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雅東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1)
葉嘉瑩詞學批評中西方文論的借鑒意義
——以葉嘉瑩對張惠言、王國維詞論的批評為主要考察對象
韓雅東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1)
張惠言是清代乾嘉年間有名的經(jīng)學家。在文學史上,主要是作為常州詞派的創(chuàng)始人而為人所重。在常州詞派之前,先后有陽羨派和浙西派在詞壇上領導風騷。嘉慶二年(1797),張惠言和弟張琦為金氏私塾學生編選了歷代詞的選本《詞選》,標志著常州詞派的成立。《詞選》選錄唐五代、宋詞四十八家,一百十六首。他們希望借助該選本的流傳,扭轉浙派末流淫詞、鄙詞、游詞的弊病。在不到五百字的《詞選》序中,張惠言表達了他的詞學主張,即:“傳曰:‘意內而言外謂之詞?!渚壡樵於?興于微言,以相感動。極命風謠里巷男女哀樂,以道賢人君子幽約怨誹不能自言之情,低回要眇以喻其致。蓋《詩》之比興,變《風》之義,《騷》人之歌,則近之矣。然以其文小,其聲哀,放者為之,或淫蕩靡曼,雜以昌狂俳優(yōu)。然要其至者,罔不惻隱盱愉,感物而發(fā),觸類條鬯,各有所歸,不徒雕琢曼飾而已… …義有幽隱,并為指發(fā),庶幾以塞其下流,導其淵源,無使風雅之士懲乎鄙俗之音,不敢與詩賦之流同類而風誦之也?!备爬ㄑ灾?,即好的詞作應該和詩、騷一樣,應該是有比興寄托的,在綺麗柔媚的形式中托喻著忠愛美刺的政教思想,“以道賢人君子幽約怨誹不能自言之情”。張惠言詞學觀的形成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他經(jīng)學家的身份有密切關系。主導康乾盛世詞壇的浙西詞派,其后期創(chuàng)作講究聲律,雕辭琢句,注重形式上的技巧,適合社會穩(wěn)定時期歌詠太平的需要。乾嘉之際,社會問題顯現(xiàn),儒家用世思想興起。浙西詞派至此時已積弊重重,活力漸歇,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常州詞派主張以尊古復古的手段,自覺向儒家道統(tǒng)和溫柔敦厚的詩教靠攏,追求“比興寄托、有所托喻”,表達出封建末世眾多寒士強烈的憂患意識和亂世不偶的孤憤。這與當時的興起的用世思想相合,因而代浙西詞派而起。另外張惠言乃是清代有名的經(jīng)學家。他治虞氏易,說鄭氏禮,撰成《虞氏易禮》、《儀禮圖》。張惠言治經(jīng)是典型的漢學方法,但并不拘泥于文字章句,最終目的在于致用;他的詞學的宗旨中體現(xiàn)出的強烈的社會功能取向,也是出于經(jīng)世的目的,與他的經(jīng)學思想是相通的。
在具體的批評實踐中,張惠言以《風》、《騷》的文學精神作為詞的創(chuàng)作典范,并且依此標準來評判唐五代詞人。他“斥西蜀、南唐君臣詞為謔浪之作,乃‘詞之雜流’,貶責其內容琦艷,有傷風雅。于是他轉而極力推崇溫庭筠,譽之為‘深美閎約’,即是表彰溫詞比興深厚,格調雅致。”①張惠言在具體的作品批評中,一味地追求有所寄托,“往往把直致之語看成寄托之辭,甚至穿鑿附會,把一首形象完整有機組織的詞,刈裂開來,逐句指其寄托所在,”②到了迂執(zhí)的地步。如解釋溫庭筠的《菩薩蠻》(小山重疊)一詞:“此感士不遇也。篇法仿佛《長門賦》,而節(jié)節(jié)逆敘……照花四句,《離騷》初服之意?!庇秩缭u《更漏子》三首:“此亦《菩薩蠻》之意?!?/p>
張惠言的《詞選序》“是在詞之音律完全失傳的背景下,以振興詞學為出發(fā)點,落實推尊詞體的用意,順應時代需要而重新審視的結果?!雹鄣瞧渑u理論和批評實踐是否符合文學創(chuàng)作的實際是值得商榷的。張惠言之后常州詞派周濟有意識避免張氏深文羅織的弊病。劉熙載、王國維等人也對張惠言的批評實踐表示質疑。
