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諺
?
兩岸文學互評
論葛亮的《浣熊》
蔡明諺
讀到葛亮的短篇小說《浣熊》時,我想起的是張愛玲的《封鎖》。這篇小說的主題是:“如果不碰到封鎖,電車的進行是永遠不會斷的?!倍鴱垚哿峋驮趯懛怄i中,兩個突然逸出了各自的日常生活軌道的男女,在電車上“相遇”的故事。從呂宗楨刻意地對許翠遠調(diào)情,隨著談話的展開,仿佛沉溺于戀愛,到最后觸及婚姻、自由、金錢與幸福而煙消霧散。封鎖開放了,世界又回復到原來的軌道上,電車繼續(xù)前進。呂宗楨“遙遙坐在他原先的位子上”,而“封鎖期間的一切,等于沒有發(fā)生”。張愛玲成功地“捏造”了,一個被虛線隔斷的時間和空間,并讓她筆下的都會男女,經(jīng)驗了一次“異?!钡母星橥庥?。封鎖解除了,世界恢復了原來的秩序,但這兩個男女又各自逃回了他們原本的、自我的“封鎖”里。呂宗楨如此(這個人物的命名本身就是一種反諷),像擠出來的牙膏一樣白的許翠遠更是如此。在短暫的“封鎖”里,小說的主人公經(jīng)歷了一次短暫的“解放”;但在封鎖解除后,更長久的、穩(wěn)固的“現(xiàn)實”,卻才是更龐大的、絕對的“封鎖”。這是小說家張愛玲最讓我驚駭?shù)囊淮窝莩觥?/p>
葛亮借由臺風“浣熊”來襲的情節(jié)設(shè)計,同樣展開了一個“異?!钡?同時也是相遇的)愛情故事?!芭_風天”也意味著日常生活秩序的“暫時性”混亂,對于沒有警報演習甚至戰(zhàn)爭經(jīng)驗的新世代小說家而言,這或許是很好的實驗室,借以呈現(xiàn)混亂、欺瞞與勾心斗角的愛情。但是葛亮沒有把敘事時間,壓縮在簡短的臺風期限之內(nèi)(短可以是幾小時,長則可以達到兩天),而是延伸了故事的發(fā)展進行,最后甚至投向未來(三十年之后)。另一方面,好心的小說家也讓有情人終成眷屬,假冒星探的女老千,與東南亞裔的臥底差佬,最終結(jié)成連理、長相廝守,直到生命的盡頭。于是《浣熊》最后變成了一篇大團圓的短篇小說。
張愛玲與葛亮的差異,在這兩個故事的情節(jié)設(shè)計中,可以看得最為清楚。張愛玲世故,葛亮純樸——如果這樣的“純樸”,還不至于被視為“庸俗”的話。但是在《殺魚》那個故事里,女演員余宛盈“借肩膀”,倚靠在主人公張?zhí)煊由砩峡聪﹃枺@個設(shè)計應該是毫無疑問的庸俗了。小說《街童》的結(jié)尾也是如此,主人公最后躺在手術(shù)臺上割賣器官,要替被喂毒的女友贖身,這個過于復雜的結(jié)尾,恐怕也過于濫情。雖然這個結(jié)尾的設(shè)計,是為了回應整篇小說那段詭異而且驚悚懸疑的開頭。但我總覺得,葛亮似乎《放棄》了許多原本可以結(jié)束故事的機會,而太過刻意地把結(jié)尾拉到了器官販賣。
如果說,一個完整的故事還是該由“起始、中段和結(jié)尾”所組成(這是古老的亞里斯多德定義),那么我個人認為葛亮小說比較精采的部分都在“中段”,而其“結(jié)尾”有時卻并不讓人真正滿意。這或許是因為“中段”太過精采,所造成的相對性“缺憾”。但我個人閱讀小說的主要興趣,剛好都在“結(jié)尾的意義”。例如小說《竹夫人》,是我認為整本小說集最精彩的一個結(jié)尾(甚至是最好的一篇小說)。但這個故事最后暗示兩個同父異母的兄妹彼此相戀,這個峰回路轉(zhuǎn)、壓迫人心的緊張逆轉(zhuǎn),卻幾乎抵消了故事前文,筠姐與謝瑛兩個中年婦人所散露出的款款溫情,及其互動間微妙的競爭關(guān)系(愛情)?;蛘呃纭洱堉邸肥菍懸粋€“港漂”學生于野的故事,他先是與后母發(fā)生性關(guān)系,讓其懷孕;端午時節(jié)跑到外島(長州),與白衣女鬼發(fā)生性愛后死亡。鳳眼的女鬼最后投胎,被后母生下來。小說留下讓人驚駭?shù)慕Y(jié)尾畫面,但是透過這個故事,葛亮究竟想要告訴我們什么呢?是“港漂”族群的生存困境?還是天理循環(huán)的因果報應?為什么小說家“需要”讓女鬼投胎,成為于野的妹妹(實際上是女兒)?我隱約覺得,從這篇充滿“聊齋”色彩的小說展開思索,似乎可以窺見葛亮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想象,可能并非蒲松齡那樣的“孤憤之書”,反倒更接近“聊以遣日”的《閱微草堂筆記》。
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曾經(jīng)自述:“緬昔作者,如王仲任、應仲遠,引經(jīng)據(jù)古,博辨宏通;陶淵明、劉敬叔、劉義慶,簡談數(shù)言,自然妙遠。誠不敢妄擬前修。然大旨期不乖于風教,若懷挾恩怨,顛倒是非,如魏泰、陳善之所為,則自信無是矣?!?姑妄聽之)這里的“引經(jīng)據(jù)古,博辨宏通”、“簡談數(shù)言,自然妙遠”,大抵可以看作是葛亮對小說技藝的向往追求。從《謎鴉》到《猴子》,葛亮都展示了對動物習性的熟悉,《浣熊》夾雜了大段氣象報道詞匯,《街童》開頭彌漫著對牛仔褲的專業(yè)自信,《竹夫人》則從容不迫地穿插了傳統(tǒng)中醫(yī)師的病理診斷與用藥處方。小說家長篇累牘地將這些“知識性”的材料,交織在故事情節(jié)之中,應該是耗費了大量研究的氣力。二○一四年葛亮在接受“行超”訪談時曾說,《浣熊》在撰寫時做了大量的資料收集與訪談。這個回應絕非虛言,反倒可以看出葛亮長期致力追求的小說技藝。
