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玲
摘 要: 新課程理念倡導教師轉變角色,變課堂教學的主導者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變教材使用的執(zhí)行者為教學資源的研發(fā)者,變課堂評價的權威者為服務于學生的志愿者,從而使數學課堂成為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場所,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打造出真正以生為本的“生本課堂”。
關鍵詞: 小學數學 教師角色 生本課堂
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tǒng)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這種理念指導下,需要教師轉變角色,變課堂教學的主導者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變教材使用的執(zhí)行者為教學資源的研發(fā)者,變課堂評價的權威者為服務于學生的志愿者,從而使數學課堂成為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場所,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打造真正以生為本的“生本課堂”。
一、“主導者”——“合作者”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宰,決定了教學內容和學習方式,學生只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新課程倡導“以生為本”,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這就要求教師大膽放手,給學生留出足夠時間與空間經歷知識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從而在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中發(fā)現知識、理解和掌握知識,并感悟其中蘊涵的思想方法,積累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這樣教師就由教學的“主導者”變成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從而使課堂教學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如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下冊《觀察物體》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圖片,以此幫助學生認識從不同方向看可能產生不同效果。在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中,則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借助正方體木塊通過拼擺來感受從正面、左面和上面看的不同結果。教學時教師可以設計兩個環(huán)節(jié),首先讓學生在小組內將正方體任意拼擺,畫出從不同方向看的平面圖形;其次是教師給出從不同方向看的平面圖形,讓學生通過拼擺正方體得到立體圖形。通過以上兩個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從而激發(fā)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活動過程中有的小組內部會產生分歧,這時教師需要進行及時的指導與合作,讓學生明確方法與思路,從而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二、“執(zhí)行者”——“研發(fā)者”
長期以來,教師課堂教學只是按照教材結構和內容組織和實施,照本宣科,忽視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經驗。新課程倡導教師對教材的二次開發(fā),引入學生感興趣的情境,開發(fā)信息技術資源,讓教學充分挖掘教材資源的同時,生成更多資源,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挖掘學生的思維潛能。注重對教材的研究并結合學生實際進行改編,體現“以生為本”的思想,讓學生參與教學內容研發(fā),更好地調動學生探究積極性,使“生本課堂”深入人心。
如學習四年級下冊《倍數和因數》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情況對教材進行適當調整,以此幫助學生認識偶數與奇數、質數與合數,并將它們正確區(qū)分開。如學習偶數與奇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出示“百數表”,讓學生用紅筆圈出偶數,用綠筆圈出奇數,這時學生可以看出偶數和奇數交替出現,一個自然數不是偶數就是奇數,簡言之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單雙數。學習質數與合數時,還是用到“百數表”,讓學生用藍筆圈出質數,黃筆圈出合數,這時學生發(fā)現只有“1”既不是質數又不是合數。接著教師將兩張“百數表”利用多媒體合并在一起,讓學生觀察并說出自己的發(fā)現,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得出結果:“1”是奇數,但既不是質數又不是合數;2是唯一的既是偶數又是質數的數等。通過師生共同對教材的開發(fā),將偶數與奇數、質數與合數合并到一起進行比較學習,使學生對于它們的區(qū)別認識更清楚,避免出現概念混淆的現象。
三、“權威者”——“志愿者”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要由課堂教學中說一不二的權威者變成為學生學習服務的志愿者,這就要求教師為學生營造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的個性得到最大化發(fā)揮,從而讓學生收獲成功的同時建立起學習的自信。在課堂教學時,教師要用贊賞的眼光看學生,善于發(fā)現學生的閃光點,從而激勵學生更好地學習。教師的服務意識讓師生關系更加融洽,讓不同學生都得到更大發(fā)展。
如學習六年級下冊《比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等方式認識圖形的放大或縮小,并對學生的正確發(fā)現進行表揚。如有的學生發(fā)現數學意義上的放大與現實中所說的“放大”并不相同,數學意義上的放大指的是對應邊的比值都相等,而現實中往往只是擴大一邊或對應邊的比值不相等也被當成“放大”。教師表揚了他的發(fā)現,并用一邊的拉伸驗證了學生的說法。還有的學生以長方形為例,放大之后圖形的面積與原圖形面積的比是對應邊比的平方。這一發(fā)現可了不得,教師讓全班同學將最熱烈的掌聲送給他,因為這已經探究出八、九年級才學到的知識,可見學生的潛力是巨大的,只要為學生的學習搞好服務,則一切皆有可能。
總之,“生本課堂”是一種理念,是一種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尊重學生成長的教學方式。構建“生本課堂”的關鍵在于轉變教師的角色,讓課堂在教師放手中展現出生機與活力,讓學生的潛能得到進一步激活,使學生更快樂地融入學習活動。轉變教師角色,將課堂由原來的“講堂”變成“學堂”,讓學生由原來的“學會”變成“會學”,從而真正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謝藝泉.教師參與課程發(fā)展:權與責[J].比較教育研究,2003(02).
[2]葉瀾.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新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
[3]吳剛平.教學改革的課程論意義[J].教育研究,20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