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進 李健 曾禹榛 楊梓梁 郭放
摘 要:校園暴力是指在學校或周邊,師生間,或與校外人員間的暴力行為。隨著當今高校招生人數(shù)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學生有機會進入全國各地的高校進行學習。因而各個學生的家庭背景與成長經歷不盡相同,自身素質也參差不齊,導致近年來校園暴力頻發(fā)。
關鍵詞:校園暴力;產生原因;解決方法
學生是祖國的未來社會的棟梁,每一個學生都享有在安全的環(huán)境、良好的風氣中學習的權利。而創(chuàng)造這種環(huán)境與風氣便是國家是學校是社會義不容辭的義務。而隨著近來越來越多校園欺凌的視頻在網絡上曝光,校園暴力已成為大家重點關注與談論的話題,越來越多的人呼吁我們需要及時解決這個問題。本文從分析現(xiàn)狀出發(fā),對當今各個地區(qū)的校園暴力的情況做了大致了解調查,深入探討校園暴力產生的原因,校園暴力的近況,如何有效預防和解決校園暴力等問題。
一、何為校園暴力
校園暴力的含義是指同學間欺負弱小的行為及敲詐勒索等一系列行為。具體有例如發(fā)生在校園內及周邊地區(qū),由老師、同學或校外人員,針對師生的生理、心理、名譽、權利、財產等實施蓄意濫用語言、軀體力量、網絡、器械從而達到某種程度的侵害的行為。在整個過程中,包含一個復雜的互動狀態(tài),欺負同學會對其造成嚴重的心理陰影甚至造成一些心理問題,影響健康,甚至人格的發(fā)展。
二、校園暴力的近況
在世界的各個國家,每天都會發(fā)生校園暴力事件,這是世界上國家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中國的校園暴力近況
在我國,校園暴力的現(xiàn)狀不容樂觀,發(fā)生的頻率也是越來越高,暴力程度也是越來越嚴重,從已有的研究結果看來,其中很大一部分的暴力表現(xiàn)出團伙性、報復性、殘忍性等特點。2003年浙江大學《青少年攻擊性行為的社會心理研究》課題組調查顯示[1]:49.2%的同學承認對他人有過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87.3%的同學承認曾遭受過其他同學不同程度的暴力侵害。
(二)美國的校園暴力近況
校園暴力在每個國家都有發(fā)生,而美國屬于較為嚴重的國家。據美國國家學校安全中心的統(tǒng)計和調查[2],在2007-2008學年,美國K-12年級供油5570萬學生,在該學年發(fā)生的校園暴力中共有43人死亡。在2007年有150多萬12-18歲的青少年受到非致命的校園暴力傷害,包括82.68萬盜竊和68.41萬暴力。10%的男中學生和5%的女中學生在校園遭到過武器威脅,32%的學生遭到過欺辱。85%公立學校至少發(fā)生過一例暴力犯罪、盜竊或其他罪行。
(三)日本的校園暴力近況
在日本,根據一項調查顯示,16%的日本學生做過欺負別人的事,35%的人被欺負過,即欺負別人又被別人欺負的占38%,兩者都沒有的僅占12%[3],校園欺負問題已成為日本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經常受欺負的孩子通常會情緒低落、感到孤獨、由此引起學習成績下降和失眠,繼而發(fā)展成逃學、嚴重的甚至會導致自殺;而對欺負者來講,欺負他人很容易形成相當穩(wěn)定的習慣,導致以后的暴力犯罪。[2]
三、校園暴力的成因
(一)個體因素
年齡是影響暴力的最大因素之一,暴力的類型與年齡相關。這種相關性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生理、心理特征及其生活經歷相聯(lián)系的。此外,個體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也是影響暴力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超出常規(guī)的行為、學習成績差、控制力弱等因素對暴力行為具有較好的預報作用,早期吸煙、吸毒、女生缺乏自尊等問題都會增加暴力行為的危險性。
(二)家庭因素
