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慶洲
仿生象物與中國古城營建(下)*
吳慶洲
研究中國古城營建的仿生象物意匠。影響中國古城規(guī)劃有如下三種思想體系:一、體現(xiàn)禮制的思想體系;二、《管子》為代表的重環(huán)境求實用的思想體系;三、追求天地人和諧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仿生象物意匠屬于追求天地人和諧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其淵源于古代生殖崇拜,圖騰崇拜和風水觀念。仿生象物的營造意匠可以分為:法人、仿生法動物、仿生法植物的意匠以及象物的意匠,即象非生物,如琵琶形、船形、盤形、八卦形等。我國128座歷史文化名城中,以仿生象物為意匠的竟有40座之多!仿生象物,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特點,也是中國古城規(guī)劃區(qū)別于外國城市的重要文化特色之一。
中國古城;營建;仿生象物意匠;特色
10.1 梅花文化
梅花是中國人民喜愛的花。梅花迎霜雪,抗嚴寒,傲然挺立,成為高尚品格的象征,與蘭、竹、菊合稱“四君子”,象征人的高潔品德。梅五瓣,象征五福,即快樂、吉祥、長壽、順利與和平。因此,梅花是吉祥高潔的象征。崇梅愛梅,是中國文化特征之一。
宋代大文豪黃庭堅稱梅花為“梅兄”,后來宋楊萬里和元戴良均雅稱梅花為梅兄。唐玄宗有梅妃。古曲有梅花三弄,梅花落,曲藝有梅花大鼓。因古人把梅花擬人化,又將迎春花、瑞香花、山茶花稱為“梅花婢”。在武術上,有梅花樁。又將布成梅花狀的地雷群稱為梅花雷、梅花陣。筑城成梅花狀的,稱為梅花城。
10.2 中國的梅花城——河南清代南陽城
南陽城成為梅花五瓣的梅花城(圖37,圖38),是人口發(fā)展,逐步加筑的結(jié)果,是城防的需要,是順應城市發(fā)展而成的形態(tài)。
光緒《南陽縣志》記載:
南陽城池,即唐南陽縣舊址。《元和郡縣志》云:鄧州南陽縣 ,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者是也。元始為府城。明初甃以磚石。成化中嘗一修之。崇禎初,嗣唐王聿鍵蠲金重修。明末燬于寇。
圖37 南陽城圖(光緒南陽縣志)
國朝順治、康熙中,知府王燕翼、辛炳翰、張在澤,乾隆二十七年,知縣魏涵暉,皆有增葺。道光末,城浸圮。咸豐四年,知府顧嘉蘅,始大修之。城周六里二十七步,高二丈。門四,皆用舊名,東曰延曦,西曰永安,南曰淯陽,北曰博望。其上皆有樓。門之外皆有月城。城隅皆為屋。又起閣東南隅城上,曰:奎章。凡置炮臺三十,警鋪四十三,堰梅谿為池,水入自永安門外,環(huán)城而左。置石壩,時其蓄洩。以城之高,為池之闊(有嘉蘅自為記)。近池起女墻,其高得城三之一。同治二年,始議環(huán)城置四圩,狀若梅萼,已改為郭,周十有八里。附郭建空心炮臺十六。其后,時有修葺。光緒二十三年,梅谿溢圮城,東南隅壞奎章閣。知縣潘守廉重修之(有守廉自為記)。二十七年,又增修土郭,斷為四圩,從初議也。[63]
南陽為控制中原通往長江中游交通大道的咽喉,很早就成為地區(qū)性的經(jīng)濟中心。隨著商業(yè)的發(fā)展,市區(qū)也不斷向城外擴展,使城市的形狀由原來的南北向長方形,變?yōu)椴灰?guī)則形。
明代,南陽城周長六里二十七步,城內(nèi)幾乎全為王府所占,大部分居民被迫遷往城外,城區(qū)漸漸向四關擴展。尤其是嘉靖以來,南陽四關修建、重建了眾多的寺廟,像彌陀寺、崇善寺、文殊寺、廣教寺等,加快了城區(qū)向四關擴展的速度。東關因緊靠水陸交通要道,又是南北使節(jié)的官驛住所,商業(yè)發(fā)達,建筑密集,人口眾多,擴展速度最快,在短短的200年時間里,其規(guī)模幾乎可以與城內(nèi)相比,南濱白河,東至溫涼河,北界魏公橋。在這個新建成區(qū)內(nèi),出現(xiàn)了南以官驛街、北以豆腐街為主的商業(yè)點。官驛街即今天的外號街,附近有白河碼頭,客商眾多,客棧、小吃館林立,為明代南陽城東南部最繁華的商業(yè)地段。豆腐街,今天仍沿用其名,它是明代南陽城區(qū)專門經(jīng)營豆腐的地方。南陽城南關因緊靠白河碼頭,商業(yè)也很興盛,但城區(qū)擴展遠不如東關迅速。城的西、北兩關幾乎沒有擴展,只有一些寺觀和學校,居民甚少。
