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種族和解不是一句空洞的政治口號,它要直面種族關系中一直存在、解決不好但又無法回避的各種問題。澳大利亞的種族和解進程始于20世紀70年代。經(jīng)過幾十年的不斷探索與實踐,種族和解事業(yè)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距離人們的預期目標還有相當?shù)牟罹唷T斐蛇@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在諸如土著土地所有權(quán)、土著民族自決、憲法承認以及締結(jié)條約等焦點問題上,土著澳大利亞人與政府以及非土著澳大利亞人之間難以取得共識,這是影響并制約種族和解事業(yè)向前邁進的重要因素之一。
【關鍵詞】澳大利亞 土著 種族和解 民族自決
【中圖分類號】K6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19.008
殖民化產(chǎn)生了澳洲的土著問題,而“白澳政策”的長期推行使得土著澳大利亞人與非土著澳大利亞人在人均壽命、教育、就業(yè)、住房、社會地位等方面有相當大的差距。①所以,澳大利亞的種族和解需要正視歷史,承認并尊重土著在澳大利亞歷史與文化中的地位,消除土著澳大利亞人與白人之間的歷史積怨,實現(xiàn)土著澳大利亞人與非土著澳大利亞人真正意義上的平等。鑒于此,種族和解進程就是不斷地暴露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澳大利亞種族和解的進程中,存在很多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有些問題在殖民化時代就已存在,并延續(xù)至今,比如土著土地所有權(quán);有些問題則是在種族和解階段變得顯著起來,比如憲法承認等。這些問題之所以被視為種族和解進程中的焦點,是因為它們對有關各方都至關重要,且長期以來找不到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因此,這些問題總是被不斷地提及、討論和擱置,成為名副其實的老大難或焦點問題。
土著土地所有權(quán)問題
土地權(quán)是公民權(quán)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土著對土地有著無法割舍的依戀。自殖民入侵的那一刻起,土著就誓死保衛(wèi)自己足下的這片熱土,雖然當時并不清楚公民權(quán)對他們意味著什么,但當20世紀60年代爭取土地權(quán)成為一項政治運動時,土地權(quán)與公民權(quán)就不可分割地聯(lián)系在一起,并且成為土著與白人關系以及種族和解進程中的一個焦點問題。②
1976年《土著土地權(quán)(北部領地)法》的頒布不僅使得北部領地的土著獲得了領地內(nèi)的大部分土地,而且促使其他州或地方的土著準備采取行動去主張自己的土地權(quán)益。③在這種情況下,鮑勃·霍克政府(Bob Hawke, 1983.3-1991.12)希望通過一個全國性的立法來解決土著土地所有權(quán)問題,保證土著在與他們相關的土地上的權(quán)益不受侵害。但是,來自農(nóng)牧場主以及礦業(yè)主們的強烈反對使得這一略顯理想化的方案折戟沉沙。④這一結(jié)局在讓土著社會倍感失望的同時,也促使他們訴諸包括法律在內(nèi)的各種手段去維護自己的土地權(quán)益。而反對土著土地權(quán)運動的既得利益者也想方設法予以阻止,于是就出現(xiàn)了馬寶訴訟⑤長達八年的等待。1992年6月3日,澳大利亞高等法院對這一久拖不決的案件進行了宣判。在這場具有分水嶺意義的裁決中,高等法院推翻了澳洲在殖民前屬“無主地”的謬論,并在澳大利亞普通法范圍內(nèi)承認了土著的土地所有權(quán)。⑥原住民只要能夠證明他們與傳統(tǒng)土地之間存在持續(xù)的聯(lián)系即便是精神上的關聯(lián),就可以主張土地權(quán)益。這一裁定在土著社會引起積極反響。⑦同年12月,保羅·基廷(Paul Keating, 1991.12-1996.3)在雷迪芬公園發(fā)表聲明,代表政府對高等法院的這一裁決給予了積極回應,并表達了政府將為土著土地權(quán)進行立法的愿望。⑧不出所料,來自既得利益集團的反對一如既往地強烈,他們不僅對馬寶裁決可能產(chǎn)生的后果表示了憂慮,而且把提上議事日程的全國性的土地權(quán)立法工作渲染為一場“國家危機”的到來。