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澤亮
【摘 要】鄉(xiāng)村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對于廣大城鎮(zhèn)中學生來講,他們仍屬于心理上的弱勢群體,存在較多的不良心理問題。本文剖析了鄉(xiāng)村中學生這一群體存在的不良心理問題——考試焦慮的原因,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預防和調整措施。旨在呼吁廣大同仁重視對這一弱勢群體的研究,并為廣大教育工作者對這一群體的認識提供一點幫助和啟示。
【關鍵詞】鄉(xiāng)村中學生;考試焦慮;分析與調整
一、鄉(xiāng)村中學生產生考試焦慮的原因
1.不能正確對待考試,擔心考試不及格。
這類學生主要是基礎比較差,學習比較吃力,對大學生中的學習方法不適應,把考試看得過于嚴重,如果考不好,降級怎么辦?畢業(yè)分配怎么辦?思想產生壓力。壓力超過心理負荷而造成過度緊張。
2.疑慮考試失敗。
大學生為繼承并繼續(xù)高中時代的學習方式,為了保持自己原有的優(yōu)勢,在來自各方的眾多“尖子生”中去競爭,去比賽,結果負于強手,在心理上出現了自責、自卑和難以服氣的精神壓力。于是背著沉重而又緊張的思想包袱,每當考試時就會自然產生種種想法,諸如擔心再次失敗的焦慮情緒等。
3.外部壓力大。
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競爭十分激烈。在考試成績上,父母或朋友對學生的過高要求,評優(yōu)和獎學金的標準以成績?yōu)橹鳎际窃斐尚睦韷毫Φ闹饕?。有的學生怕考試出錯,把考場紀律也視為一種精神上的“壓力”??荚嚂r,明明自己在思考著問題,卻不知不覺地擔心自己是否違紀了,造成心理障礙。
4.大腦休息不足。
有些學生,為了考試拼命復習功課,以致睡眠不足。如果再不注意營養(yǎng)和睡眠,心身需要的能量得不到及時的補充和緩沖,也同樣會陷入焦慮之中。
二、預防和調整考試焦慮的措施
1.推廣“愉快教育”。
學校要轉變教育思想,努力創(chuàng)造和諧適度的教育環(huán)境和學習氣氛。把學生從題海戰(zhàn)術中解放出來,推廣“愉快教育”,寓教于樂,積極抵制社會上不利于人才成長的輿論風氣,轉變上大學才是唯一出路的片面認識,減輕社會對學校的壓力,這是預防和降低考試焦慮的根本途徑。
2.積極溝通,排遣心理郁結。
師生關系中情感依戀的缺失,使相當一部分學生因學習上的不適應而產生各種負面情緒,而由此形成的消極自我概念又將進一步影響和限制學生的發(fā)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學生保持親密接觸,積極溝通,讓學生信賴老師,愿意把他們的真實感受和想法告訴老師,進而讓他們的心理癥結得以排遣;并且,親其師信其道,只有拉近和學生的距離,才能為下一步工作作好鋪墊。尤其是那些自我封閉的同學,更需要老師耐心的交流,才能走進他們的內心。
3.端正對考試的認識,對考試成績不能抱過高的期望,緩解壓力。
考試只是檢驗所學知識的一種手段,對考試結果要正確對待。一般情況下,考試反映了平時學習的狀況,是認識自己學習優(yōu)劣的好時機。因此,要認真對待,盡力發(fā)揮自己的水平。同時,又不要把考試的分數看得過重,因為它不是衡量學習質量的唯一標準。所以,就是考試失敗了,也不要灰心喪氣,要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和經驗。
4.培養(yǎng)科學的學習方法,考前既要做好充分準備,又要有充足的休息。
應試技能差,準備不充分,考試焦慮水平就高。因此,中學生在考試前要做好心理上、知識上、物品上的充分準備,同時提高應試技能,學會處理考場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這些都有助于克服考試焦慮帶來的消極后果。同時生活節(jié)律的重新調整,做些喜愛的運動,使自己的身心放松,進入一種“假消極狀態(tài)”。心理學家認為這種“假消極狀態(tài)”最有利于激發(fā)人的心理潛能,有利于發(fā)揮自己的水平。
5.學會自我調節(jié)和放松訓練。
對有考試焦慮的學生,一定要讓他們知道什么是考試焦慮,學會辯認一些線索。如:一旦出現心跳過速、手足冰涼、注意力無法集中等,便要進行自我談話。比如對自己說“這次考不好,下次還有機會”、“相信自己的能力”、“只要正常發(fā)揮就沒有問題”等等,這對調節(jié)考試的不良心態(tài)很有幫助。另外,還可以學會一些放松的方法,如:自我暗示法,深呼吸排除雜念,心中默念“我沒有什么問題”、“我已經平靜了”,反復幾遍即可幫助保持平靜;耳殼按摩法,用雙手預熱,對掌摩擦發(fā)熱,先后按摩耳殼腹背2分鐘,使耳朵發(fā)熱,從而達到緩解緊張的目的;雙手鉤拉法,雙手彎成鉤狀互拉,拉緊放松,再拉緊再放松,如此反復幾次,情緒就會逐漸放松。有的考生還可能遇到考試時記憶突然堵塞,腦中一片空白,此時應保持冷靜,采取上述放松方法后,可通過情景聯(lián)想,發(fā)掘相關材料線索,也可暫時放下,先做下面的題目,說不定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三、總結
考試只能改革不能放棄,因為它是教育評價的重要手段。在教育資源依然匱乏的今天,這更是不可回避的現實。但是家長、老師和學校機構要明白分數不是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要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全面系統(tǒng)地進行心理訓練,他們就會更好地處理學習和應試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潛能。學生不但能夠取得好成績,而且也會在這一過程中全面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這樣,應試教育和全面素質教育就能較好地統(tǒng)一起來。
【參考文獻】
[1]邊濤,吳玉紅主編.《心理健康》、《學習心理測評》[M].(中國物質出版社)
[2]顧春編著.《中學生心理健康99問》[M].(華語教學出版社)
[3]戴爾·卡那耐基編著.(美國)《人性的弱點》[M].(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4]張秀紅,晨曦編著.《開啟孩子的心靈之鎖》[M].(中國商業(y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