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安琪
【摘要】改革再起航,我們又一次燃燒著激情,憧憬著夢想,但還應保有清醒的理性和高度的警覺。面對全社會對過去改革的反思和爭論,重新審視“為什么還要改革”并非“多余”的話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個自信”唯有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經濟體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具有基礎性和決定性意義,必須毫不動搖。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與基礎性工程在于破解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能否統(tǒng)一這個最大難題,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能否統(tǒng)一取決于在對社會主義進行重新認識的基礎上,通過對傳統(tǒng)社會主義體制的根本性改造,建立起一種新的、適應市場經濟發(fā)展需要的社會主義體制模式,在此意義上來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就是堅持市場取向的改革目標。
【關鍵詞】經濟體制改革 實質問題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改革的著力點
一、改革的背景和前提條件
今天,我們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三個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可以比較充分地回答“我們?yōu)槭裁锤母铩边@個最初的簡單問題了,但要使“三個自信”堅定不移,并轉化為現實的理性、扎根于國人的思維和行動中,尚需一個艱難的探索過程。因此,為了全面深化改革,我們仍有必要在新的基礎上回答“我們?yōu)槭裁锤母铩钡膯栴},以高度理性認識“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條”,這是當年發(fā)動改革時改革總設計師的真知灼見,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改革開放最主要的成果是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yè)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實踐發(fā)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這是今天中國執(zhí)政者對新形勢下“為什么還要改革”問題的遠見卓識和膽略智慧。
當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處于不進則退的十字路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許多理論與實踐難題尚未真正破題,改革的時間約束也日益趨緊,必須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和壯士斷腕、破釜沉舟的勇氣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在重大難題面前不退縮,推動經濟體制改革實現新突破。
二、如何定位新階段的經濟體制改革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要充分發(fā)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筆者以為,經濟體制改革在我國全面深化改革中具有基礎性和決定性意義。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的概括符合改革的理論邏輯,順應改革實踐的發(fā)展,是當前和今后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確抉擇。首先,經濟發(fā)展是破解我國一切發(fā)展難題的關鍵。其次,發(fā)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是全面深化改革總體思路的核心所在。再次,以經濟體制改革為核心是符合改革規(guī)律和我國現實的基本改革路徑選擇。第四,當前制約我國發(fā)展穩(wěn)定的體制機制障礙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
三、牢牢把握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著力點
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是要找準著力點和突破口。從當前我國經濟體制格局看,重點需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要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筆者以為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仍然是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關鍵和主攻方向,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具有根本性意義。其次,要正確處理經濟體制改革與其他體制改革的關系,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全面協(xié)調推進各方面改革。再次,要著力構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動力與約束機制。經濟體制改革由易而難、由外圍向核心推進,利益沖突、利益摩擦在不斷增加,改革的難度也越來越大,改革中組織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趨于復雜化,客觀需要以必要的制度和法律來保障改革,通過建立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的良好環(huán)境,形成有利于深化改革、保護改革、促進改革、減少改革風險、提高改革效率的運行調控和安全保障機制。
四、建立符合市場要求的科學化經濟體制機制
一要建立經濟體制改革的運行監(jiān)測與調控機制。要按照“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和“共識導向”的原則,即以解決改革時間表上制約發(fā)展最突出的問題、老百姓最期盼的領域、社會各界最容易達成共識的環(huán)節(jié)為導向,確定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促進和帶動其他領域改革;從正在推進的、即將啟動的、近期要突破的、長期要努力的等四個層面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路徑、方法和步驟,力求改革效益的綜合化和最大化;率先啟動那些具有明顯效益且有利于穩(wěn)增長、惠民生、控風險的領域推進改革。
二要建立健全有利于深化改革的利益協(xié)調與補償機制改革涉及重大利益關系調整,包括中央與省上、省上與市縣鄉(xiāng)、集體與企業(yè)、企業(yè)與個人,以及城鄉(xiāng)之間、城市居民與農民之間、干部與群眾之間等。改革要充分尊重群眾的意愿,充分保障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經濟利益,把爭取和維護群眾利益作為部署經濟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來全盤考慮,使改革成果切實為廣大民眾所共享;要照顧和體現弱勢群體和弱勢地區(qū)利益,對改革過程中的利益受損者或者利益弱化者加以補償,強化和保障社會公平,維護市場主體的自由競爭與公平競爭權,防止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現象發(fā)生,形成扶貧、扶弱的社會救濟與社會援助制度;為了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順暢進行,建議在加快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和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同時,構建全面深化改革的利益補償機制,確定補償的方式、范圍、重點和數額。
三要建立有利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容錯機制。經濟體制改革步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后對現實利益格局的調整前所未有,風險大、矛盾多、見效慢將成為常態(tài),許多關鍵領域的改革仍需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局部的試錯不可避免。為此,要以防止和克服“改革疲倦癥”和“改革虛幻癥”為抓手,增強改革動力,稀釋和化解改革阻力,爭取改革新空間。要建立有利于改革的輿論和法律機制,在輿論環(huán)境上理解支持和寬容改革,依法維護改革者的正常權益和保障改革措施不受干擾地加以實施,依法保障改革創(chuàng)新,探索建立容錯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