王國維所處的晚清時代受到西方世界的強烈沖擊。有識之士依次從科學技術、政治制度、思想文化這三個不同的維度向西方學習。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下,王國維是第一個頓悟覺醒而嘗試著要為中國文學批評開拓新途徑的先進人物。他自覺吸收叔本華、康德、尼采等人的思想,并將之與中國傳統(tǒng)的文論和美學思想相融匯,改變了傳統(tǒng)的文學批評思想和范式,使中國文學批評開始具有真正的“近代品格”,開拓出中國文學批評的新途徑。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運用西方文學理論批評中國文學的另一種嘗試的代表作,即雖受西方理論影響卻不被其所拘限,而是運用自己的思想見解,擇取西方某些適用于中國文學的重要概念,來診釋中國傳統(tǒng),說明自己的見解,并將之融會到中國舊有的傳統(tǒng)批評中來,融合入中國文學的精神生命中,從而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批評理論?!皬那腥霑r代的共感特色來說,王國維詞學研究都體現(xiàn)了一種中西化合的文化形態(tài)觀,他從近代學術角度審讀詞體,順應時代的需求,業(yè)已自我實踐了傳統(tǒng)詞學的現(xiàn)代轉換?!雹?/p>
王國維評詞的境界說滲透著西方哲學和文藝思想,是以詞學為媒介的一種藝術哲學。王氏論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闭捎诖?,他推崇情真意切、脫口而出、妙造自然的創(chuàng)作風格,贊賞唐五代北宋詞“可謂生香真色”。與常州詞派褒譽溫庭筠等花間詞作不同,王國維“五代喜李后主、馮正中,而不喜花間”,對花間詞的評價并不高,尤其不滿常州詞派對溫詞牽強附會的夸贊?!度碎g詞話刪稿》云:“固哉,皋文之為詞也。飛卿《菩薩蠻》、永叔《蝶戀花》、子瞻《卜算子》,皆興到之作,有何命意。皆被皋文深文羅織?!薄度碎g詞話》亦曰:“張皋文謂飛卿之詞‘深美閎約’,余謂此四字,唯馮正中足以當之。劉融齋謂‘飛卿精妙絕人’,差近之耳?!彼麖臏赝ン?、韋莊、馮延巳詞中分別拈出一句,非常生動、準確地比擬他們各自獨特的風格:“‘畫屏金鷓鴣’,飛卿語也,其詞品似之?!疑宵S鶯語’端己語也,其詞品亦似之。正中詞品,若欲于其詞句中求之,則‘和淚試嚴妝’,殆近之歟?!睖卦~之綺麗、板滯,韋詞之清新、靈動,馮詞之深情、纏綿,皆包蘊其中,并且隱含著對三人詞風的褒貶。
王國維詞論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受西方思想的影響。評詞時準確地把握住了詞不同于詩的審美特性,即詞之言情隱微,情之容易引起讀者的聯(lián)想與感發(fā),注重讀者的參與,自由闡發(fā),擴大了詞的影響面。
葉嘉瑩先生認為,在中國說詩的傳統(tǒng)中,不得不推受儒家之影響而形成的托意言志的一派與受道家影響所形成的直觀神悟的一派為二大主流。托意言志的一派不惜深文周納以求其句內之深意,直觀神悟的一派則貴在超脫妙悟以體會其言外之神情。⑤以張惠言、王國維二人的詞論比附之,則張氏為托意言志的一派,王氏為直觀神悟的一派。兩派相較,孰優(yōu)孰劣,學者多有討論。但是由于中國傳統(tǒng)文論中形象感發(fā)的闡釋,缺乏系統(tǒng)的理論建設,故展現(xiàn)出較多的個人主觀的評價,較少客觀科學的理性評價。葉嘉瑩則在《迦陵隨筆》等著作中,引入西方文論的相關理論和術語,為張惠言和王國維二人的各自不同評詞方式找到了理論依據(jù)。
葉嘉瑩,號迦陵。1924年出生于北京。少年時期即接觸了王國維的詞學經(jīng)典著作——《人間詞話》,并與之結下不解之緣。1941年就讀于北京輔仁大學國文系,師從顧隨,學習中國古典詩詞。50年代任臺灣大學教授,并在淡江與輔仁兩所大學任兼職教授。60年代應邀擔任哈佛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并曾于80年代至90年代再度赴美,在耶魯大學、印第安那大學講學,1989年當選為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自1970年代末返大陸講學,先后任南開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客座教授。