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大
?
紫云山岕
王金大
在我記憶深處,有個小小的山坳,猶如名勝古跡,恰似人間樂園,時常縈回環(huán)繞在心頭,盤旋往復在夢中,令人難以忘懷,它就是紫云山岕。
紫云山岕位于銅官山西北羅漢頂?shù)谋甭春妥显粕街g,狹長而不規(guī)則,孤獨,不起眼,如同一條巨大的飄帶,緩沖著大山與小山的撞擊;又像一個懂事的孩子,忍受著不盡相同的壓力。紫云山為銅官山脈的分支,夾在羅漢頂和紫云山中的山坳,當?shù)厝私凶显粕綄?。這個地名的出處已無從考證,上一代人這么叫,再上一代人也這么叫,祖祖輩輩口口相傳,得以延續(xù)至今。
我之所以留戀紫云山岕,那里有造型生動的石雕群像,灌木叢中蔓生著大量苜蓿、莧菜、鐵絲草、牛筋草、野蒿棵、辣節(jié)草、蓑衣草、鋸齒草,潛藏著無數(shù)螞蚱、螳螂、蟋蟀、花大姐、磕頭蟲;天上野鳥飛,地上野兔跑,白天山雞叫,夜里野狼嚎……童年的足跡變成刻骨銘心的記憶,快樂的汗水澆灌出終身難忘的地方。
多年前因工作變動,離開歸徑告別紫云山岕,就很少有機會再去那里。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從宜興搬至無錫定居,也有二十五個年頭,雖然?;乩霞铱赐改?,卻一直無緣目睹紫云山岕的變化。那是個風和日麗、百花爭艷、鳥雀紛飛、群山添彩的季節(jié),應朋友虞柏英之邀,我來到闊別多年的紫云山岕。眼前的景物與熟悉的過往相去甚遠,變化之大發(fā)展之快,猶如兩個不同的地方。宜張公路和寧杭高鐵在這里交匯,形成汽車穿梭、列車奔馳的熱鬧場面。岕里密密匝匝的茶樹,枝葉繁茂的樟樹,含苞待放的海棠,漫山遍野的竹林……令人目不暇接,精神為之一振。
記憶中的紫云山岕,除了春栽紅薯冬種小麥,因地制宜進行耕作,高大整齊的樹木極少。斑駁陸離的黃土地,此起彼伏的山坡上,到處生長著歪歪斜斜的馬尾松,和一些叫不出名字的灌木,充斥著荒山野嶺特有的氣息。上世紀60年代,宜興縣委縣政府發(fā)動群眾,植樹造林綠化荒山,林業(yè)部門根據(jù)山的坡度和土質(zhì)優(yōu)劣,劃片種植松樹、杉樹和毛竹。地處銅官山西北的歸徑公社,由于山坡平緩土質(zhì)優(yōu)良,可謂種樹植竹的好地方。為了解決集體土地和國有土地之間的矛盾,以及隊與隊之間糾纏不清的“插花地”,公社將集體林地與縣林場的林地作了調(diào)整,并將各大隊分散種植的坡地集中起來,地界變得清晰明了,有利于統(tǒng)一規(guī)劃種植。
那年秋天,歸徑公社16個建制大隊,有15個大隊成立林業(yè)隊。秋收秋種進入尾聲,林業(yè)隊長在縣林業(yè)局接受短期培訓后,回到隊里便在規(guī)劃種植的山坡上,用粉石灰畫出一個又一個長方形的標記。春節(jié)即將來臨,轟轟烈烈的綠化運動拉開帷幕,北風呼嘯,雪花飛舞,社員們披星戴月奮力挖坑,山上山下人聲鼎沸,鐵器與石塊的撞擊聲此起彼落,濺出的火花恰似亂竄的螢火蟲。挖一個長1米、寬0.8米、深0.5米的坑記3分,挖出的樹樁樹根歸個人所有,既拿工分又得柴火,公私兼顧何樂而不為?于是男女老少全家出動,鄰隊的親友前來支援,人人奮勇?lián)屩桑讼蛇^海顯神通。短短一個多月,從山腳到山腰,整整齊齊排列著一個個大坑,坑的周圍堆著石塊泥土,夾著雜草樹葉,猶如一張張嗷嗷待哺的嘴,又似遭到狂轟濫炸的戰(zhàn)場。