南陽城區(qū)雖然同時向四關擴展,但西、北兩關地勢較高,主要是把一些軍事?lián)c圈進來。東、南兩關由于商業(yè)發(fā)展,人口眾多,城區(qū)呈不規(guī)則狀,依白河、溫涼河走向布設。明末,南陽城區(qū)呈“梅花狀”分布格局。[64]
圖38 南陽縣四關圖(光緒南陽縣志)
11.1 溫州古城——斗城
11.1.1 郭璞為古溫州城選址和規(guī)劃
溫州城是一座帶有神奇色彩的浙江東南名城。說她神奇,是因為1680年前,博學多聞的堪輿大師郭璞為溫州城選定城址,并制定了城市的規(guī)劃布局,以天上北斗星的位置定下了“斗城”的格局,在城內(nèi)規(guī)劃水系,通五行之水。郭璞選址規(guī)劃的溫州城,是一座斗城,也是一座水城,且因有白鹿銜花之瑞,又稱為鹿城。郭璞還做了兩個預言,一為斗城可御寇保平安,二為一千年后,溫州城將開始繁榮興盛。這二個預言都應驗了。筆者于1984年到溫州考察,與市規(guī)劃處婁式鐇先生討論過溫州古城的選址規(guī)劃問題。我認為,溫州古城最重要的特色,是斗城和水城。這二個特色均有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并閃爍著智慧之光(圖39)。
圖39 溫州府圖(摹自乾隆浙江通志)
11.1.2 “斗城”探微
要了解斗城的特色,得從郭璞選址談起。明嘉靖《溫州府志》記載:
府城:晉明帝太寧癸未(即太寧元年,公元323年)置郡,初謀城于江北(即今新城),郭瑾取土稱之,土輕,乃過江,登西北一峰(即今郭公山),見數(shù)峰錯立,狀若北斗,華蓋山鎖斗口,謂父老曰:若城繞山外,當驟富盛,但不免兵戈水火。城于山,則寇不入,斗可長保安逸。[65]
同一事,宋本《方輿勝覽》記載:
《郡志》:始議建城,郭璞登山,相地錯立如北斗,城之外曰松臺,曰海壇,曰郭公,曰積谷,謂之斗門,而華蓋直其口;瑞安門外三山,曰黃土,巽吉,仁土,則近類斗柄。因曰:若城于山外,當驟至富盛,然不免于兵戈火水之虞。若城繞其顛,寇不入斗,則安逸可以長保。于是城于山,且鑿二十八井以象列宿。又曰:此去一千年,氣數(shù)始旺云。[66]
郭璞建溫州城的選址和規(guī)劃,體現(xiàn)了他的如下指導思想:
①.象天設邑的理念
象天法地建都建城,乃是數(shù)千年中國城市規(guī)劃一貫的傳統(tǒng)。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就以“定天保,依天室”為建立國都的原則。公元前514年,伍子胥相土嘗水,以象天法地的原則,規(guī)劃建設了吳大城。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法天則天,建了秦咸陽城。西漢長安城,“南為南斗形,北為北斗形”,號稱“斗城”。郭璞選址溫州城(圖40),上承西周秦漢,開啟了非都城的一般郡城象天則天的先河,在中國城市規(guī)劃、建設史上乃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圖40 溫州城營建略圖(引自陳喜波、小波.中國古代城市的天文學思想.文物世界,2001(1))
②.重視軍事防御的原則
重視軍事防御,乃是中國古城選址規(guī)劃的重要原則。中國古代每隔三、二百年甚至是數(shù)十年,就會出現(xiàn)社會動蕩、兵荒馬亂的時期,城池不堅固,就會毀于兵火,百姓就會遭殃,百年繁華就會毀于一旦。城于山,因山筑城,占據(jù)險要地形地勢,這是軍事防御的一大優(yōu)勢。事實也證明了溫州城在軍事防御上的優(yōu)勢。