⑨利益集團對經(jīng)濟財富的絕對控制、院外集團的竭力游說以及媒體的大肆炒作,讓基廷政府不得不在土著民族與既得利益集團之間尋求平衡:一方面同意建立一個決定土著權(quán)利主張的機制,另一方面又規(guī)定或允許過去的土地交易行為有效化。這就是1993年頒布的《土著土地權(quán)法》(Native Title Act)給人們留下的一大印象。這樣一種妥協(xié)性的方案實則讓有關各方在土地權(quán)問題上的爭執(zhí)變得表面化和常態(tài)化,而處在有利位置的既得利益集團肯定會尋機使他們的既得利益“常態(tài)化”和“合法化”,這就使得《土著土地權(quán)法修正案》(1998年)的頒布成為一種必然。這部修正案否定了土著土地所有權(quán)與牧場租約共存的可能性,確認租賃所有為自由持有。這種確認等于扼殺了土著主張對牧場租地享有權(quán)益的可能性。這一赤裸裸的剝奪行為不僅引發(fā)土著社會的強烈不滿,國際社會也表示關注。一些人權(quán)組織或機構(gòu)如“大赦國際”“消除種族歧視委員會”等不留情面地對澳大利亞進行了譴責,澳大利亞也因此而成為第一個受到“早期警告”的西方國家。⑩
如果土著對租約牧場失去主張權(quán)利的機會,那么土著僅存的機會或希望就在于已經(jīng)不多且以王室名義占有的所謂“無主地”了。根據(jù)馬寶裁決對“無主地”論調(diào)予以摒棄的原則,那么,作為澳大利亞的“第一民族”,土著就可以主張自己的權(quán)利。然而,這一非常清晰的原則卻在實際操作中一再遭到曲解。比如,尤阿拉伊人(Euahlayi)試圖通過法院去捍衛(wèi)他們土地的主權(quán)時,昆士蘭州高等法院(Queensland Supreme Court)卻通過擴大“無主地”的概念來證明殖民主權(quán)的合法性。在2014年9月法院做出的裁定中,菲利佩迪斯(Philippedes)法官解釋說,馬寶裁決奠定了下述原理:“在取得澳大利亞主權(quán)的時候,國際法承認獲取主權(quán)不僅靠爭奪、割讓和占領無主地,而且靠對無人居住的土地進行殖民,而不管‘殖民’的進程中是否與當?shù)鼐用襁M行過談判或者與對方發(fā)生過敵意行為。高等法院承認這最后提及的獲取主權(quán)的手段是適用于主權(quán)案例的。”尤阿拉伊人領袖、土著長老米歇爾·G.安德森(Michael G.Anderson)對法院的這一立場給出了這樣的評論:“法院現(xiàn)在把他們自己視為早期非法政權(quán)的保護者。”?這一案例反映了澳洲土地所有權(quán)的真實狀態(tài)。土著在主張土地所權(quán)時往往援引馬寶裁決作為案例,但反對一方往往利用現(xiàn)有的機制所帶來的便利,鉆法律的空子,玩弄文字游戲,甚至強詞奪理,將土著土地權(quán)的主張消解于無休止的調(diào)查取證、法庭辯論甚至背后交易之中。然而,敗訴的土著一方絕不會心甘情愿地接受法院的判決。所以,表面上看,法庭訴訟結(jié)果解決的是一個土地權(quán)糾紛,但實際上卻從內(nèi)心深處觸發(fā)了土著對白人的司法制度甚至整個社會制度的不滿。
土著民族自決問題
種族和解的目標之一就是實現(xiàn)土著澳大利亞人與非土著澳大利亞人之間的平等,而實現(xiàn)平等的條件或路徑之一就是土著民族擁有自決權(quán)。
在土著澳大利亞人追求自身權(quán)益的斗爭中,自決一直是他們孜孜以求的目標之一。這是因為:(1)土著是一個民族。按照埃里卡—艾琳·戴斯(Erica-Irene Daes)的說法,土著群體在“民族”的政治、社會、文化和民族學意義上就呈現(xiàn)了民族的屬性。澳大利亞土著領袖邁克·道森(Mick Dodson)也認為,澳大利亞土著在“民族”的意義之內(nèi)就是民族。既然是民族,那么土著就應與其他民族一樣擁有對自己事務的自決權(quán)利。(2)國際人權(quán)文件賦予了土著的自決權(quán)利?!锻林嗣駲?quán)利宣言》(Declaration on the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第3款與《公民權(quán)利與政治權(quán)利國際公約》和《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權(quán)利國際公約》共同的第1款相一致,即“土著擁有自決權(quán)。據(jù)此權(quán)利,他們能夠自由地決定其政治地位,自由地追求其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發(fā)展”。(3)土著有著自決的傳統(tǒng)。殖民化前,土著部落社會就存在一套完整的和有效率的組織管理制度,是殖民化剝奪了他們這種與生俱來的權(quán)利。(4)土著人民希望通過自決或自治來消除殖民化的影響。?
