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剛
摘 要: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由于小學生的語文基礎薄弱,語言組織能力缺欠等,使得不少學生在面臨作文時,存在著嚴重的無話可寫,流水賬,甚至直接拼湊等問題。為了提升小學生的作文能力,為了提升小學生的作文水平,在小學作文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轉(zhuǎn)變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不斷增加小學生開放性閱讀的教學比重,引導小學生養(yǎng)成積極觀察,隨時記筆記等良好的習慣,為小學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存在問題;解決措施
一、小學作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小學作文教學中凸顯的問題,既有教師方面的原因,同時也包括學生自身的原因。作文是小學生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是小學生語言運用能力、語句組織能力的直接體現(xiàn)。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由于教師采用單一性的教學方式,限制和影響了學生思維的發(fā)散和擴展,使得學生的作文能力難以得到提升。而學生缺乏語文語感,語言積累少,缺乏生活體驗和觀察事物的能力等,也使得小學生作文水平較低。
1.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影響了學生思維的發(fā)散
在小學作文教學過程中,由于作文本身一種思維方式的體現(xiàn)和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因此,教師更應該采取多元化的豐富的教學方式。但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仍采用傳統(tǒng)的單一性的教學方式,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作文水平的提升。一方面,教師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未能夠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體驗來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工作,使得學生缺乏對作文教學的興趣,使得學生難以深入地跟隨教師的引導進行作文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師在作文教學中,過于注重作文結(jié)構(gòu)或者技巧的教學,忽略了學生作文思維和觀察思維的引導,這也使得學生的思維受到了限制和制約。此外,在作文教學中,教師的指導過于細膩,忽略了學生的能動作用,從而使得學生的寫作趨向雷同,干癟、乏味、缺乏創(chuàng)新,不注意引導學生體驗生活,致使學生的作文中假話連篇,假故事、假感情頻頻出現(xiàn)。
2.自我積累少缺乏觀察能力和感悟能力
在小學作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和提升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不斷激發(fā)和提升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性,全面引導學生積極觀察生活,積極增加生活體驗,注重將生活體驗通過日記的方式體現(xiàn)出來,只有這樣才能快速且全面地提升小學生的作文能力。但在當前小學作文的教學過程中,一方面,小學生缺乏對作文的重視程度,在平時語文學習中,對作文素材的積累比較少,缺乏持之有效的閱讀和積累,這使得不少小學生在面臨作文題目時,往往存在著比較嚴重的無話可說的窘境。另一方面,小學生的觀察能力及觀察習慣等沒有得到很好的提升和利用。小學生疏于自我管理,在平時的課外活動及校園活動中,缺乏觀察思維,這使得他們的觀察并不具體。在進行作文寫作時,很容易出現(xiàn)比較嚴重的重復、干癟、抽象等問題。
二、優(yōu)化小學作文教學的主要措施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小學生的作文能力不僅直接印證著小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語句組織水平,同時也關系著小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水平。針對當前小學生作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為提升和扭轉(zhuǎn)小學作文的窘迫局面,教師應該注重采取以下措施,不斷提升和優(yōu)化小學生的作文水平和能力。
1.緊密貼合學生實際生活,增加學生寫作的興趣和樂趣
在小學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引導和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小學生的紀律組織能力不足,小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較低,在小學作文的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僅僅注重寫作技巧的教授,那么很難激發(fā)學生對作文教學的興趣,自然難以激發(fā)他們主動地進行寫作。因此,在小學作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緊密貼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增加趣味性的作文素材,通過引導和激發(fā)學生積極寫作,積極表達自我感情,積極表達和闡述身邊的真人真事,來提升和激發(fā)學生對作文課程的興趣和參與性。一方面,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實踐,在活潑輕松的氣氛中進行作文技巧的傳授,同時教師還應該與學生融為一體,引導學生如何寫作文,寫什么樣的作文。另一方面,教師在設置作文題目和范圍的時候,應該盡量減少空洞題目的運用,而是應該將作文題材圈定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如“今天我當家”、“我?guī)蛬寢屪鲋等铡钡鹊取4送?,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地將感悟、觀察心得等通過記日記的方式體現(xiàn)出來,同時教師要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將書寫工整、寫作思想集中等作為表揚的重點,通過宣讀學生的作文,來提升學生的成就感,使得學生樂于表現(xiàn)自己,樂于通過作文來表達真情實感。
2.積極引導學生課外實踐,不斷提升和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在小學作文的教學過程中,科學準確的觀察是基礎,更是學生作文能力的直觀體現(xiàn)。如果小學生的觀察能力不足,就容易造成干澀、單調(diào)、乏味的“流水賬”作文。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擴展小學作文的課堂組織方式,適當?shù)貙⑿W作文延伸至課堂外,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觀察能力。一方面,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積極走到戶外、校園外來增加切身感受。在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設定一定的命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來參與社會實踐。如參觀博物館,教師可以提前規(guī)定題目,如“描寫博物館一角”。在觀察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從整體、局部、遠景近景等多個角度來觀察,并做好筆記素材。另一方面,教師還應該積極地將學生身邊的物體等帶入作文課堂,通過集體觀察,自由討論,自主發(fā)言等來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如在靜物的作文描寫中,教師可以將學生的書包作為寫作素材,引導學生積極觀察,并自由討論。教師在學生表達的過程中,給予一定的糾偏。實踐證明,這種作文教學方式,能夠有效直觀地提升學生對作文的興趣,同時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此外,在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中,教師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尊重學生的差異化思維,不斷激發(fā)和提升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3.有效進行課外閱讀,培養(yǎng)良好的作文預感
在小學作文教學過程中,小學生經(jīng)常會面臨著無話可說的窘境,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小學生的語文素材積累不夠,課外閱讀水平和質(zhì)量較低。為提升小學生的作文能力,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注重課外閱讀的積累和訓練,都應該注重課外素材的積累和擴展。作為教師,應該給予學生一定的課外閱讀指導,引導學生科學全面進行課外閱讀,利用好學校的圖書館、利用好公共圖書館,不斷增加作文寫作素材。作為學生,應該根據(jù)自身的作文能力和素材積累程度,積極利用好業(yè)余時間,積極主動地投身到課外閱讀中。閱讀時事新聞、報刊雜志,同時誦讀古詩詞、中華經(jīng)典名錄、現(xiàn)代優(yōu)秀詩文等。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做好筆記和摘抄,要時刻朗讀,從而形成良好的語感。
三、結(jié)語
在小學作文教學過程中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問題,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學生的語感缺乏,語言組織能力不足等,這些都嚴重影響著小學作文水平和質(zhì)量。為了提升小學作文的整體水平和質(zhì)量,教師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不斷激發(fā)和引導學生進行扎實的課外閱讀,綜合提升小學作文的整體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陳劍南,小學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甘肅教育,2011年第10期.
[2]歐陽海燕,小學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課程(中),201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