就在郭璞選址建城后的三百年,唐武德元年(623年)8月,淮南道行臺輔公祏反唐,在丹陽稱宋帝?!坝兰?、安固等百姓于華蓋山固守,不陷兇黨”。[67]城內(nèi)百姓因而免于兵刃之災。
又過了約五百年,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方臘在浙江起義,攻克青溪縣。十二月,連克睦州、壽縣、分水、桐廬、遂安、休寧、歙洲、績溪、祁門、黟縣、杭州。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方臘義軍又克婺洲、衢州。二月,占旌德,處州。方臘曾派兵圍攻溫州城,因溫州據(jù)險抵抗,并以磚加筑西南城墻,故城池未被攻破。
四百多年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三月,新倭犯臺州、溫州,四月自臺、溫入福州、興化、泉州,皆登岸焚掠而去。六月,浙西倭分犯樂清、永嘉。在猖狂的倭寇面前,如果溫州城池不堅固,百姓將遭涂炭。光緒《永嘉縣志》記載:“倭寇并力攻城,城樓夜毀。通判楊岳備御有方,得免”。[68]溫州城內(nèi)百姓又一次免遭兵刃之災。
此后三百多年,清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到六月間,太平軍連續(xù)多次發(fā)動對溫州的攻城戰(zhàn),由于城池負山有險可守,清軍據(jù)城頑抗,結(jié)果城池未能攻克。[69]
以上四例足以說明郭璞選址規(guī)劃的智慧和遠見卓識。
③.重視防御自然災害的原則
郭璞選址規(guī)劃,重視防御自然災害和兵戎之災,避免“兵戎水火”,以“長保安逸”。
④.重視地理環(huán)境科學的原則
重視地理環(huán)境科學,是中國古城規(guī)劃選址的一貫原則?!豆茏印分鲝垺敖?jīng)國于不傾之地”,即城市要建于地理環(huán)境良好,地質(zhì)土質(zhì)宜于建設之地。春秋韓獻子主張遷都新田,因“新田土厚水澤”。伍子胥“相土嘗水”,都是注意地理地質(zhì)環(huán)境科學的例子。郭璞則進一步,用了稱土的辦法,可以說是一個創(chuàng)舉,用了科學實驗的方式方法。筆者曾請教婁式鐇先生,他說,江北土質(zhì)較差,地基不好,現(xiàn)溫州舊城所在地土質(zhì)情況較好。這進一步證實歷史記載郭璞選址稱土是可信的,是按照科學原則辦事的?!斗ㄔ分榱帧愤€記載了另一件郭璞選址稱土之事:“晉氏南遷,郭璞,多聞之土,周訪地圖云:此荊楚舊為之都,欲此硤川(今宜昌)置之,嫌通山,隧止,便有宜都之號。下至松滋,地有向勢都邑之像,乃掘坑稱土,嫌其太輕,覆寫本坑,土又不滿,便止。曰:昔金陵王氣,于今不絕,因當經(jīng)之百年矣。便都建業(yè)?!盵70]
郭璞這一選址記載是否屬實,難以考證。但郭璞選址溫州城相地稱土是可信的,稱土以鑒定土質(zhì)優(yōu)劣,乃是一大創(chuàng)舉。
11.2 以“三山”為意匠的福州古城
11.2.1 “一池三山”、“東海三山”
宋代大文學家曾鞏在《道山亭記》一文中云:“福州治侯官,于閩為土中,所謂閩中也。其地于閩為最平以廣,四出之山皆遠,而長江在其南,大海在其東,其城之內(nèi)外皆涂,旁有溝,溝通潮汐,舟載者晝夜屬于門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鉅麗相矜,雖下貧必豐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宮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閩山,東曰九仙山,北曰粵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蓋佛、老子之宮以數(shù)十百,其魏詭殊絕之狀,蓋已盡人力。為亭于其處,其山川之勝,城邑之大,宮室之榮,不下蕈席而盡于四矚。程公以謂在江海之上,為登覽之觀,可比于道家所謂蓬萊、方丈、瀛洲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雹?/p>
