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模因論的核心術語“模因(meme)”,以達爾文進化論為基準,賦予文化進化規(guī)律新的解釋。一項模因論在英語專業(yè)語音教學中的價值實驗得出結論:在條件等同前提下,以模因論為指導,通過模仿與背誦手段學習英語語音的學生比接受常規(guī)語音教學的學生更能豐富語音知識,且知識的記憶周期長、深刻,能夠在新的語境中靈活復制與傳播。由此證實,模因論確實可以有效促進學生英語語音的習得,并將教學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本文綜合分析“模因論”這一概念,發(fā)現(xiàn)目前中學英語語音教學存在問題,通過實驗設計證明模因論在語音教學中的價值,并為模因論在語音教學中的有效滲透提供若干參考建議。
關鍵詞 模因論;英語語音教學;模仿;背誦
近年來,模因論逐漸滲透語言教學領域,并引起了國內教育界與語言學家關注。孟琴根據(jù)農村小學的英語語音教學現(xiàn)狀,強調了“模因論”在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中的重要作用[1]。金小玲從模因論視域下看傳統(tǒng)英語教學模式,揭露語音版塊教學弊端,并為模因論與課堂教學的有效統(tǒng)一提出新思考[2]。劉夏芳表明,“后方法”理論在英語語音教學中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且這一理論從某種意義上與“模因論”近似[3]。這些優(yōu)秀的研究成果均為“模因論”在語言教學中的立足提供了重要支撐。然而,大多研究只是停留在“模因論”這一概念闡釋以及教學問題發(fā)現(xiàn)層面上,真正指導模因論滲透于語音教學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加強模因論的實際應用指導是當前研究的重點。
一、模因論概念
1.模因論概念
模因論是新達爾文進化論的一種延伸,將模因功能定義為傳播文化,可得出其三大特點:長久性、多產性和保真性。模因傳播需要經(jīng)過四個階段:同化階段、記憶階段、表達階段和傳輸階段。四個階段循環(huán)反復,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路徑[4]。模因與基因近似,是存儲文化信息的基本單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個體文化特性,以復制、傳播為主要生存手段。模因典型性是將個體的語言、認識、思想、價值、習慣、風俗等進行模仿、復制,并將其向另外一個人傳達。在傳播過程中,要保證傳播對象或內容的穩(wěn)定性和準確性。然而,受個體差異的影響,模因的復制及傳播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一些變異,這些變異直接影響到傳達內容的質量。在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作用下,好的變異將會得到維護和保全,以便對外界環(huán)境有更好的適應能力。反之,一些不好的變異將會被防范與規(guī)避,這就跟達爾文提出的“物競天擇”理論相吻合。
2.中學英語語音教學現(xiàn)狀
中學英語語音教學受諸多因素影響,一直難以實現(xiàn)質的提升。一是語音課未得到足夠重視,課時安排少,一般為一個學期,學生的語音訓練沒有保障。二是教師教學理念偏差,重單音教學,輕朗讀能力培養(yǎng),學生難以培養(yǎng)語感,且交際能力很難提高。三是教學模式僵化?;镜慕虒W流程為:教師理論講解、教師示范、學生操練、教師糾錯以及課后作業(yè)等。這一教學流程枯燥、死板,直接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四是缺乏實踐操練。語音教學本身具有模仿性、應用性。實際上,目前很多教師講解完理論后,就錯誤地認為完成了一個單元教學,并未指導學生進行課后語音操練,致使學生學完就忘?;谶@些教學現(xiàn)狀,筆者認為促進模因論在語音教學中的有效滲透刻不容緩[5]。
二、實驗設計
選取某中學一年級兩個班的學生作為實驗對象,兩班學生英語水平基本相同,可以進行對比實驗。實驗考核共設定2次,以每次都參加考核學生為準,最終確定常規(guī)教學組學生30人,模因組32人。
1.材料準備
準備好三篇美國之音慢速英語短文(500詞左右)配MP3。
(1)“Words and Their Stories:Down to Earth”;
(2)“Words and Their Stories:Mouth Expressions”;
(3)“Words and Their Stories:Put Your Heart at Rest”。
這三篇文章主要針對英語初學者,非常適合聽寫與發(fā)音練習。
2.操練指導
常規(guī)教學組:教師給30名受試者分發(fā)前兩篇短文,告知他們60分鐘內完成記憶和朗讀,當日起到第三天、兩周后分別接受第一、二次朗讀測試。
模因組:教師在常規(guī)教學組的基礎上,刻意要求32名受試者進入旺旺英語網(wǎng)站下載兩篇短文音頻,通過模仿與背誦方法對這兩篇短文進行記憶。
3.測試模式