草長鶯飛大地回暖,一場運竹種竹的戰(zhàn)斗,在春意盎然的季節(jié)里悄然展開。竹的品種很多,有身高腰粗的毛竹,有黃皮密節(jié)的剛竹,有株細節(jié)疏的淡竹,還有討人喜歡的紫竹和方竹……品種不同用途各異,細小的扎籬笆當柴火,大些的劈篾編籃織竹蓆,粗大的用來搭竹架建高樓。宜興山區(qū)適宜竹子生長,竹的種類較多,能產(chǎn)生經(jīng)濟效益的,當數(shù)用途廣泛的毛竹。山民們對毛竹懷有深厚感情,三年困難時期,尤其青黃不接時,竹筍救了不少人的命。大量栽種毛竹,也就成了綠化造林的首選。
栽種毛竹難的是母竹的選擇、挖掘和運送。母竹的竹齡一般在三年左右,以竹竿細瘦竹鞭發(fā)達為佳。挖掘時須小心翼翼,竹鞭留得越多,繁衍也就越快;娘家土帶得越多,竹根的保濕性好,成活率也就更高了。當時作業(yè)手段簡單,加上母竹用量大,挖出來的母竹,不像現(xiàn)在用草繩包扎,根部的泥土容易脫落,搬運時需格外小心。母竹大多來自浙江長興、安吉和安徽廣德,本地產(chǎn)的較少。那時歸徑不通公路,母竹用船運到各村,然后運送上山。搬運一棵母竹到種植地,以大小輕重路程遠近記工付酬:路途近分量重的一棵5分錢,分量輕的一棵3分錢,路途遠的再統(tǒng)一加錢,隊里記工分,年終進行分配。
運竹上山的日子十分熱鬧,隊伍猶如一條長龍,顯得斷斷續(xù)續(xù),首尾并不相連。強壯的小伙挑兩棵,年邁的老漢扛一棵,女人孩子抬一棵,送到指定地點快步返回,直到運完為止。栽竹就簡單多了,在坑底鋪些稻草或茅草,既做肥料又保濕,蓋上一層泥土,將削去竹梢?guī)亮舯薜哪钢瘢湃肟又蟹稣?,一層一層填土踩實,再澆足水,一棵竹子便種成了。栽好的竹子排列整齊,昂首挺胸屹立在春風里,吸納著濕潤的空氣,淋浴著明媚的陽光,似乎正在拔節(jié)生長。
其實,竹子的成活率不算高,種下的竹子能成活七八成,也就很不錯了,來年春天還得補種。土層薄保濕性差的地方,得連續(xù)補種好幾年。如今歸徑山區(qū)成片的竹林,得益于那個年代的造林運動;紫云山岕大片竹林,自然也不例外。行走在高大挺拔、密密匝匝、秀麗多姿的竹林里,你會由衷地感嘆,前人栽竹后人享受。
眼下的紫云山岕,和上世紀可謂天壤之別。層層疊疊的山,彎彎曲曲的水,四季飄香的花,無窮無盡的竹,令人流連忘返。游走在紫云山岕,你會被幽靜的環(huán)境所陶醉,宛如置身世外桃源。尤其值得提及的,在通往竹林的路邊,豎立著一根古老的華表,歷經(jīng)五百多年風霜雨雪的侵蝕,盤坐在頂端的神獸貔貅依然栩栩如生,威風不減當年。華表周圍的地面,顯然用水泥修補過,是為了保護這罕見的珍貴文物。
原先這里有兩根華表,坐南面北立于山口,中間是條青石甬道,石人石馬分立兩旁,一座石牌坊橫跨其間,石臺階直達人工堆筑的墓墩。我兒時見到的石雕群已亂象環(huán)生,一根華表倒在地上,石柱斷成數(shù)截;與石柱分離的神獸貔貅,大半段埋在土中;青石甬道坑坑洼洼,破損十分嚴重;等距離分立的石人石馬,面目變得模糊不清。也許是人為破壞,一匹石馬缺了半個腦袋,另一匹卻側(cè)翻在地;石人多數(shù)殘缺不全,斷肢少足樣子凄慘。橫跨甬道的石牌坊柱倒梁斷,構(gòu)件散落在四周……雖然這里叫紫云山岕,卻從不呼其大名,有人問羊在那里放、草在那里割?回答石人石馬的地方,石人石馬成了紫云山岕的代名詞。去紫云山岕騎石馬,可謂一大樂事:騎在光滑的馬背上,將自己想象成橫刀立馬的將軍,帶領千軍萬馬奔向殺敵的戰(zhàn)場,委實令人神往;實在閑得無聊,便在馬背上呼天號地,或者干脆站在馬上,表演各種驚險動作:白鶴展翅、黑虎掏心、金雞獨立、猴子撈月……