中國歷史許多文人墨客都曾作詩、撰文贊美福州古城,其中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所作《道山亭記》最為著名。
該文是北宋元豐三年(1079年)曾鞏受福州郡守程師孟之托而作,在北宋時期已廣為傳誦。所謂“道山亭”,在福州城西南隅烏石山天車臺左,為北宋熙寧元年(1068)郡守程師孟所建,登亭遠眺,福州古城景色奔來眼底,正如曾鞏所云:“為亭于其處,其山川之勝,城邑之大,宮室之榮,不下蕈席而盡于四矚?!?/p>
曾鞏在此文中對福州古城的描繪始于山川之格局:“福州治侯官,于閩為土中,所謂閩中也,其地于閩為最平以廣,四出之山皆遠,而長江(這里指閩江——筆者注)在其南,大海在其東,其城之內(nèi)外皆涂,旁有溝,溝通潮汐,舟載者晝夜屬于門庭?!?/p>
接下來則著力描寫城中三山及山上寺觀之瑰麗:“城之中三山,西曰閩山,東曰九仙山,北曰粵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蓋佛、老子之宮以數(shù)十百,其瑰詭殊絕之狀,蓋已盡人力?!?/p>
曾鞏稱,“程公以謂在江海之上,為登覽之觀,可比于道家所謂蓬萊、方丈、瀛洲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可見在郡守程師孟看來,登臨烏石山鳥瞰福州城,城中三山可比道家蓬萊、方丈、瀛洲三島,故改烏石山為“道山”,并將自己所建之亭命名為“道山亭”。
11.2.2 對傳統(tǒng)中軸線布局及雙闕模式的繼承
福州古城的構圖從城市設計角度可以看作是對傳統(tǒng)中軸線布局及“雙闕”模式的繼承:以屏山為屏,山上立鎮(zhèn)海樓作為中軸線的北端點;于山、烏石山分立南門兩側(cè),兩山分別建白塔、烏塔,進一步突出其“雙闕”意象;中軸線從鎮(zhèn)海樓經(jīng)鼓樓、還珠門、南大街至南門,并進一步向南延伸,經(jīng)茶亭街、中亭街、大萬壽橋、江南橋直抵閩江南岸的南臺島,全長約7km。
另一方面,從“山水”的角度觀之,城中三山鼎立,山巔各建塔樓寺觀等建筑群,可看作是對道家所謂的東?!叭缮健奔磁钊R、方丈與瀛洲的模擬,類似中國傳統(tǒng)園林(特別是皇家園林)中“一池三山“的造景模式——只不過在福州古城中,“一池”并非是浩瀚的水面,而是以大量民居建筑群構成的”屋頂?shù)暮Q蟆皝砑右员憩F(xiàn)(圖42)。福州古代居民建筑最富特色的是呈”幾“字形的曲線山墻,因狀似馬鞍,俗稱”馬鞍墻“。由構成鱗次櫛比的民宅的大量”馬鞍墻“形成的奔騰蜿蜒的曲線既與周圍綿延的群山形成和諧統(tǒng)一的構圖,同時也形成如海浪般的屋頂輪廓線,猶如萬頃波濤,烘托著三山雙塔,共同構成“一池三山”的神仙意境。此外,閩江沿岸的城區(qū)、古城區(qū)縱橫交錯的河流及城西北郊的西湖(圖41)更賦予福州水城的韻致——城市水系構通閩海潮汐,更加增強了“一池三山”的意味。
宋代許敦仁有“蓬萊方壺與瀛洲,東引長江欲盡頭”的詩句贊美福州;陳軒也有“城里三山古越都,樓臺相望跨篷壺。有時細雨微煙罩,便是天然水墨圖”的動人描繪;明代建造福州府城的駙馬都尉王恭更是熱情盛贊福州古城:“忽從圖畫見三山,正在無諸舊壘間?!盵71]
11.2.3 著眼全局的總體把握
福州古城在城市設計上最大特色就是著眼全局“山水城市”布局:在山中有城、城中有山,襟江帶湖、東南并海的山水格局下,形成“三山兩塔一條街”的城市設計結(jié)構,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中軸線布局與“一池三山”意境的完美融合。福州古城的城市設計特色同時也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城鎮(zhèn)規(guī)劃設計的一些基本手法與美學原則:例如對山川形勝(或曰形勢)的總體把握,運用城市中軸線進行規(guī)劃布局(以主體建筑群如宮殿或衙署的中軸線為城鎮(zhèn)規(guī)劃設計的主軸線),以山水格局烘托中軸線布局(如形成雙闕、屏障、對景等),以標志性建筑作為“點睛之筆”,等等。結(jié)合古代文學、繪畫、輿圖及近代老照片,呈現(xiàn)了“東海三山現(xiàn)閩中”的獨特山水城市意境,我們得以體會到福州古城的城市設計可謂是具有高度整體性的創(chuàng)造。[72]
