēng)俗規(guī)矩。
農(nóng)歷新年初一,雪后晴天。天剛亮,我就第一個起了床。八點剛過,村上的干部七八個人來到小亮家拜年。村干部們對小亮噓寒問暖、祝福新年。小亮第一次作為當(dāng)家人,接待村上的干部們,有些手足無措。他遞煙,我忙幫著倒茶。這撥剛走,下?lián)苡值搅?。這撥來的是族中的幾位叔伯長輩,下?lián)苡謥淼氖遣浮饗?、姑母。再下?lián)?,還有堂兄堂弟、遠房叔伯、隔壁鄰居、同村鄉(xiāng)親等等。真是去了一撥,又來一撥,可謂川流不息、絡(luò)繹不絕。院子中的鞭炮聲,屋內(nèi)的問候聲、笑語聲,好不熱鬧。小亮既要放鞭炮,又要接待客人,忙得不可開交。直到臨近中午時,上門來拜年的,才漸漸少去。
初一晚上,山村上空的星星,點點閃爍。山村中,家家燃放起了煙火爆竹和鞭炮。特別是天空中無數(shù)盞孔明燈,更加惹人注目仰視。此刻的小亮,完全只是一個大孩子的腔調(diào)。小亮在院外手舞足蹈地點放鞭炮后,又奔到院中,點燃了一盞孔明燈,燈徐徐升起,向遙遠的蒼穹飄飛而去。
小亮的大姨二姨、三姨四姨和小姨、姨夫大舅和表兄弟,都是在初二這天,登門來拜年的,長輩們免不了對外甥有許多囑咐、噓寒問暖。直至下午,親戚們才陸續(xù)回去。
兩天來,小亮家門外地上的爆竹碎皮,如鋪了一層厚厚的紅地毯。小亮家房中的地上,酒、煙等各種禮品放了一溜排。我粗略估算了一下,小亮接待來家拜年的,至少有一百五十多人。我和小亮開玩笑說,“小亮,這么多禮品,你發(fā)財了?!?/p>
初二吃晚飯的時候,小亮笑著告訴我,按規(guī)矩,明天開始,他也要帶上酒、煙等禮品,逐家上門向族中所有長輩們拜年,對村上鄰居和鄉(xiāng)親,也要一一回拜到。我聽了,心中暗暗忖思,大別山區(qū)的村民,這習(xí)俗規(guī)矩還真講究啊。
在失去父親后,陪弟弟小亮開開心心過第一個年,是小琳的心愿,也是我們此行的愿望和目的。在山村住了三天,體會到大別山人過年的習(xí)俗,體會了山村別樣的一種年味,讓我度過了一個別樣的新年時光,也是一種享受。
駕著小車,離開小亮家。我從后視鏡中觀察到,小亮正舉手向我們依依告別。見此情景,使我從心靈深處產(chǎn)生一個激靈,升起一個祝愿。
再見了大別山,再見了小亮。
因為向往已經(jīng)太久,又因有詩人朋友若荷·影子,今年四月十一日,終于攜友驅(qū)車成行,去了“桑榆之上可平視二千里”的平望鎮(zhèn)。
少年時代,父親被下放農(nóng)村后,他幾乎每年都要與生產(chǎn)隊的村民一起搖著船,去浙江某處裝運那壇裝氨水。父親每次去,總是一個多星期,回家路過平望鎮(zhèn)時,還會在鎮(zhèn)上買回一瓶全家人視為享受美味的平望辣醬。在父親每次回家當(dāng)晚,熄燈后,還會聽到父親在黑暗中,向母親輕聲訴說著這一行水路上所遇到的驚險和艱辛。平望、八坼等這些地名,還有平望辣醬那種既香又辣的美味,從此便深深地刻印在我的心中。雖然數(shù)十年過去了,但長久向往的古鎮(zhèn)平望,卻一直無緣去過。
因緣于文學(xué),使我在2009年認識了平望才女、美女作家若荷·影子,并且通過網(wǎng)絡(luò)和文學(xué)博客的交流,進一步了解到平望的美,還有平望鎮(zhèn)那片秀雅鶯湖之水的誘人。
若荷·影子真名叫胡夏勤,是吳江知名的女詩人。第一次見到她,是五年前在美麗多姿的虞山下飲茶言詩。她那次來虞城才大半天,便把虞山最好的風(fēng)光,捕捉到了她的筆下?!皞?cè)臥著凹凸有致的身形,從頭至腳,線條明晰,連綿不斷……時而裸露出優(yōu)雅的媚姿,以蒙朧的美態(tài),勾引著我迫切追尋她羞澀的面貌……山下的一樹一草,仿若是她隨風(fēng)飄搖婀娜的長裙……”虞山文人薈萃詩人頗多,但是像若荷·影子這樣以多姿多情的筆觸,去寫虞山的卻不多,實在讓我感動。她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是:形如細柳,動似拂波。無疑,若荷·影子是水鄉(xiāng)平望那平平仄仄的神韻里,孕育成長起來的一位美麗多情的小女子。同時,她更是深處江南繁雜的社會中,一位執(zhí)著多才的女詩人、女作家。那次,若荷·影子曾真誠地邀請我,一定要到平望看看那片美麗的鶯湖。在此后的幾年中,若荷·影子還多次在文學(xué)博客上給我留言,“希望大哥和二哥(我弟,詩人浦君芝)在春天里到鶯湖邊走一走?!?/p>