當?shù)孛耖g留有這樣的傳說: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紫云山岕的石馬,偷吃山民種植的麥子,并將麥田踐踏得一塌糊涂。受害的百姓義憤填膺,卻又一籌莫展,只能去山神廟祈求保佑。山神去天庭告狀,玉帝十分震怒,派雷神前去懲罰嘴饞的石馬。神獸貔貅為石馬辯護,雙方發(fā)生爭吵,雷神一怒之下,揮鞭砍掉石馬半個嘴巴;隨后又指責貔貅同流合污,一掌擊倒華表,將其打翻在地……
規(guī)模宏大的石雕群后面有個墓墩,泥石堆積形成小山,樹木茂盛雜草叢生。墓地三面環(huán)山面北坐南,顯然是塊風水寶地,據(jù)說這里埋葬著吳國皇帝孫權(quán)的母親。山岕前是通往安徽廣德的“官道”,依山環(huán)繞蜿蜒曲折,人來人往川流不息。山外一馬平川,村莊連綿不絕,裊裊上升的炊煙,如同點著的香火,可供墓的主人長久享用。山如脊梁參差不齊,氿似玉帶橫貫東西,墓區(qū)內(nèi)溪水潺潺,清澈甘甜,晨霧繚繞露珠滴翠,暮色蒼茫落日映暉。春來百花爭艷桃李醉,夏至紫煙繚繞崗巒翠,秋到黃葉飄飛野果香,冬臨雪花飛舞景色美。前有氿作照,后有山來靠,水土深厚,藏精聚氣,實為吉祥勃發(fā)之地。
墓的主人到底是誰?兒時懵里懵懂,一直以訛傳訛,確信是吳國太的墓地。查過宜興縣志才知道,紫云山乃明朝宰相徐溥長子之墓?!吨袊鴼v史大辭典》記載:徐溥(1428—1499)明代宜興人,字時用,號謙齋,景泰進士。由編修累官文淵閣大學士,參與機務,旋進禮部尚書。弘治五年(1492)為首輔。曾參與修撰《大明會典》,后有李東陽等奉敕重修,徐氏竟不列名。著有《謙者名錄》。在宜興城里留有閣老廳、閣老牌坊等古建筑,文革時悉數(shù)被毀。如今閣老廳業(yè)已修復,閣老牌坊已無法再現(xiàn),令人遺憾。
墓的主人不愧為宰相長子,在世三妻四妾,享盡榮華富貴;死后坐擁如此之寶地,可謂洪福齊天。豈知江山易改,世事多變,那些精心制作的石人、石馬、石華表、石牌坊、石臺階,竟被后人鑿成條塊,弄去筑抽水機垛,修筑水渠灌溉農(nóng)田,雖為農(nóng)業(yè)發(fā)展做出貢獻,畢竟大材小用,使宜興少了處上佳的旅游景點。
竹林不遠處有片魚塘,塘內(nèi)的水從山溝里流來,清清洌洌,明明晃晃,在陽光下顯得水汽蒙蒙,給人云蒸霞蔚的感覺。魚塘邊設有簡潔的釣魚臺,便于客人垂釣取樂,捕捉到的活魚,可去飯店加工享用。藏身于山中的農(nóng)家樂,掩映在茂密的竹林間,環(huán)境幽雅,野趣彌漫,能讓人充分感受大山的氣息。偌大的場地上,停滿各式各樣小車,前來食宿的游客還真不少,可見“酒香不怕巷子深?!?/p>