第一次在國家層面考慮土著自決問題的是戈夫·威特拉姆(Gough Whitlam, 1972-1975)時期。時任工黨政府希望土著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能夠?qū)ψ约旱氖聞粘袚鹫嬲陀行У呢熑巍?到了馬爾科姆·弗雷澤(Malcolm Fraser, 1976-1983)時期,北部領地的土著走上了聯(lián)邦直接管轄下的自治道路。?20世紀80年代末“土著及托雷斯海峽島民委員會”(Aboriginal and Torres Strait Islander Commission)的建立則進一步承認了土著事務自決的重要性。鮑勃·霍克政府希望推動“土著及托雷斯海峽島民委員會”作為促進土著自決和自我管理的一個機構(gòu)。霍克說:“通過‘土著及托雷斯海峽島民委員會’,我們將有一個了解土著觀點的更好的渠道?!甭芬姿埂·多諾霍(Lois O' Donoghue)在被任命為“土著及托雷斯海峽島民委員會”主席時就聲稱,“土著及托雷斯海峽島民委員會”是“澳大利亞土著及托雷斯海峽島嶼民族之聲”“與政府建立獨特和建設性伙伴關系”的一個開端。?取代格里·漢德(Gerry Hand)任土著事務部長的羅伯特·蒂克納(Robert Tickner)在對該委員會的早期觀察后認為,“土著及托雷斯海峽島民委員會”可以擁有“逐步促進土著自決的能力”。?羅伯特·蒂克納的這一看法后來得到了驗證。1994年,“托雷斯海峽島嶼地區(qū)管理機構(gòu)”(Torres Strait Island Regional Authority)成立。這是托雷斯海峽島嶼地區(qū)的土著實現(xiàn)自決的重要體現(xiàn)。
澳大利亞政府并不完全反對給予土著民族以自決權(quán)。1995年,就在《土著人民權(quán)利宣言》的起草過程中,澳大利亞就對土著自決權(quán)做過如下解讀:“(它意味著)土著不但控制決策進程,而且在包括政治地位、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等廣泛事務方面有最終的決定權(quán)。它意味著在一個對所有澳大利亞人相同的法律框架內(nèi),土著擁有掌控他們未來社會的資源和能力……像擁有代表制政府的獨立國家內(nèi)的所有其他民族一樣,土著民族盡管擁有自決權(quán),但沒有分離的權(quán)力。”?
然而,由于對自決權(quán)的界定和理解常常與分離甚至單獨的國家地位混為一談,所以,在給予土著以什么樣的自治權(quán)方面,有關國家都持謹慎態(tài)度,澳大利亞亦不例外。而且,一些較為激進的土著部落和土著長老的做法更是讓澳政府擔心“自決”有可能演變?yōu)椤蔼毩ⅰ?,造成民族國家的分裂。比如成立?992年的“土著臨時政府”(Aboriginal Provisional Government)就倡導土著自決和自治運動,且目標是建立土著人國家。參與“土著臨時政府”的長老們認為,土著主權(quán)從來就沒有被割讓,澳大利亞有關國家的法律和權(quán)利是無效的。?與“土著及托雷斯海峽島民委員會”相比,“土著臨時政府”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這是一個由氏族長老和社區(qū)代表組成的志愿性組織,他們決心為基于主權(quán)原則而建立單獨的土著主權(quán)國家而斗爭,這大大超出了“土著及托雷斯海峽島民委員會”的功能范圍。也許因為“土著臨時政府”成員更有可能去懷疑整個和解時期全部磋商框架的合法性,所以,無論是政府還是“土著和解委員會”(Council for Aboriginal Reconciliation)都很少在重要的問題上與他們進行磋商;當處理有爭議的土著問題時,政府只與受他們雇傭的“土著領袖們”進行溝通,這是一個通常的策略。?因此,“土著臨時政府”盡管目的性很強,但實際影響有限,因為就當時的情況來說,脫離主流社會的制度框架去尋求激進的變革方式肯定是不現(xiàn)實的。?