從葉嘉瑩的生平簡介中,我們可以得出大致這樣幾個信息:(1)青少年時代接受了良好的國學教育,為從事古典詩詞研究打下扎實的基礎;(2)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結合中西的評詞方式給葉嘉瑩以學術上的啟發(fā);(3)就讀大學期間的老師顧隨以其學兼中西的修養(yǎng)和融合中西的講授方式影響她發(fā)展了援引西方文論講解中國古典詩詞學術方法;(4)在海外執(zhí)教的過程中,為了讓西方學生更好了理解中國古典詩詞,需要在講解、分析中國詩詞時,將中國傳統(tǒng)評說方式與西方文論結合起來。這樣既便于西方學生的理解和接受,又能保留中國古典詩詞的意蘊。海外從教的經(jīng)歷提供了在批評實踐中將中西文論結合起來的機會;(5)在海外進行學術研究,使得葉嘉瑩深受西方文論的熏陶,可以直接接觸到西方文論。這樣的經(jīng)歷和學術背景,使得她在研究詩詞時將西方文論和傳統(tǒng)文論結合成為可能。
通過上文的敘述,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張惠言和王國維兩位在詞學史上影響深遠的詞學大家各自的理論主張。在《迦陵隨筆》中,葉嘉瑩不但討論了張惠言和王國維兩位詞學大家各自不同的評詞方式,更為重要且有啟發(fā)性、創(chuàng)新性的是她為兩種評詞方式在西方文論中尋找理論依據(jù),再作以優(yōu)劣的評價。下面具體言之。
(1)在《迦陵隨筆》第二章《似是而非之說》中,葉嘉瑩借助西方詮釋學的有關觀點和中國“詩無達詁”及常州詞派譚獻提出的“甚且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來討論張惠言在詞中牽強附會尋找作者寄托之意的評詞方式。既證明了張惠言從溫庭筠的詞中領略到賢人君子的志意的合理性,又證明了其“把讀者所得的‘衍義’直指為作者之原意”⑥的謬誤。
(2)在《迦陵隨筆》第六章《張惠言與王國維對美學客體之兩種不同類型的詮釋》中,借鑒西方結構主義的理論得出“王氏之說詞乃是屬于對美學客體的一種哲學闡釋,而張氏之說詞乃是屬于對美學客體的一種政治詮釋及道德詮釋”⑦這一結論。
(3)在《迦陵隨筆》第七章《從符號與信息之關系談詩歌的衍義之詮釋的依據(jù)》中,由語言學家索緒爾奠基的符號學為葉嘉瑩的論證提供了理論基礎,并為張惠言的“衍義”之詮釋,找到不少可以說明的依據(jù)。
(4)在《迦陵隨筆》第九章《“興于微言”與“知人論世”》中,葉嘉瑩援引西方現(xiàn)象學派的理論主張,并結合中國詩學傳統(tǒng)中本已有的“知人論世”說,來探尋溫庭筠詞到底有無喻托之意。
(5)在《迦陵隨筆》第十一章《從李煜詞與趙佶詞之比較看王國維重視感發(fā)作用的評詞依據(jù)》中,新批評學派在評說詩歌時所使用的重視文字本身在作品中之作用的細讀的方式提供了論證的幫助。
(6)在《迦陵隨筆》第十三章《三種境界與接受美學》中,讀者反應論與接受美學所主張的讀者對于文學作品做出的背離作品原意的創(chuàng)造性這一觀點很好的解釋了王國維提出的三種境界說。
葉嘉瑩在《對傳統(tǒng)詞學與王國維詞論在西方理論之觀照中的反思》以及《迎陵隨筆》等文章中,以西方的診釋學、現(xiàn)象學、符合學、接受美學、新批評等理論對張惠言、王國維的評詞方式予以觀照,既發(fā)現(xiàn)西方這些理論與張王理論之暗合之處,也用這些理論為張王之評詞方式尋找得以存在的合理質素,并對中西方的理論之優(yōu)長和缺陷予以說明。而且,葉嘉瑩此種研究,根本目的是在于對中國傳統(tǒng)的理論做出更為科學性、更為理論化的反思,這正是當年王國維的初衷。除此外,葉嘉瑩還希望為中國傳統(tǒng)文學、文論在以歷史為背景的世界文化的大座標中,找到適當而正確的位置,這當然與那種把中國文學和詩論作為論證西方文學理論的材料的做法有著本質的差別?!叭~嘉瑩的唐五代詞研究以角度新穎,分析綿密見長,為我們拓展出進行學術研究的視野,對于帶動八、九十年代以來國內唐五代詞研究的活躍和創(chuàng)新,產(chǎn)生積極的推動作用。葉氏論詞,在古典詩詞與西方理論的‘嫁接’上相當成功,為廣大學者深化唐五代詞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雹?/p>