11.3 陰陽五行八卦城商丘
11.3.1 歷史地理簡況
商丘縣地處河南省東部豫東平原,東接虞城縣,西界寧陵、民權兩縣,南毗安徽省亳州市,北隔黃河故道與山東省曹縣相望,環(huán)布商丘市周圍。
境內(nèi)地勢平坦,向東南微傾,平均海拔49m。黃河故道橫亙北部。主要河流有古宋河、大沙河、包河,均為西北—東南流向,為季節(jié)河。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3.9℃。1月平均氣溫-0.9℃,7月平均氣溫27.1℃。年降水量712mm。
圖41 明福州城圖(摹自清王應山《閩都記》圖)
圖42 清福州圖(嘉慶二十二年)
商丘歷史悠久,據(jù)史書、地方志載和出土文物證明,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舜封契于商,居于亳(南亳即商丘);湯建商國,“從先王居”;周封微子于商,建宋國。秦置睢陽縣(治所在今縣南),因縣城在睢水之陽,故名。西漢封梁孝王于商,建梁國。北魏北海王拓跋顥在商丘縣城南幸山登帝位。隋開皇十八年(598)改名宋城縣,屬宋州,因治所沿用宋國得名。唐天寶時屬睢陽郡,乾元時改宋州。北宋為應天府治??低踮w構在商丘即帝位,建立南宋政權。金承安五年(1200)改名睢陽縣。元為歸德府治。明洪武二年(1369)省縣,降府為州。嘉靖二十四年(1545)復置縣,改名商丘。弘治時縣治北移今城關鎮(zhèn)。1913年廢府留縣。1950年城關鎮(zhèn)析出設市,1951年與朱集市合并。1960年縣并入商丘市,1961年復置商丘縣。
商丘位于豫、魯、皖、蘇交界處,交通便利,自古以來是商賈集聚貿(mào)易場所,現(xiàn)在仍是四省主要物資集散地。隴海鐵路橫跨北部,商丘—永城地方鐵路橫過中部,京九鐵路亦經(jīng)過本縣,105國道縱穿南北,301國道橫貫東西。
商丘全縣有近200處名勝古跡,僅城內(nèi)外就有20處之多。縣城,即明代古城—歸德府城(圖43,圖44),距今已有480多年的歷史。城池里方外圓,形如方孔圓錢。城有四門,東曰賓陽,西曰垤澤,南曰拱陽,北曰拱辰。另有兩個水門,分布南門兩側(cè)、現(xiàn)城門、城墻較為完好。護城河至城丈余,水面寬闊(約2500畝),繞城一周,常年流水不斷,蒲葦連片,魚兒游動,輕舟漫渡,情趣盎然。城堤距城一里許,周長9km。城堤綠樹成蔭,風景宜人。城內(nèi)地面呈龜背形,稍傾向南,面積為1.13km2。棋盤式街道將全城分隔為若干個有規(guī)律的小方塊。方塊內(nèi)均勻布置民居。現(xiàn)尚存明清時期民居70余處。[73]
11.3.2 歸德府城
即今商丘縣治老城。歸德府置于金天會八年(1130),縣治即今商丘縣南宋城,后改睢陽,明弘治十五年(1502)圮于水。嘉靖中于今治置商丘縣,并移府治于此。古城由磚城、護城湖、土城堤三部分構成。磚城為長方形,周長4355m,高6.60m,基寬10m,頂寬3—5m,城墻內(nèi)外,自下向上各有收分。四門均為拱券式,大小尺寸基本相同。以北門為例,城門臺高8m,總闊35.8m,進深21m;門洞外高5.25m,寬4.5m,內(nèi)高6.3m,寬5.25m。門洞內(nèi)裝有木質(zhì)鐵裹城門兩扇,門上有一寸長的扁釘3600個,是古代的防守設備。四門外原有4個甕券甕城,甕城又各有一個扭頭城門,北門向西,西門向南,南門向東,東門向北,所以歸德府城古有“四門八開”之說,民國年間拆除,現(xiàn)僅有部分殘存遺跡。磚城四角,有4個寬闊的角臺,凸出城墻之外。東北城角最大,北長30.3m,東寬27.5m,西壁凸出墻外6.6m,南壁凸出墻外6m。其他3個大同小異。