在我兒時玩伴虞柏英悉心經(jīng)營下,如今的紫云山岕,早就舊貌換新顏。公司的護林房建在飯店右邊的竹林里,三層五開間樓房,白墻綠瓦瓷磚貼面,房內(nèi)各種設施齊全,遠勝城里的高價別墅。護林的老夫妻,住著600多平米房子,整日與大山為伴,吃著綠色食品、吸納新鮮空氣、飲用清澈泉水、沐浴溫潤陽光……如此優(yōu)越的生活環(huán)境,著實讓人傾慕。
青年時代的老虞心高氣傲,不甘在稻麥換茬的田里混飯吃,于是棄農(nóng)從商開始創(chuàng)業(yè),將南方的苗木運往北方。起先不但不賺錢,反而經(jīng)常賠錢,慢慢悟出門道獲得經(jīng)驗,從有賺有賠變成包賺不賠。有了一些積蓄,他嘗試自己種植苗木,免得受人剝削,以圖更大發(fā)展。多年前的紫云山,除了尚未成林的零星毛竹,就是栽下不久的茶樹,偏遠荒涼無人問津。他在那里租用大片山地,承包紫云山里的部分毛竹林,建造房屋,注冊花木公司,利用山地種植花卉苗木。由于品種多、質(zhì)量好、服務到位,公司業(yè)績逐年攀升,有了一些知名度。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市政建設項目越來越多,他審時度勢,注冊了市政公司,將市政建設和城市綠化融為一體,綜合開發(fā)多種經(jīng)營,用賺來的錢流轉(zhuǎn)周圍的毛竹林,讓紫云山岕生出更多的錢。
我到過許多地方,見過不少竹林——浙江、福建、四川、皖南的竹子,雖然竹節(jié)粗壯,碧中透青,竹葉婆娑,竹影飄逸,比起紫云山岕的竹林,似乎有些矯柔造作。走進老虞的竹林,那里是蒼翠挺拔,濃蔭匝地,修長而不嬌柔,遮天而不蔽日,顯得優(yōu)雅、潔凈、樸素、淡定。竹林面積很大,林里有座上世紀九十年代報廢的石礦,經(jīng)過奇思妙想,即將變廢為寶:陡峭璧立的懸崖,變成攀巖的活動場所或人造瀑布,與遍植楓樹和柿樹的大小山坡遙相呼應。到秋時,漫山遍野的紅葉和掛滿柿子的大樹小樹與大山一起繪成一幅動靜結(jié)合的風景,其整體改造方案,仍在醞釀之中,這是多么的誘人;礦基上已蓋起養(yǎng)殖場,養(yǎng)殖了大量孔雀、錦雞、鴛鴦、野雞、野鴨、喜雀、百靈鳥……既能供游客觀賞,又能按價出售,可謂一舉兩得;池水清澈見底,竹影鳥蹤倒映水中,與藍天白云交織在一起,給人以無窮的遐想……
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獨特的地理條件,完善的旅游設施,使紫云山岕變成真正的風水寶地。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離開喧囂的城市,回歸大自然,在山水間頤養(yǎng)天年,成為人們趨之若騖的追求。養(yǎng)老事業(yè)需要大量資源,也需要眾多熱心人。老虞及時調(diào)整經(jīng)營策略,促使企業(yè)轉(zhuǎn)型升級,將更多的資金和精力,投向社會關(guān)注的養(yǎng)老領域。利用自然山水和大量閑置的房舍,大力發(fā)展養(yǎng)老事業(yè),不斷形成新的理念,在實踐中加以完善。相信他在這個廣闊的天地里,肯定會有大的作為,造福于廣大老年朋友。
王金大江蘇宜興人。熱愛文學,文學創(chuàng)作多年,在多家雜志以及報刊發(fā)表大量作品。出版散文集《直面人生》,《珍藏的記憶》等。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