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洋
摘 要:白瓷是釉料中沒有或只有極少量的呈色劑,生坯掛釉,入窯經(jīng)過高溫火焰燒成的素白瓷器。一般是指瓷胎為白色,表面為透明釉的瓷器。中國的瓷器制作歷史悠久而且種類很多,除了有高貴典雅的青花和色彩艷麗的彩瓷外,素雅的白瓷也是人們喜愛的一個品種,雖然看上去樸實無華,但白瓷展現(xiàn)給人們的是更自然的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燒制白瓷的國家,白瓷是我國窯工的一項重大發(fā)明,它的出現(xiàn)被譽為我國陶瓷工藝發(fā)展史上的第四大里程碑,本文主要介紹了我國北方白瓷的代表,即定窯、邢窯和鞏窯及其他們的特征。
關鍵詞:北方白瓷;發(fā)展;藝術特征
中圖分類號:K8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0-0021-01
一、北方白瓷的代表
(一)邢窯白瓷
邢窯窯址位于今河北邢臺市內丘縣和臨城縣祁村一帶,是我國白瓷生產(chǎn)的發(fā)源地,是我國最早燒制白瓷的窯場。邢窯白瓷的發(fā)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發(fā)展前期——北齊至隋代。在這個時候白瓷胎質色白、釉色乳濁淡青、釉薄處呈白色、北朝白瓷泛青或閃黃,是還不成熟的白瓷。到了隋代白瓷精細、胎質潔白、胎薄、釉色純正瑩潤。這時候的器型主要有盤子、碗、瓶、、和罐子等生活用器;(2)成熟時期——唐代。唐代的白瓷樸素大方,極少裝飾,造型上以器物的實用性為基礎,線條簡潔流利,流露出質樸自然的美。這時候邢窯器形中也出現(xiàn)了雕塑、、印花、刻花、壓邊、起棱、花口等裝飾手法;(3)走向衰落——五代以后。邢窯因為受戰(zhàn)亂影響以及優(yōu)質的原料缺乏所帶來的影響和制瓷技術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逐漸走向衰落。而且,在宋代時期邢窯北部的定窯和南部的磁州窯依靠它們當?shù)刎S厚的資源迅速的發(fā)展起來,這也使得邢窯慢慢的衰落了。
(二)定窯白瓷
定窯是繼邢窯之后的著名白瓷窯場,因在定州境內今河北曲陽,所以命名為“定窯”。定窯始于唐朝晚期,終燒于元朝。唐、五代時期定窯燒制的白瓷受到了邢窯的影響。在外觀上和邢窯非常相像胎骨斷面較細,胎色潔白,另有一類胎骨比較厚實,斷面比較粗,但燒結較好。到了宋代,定窯已經(jīng)形成了獨特的工藝制作技術,燒制出的白瓷獨具風格,成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定窯除燒白釉瓷器外,還燒黑釉、醬釉和綠釉等品種,古文獻中稱之為“黑定”、“紫定”和“綠定”。定窯之所以在中國陶瓷發(fā)展的第四個里程碑中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還緣于它首創(chuàng)的芒口覆燒工藝以及高超的刻花、劃花和印花藝術,它們深深地影響了國內外許多窯場的生產(chǎn)。
(三)鞏窯白瓷
鞏窯,也可稱為鞏縣窯,位于今河南省鞏義市境內,是我國著名的古代瓷窯。河南鞏縣窯在隋唐時期燒制的白瓷應是我國最早出現(xiàn)的精細白瓷之一。鞏窯起源于北朝時期,鼎盛于唐代,到了宋、金時期逐漸衰落了。鞏窯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黃、藍等單色釉和唐三彩、絞胎瓷。鞏窯燒制白瓷的時間相對較短但在盛唐時期也是貢白瓷的官窯作坊之一鞏窯產(chǎn)品的外銷推動了世界陶瓷工藝的發(fā)展,對當時的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二、白瓷的藝術特征
1.邢窯白瓷的藝術特征。邢窯白瓷有“天下無貴賤而通之”的美譽,唐代邢窯生產(chǎn)的白瓷,不但釉色潔白如雪,造型規(guī)范如月,器壁輕薄如云,扣之音脆而妙于方響。 邢窯器物造型樸素大方,線條飽滿酣暢,制作規(guī)整精細,釉色銀白恬靜,給人以既雍容飽滿而又凝重大方的美感。尤為難得的是其細白瓷的釉面光滑,色澤雪白瑩潤,陸羽《茶經(jīng)》中所贊“邢瓷類銀”,“邢瓷類雪”,便是指其釉色而言。
2.定窯白瓷的藝術特征。唐代的定窯白瓷具有與邢窯白瓷相似的特征,胎骨斷面較細,胎色潔白,另有一類胎骨比較厚實,斷面比較粗,但燒結較好。器形有碗、盤、盆、三足爐和玩具等。造型與五代時期的作品相比,器沿均具有厚唇,豐肩,平底,底加圓餅狀實足,有的為玉璧底。到了北宋時期定窯白瓷中出現(xiàn)了淚痕。定窯器物,尤其是碗類器物,大都有些變形,若是完整器,將器物倒扣于桌面,便很容易發(fā)現(xiàn)這一特點。
3.鞏窯白瓷的藝術特征。鞏窯白瓷胎色灰白,釉色白膩,質量較好。 器形有碗、盤、壺、瓶、罐、枕等,以盤碗為最多。白瓷碗的特點是侈口,有的口緣作四花瓣形,碗里壁沿花瓣口凸起四條直棱,地足有淺圈足、圓餅狀實足和玉璧形足數(shù)種造型。盤類以直口、平底淺盤多見,裝飾與碗相同。 黑瓷態(tài)體較厚重,碗以平底大碗為多,里施白釉,外施黑釉。
三、結語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xiāng),是陶瓷文化的發(fā)源地,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國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國就是陶瓷的故鄉(xiāng)。瓷器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發(fā)明,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勤勞智慧的中國先民們點土成金,寫下光輝燦爛的篇章,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作為新時代的有志青年,我們應發(fā)揚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傳播與發(fā)展中國的陶瓷文化,使中國的陶瓷文化源遠流長,經(jīng)久不息,讓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的陶瓷文化。
參考文獻:
[1]劉瑋林.現(xiàn)代陶瓷藝術的價值內涵[J].中國陶瓷,1994(03) .
[2]馮林,孫曉蘭.論當代審美需求下的陶瓷藝術[J].陶瓷科學與藝術,2004(03).
[3]舒惠學.關于陶瓷藝術及市場的思考[J].景德鎮(zhèn)陶瓷,19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