沿磚城墻四面,共有9個馬面,也稱敵臺。城內(nèi)面積1.13km2,百米長街道縱橫交錯,形成棋盤狀。明、清兩代的官府、官宅、官衙建筑很多。南門兩側(cè)各建有一座水門 ,將全城廢水通過水門排進護城河內(nèi),古有“七十二連橋”的傳聞。城湖圍磚城一周,現(xiàn)存水面寬處500m,水深約1—5m。水中凸出水面的十多個小島,即是周代宋國的蠡臺,孔子游宋時的文雅臺,西漢梁孝王的耀華宮、吹宮、女郎宮、雀臺、釣臺、望云亭,唐安史之亂時大戰(zhàn)睢陽的協(xié)忠廟,北宋應天書院舊址等。土城堤即護城大堤,距磚城550m,周長9km,環(huán)繞城湖一周。黃土筑成,基寬20m,頂寬7m,高5m。明嘉靖十九年(1540)三月為防兵災數(shù)月筑成,保存至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4]
11.3.3 陰陽五行八卦城
古城為城堡式建筑,十分獨特。古城外圓內(nèi)方,形似一枚巨大的古銅錢幣;地面呈龜背形,地勢向南稍傾,總面積1.13km2,街道規(guī)劃布局有如棋盤狀,共93條,街道極為嚴整;城內(nèi)的水井、廁所多為梅花形,布局合理;南城門東西兩側(cè)建有兩個水門,城內(nèi)建筑多為走馬門樓和五門相照的四合院建筑群。城墻、城湖、城郭三位一體,保存完好。古城廊由磚城、護城河、護城堤三部分組成。
商丘古城植根于豫東平原,自建城至今一直是豫魯蘇皖四省結(jié)合部的區(qū)域性中心城市。歷經(jīng)數(shù)代古城人的精心經(jīng)營,形成了展現(xiàn)在今人面前的雄偉格局,其獨特的風格、優(yōu)美的造型、完善合理的結(jié)構,在古代建筑中獨樹一幟,為中國古老的建筑文化增添了光輝,同時古老悠久的文化又賦予商丘古城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商丘古城的建筑特色就在于對所在環(huán)境的精確把握,在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融會而又融地方文化于一體的創(chuàng)造。
鳥瞰商丘古城,外圓內(nèi)方,猶如一枚巨大的古銅錢,鑲嵌在黃河故道與濟水之間。外為土筑的外郭,呈圓形,象征天,內(nèi)為磚砌的城墻呈方形,象征地。八卦中乾為天為陽,坤為地為陰,圓為陽,方為陰,外陽而內(nèi)陰,陰陽結(jié)合便是天地相生,如此商丘古城也便有了陰陽天地大宇宙的象征,商丘古城也便有了與日月同在的道理。古城坐落在向南微傾的龜背上,這也是設計者的一大匠心。眾所周知,龜是長壽的動物,自古以來被視為吉祥物。古城的設計者不將城池建在平坦的地方,而將城池建在龜背上,就是利用龜狀似的地勢,以祈求城池萬年永固,千秋吉祥,且城南為一大湖,龜頭伸入湖中,龜?shù)盟砷L壽。
古城內(nèi)城為方城,四周城墻均為磚砌,置東、南、西、北四座城門,四座城門外分別構筑有半圓甕城。四座甕城置有個扭頭門,東城門南扭,南城門東扭,西城門北扭,北城門西扭,形成南東、北西甕城分別為兩門相間,城門“四門八開”的八卦構圖格局。寓意“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庇纱丝梢?,商丘古城的城門是按八卦原理設計的,南、東甕城兩門相向,合成陽,北,西甕城兩門相向,合成陰,是為太極所在的陰陽兩極。陰陽運動所產(chǎn)生的四象,兩陽(太陽、少陽)和兩陰(太陰、少陰),即被稱之為拱陽、賓陽、拱辰、垤澤的四座城門:四象運動所產(chǎn)生的八卦,即四座城門連同四座甕城扭頭門在內(nèi)的八開之門。古城設計者對城內(nèi)街道相交的隅首的設計更頗具匠心。根據(jù)五行相克相生的理念,東為木,西為金,金克木傷氣。為防金木相克,古城東、西兩門被有意識的錯開,不在同一直線上,東門偏南,西門偏北,錯開一條街,出現(xiàn)了與中軸線分別相交的兩個隅首,如此便可逢兇化吉。假如以西門大街為西北或西南隅,東門大街為東南或東北隅,而四隅街道便是以單數(shù)與雙數(shù)組成的陰陽二卦。西北隅陽卦,東北隅陰卦,東南隅陰卦,西南隅陽卦,且東北、西南隅與西北、東南隅皆雙雙陰陽結(jié)合;同時,東北、東南隅和西北、西南隅共同組成雙陰雙陽卦,與城門、甕城門“四門八開”的雙陰雙陽相照應。