自決是一個民族行使的一項集體權(quán)利。一些澳大利亞白人政治家并不贊同土著是一個民族,這種認識對澳大利亞政府的土著自決政策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每當土著社會發(fā)起要求政府給予自決權(quán)的抗議運動時,政府也會做出相應承諾,但很少付諸實施。這種慣用的政治手法已讓一些土著部落對政府的承諾失去信心,轉(zhuǎn)而用自己的方式來對政府的失信做出回應。如2013年3月13日,生活在新南威爾士北部卡戈亞河(Culgoa River)地區(qū)的穆拉瓦里人(Murrawarri)就以“穆拉瓦里共和國”(Murrawarri Republic)的名義宣布其土地獨立。8月3日,在昆士蘭的迪蘭班迪人(Dirranbandi)和尤阿拉伊家族的主要成員和長老宣布獨立。11月,又有一個原住民部落在昆士蘭最北部宣布獨立。雖然這些部落宣布獨立對澳大利亞作為一個主權(quán)國家的完整性并無影響,但這種表達不滿的方式凸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自決權(quán)已成為土著澳大利亞人與政府之間就前者的政治地位進行磋商的核心內(nèi)容。
憲法承認問題
土著之所以成為社會地位極其低下的民族,原因之一就是澳大利亞聯(lián)邦憲法對土著權(quán)益保護的缺位。如果不從憲法上明確土著在澳大利亞歷史和澳大利亞國家中的地位,即使在政策領域采取再多有利于土著澳大利亞人權(quán)益的舉措,那也是徒勞無益的。因此,憲法改革一直是土著爭取自身權(quán)益的重要路徑之一。
在英國殖民時期,公民權(quán)是殖民者的特權(quán)。盡管土著是英王的臣民以及“事實上”的澳大利亞公民,但對他們而言,公民權(quán)是受到法律約束和管理限制的。1901年出臺的聯(lián)邦憲法很顯然受到了白人種族優(yōu)越論的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這部憲法只在兩處提及土著群體,且均為歧視性條款:(1)憲法第51條第26款規(guī)定:“為了維護澳大利亞聯(lián)邦的和平、秩序以及良好的管理,聯(lián)邦議會將依據(jù)憲法擁有對各州除土著以外的任何種族的居民制定特別法律的權(quán)利,而這被認為是有必要的?!保?)憲法第127條規(guī)定:“在統(tǒng)計聯(lián)邦或州或聯(lián)邦其他地方的人口時,土著居民不得計算在內(nèi)?!边@些規(guī)定反映了土著及托雷斯海峽島民被澳大利亞聯(lián)邦社會整體排斥在外的狀態(tài),土著得不到澳大利亞人所應擁有的權(quán)利、承擔的責任以及享受的福祉,因而實際上成為在澳洲土地上生活的沒有公民權(quán)的居民。
聯(lián)邦憲法中有關土著的歧視性條款在1967年的全民公決中被廢除了,但新增的條款并沒有承認土著及托雷斯海峽島民對他們土地的先占權(quán)和守護人地位。多元文化政策時期,《種族歧視法》(Racial Discrimination Act)、《土著土地權(quán)(北部領地)法》等法律的相繼問世以及在福利領域采取的一些改革性舉措,從多方面提升了土著的社會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著的生存狀態(tài)。但土著社會認為,政府在這些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
在種族和解進程中,憲法承認被認為是土著澳大利亞人與非土著澳大利亞人實現(xiàn)和解的一個重要步驟?!巴林徒馕瘑T會”就把保證土著澳大利亞人被這個國家的憲法承認作為其一項重要工作來推動。在2008年陸克文總理向土著社會尤其是“被偷的一代”(The Stolen Generations)表示政治道歉后,一些土著領袖似乎看到了憲法承認的希望,要求政府重視土著的呼聲,啟動修改聯(lián)邦憲法程序,確認他們是澳大利亞的“第一民族”。陸克文也承諾政府將開始就憲法對土著承認的形式和時間進行磋商。他說:“本屆政府在其國家政策中一直有給予土著憲法承認的承諾。當我們的優(yōu)先考慮仍然是消除差距的這個實際挑戰(zhàn)時,我們也將對與土著社會就憲法承認的最合適的形式和時間進行細致的、敏感的磋商給予關注?!?/p>
就在土著社會給聯(lián)邦政府施加壓力的同時,一些州已率先跨出這關鍵一步。維多利亞州于2004年8月、昆士蘭州于2010年早期在它們各自的州憲法中正式承認了土著民族。2010年9月8日,新南威爾士州總理克里斯蒂娜·基尼利(Kristina Keneally)宣稱,該州已對憲法前言進行了修訂,正式承認土著是新南威爾士州的第一民族。修正案在1902年州憲法中增加了如下條款:(1)議會代表新南威爾士人民,承認并尊重土著人民為該州第一民族。(2)議會代表新南威爾士人民,承認土著人民是新南威爾士土地的傳統(tǒng)守護人和占有者:(a)與他們的傳統(tǒng)土地和水域存在社會的、文化的和精神上的聯(lián)系;(b)對該州認同已做了并將繼續(xù)做出獨特和持久的貢獻。(3)這些新增條款并不會產(chǎn)生任何法律權(quán)利或責任,或者導致甚至影響任何公民權(quán)利的行動,或者對新南威爾士現(xiàn)行的條例或法律的解釋產(chǎn)生影響。這一規(guī)定使得修正案的意義被限定在象征層面。南澳大利亞州土著民族是澳大利亞第一個尋求這種憲法承認的,但直到2012年9月10日,該州政府才做出承認土著為該州第一民族的承諾,并請求州議會修改憲法予以確認。而塔斯馬尼亞州政府亦為形勢所迫,目前正在做這方面的推進工作。