如今,我和若荷·影子同懷的這個愿望終于實現(xiàn)了。我和弟弟君芝等文友漫步在鶯湖邊,如饑渴般地盡情欣賞著這片古土上的秀麗景色。
平望鎮(zhèn)在蘇州市吳江區(qū)最南端,南鄰浙江嘉興、西接湖州。查閱《辭?!?,“平望”一詞的意思為:平者,為表直,無凹凸;望為視,合曰即為平視,或平望?!捌酵币辉~,在《史記·天官書》中還有:“凡望云氣,仰而望之,三四百里;平望,在桑榆上,千馀(里)二千里;登高而望之,下屬地者三千里?!?/p>
據(jù)說,在唐代時期,朝廷曾在平望設(shè)驛站,至宋代時期平望又置設(shè)寨城,到元朝以后朝廷開始在平望設(shè)巡檢司掌管地方治安。元末張士誠也曾派水師屯駐于此。我一家人最喜歡的平望辣醬也產(chǎn)于此。平望辣醬,全稱叫作平望辣油辣醬,據(jù)說始產(chǎn)于光緒十一年。相傳當(dāng)時平望有佛家殿堂小九華寺,其香客來自全國各地,其中有許多香客是喜歡吃辣的,為此平望達順醬園特意從外面購進辣椒,制作生產(chǎn)了辣油辣醬。平望制作的辣油辣醬,用料精細講究,所用的辣椒,都是以色紅肉厚味濃的“佛手辣椒”或“雞爪辣椒”制成的,其色澤深紅,辣甜鮮、色香味俱全。由此,也讓我鐘愛了一生。
除平望辣醬外,我所長久向往的平望的這片秀雅美麗的鶯湖之水,就在眼前。隨在若荷·影子的身后,步入鶯湖園,耳聽鳥語聲聲,鼻聞花香陣陳。見那彎彎溪流,載攜著香樟的落葉,潺潺流動,穿過拱形古橋,溶入一片清澈的見魚游動的水域中。
我們一行漫步到園內(nèi)鶯湖書場的時候,柳舞般出現(xiàn)了已經(jīng)遷居平望多年、并已落戶平望,且在平望宣傳辦工作的安徽籍才女王慧君?;劬彩且幻酵琅骷?,筆名皖君,隱安徽人之意。可能是與職業(yè)本能有關(guān),皖君比若荷·影子更顯活潑。見慧君其容,美貌若熟,我戲侃:“與皖君,初見似曾見一般?!蓖罹?dāng)眾笑著逼問我:“曾見為何地,又為何時?”皖君的追問,讓我一時窘迫?;貋砗蠹毾耄何以趨^(qū)機關(guān)長期擔(dān)任與皖君同樣公職,幾年前曾多次往蘇州宣傳部禮堂和蘇州香山黨校聽課或參加培訓(xùn),難道沒有可能曾見其一面?不過,平望鶯湖的美,如平望美女詩人若荷·影子和皖君一般,更會讓人陶醉其中。
鶯湖全稱叫鶯脰湖,相傳是吳越春秋末期商人圣祖范蠡所游的五湖之一,以其形狀酷似鶯的脖子(脰)而得名。鶯湖中有一個小島,名喚平波臺,由明代道人周妙圓修筑于天啟六年(1626)。那時香客們到小九華寺拜佛燒香,所坐的船只大多是途經(jīng)鶯脰湖,靠上此臺后才入寺進香。從鶯湖水畔,先后產(chǎn)生了明代進士、吏部尚書周用,明代進士、禮部尚書朱天麟,明末清初史學(xué)家潘檉章,清代進士、禮部侍郎殷兆鏞等許多歷史名人。
平望這塊古老的土地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域內(nèi)又有鶯湖穿平望而過,碧波蕩漾了數(shù)千年。因此自古就有并聞名遐邇的平望八景“爛溪征帆”、“平波夜月”、“桑磐漁舍”、“殊勝鐘聲”、“平湖秋月”、“鶯湖夜月”等其美稱不脛而走,引無數(shù)文人、墨客、名士如:顏真卿、張籍、范成大、湯顯祖等來到平望,留連忘返,駐足鶯湖。據(jù)說,在清朝有康熙和乾隆兩個皇帝曾巡游到此,并詩興大發(fā)潑墨揮毫,留下許多贊美之詞。
