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樂平 鄭璇
【摘 要】社會人口素質(zhì)的普遍提高使得大家對聾人大學生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本文從交流的對象,交流的場景,聽力下降時間,手語、口語及書面語水平等方面對聾人大學生交流方式的選擇進行了思考,并分析了影響其選擇的原因。
【關鍵詞】聾人大學生 交流方式 選擇
一、前言
聽力障礙患者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我們俗稱“聾人”。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聾人進入高校接受平等教育,他們中有些一直就讀于聾校,使用手語進行溝通交流是他們的首選方式之一;有一小部分是在普校里隨班就讀,來到大學接觸了同類人后才開始學習手語的,漸漸的,手語也會成為他們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
聾人使用的語言有兩種,第一種是視覺空間語言,如該群體常使用的自然手語、手勢漢語、啞劇式的表演、入學前在家庭內(nèi)部自創(chuàng)的簡單手勢、短信、QQ、書寫等;第二種是有聲語言,即口語,這一方面取決于聾人的聽覺康復效果,另一方面取決于聾人聽力下降時間。有些聾人在高中時聽力才下降,雖然之后未進行康復訓練,但是仍然可以有清晰的發(fā)音。手語是聾人在最自然的狀態(tài)下習得的“第一語言”,是為方便聾人交流而代替有聲語言的交際工具[1]。有研究表明,提高聾校老師的手語表達能力是提高聾校教學水平的一個關鍵因素[2]。
二、影響聾人大學生交流方式選擇的因素
(一)交流的對象
聾人大學生不僅僅和本班聾人交流,還有社會聾人、聽人、甚至外國聾人。本班聾人之間更多的是自然手語和手勢漢語混合使用,而孰多孰少則依據(jù)交流對象的手語而定,對于第一次接觸的名詞或難懂詞則會選擇書面語;和社會聾人交流,他們更多的是使用自然手語和自創(chuàng)手語,有時加上默劇表演的形式;由于聽人手語能力有限,聾人大學生為了傳達其意思,選擇了聽人可以理解的交流方式;隨著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國際聾人走進來,越來越多的國內(nèi)聾人走出去,其中不乏聾人大學生,當他們面對國際聾人時,經(jīng)過一段適應過程,他們可以很快用手語進行交流,而這基本是國際手語和自然手語的混合。
(二)交流的場景
交流的場景主要包括課堂上和課堂下兩種。課堂上,聾人大學生之間的交流傾向于使用筆談,而和老師交流,因為時間、空間不允許,則很少選擇筆談。而課堂上會涉及一些專有名詞或者較少使用的詞語,所以使用純自然手語也是不現(xiàn)實的,自然手語和手勢漢語混合使用是首選。有口語能力的同學會配合老師使用口語,如果老師也是聾人,則不使用口語,如果老師是聽人則使用口語。課堂下,聾人大學生喜歡聊QQ,既可以快速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也可以打破時空的界限。除此以外,則要依據(jù)自身手語水平和對象的不同而選擇是自然手語還是手勢漢語或者是手寫。
(三)聽力下降時間
先天聾和0—3歲聾的聾人大學生在與聾人交流時以自然手語和手勢漢語混合使用為主,與聽人交談時以筆談為主;4—11歲聾的學生在與聾人交談時會選擇手勢漢語為主兼用自然手語,自然手語和手勢漢語混合使用,在與聽人交談時會首先考慮口語和筆談;12歲后聾的學生,他們與聾人交流時和4—11歲聾的聾生選擇一樣,但是與聽人交流時會以口語為主。聽力下降時間影響著聾人大學生接觸手語的時間、口語能力學習或退化時間、小學到高中就學情況、開始學習手語時間,所以,他們選擇交流方式會有一定差別。
(四)手語水平
手語水平越好的聾人大學生,在與聾人交流時越集中于選擇自然手語和手勢漢語混合使用、自然手語為主兼用手勢漢語;在與聽人交流時除了只會一點點手語的聾人以口語為主外,其他均以筆談為主;無論自然手語好還是手勢漢語好,與聽人交流時都較傾向于筆談。
(五)口語、書面語水平
口語非常好或者較好的聾人大學生在與聾人交流時會傾向于自然手語為主兼用手勢漢語、手勢漢語為主兼用自然手語,與聽人交流時以口語為主;口語一般、較差、基本不會的學生在與聾人交流時傾向于自然手語和手勢漢語混合使用,在與聽人交流時則以筆談為主;書面語水平非常好的聾人大學生在與聾人交流時傾向于選擇自然手語為主兼用手勢漢語,在與聽人交流時以口語為主;書面語水平較好、一般、較差、基本不會的學生在與聾人交流時傾向于選擇自然手語和手勢漢語混合使用,在與聽人交流時也是以筆談為主。
三、影響聾人大學生交流方式選擇的原因
一般的,說話者可能會在同一場所對同一個說話者使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語言、方言[3]。聾人還有“第二語言”——口語和書面語,并非僅僅為手語。他們是既有有聲語言,又有視覺空間語言,所以聾人語言選擇的范圍更大。以下因素影響著聾人對語言的選擇:
(一)自身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表達能力較弱,而其他表達能力較強;
(二)手語本身詞匯發(fā)展的限制,有些專有名詞平時較少用到,當聾人第一次碰到時就會自創(chuàng)或者使用指拼或者手寫或者口語;
(三)為了迎合對方的手語水平,使得對方明白其表達的意思;
(四)外部環(huán)境對手語清晰度的影響也會影響聾人交流方式的選擇。
四、結(jié)語
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一所大學就是一個小社會,聾人大學生應根據(jù)交流對象的手語水平而適當調(diào)整自己的交流方式,力求融入聾人和聽人的社會團體。當然,他們本身的手語水平既受聽力殘疾程度、聽力下降時間、學習手語時間、就學情況等因素限制,也制約著他們交流方式選擇的廣度。
【參考文獻】
[1]鄭璇.中國手語的語言地位(I)[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09(06):578-581.
[2]吳鈴.試論自然手語和文法手語的幾個問題[J].中國特殊教育,2005(09):45-49.
[3]孫曉春.日常生活中的語碼轉(zhuǎn)換與語碼混合現(xiàn)象分析及中文課堂教學語言的運用[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df140a896529647d27285226.html,2011-10-29/201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