從城址的選擇、郭與城的天地相合,到由太極、四象運動而產(chǎn)生的四門八開,直至隅首的設計,可見古城在淺層次上完成了宇宙構圖,形成一張完整的八卦圖。
天數(shù)五、地數(shù)五,“一變生水,六化成之;二化生火,而七變成之;三變生木,八化成之;四化生金,而九變成之;五變生木,而十化成之”,相生相克成萬物。依照古代的丈量標準計算,古城內(nèi)城墻周長為七里二分五厘,計一千三百四丈二尺五寸,顯然此數(shù)是取之洛書中的北、東、東南、西南、中天地之生數(shù),即一、三、四、二、五;外城郭十八里,乃是9+9=9之寓意,其實質(zhì)還是追求古城布局的陰陽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以求古城萬年之固。古城內(nèi)街道以連接南北城樓的大街為主軸線,橫街為9,東西兩側(cè)各3條縱街,縱街總數(shù)為6,此乃取天數(shù)9、地數(shù)六。意蘊天地相得結(jié)合,大吉大利,大業(yè)生定。城內(nèi)縱橫93條街道所構成的框架,也與河圖相吻合,謂之陰陽和氣。從歷史淵源講,古城主火,從八卦說南門又主火,火勢太旺,如此可能導致城池失火,于是設計者便在南城門左右兩側(cè)各加設一個水門,加上北(門)為水,便水火調(diào)和,故又有“‘三’水濟火”之說。[75]
圖43 歸德府城池圖(中國民族建筑:河南篇)
圖44 明歸德府城平面圖(潘谷西.我國明代地區(qū)中心城市的建設.劉先覺主編.1927-1997.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文集:23.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7)
11.4 遼寧桓仁八卦城
11.4.1 桓仁八卦城
近幾年,經(jīng)北京大學兩位學者王思涌、吳必虎的探索考證,發(fā)現(xiàn)遼寧東部的小城——桓仁城是一座八卦城?;溉食窃谖挥跍喗c哈達河交匯處,從五女山上俯瞰,可以清楚地看到兩條河流依山勢在山間蜿蜒盤桓,形成天然的太極圖形,此城建在這陰陽魚的陽極上。該城始建至今已有120年的歷史,城墻現(xiàn)僅保留一段約20公尺,城的格局仍保持八卦格局 。
坐落在遼寧省東部的桓仁滿族自治縣古城——八卦城(圖45),與太極圖極為相似,位于渾江與哈達河交匯處,兩條河流依山而轉(zhuǎn),在山間蜿蜒盤桓,形成天然的太極圖形,而八卦城就建在這天然太極圖的陽極中。
圖45 桓仁縣城圖(宣統(tǒng)桓仁縣志)
11.4.2 八卦城的規(guī)劃建設
光緒三年(1877)清政府批準懷仁建縣,并由章樾負責籌建事宜。
章樾(1847-1913),字幼樵,河南祥符(今河南開封)人。曾官任國子監(jiān),后任湖北省鄖縣縣令。章樾為官勤于政事,體諒民情,秉公執(zhí)法,在當?shù)仡H有聲望。光緒二年(1876),章樾奉調(diào)來到準備建縣的懷仁,任設治委員,組織籌建懷仁縣署城垣。章樾深知縣城乃一縣之樞,為選好城址,一日與道尹陳本植一同登上五女山,站在山上俯瞰渾江、哈達河時,突然發(fā)現(xiàn)兩條河流相互交匯,竟形成了一幅天然的太極圖。哈達河由北向南緩緩而流,在與渾江匯合前向東南拐了個彎;而由東向西的渾江,在接納哈達河水之后,由西南繞過東岸又拐彎轉(zhuǎn)向東南。從五女山西崖俯瞰兩條蜿蜒流淌的河流,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個惟妙惟肖的太極圖形。陳本植精通易經(jīng),看到此處陰陽二氣首尾相接,渾然一體,循環(huán)無端,乃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認為此地必是臥虎藏龍、人杰地靈之所在。于是,他按照“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說法,建議章樾把縣城建于渾江東岸天然太極圖的陽極中(陰陽魚的陽魚眼睛上),并按照八卦圖形設計施工。