土著的持續(xù)呼吁終于在朱麗婭·吉拉德(Julia Gillard)執(zhí)政的最后一年即2013年有了一個初步的結(jié)果。2月13日,為了紀念陸克文政府向土著道歉五周年,澳大利亞聯(lián)邦眾議院通過了《土著及托雷斯海峽島民承認條例》(Aboriginal and Torres Strait Islander Peoples Recognition Act)(簡稱《承認條例》)。3月12日,《承認條例》在參議院獲得一致通過,28日正式生效。該條例在序言中明確了澳大利亞聯(lián)邦在制定立法時將考慮下列問題:(1)土著及托雷斯海峽島民是澳大利亞的第一居民;(2)聯(lián)邦議會承諾將就憲法承認土著及托雷斯海峽島嶼民族的提議舉行全民公決;(3)聯(lián)邦議會認可“憲法承認土著及托雷斯海峽島民專家小組”所做的重要工作以及提出的憲法改革的提議;(4)聯(lián)邦議會承認,在細化全民公決方案以及為了取得憲法改革成功而取得必要支持方面,必須與土著及托雷斯海峽島民進一步磋商;(5)聯(lián)邦議會承諾將就憲法承認土著及托雷斯海峽島民達成所需要的全民共識;(6)聯(lián)邦議會相信,該條例是憲法改革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步驟。在明確聯(lián)邦議會在上述問題的立場后,該條例承認:(1)聯(lián)邦議會代表澳大利亞人民承認現(xiàn)在被稱作澳大利亞的大陸以及島嶼是由土著及托雷斯海峽島民首先占據(jù)的;(2)承認土著及托雷斯海峽島民與他們的傳統(tǒng)土地和水域有著持續(xù)的聯(lián)系;(3)承認與尊重土著及托雷斯海峽島民持續(xù)存在的文化、語言和遺產(chǎn)。這部條例承認了土著及托雷斯海峽島民的“獨特的和特殊的地位”,并計劃于當年9月選舉后將憲法承認提上議事日程?!冻姓J條例》規(guī)定擬在兩年內(nèi)舉行一次全民公決,但是,政權(quán)易人則讓這一承諾如水中望月。托尼·艾伯特(Tony Abbot)在位期間,也承諾將盡快舉行全民公決,但澳元持續(xù)貶值以及黨內(nèi)鬩墻讓這位不拘言行的政治家中途出局。憲法對土著地位的承認又一次淡出公眾人物的視線。
坦率地說,幾乎沒有人懷疑土著及托雷斯海峽島民是澳大利亞的“第一民族”。在澳大利亞政治家的一些講話中,承認土著及托雷斯海峽島民是澳大利亞的“第一民族”也并不少見,但為何落實到憲法條文之中卻顯得步履維艱?這不僅是由于憲法的特殊地位所決定的,而且在于白人政治家對于憲法承認之后可能引發(fā)連鎖反應的擔心,比如憲法承認后的學術(shù)爭議,這方面牽涉的議題很多,如殖民合法性甚至白人政府合法性、賠償或補償?shù)葐栴}。當然,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是“第一民族”應該擁有哪些基本權(quán)利或特殊權(quán)利。所以,在一些政治家的講話中,承認土著及托雷斯海峽島民是“第一民族”是一回事,而在憲法中明確承認則是另一回事。而在有限任期內(nèi),上任伊始的政治家大都會重申為在憲法中承認土著及托雷斯海峽島民而舉行全民公決的承諾,但全民公決需要一個較長時期的醞釀和準備程序則往往為政治家推托其責任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口。
而在土著及托雷斯海峽島民那里,憲法承認之于他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暗谝幻褡濉币馕吨麄兪前拇罄麃嗊@塊土地的最初所有者和守護人;憲法承認不僅是對他們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的承認,而且是對其傳統(tǒng)歷史文化價值的認可;憲法承認等于認可土著澳大利亞人擁有與其他澳大利亞人同等的權(quán)利。澳大利亞前年度人物、安赫姆地(Arnhem Land)最權(quán)威的土著領袖之一加拉努伍·尤努平古(Galarrwuy Yunupingu)說,已到了憲法承認土著權(quán)利的時候了?!霸趹椃ㄖ谐姓J的這個任務是澳大利亞國家生活中偉大的未竟事業(yè)”“我們不會試圖拿走其他澳大利亞人的權(quán)利——我們只是尋求保護和認可,而這已屬于其他澳大利亞人的權(quán)利?!薄盎始野拇罄麃喓托挛魈m精神病學家學院”院長瑪麗亞·托馬西克(Maria Tomasic)認為,憲法承認將對土著澳大利亞人的自尊以及加強他們對自己歷史和文化價值的自豪感產(chǎn)生積極影響。所以無論如何,在敦促聯(lián)邦政府就聯(lián)邦憲法對他們作為“第一民族”的承認方面,土著及托雷斯海峽島民是不會放棄這方面努力的。
締結(jié)條約問題