由于現(xiàn)代工作壓力,很多雙職工家庭的父母忙于工作,使孩子缺少家庭關愛,甚至存在家暴等原因,都會不同程度上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干擾其人格和觀念的發(fā)展。Flannery和Williams研究[4]表明,受過虐待或忽視的兒童在成人以前要比沒有受過虐待和忽視的兒童超出38%的可能性因為暴力犯罪而被逮捕。
(三)校園文化的影響
現(xiàn)今社會是一個注重學歷和文憑的現(xiàn)實社會,青少年面對主要的高考壓力,課業(yè)成為他們的巨大負擔。教師和家長往往只重視學生的學習與成績,使其過早承受過重的學業(yè)負擔,于是當緊張和壓迫積累到一定程度,學生便會通過暴力行為發(fā)泄出來,即表現(xiàn)為校園暴力的形式。
一些學校的分班措施,或是老師對優(yōu)生差生的區(qū)別對待嚴重傷害大多數(shù)學生自尊,容易引發(fā)厭學情緒,對學校和老師反感。由于課業(yè)上屢遭挫折,喪失學習興趣后行為愈發(fā)墮落。在外游蕩,拉幫結派,結交社會的不良人員。由于青少年期處于叛逆且大膽時期,容易受到哥們義氣等不良風氣的影響,并逐漸在老師看不到的暗處形成不良氛圍,導致其價值觀和主流社會產生較大偏差。由此,開始產生校園暴力。據某省少年犯管教所的調查[5]顯示,72%的少年犯在校時就是備受冷落的“差生”。
(四)社會文化影響
隨著我國社會發(fā)展,多媒體技術的突飛猛進使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然而在廣泛傳播的信息中也包含很多不良信息,青少年正處于青春發(fā)育期,對有暴力傾向的信息有很強的敏感性,心智不成熟的他們便會盲目效仿。據調查顯示,約有40%的青少年實施暴力的方法是通過媒體上犯罪新聞獲悉的。由此可見,帶有暴力傾向的媒體渲染對青少年的暴力行為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四、校園暴力的防控措施
(一)家庭防控
家庭環(huán)境也是導致暴力傾向的一大緣由。因此,家庭防控應當作為第一應重視的防控。家長應該重視孩子心理健康,對子女應當尊重、信任、愛護、幫助,使他們真正感到父母可親、可愛、可依賴;家長一定要避免對孩子的心理懲罰,孩子在生活中做錯事應正確引導而不是打罵或體罰;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孩子一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要教育子女在愛護自己的同時也要友善他人。
(二)學校防控
學校是學生除家以外,活動時間最長的地方。學校及其相應組織應當作為防控校園暴力犯罪發(fā)生的源頭。學校與當?shù)毓矙C關建立聯(lián)動機制,對于暴力行為進行懲處;對學生進行責任意識的教育,加強在校學生呢個的自我保護;加強門衛(wèi)制度,嚴禁校外人員無故進入校園;學校也應設立課堂教會學生如何讓正確處理校園暴力。
(三)社會防控
針對引發(fā)校園暴力犯罪的外在因素,社會防控亟待解決。相關政府部門應加大宣傳及教育力度,讓社會充分認識到校園暴力問題的嚴重程度;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電視、電影、網絡等媒體對于暴力的傳播。
五、結束語
校園暴力是一個嚴重嚴肅的問題,想要有效防控解決校園暴力的問題,是一個道阻且長的過程。我們應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營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進行開導與教育,將暴力事件降到最低。(作者單位:西華大學)
參考文獻:
[1] 楊宏飛,葉映華.杭州市中小學校園暴力行為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6.
[2] 李云鵬.美國保衛(wèi)校園的安全機制[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1.
[3] 文部科學省.平成21年度(2010年)[R].
[4] Flannery、Wiliiams調查結論[Z].
[5] 王光華.校園暴力犯罪的成因及預防[N].法制日報,201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