皖君告訴我們,到平望除了要游鶯湖,安德橋也是必須去的地方。說到安德橋,不禁讓人想到南宋詩人楊萬里在《登平望橋下作》五言詩一首中有“登樓試長望,望極與天平,近山猶仿佛,遠水忽微明”之句,楊萬里還在《過平望》一詩中,曾形象地描述安德橋道:“亂港交穿市,高橋過得桅?!?/p>
平望志稱,安德橋又名平望橋。安德橋跨古京杭運河與荻塘河交匯處,于唐朝大歷年(766—779)間開始修建,并于南宋慶元三年(1197)時重建。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又再次重修。安德橋為南北走向,高近十米,跨徑約十一米多,是鄉(xiāng)間少見的一座特大的半圓形石拱橋,遠觀此橋,如巨虹橫跨,頗為壯觀。走在安德橋上,才真正發(fā)現(xiàn)和體驗到此撟的歷史悠久和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侵蝕。坐在橋頂那石縫中頑強生長著不知其名小草的臺階之上,俯望南邊浩蕩鶯湖,茫茫一片煙嵐,俯望北邊那逼仄的老街,卻已被現(xiàn)代高樓侵奪剩不足百米,我心中突然產(chǎn)生一種無名的失落感。好在若荷·影子和皖君幾乎同時告訴我們,安德橋正得到保留,并將進行修繕保護!
臨近中午時分,才下了安德橋,皖君和若荷·影子把我們引入小九華寺。古寺位于安德橋南側(cè),坐落在風(fēng)景秀麗的鶯脰湖畔之北,面對鶯湖,紅墻碧波,晨鼓暮鐘,四周環(huán)流,水聲梵音,曼繞于耳,是一處清靜的佛家勝地。小九華寺,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歷代幾毀幾修,是蘇州名寺之一,亦為江南名剎。曾引歷代文人雅士到此吟詩作畫,如白居易、李白、楊萬里、陸龜蒙等都為其留下膾炙人口的詩篇。
我是研究黃公望的,對“望”字獨具敏感,因此在平望此行前,曾臆想希望會發(fā)現(xiàn)與黃公望生前足跡相關(guān)的一些蛛絲馬跡,但時間短促,走馬觀花,容不得我挪半分時間去尋覓黃公望生前足跡。但是,陸龜蒙是個唐代文學(xué)家、詩人,還是陸堅改姓名黃公望前陸氏家族的祖先,既然陸龜蒙當(dāng)年曾詩詠平望小九華寺,我想當(dāng)年黃公望作為陸龜蒙第十四世孫,其足跡遍布三吳之地,因此他也許曾到過平望,到過小九華寺尋覓陸姓祖先足跡的,只不過我尚未發(fā)現(xiàn)其當(dāng)年的行跡罷了。雖腳步跟隨皖君她們走在小九華寺院內(nèi),我卻滿腦子思考著黃公望的當(dāng)年事。不知不覺中,一行人竟然已步出了小九華寺。
出古寺漫步湖邊,回行至望波橋上時,正好午時時分。突然聽得不知是那一位在驚呼:大家快看,佛光!好美的佛光!大家趕緊抬頭看天空:果然,高懸的太陽周圍,有一個特大的七彩光環(huán)曜曜生輝,她環(huán)繞著明亮的太陽,真是美極妙極。我忍不住嘆道:“有人以來,我是第一次親眼看到如此美妙的自然現(xiàn)象,真是大幸也?!蓖罹牶笮φf道:“這是千百年中少見的佛光普世現(xiàn)象,這也許是小九華寺佛祖對你們來平望入古寺拜禪的回贈,乃你們之福、平望百姓之福?。 ?/p>
聽聞皖君之言,我思潮又起:是啊,心至誠,福必至。這人生行至福地平望,佛家也為咱畫了這么大一個圓滿的圈號,我等還有什么不滿足的呢。
浦仲誠筆名碧螺,高級講師。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常熟市作家協(xié)會理事、常熟市黃公望文化研究會會長。有小說、散文等作品發(fā)表在《中國作家》、《散文選刊》、《雨花》、《金山》、《蘇州雜志》、《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蘇州日報》等報刊雜志。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