第一次測試受試者可隨機選擇兩篇短文中的一篇進行10分鐘的朗讀或背誦。第二次測試教師提供第三篇短文,要求學生準備10分鐘,并開始朗讀測試。教師按照學生的語音、語調、意群停頓等情況進行評分。10分制,發(fā)音錯誤、停頓錯誤、不停頓、語調錯誤等均扣0.2分,最后比較兩組學生的總得分。
4.測試結果分析
第一次測試:常規(guī)教學組學生平均測試成績?yōu)?.93分,模因組為8.71分。第二次測試:常規(guī)教學組學生平均測試成績?yōu)?.42分,模因組為8.07分。對比得知,模因組學生第一、第二次測試成績均明顯高于常規(guī)教學組學生成績(P<0.05)。
由此可見,教學要求和學習方法的不同,使得學生語音模因在同化、記憶、表達、傳播四個運行階段的復制與傳播效果也不同,語音習得水平存在較大差異。模因組學生通過模仿與背誦方法,語音的準確性大大提高,且習得知識記憶周期長,能夠較為靈活地應用于實際情景。這一結果可以證實:將背誦、模仿等模因論方法應用到語言教學中,可以促使同化與記憶比值的提高,輔以MP3、PPT、錄音機、影音課件、flash圖片、復印、網(wǎng)絡等教學工具,大大增加了語言模因載體數(shù)目和它們被表達的次數(shù),從而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三、模因論在英語語音教學中的有效滲透
1.合理選擇語言材料是語音模因習得基礎
根據(jù)模因傳播的同化、記憶、表達和傳輸四個階段,要成功習得語音知識,前提是要有足夠飽滿、自然、真實的語言材料作支撐,這些材料應該具有易接受、可理解等特點。因此,教師在取材的時候,應該盡可能選取模仿性強、語言規(guī)范地道、內容生動有趣,能強烈刺激學生興趣的優(yōu)質材料,難度應比現(xiàn)有閱讀稍低,確保學生能夠理解并接受、消化[6]。
2.構建良好模因傳播環(huán)境是語音模因習得基本要求
調查發(fā)現(xiàn),人的思維、觀念、價值取向以及認知程度等受環(huán)境因素影響較大。因此,要促進語音模因傳播,很有必要為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模因傳播環(huán)境,促使大量語音知識悄然無聲地滲透到學生生活中去[7]。語音教學因本身較為枯燥,難以激起學生學習欲望,因此,教師在傳播語音模因時,就需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積極營造出愉快、輕松、自由的教學環(huán)境,緩解學生緊張情緒,加快模因傳播速度。
3.網(wǎng)絡資源是語音模因習得重要來源
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為學生提供真實、豐富的語音知識。網(wǎng)絡上的可視影音資料就是一種較為優(yōu)質、可靠的教學資料,由于影視資料可以將某一具體語境中的角色的語言表達直觀、動態(tài)地表達出來,形象生動,給學生視聽器官帶去一定的刺激,更好地提高學生音韻意識或直覺,加強處理音際關系的能力[8]。此外,影視素材可反復回放同一動態(tài)語境,便于學生認真觀察,反復模仿。需要注意的是,課堂情景對話和實際的英語交際情景存在較大差異,教師在選擇網(wǎng)絡資源的時候,應該保證選擇材料語音表達的自然、清晰、標準,在超音段上的語調、語速變化較大,最大程度保證語音模因的保真度。
4.反復模仿是語音模因習得關鍵環(huán)節(jié)
模仿語音實際上就是注意、理解及記憶英語語音語調的過程。學習者在模仿環(huán)節(jié)中,音素發(fā)音與語音知識得到不斷的復制,久而久之,語音語調模因便轉化為他們原有認知信息的一部分。在操練和運用語言時,語音語調模因自動進入傳輸和表達階段。因此,教師在開展語音教學時,應該注重模仿在語音教學中的重要功用,模仿利于學生掌握及記憶音素發(fā)音、連讀、重音、弱讀、節(jié)奏連續(xù)音、意群停頓、失去爆破、同化音等技巧[9]。
5.背誦法是語音模因習得重要環(huán)節(jié)
模因論明確主張模仿與背誦。從根本上說,學生對語音知識的背誦過程就是模仿、復制與傳播語言模因的過程。教師應告知學生,在背誦一篇資料的時候,應該先細聽課文錄音,準確把握語音、語調、語法知識,再模仿跟讀課文,這就完成了同化階段;朗讀多次后,學生對單詞發(fā)音及語調節(jié)奏已經(jīng)比較熟練,學生在背誦過程中,對這些因素進行記憶,促使語音模因完成記憶階段。語音模因儲存于學生的記憶和認知系統(tǒng)中,在需要實際應用時,就可以較為靈活地調出來,最終完成語言傳輸和表達階段。
6.提供實踐平臺是語音模因習得的堅實后盾