當和解成為處理種族關系的一種目標時,各種各樣的和解路徑就應運而出,其中締結(jié)條約就是一種屢被提及的和解路徑。締結(jié)條約的目的在于為土著澳大利亞人與政府以及澳大利亞整體社會之間的關系提供一種憲法基礎。
早在殖民時期,為了規(guī)范殖民者與土著之間的關系或交換行為,就有人提出過條約概念。聯(lián)邦時期,條約概念時而被提及,其用意是維護土著的公民權(quán)。斯蒂沃特·哈里斯(Stewart Harris)是一名倫敦《時報》(Times)的記者。1976年,他在《堪培拉時報》(Canberra Times)上第一個提出“承諾的條約”(Treaty of Commitment)的概念。這一概念最初是指澳大利亞政府做出因在土著的領地上開采自然資源而付給對方一定份額的礦區(qū)使用費的承諾。H.C.庫姆斯(H.C.Coombs)接受條約概念,并擴大其適用范圍。1979年,他邀集包括查爾斯·羅伊(Charles Rowley)、威廉姆·斯坦內(nèi)(William Stanner)以及著名詩人朱迪思·懷特(Judith Wright)在內(nèi)的一些人士組成了“土著條約委員會”(Aboriginal Treaty Committee)。該委員會提議締結(jié)一個為土著提供下列內(nèi)容的條約:(1)保護土著屬性、語言、法律和文化;(2)承認和恢復土著土地所有權(quán);(3)對給土著傳統(tǒng)土地和他們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造成的損失予以賠償;(4)給予土著掌控自己的事務并且為此目的而建立他們自己的組織的權(quán)利。1980年,布里斯班出版的《天主教領袖》(Catholic Leader)發(fā)表了H.C.庫姆斯撰寫的一篇長文。該文贊成條約概念,主張土著及托雷斯海峽島民尤其需要“一種賦予他們能夠掌控自己命運的尊嚴”。在天主教的思想體系中,對個人和集體命運的掌控是由人的尊嚴來詮釋的。因此,庫姆斯認為,條約所賦予的這種地位不應歸于征服者的憐憫與善意,而是正義與公平之舉?!短熘鹘填I袖》支持這一目標意味著該教會從稟持家長制的慈善的傳教習慣轉(zhuǎn)向?qū)ν林戏ā皺?quán)利”的承認。
1988年6月12日,時任總理霍克和土著事務部長格里·漢德參加了在北部領地巴儂伽(Barunga)舉行的年度文化和體育慶典活動?;艨嗽跁现罗o時說:“我希望政府能夠通過一個契約或條約使土著和非土著澳大利亞人達成一個合適的、持久的妥協(xié)……對此想法我絲毫未遲疑過……重要的是過程:即我們共同努力朝著能達成妥協(xié)的協(xié)定去努力?!被艨诉M一步提示說,這樣的條約將在1990年問世?;艨苏倪@一和解倡議與往屆政府的土著政策相比有著明顯的區(qū)別。雖然此前澳大利亞歷屆政府在土著問題上采取了越來越同情與善意的政策,但這些政策的出發(fā)點大都以同化土著為目的,否定土著作為一個民族所擁有的基本權(quán)利、自由和尊嚴,而霍克政府卻以一個契約或條約為模式,以實現(xiàn)土著澳大利亞人與非土著澳大利亞人之間持久的和解為目的,這無疑是在解決土著問題方面設計了一條更為清晰的路徑。然而,這一承諾最終還是難免夭折的命運。成立于1991年的“土著和解委員會”在其十年運作期間,曾為種族和解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其標志性成果之一就是撰寫了和解文件。然而,和解文件并沒有充分正視對土著人民具有重要意義的幾個問題,如條約和權(quán)力關系等,這讓一些土著領袖如杰夫·克拉克(Geoff Clark)、帕特里克·道森(Patrick Dodson)、伽提爾·迪耶爾庫拉(Gatjil Djerrkura)等人感到不滿。因為在1999年6月和解文件草案發(fā)布后,他們就表達了對這些問題的關注,并且主張任何和解文件將是土著民族與澳大利亞政府之間的一個正式協(xié)定。這樣的協(xié)定要特別討論諸如土著權(quán)利、條約、自決、習慣法、權(quán)力關系以及憲法承認等問題。
那么,土著需要與政府簽訂一個什么樣的條約?讓我們首先看看一些土著人士的觀點。土著社會活動家米歇爾·曼索爾(Michael Mansell)說,他希望在條約中看到如下內(nèi)容:“條約將給澳大利亞各級政府施加責任,即它們將不得不遵守新的條約法律,它也給土著人民創(chuàng)造在過去被否定的權(quán)利,這些權(quán)利將包括對習慣法、土地權(quán)有權(quán)做出有關澳大利亞土著人民的決定以及提升我們自己經(jīng)濟權(quán)利的承認?!奔s翰·皮爾格(John Pilger)視條約為“一份有效的土著權(quán)利法案:土地權(quán)、資源權(quán)、健康權(quán)、教育權(quán)、住房權(quán)以及更多權(quán)利”。一位來自卡米拉諾(Kamilaroi)的名叫納塔利·克羅姆(Natalie Cromb)的婦女對條約的理解是:“條約將是具有主權(quán)的澳大利亞土著人民與政府就土地、礦產(chǎn)、資源以及社區(qū)自治權(quán)利條款進行談判的基礎?!睆耐林嵌葋砜?,締結(jié)一個條約須達成兩個原則:一是土著民族從未放棄他們的主權(quán)存在,也未割讓過任何一塊主權(quán)之地;二是根據(jù)他們的法律和習慣,土著民族一直擁有土地以及自然資源的財產(chǎn)權(quán)??赡軜?gòu)成條約基礎的其他原則包括對土著及托雷斯海峽島民作為澳大利亞第一民族的承認以及由此而衍生的顯著權(quán)利,也包括就建立一個更加公平、公正的社會而需要進行改革的協(xié)定等。