據(jù)代訊在《全球視野中的本土化選擇:近百年西方文論在中國》一文中的介紹,上個世紀以來“曾經(jīng)有過三次大規(guī)模的外來文論輸入中國”,即五四時期輸入的歐洲文論,建國初期學習的前蘇聯(lián)文論,文革結束后引進的西方文論?!耙环N新的思想資源的開辟,對于學術思想的發(fā)展有著重要作用。因為它是新的思想源泉與動力的輸入,往往意味著思想疆域的拓展和版圖的擴大。文藝理論的發(fā)展同樣如此。近百年來西方現(xiàn)代文論的輸入,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思想資源,使我們置身于世界文論格局之中,和世界文論的發(fā)展處于同一起跑線上,與世界文論主潮保持同步思考,并對其挑戰(zhàn)作出積極有效的回應。這大大擴大了我們的理論視野,拓展了我們的思維空間,為我們的文藝理論的發(fā)展打開了一片新的天地,改變了我國文論的面貌。事實上,西方文論的輸入,已經(jīng)成為推動中國近百年文論發(fā)展的有力杠桿之一?!雹?/p>
“隨著科學的發(fā)展,20世紀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學科,諸如符號學、解釋學、現(xiàn)象學、價值學、信息論、結構主義等。這些新學科反映了20世紀科學的新成果。這些新興的學科,作為理論都可以轉化為方法,用以研究文學現(xiàn)象,從而創(chuàng)建文學理論新的分支,這樣才能把文學理論提高到當代科學的水平上來?!雹庵袊F(xiàn)代文論的建設的兩個源頭:中國傳統(tǒng)文論和西方文論。如何在吸收西方文論精華時,將其很好地融入傳統(tǒng)文論,保持我們的本土特性,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學術界也經(jīng)過了大量的討論。文學理論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文學理論的實踐性品格,不但在于它來源于文學活動的實踐,而且也在于它必須經(jīng)得起文學活動的實踐的檢驗。在具體的文學批評實踐中,我們要要真正地做到將西方文論與傳統(tǒng)文論融會貫通。在這一點上,葉嘉瑩的詞學研究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注釋:
① 高峰:《唐五代詞研究史稿》,齊魯書社,2006年版,第74頁。
② 邱世友:《詞論史論稿》,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頁。
③ 楊柏嶺:《晚清民初詞學思想建構》,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29頁。
④ 楊柏嶺:《晚清民初詞學思想建構》,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頁。
⑤ 葉嘉瑩:《中國古典詩歌評論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3頁。
⑥ 葉嘉瑩:《葉嘉瑩說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85頁。
⑦ 葉嘉瑩:《葉嘉瑩說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9頁。
⑧ 高峰:《唐五代詞研究史稿》,齊魯書社,2006年版,第297頁。
⑨ 代訊:《全球視野中的本土化選擇:近百年西方文論在中國》,文藝理論研究,2000年7月。
⑩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頁。
韓雅東(1989—),女,漢族,寧夏人,在讀碩士研究生,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
105
A
1672-5832(2016)11-00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