學生接受有效語音輸入后,消化了其中的語音模因,經(jīng)過模因記憶與表達后,語音模因便轉化為自身語言能力或語音能力的一部分。如若學生只是停留在接觸大量真實、自然的語言這一環(huán)節(jié)上,缺乏模仿、朗讀的動力,語音模因記憶與表達便難以維持。對此,為了刺激學生實踐操練的積極性,教師應該適當開展相關競賽,組織語音語調大賽、英語朗讀比賽、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背誦達人、英文歌曲大賽、配音大賽等。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動力,還使學生在協(xié)作中提高自身合作能力和交際能力。學生在做競賽準備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使用網(wǎng)絡中的語音聊天室和語音軟件,在相關軟件技術的規(guī)范作用下,學生的語音發(fā)音更趨向標準。如,通過聊天室,學生可以跟大量的目標語本族語者交流接觸,并從交流中感受語音、語調變化與差異,久而久之,便培養(yǎng)起自然、良好的語感。除了利用網(wǎng)絡資源,教師也可通過實訓強化語音教學,教師可對真實語境進行模擬,鼓勵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有效應用于實訓交際環(huán)境,如商品推介會、商品交易會、展會等。學生通過真實言語互動,調用自身儲存的語音知識,提高對多樣語境中的語音、語調、重音、節(jié)奏等因素的敏感度,切實提高學生語音水平。
7.建立測試與評價體系是語音模因習得的重要保障
以模因論為基準,英語語音教學模式要進行不同階段、不同方位的全程測試及評價體系。根據(jù)模因四個階段,對學生語音水平分別進行階段性評價,也即是在同化階段之前,摸底測試學生語音水平;在同化與記憶階段時,進行錄音、教師評價、發(fā)現(xiàn)問題、學生整改等項目;在表達與傳輸階段,對學生的語音水平進行全面評價。通過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測試與評價,學生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和不足,鞏固所學知識,積累豐富的學習經(jīng)驗,促使語音模因正確地傳達給學生,并在頭腦中固化,最終轉化為認知系統(tǒng)的一部分。
語言承載著模因傳遞功能,但其本身也是一種模因,模因通過復制、傳播獲得長久發(fā)展的生命力。根據(jù)摸因的概念、特征以及復制傳播的四個階段,可以得知復制傳播語音模因的過程便是語音知識習得過程。因此,教師應該充分了解模因論,并將其中的先進觀點,如模仿法、背誦法等有效滲透到語音教學中去。在理論知識講解環(huán)節(jié),教師應該提供模仿性強、易接受及可理解的語音材料,經(jīng)過一輪講解后,學生對材料內容基本理解,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反復傾聽錄音磁帶,仔細辨音,完成語音語調同化。反復模仿標準的語音、語調,促使語音模因準確地復制、傳達至大腦,并長期儲存于記憶之中,使語音知識內化為認知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善學生認知結構與知識體系,提高學生對語音元素的敏感度,培養(yǎng)語感。教師應該為學生構建濃厚的語言交際氛圍,鼓勵學生將已學習的知識充分運用到交際情境中去,學生在動態(tài)中實現(xiàn)語言表達與傳輸,提高了語言應用能力。最后,強化學生的語音水平測試與評價,為語音模因習得提供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 孟琴.農村小學英語語音教學現(xiàn)狀分析及有效性策略的探索[J].教師,2012(9).
[2] 金小玲.基于模因論的英語傳統(tǒng)教學方法運用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12(19).
[3] 劉夏芳.基于“后方法”理論的高中英語語音教學實踐研究[D].贛州:贛南師范學院,2013.
[4] 韓琤琤.模因論在高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4.
[5] 荊晶.基于模因論的高校英語口譯教學分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2).
[6] 張必剛,梁勇.大學英語語音教學的目標及策略分析[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31).
[7] 吳建榮.“模因論”對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的指導作用[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3(12).
[8] 來雪婷.高考英語(陜西卷)語音題對高中英語語音教學的反撥作用[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2.
[9] 楊香玲.基于模因論的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模式研究[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2(5).
[10] 康義.基于輸入輸出理論談模仿—復述美國之聲策略對英語口語教學的效果[D].成都: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13.
[作者:王宇紅(1969-),女,山西臨汾人,山西師范大學臨汾學院外語系講師。]
【責任編輯 劉永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