澳大利亞土著人民為何需要一個條約?首先,“在所有聯(lián)邦國家中,澳大利亞是唯一沒有與其土著人民簽訂條約的國家”,這讓澳大利亞土著難以釋懷。其次,對土著人民來說,一個條約可以幫助他們?nèi)〉弥鳈?quán)和自決。簡單地說,條約就是有關授權(quán)事宜。土著人民想從條約中得到的是做出自己的決定以及管控自己的生活、經(jīng)濟和土地而不受不斷變化的政府的影響的權(quán)利。一個條約將為土著澳大利亞人與非土著澳大利亞人之間的共存提供基礎。尼科爾·沃森(Nicole Watson)說:“在我們產(chǎn)生如何生活在一起的基本原則之前,創(chuàng)傷是不會得到治愈的。正因為如此,一個條約就是不可避免的?!崩聿榈隆げ剂_默(Richard Broome)也認為,澳大利亞人無論是選擇對抗還是仲裁的道路往前走,最終在黑色澳大利亞人與白色澳大利亞人之間一定是種族和解,因為他們生活在同一個島嶼之上。有待完成的土地所有權(quán)的給予是取得這一目標的一種途徑,經(jīng)濟補償是另一種途徑。但是,也許歐洲裔澳大利亞人需給土著澳大利亞人提供一個《權(quán)利法案》(Bill of Rights)或條約作為謝罪的象征和實質(zhì),這能夠成為和解的基礎。由于條約在澳大利亞政治和法律中具有豐富的含義,所以,澳大利亞政府始終拒絕進行嚴肅的談判,而土著在爭取自身權(quán)益的斗爭中則不斷強化締約要求,從而使締結(jié)條約成為澳大利亞種族和解進程中最敏感的話題之一。
種族和解不是一句空洞的政治口號,它要直面種族關系中一直存在、解決不好但又無法回避的各種問題。像本文所探討的這些問題要么具有非常復雜的歷史背景,要么交集各種利益關系,要么對現(xiàn)存的各種制度安排可能構(gòu)成現(xiàn)實威脅,等等。而且,更為緊要的是,這些問題之間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有的是前因,有的是后果,有些是互為因果。這就使得任何一個問題的解決,將難以避免與其他問題糾纏在一起,從而增添了問題的解決難度,澳大利亞種族和解的復雜性由此可見一斑。
注釋
Chris Cunneen,Conflict,Politics and Crime-Aboriginal Communities and the Police,Sydney:Allen & Unwin, 2001, pp.210-211;Stephanie Peatling, "Leaders hope commitment to fix disadvantage will follow fast",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February 14, 2008.
Peggy Brook(ed.), Words and Silences-Aboriginal Women,Politics and Land, Sydney: Allen & Unwin, 2001, pp.1-2.
David Horton(ed.), Encyclopaedia of Aboriginal Australia, Canberra: Aboriginal Studies Press, 1994, p.657.
Frank Brennan, Sharing the Country:The Case for Agreement between Black and White Australians, Ringwood: Penguin Books, 1991, p.72.
1984年,來自墨累島(Murry Island)的埃迪·馬寶(Eddy Mabo)和其他四位托雷斯海峽島民要求對其世代棲息的島嶼擁有的傳統(tǒng)所有權(quán)給予法律上的承認。
Robert Tickner,Taking a Stand-Land Rights to Reconciliation, Sydney:Allen & Unwin, 2001, pp.86-87.
Robert Tickner, Taking a Stand:Land Rights to Reconciliation, p.90; Patrick Dodson, "Reconciliation and the high court's decision on native title", Aboriginal Law Bulletin, Vol.3, No.61, 1993, p.7.
[澳]保羅·基廷:《牽手亞太——我的總理生涯》,郎平、錢清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第249~250頁。
Damien Short, Reconciliation and Colonial Power:Indigenous Rights in Australia, England: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8, pp.47-48.