而所謂“簡談數(shù)言,自然妙遠”,這兩個句子也能夠充分地囊括葛亮小說在形式上的特征。人們?nèi)绻焖俚胤啞朵叫堋沸≌f集,應該可以得到一個直覺有趣的“印象”:那就是這本小說集是用“句子”集結(jié)而成的,而主要不是以“段落”寫就。相對來說,在《七聲》那本以“人物”為主題的小說集中,文字就比較多以大段呈現(xiàn),“底氣”顯得比較充足。但葛亮在小說創(chuàng)作的整體傾向上,可能更喜歡“簡談數(shù)言”,而非“大塊文章”。我有時會想,這種“形式”上的短小特征(以句子為主而非段落),是否與網(wǎng)際網(wǎng)絡(luò)世代的書寫習慣相關(guān)。至于紀昀所言“大旨期不乖于風教”,恐怕并非葛亮之想往。但是刻意著墨于太平清醮上風生水起的香港兩會代表(《街童》),或者寫駐港部隊(《龍舟》),或者設(shè)計回歸典禮轉(zhuǎn)播情節(jié)(《德律風》),則葛亮小說創(chuàng)作的“大旨”,或與紀昀相去幾希。
葛亮曾說,《浣熊》是一本“落在實處”的小說。這里的“實處”,所指就是“香港”。而且葛亮顯然更在意香港的“邊緣”,卻不是中環(huán)或者上環(huán)。例如《龍舟》《殺魚》和《街童》等故事,都是寫在香港的附屬島嶼(長洲);《浣熊》和《猴子》所描繪的,主要也都是香港的底層人物。如果和冷戰(zhàn)時期同樣描寫香港“現(xiàn)實”的南來文人作品相比,例如林適存《鴕鳥》(一九五三),趙滋蕃《半下流社會》(一九五四),或者張一帆《春到調(diào)景嶺》(一九五四),那么葛亮的“小說香港”至少有兩個特點:一是葛亮“看見”了香港人,特別是香港本地的中下層人物,而不是局限其眼光只在“離散族群”的自艾自憐上(趙滋蕃即是如此)。二是葛亮刻意地使用“香港粵語”(廣東話)文字,并借以“落實”其人物生存的處境。例如小說《浣熊》中有“黐線”、“瞓街”、“水魚”、“古仔”、“朱古力”等。葛亮的小說《猴子》,其中一段是寫臺灣女孩到香港演藝圈發(fā)展的故事,她的經(jīng)紀人首先為她安排半年的廣東話課程,并說:“要想紅,先過語言關(guān)”。這句話既在寫臺灣女孩謝嘉穎,同時也應該意指葛亮自己,甚至是新世紀之后“港漂”族群的現(xiàn)實處境。
然而同樣應該追問的是,葛亮的“粵語”文字是寫給誰看的?如果他心中“想象的讀者”僅止于香港,那么這樣的書寫形式(以普通話穿插粵語名詞),是否能夠喚起香港本地讀者的認同?如果小說家所設(shè)想的讀者,并不只在香港,而更試圖面對整個中文世界。那么葛亮在書寫中透過編織“粵語”,究竟想要捏塑一種怎樣的“香港”形象呢?我以為這是葛亮的“小說香港”寫作,最為糾結(jié)纏繞的一個問題。印刻版的《浣熊》書后,附有蘇童與葛亮的對談,其中很大部分就是在討論“南方作家”在書寫語言上所遭遇的困難,我認為很值得拿來參照。葛亮問說:“在將來作為一個作家的創(chuàng)作實踐上,是不是可以將一些對于本土方言的使用引入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來表達自己對于本土文化系統(tǒng)的接納、傳承和認同呢?”蘇童的表態(tài)很直接:“肯定說應該試一試,但是其實我心里不想,因為賣不掉。”這真是神采奕奕、躍然紙上的對白。葛亮略顯嚴肅而拘謹,蘇童則過于率直而不羈。
作為學院內(nèi)的研究工作者,葛亮擁有對知識議題的探索與批判能力。而作為全球化、跨界,甚至是離散的新世代小說家,葛亮并不缺乏故事題材,也不缺乏講故事的能力,更不缺乏奇幻吊詭的想象力。他們看過的電影可能比小說還多,他們接觸媒體的范圍可能比文字還廣,他們對于情節(jié)跳躍的安排,畫面的切換處理,乃至于細節(jié)、動作的描繪能力,都具有更為深厚的實力,無可質(zhì)疑。但他們所缺少的,恐怕是更多的對于人情世故的觀察,對于所處世界的體會,以及對于自我生存的反省。相較于小說香港,我其實更喜歡葛亮的散文香港,那就是他所寫就的《拾歲紀》。這篇文章收在三聯(lián)版《阿德與史蒂夫》,與印刻版《戲年》的書末,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一看。我認為那才是更誠摯、深刻,而且煥發(fā)出迷人風采的葛亮香港——但不是香港的葛亮,而是葛亮的香港。
(責任編輯 李桂玲)
蔡明諺,臺灣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