Damien Short, Reconciliation and Colonial Power:Indigenous Rights in Australia, pp.85-86.
"Would a treaty help aboriginal self-determination?" http://www.creativespirits.info/aboriginalculture/selfdetermination/would-a-treaty-help-aboriginal-self-determination#axzz3lCVCio06Us. 2015-09-09.
Aboriginal Coordinating Council, Submission to the Royal Commission into Aboriginal Deaths in Custody, Cairns:Aboriginal Coordinating Council, 1990, p.44.
Scott Bennett, White Politics and Black Australians, Sydney: Allen & Unwin, 1999, p.61.
A.Heatley, Almost Australians:The Politics of Northern Territory Self-Government, Canberra: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990, p.63.
F.Brennan, "ATSIC:seeking a national mouthpiece for local voices", Aboriginal Law Bulletin, Vol.2, No.3, 1990, pp.4-5.
Robert Tickner, Taking a Stand:Land Rights to Reconciliation, p.51.
Human Rights and Equal Opportunity Commission, "Bringing them Home-The Report", http://www.gwb.com.au/gwb/news/sorry/stolen60.html.2015-10-15.
Bain Attwood and Andrew Markus, The Struggle for Aboriginal Rights-A Documentary History, Sydney:Allen &Unwin, 1999, p.326.
Damien Short, Reconciliation and Colonial Power:Indigenous Rights in Australia, p.54.
Bain Attwood and Andrew Markus, The Struggle for Aboriginal Rights-A Documentary History, pp.323-325.
這支原住民有8個氏族組成,占地8200平方公里。
Robert J.Miller, et als, Discovering Indigenous Lands-The Doctrine of Discovery in the English Coloni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p.187.
Nicolas Peterson and Will Sanders(eds.), Citizenship and Indigenous Australians-Changing Conceptions and Possibiliti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p.120.
汪詩明、王艷芬:《1920-1960年代澳大利亞土著爭取公民權(quán)的運動》,《史學月刊》,2013年第10期,第86~95頁。
Australian Reconciliation Convention, The Path to Reconciliation:Renewal of the Nation, Canberra: 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 1997, p.3; p.15.
Natasha Robinson, "PM tackles 'unfinished business' of referendum", The Australian, July 24, 2008.
Sam Ikin, "Constitutional recognition of aboriginal people 'compatible' with treaty negotiations', http://www.abc.net.au/news/2015-01-22/constitutional-recognition-of-aboriginal-people-tasmania/6034396.2016-02-13.
Department of Social Service, Australian Government, Apology to Australia's Indigenous Peoples, http://ass.gov.au/our-responsibilities/indigenous-australians/apology-to-australias-indigenous-peoples.2014-04-12.
Australian Government, "Aboriginal and Torres Strait Islander Peoples Recognition Act 2013", No.18, Canberra, 2013.
Natasha Robinson, "PM tackles 'unfinished business' of referendum", The Australian, July 24, 2008.
"Constitutional recognition of Aboriginal people", http://www.creativespirits.info/aboriginalculture/politics/constitutional-recognition-of-aboriginal-people#axzz3mzyChlbC.2015-09-28.
Tim Rowse, Obliged to be Difficult: Nugget Coombs' Legacy in Indigenous Affai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174.
H.C.庫姆斯被認為是20世紀澳大利亞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他在澳大利亞經(jīng)濟和社會政策方面一直擔當主要角色,包括1943~1948年任澳大利亞戰(zhàn)后重建局局長,1949~1968年任聯(lián)邦銀行行長。在任“土著事務委員會”主管期間,他還兼任“澳大利亞藝術(shù)委員會”(Australian Council of the Arts)主席以及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校長。
Judith Wright,We Call for a Treaty, Sydney: Collins/Fontana, 1985, pp.116-117.
H.C.Coombs, "Government Should Negotiate a Treaty as Quarantee of the Rights and Security of Aborigines", The Catholic Leader, July 13 1980,p.3.quoted in Dominic O'Sullivan, Faith,Politics and Reconciliation-Catholicism and the Politics of Indigeneity, New Zealand:Huia Publishers, 2005, p.95.
Bob Hawke,The Hawke Memoirs, Melbourne: William Heinemann Australia, 1994, p.435.
Geoff Clark,"Not much progress", in M.Grattan(ed.), Essays on Australian Reconciliation, Melbourne:Bookman Press, 2000, p.233.
"Would a treaty help aboriginal self-determination?" http://www.creativespirits.info/aboriginalculture/selfdetermination/would-a-treaty-help-aboriginal-self-determination#axzz3lCVCio06Us.2015-09-09.
Richard Broome, Aboriginal Australians-Black Response to White Dominance 1788-1980, Sydney: Allen & Unwin, 1982, p.201.?責 編/樊保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