章樾對陳本植的建議極為贊同。民國《桓仁縣志》記載了章樾撰“新建桓仁縣碑記”,其文如下:
新建桓仁縣碑記
帝德廣運,普及遐方,體好生之靡極,乃鋤莠以安良。建城垣于遼廓,爰火辟乎榛荒?;溉士h舊無址基,地遺邊外。踞九鄙之襟右,限穢莽而為界。封禁久嚴,鳥獸充牣。絕巢窟而無居人,山磋硪而徑鮮獵跡。因茲馬賊潛至,嘯聚日多。初覓糗糧,而竊村落。久肆行于城邑,而公然殺奪。利鏃狂飛兮,麛慴豺驚?;饳C伏莽兮,熊穿虎罹。四境游氓,貪餌蠭聚。沿海流亡,聞風鼠合。深山穿穴,以蔽風日。蕪野辟萊,而藝稷黍。由是崄塹日開,遠人漸集。蒙茸雜處,薰蕕各別。經(jīng)崇帥據(jù)情而題疏,經(jīng)左督率師而綏撫,鋤蔓不勝,則鎮(zhèn)撫良難。幸邀彼宸鑒,恤茲蠢蒙,念蠕蠕之無依,爰設官而作城。帑鏹遠撥,即命版筑,負土為圩,撫戢編戶。余蒙彼慶公,奏調(diào)是邑,監(jiān)工撫眾,修垣鏨池。自顧才疏,忝膺重寄。墾辟荒榛,日不暇息。西界新賓繞道之山,東迄高麗將軍之石,北隣通北之岡山,南接寬甸之蜂蜜。四至編鄉(xiāng),和親康樂,保區(qū)分乎四十,俾各勤乎耕作。惟時開市井,酌賦稅建公廨,置營房,立庠塾而課士,剷屴崱而通商。設津渡,興驛遞,謹犴獄之圍墻,紛綸粗營,悰猶彷徨。竊思城小宜堅,稟請夫石,實薪縛葦,祇可從權。沙水凍合,終非久計。蒙吁題而愈允,急覓工而招徠。于是相度形勢,覽擇斯土。兩江帶環(huán)兮,氣聚風藏。五岫屏列兮,原蔽形固,城象八卦以宜八風,門開三光以立三才。日夕督作,不敢稍寬。乃首夏而土始融,交九秋而冰已固。五年于此,工始告完。宏恩丕冐,周乎垓埏。民工顧以胼胝,揮血汗兮堪憐。余能鮮而德薄,實無功以懷慚,爰泐碑而作記,苞桑鞏固兮,于萬斯年。
光緒八年歲次壬午仲既望立,河南光州魏養(yǎng)源書。[76]
看到此地三面環(huán)水,一面靠山,山水相連,易守難攻,在軍事防務上也很有優(yōu)勢,是建城堡的理想之選。同時,章樾還派人分別到江東、江西取土稱重,經(jīng)過比較,發(fā)現(xiàn)江東的土果然重于江西,這就說明江東根基深厚、土質(zhì)牢固,更加易于建成。于是,章樾請示署理盛京將軍崇厚,崇厚呈請朝廷,決定在位于天然太極陽極的江東八里甸修建八卦城,作為懷仁縣治所在地。
光緒四年(1878)三月,章樾開始積極籌劃筑城。初定修筑懷仁城垣質(zhì)量標準為石根土城,即用石塊做基礎,用黃泥夯墻。但在修建過程中發(fā)現(xiàn),建于秋冬季節(jié)的城墻,經(jīng)過冬凍春化,墻土出現(xiàn)了裂縫散落的現(xiàn)象。章樾決定城垣建筑改用石磚結(jié)構。
歷時5載,城周3里的懷仁縣城終于在光緒八年(1882)告竣,由于城垣按照設計八邊八角,形似八卦,因而稱之為“八卦城”。
11.4.3 八卦城的規(guī)劃設計理念
知縣章樾在其所撰《新建懷仁縣碑記》中闡明了八卦城的設計理念,“城象八卦,以宣八風,門開三光,以立三才”。城垣設計成八卦形狀,為的是疏導化解“八方之風”。寓意是為了讓百姓過上風調(diào)雨順的幸福生活。
懷仁八卦城不開東北門,只設了朝京門、賓陽門和迎薰門三個門,以求天時、地利、人和的統(tǒng)一。[77]
11.5 新疆特克斯八卦城
11.5.1 特克斯城簡況
科特斯縣位于伊犁哈薩克族自治州境內(nèi),全縣四周被天山及其支脈所環(huán)抱,峰戀林立,伊犁河上游支流特克斯河從北部橫貫縣境。全縣人口主要集中在特克斯河谷地。特克斯城位于縣域西北,特克斯河北岸的臺地上,北距自治州首府伊寧市92多km,東距烏魯木齊市約500km,均有國道或省道相通。
特克斯縣是一處多民族聚居的樂土,全縣現(xiàn)有人口16萬人,有十多個少數(shù)民族,其中哈薩克族、維吾爾族、回族、柯爾克孜族和蒙古族占總?cè)丝诘谋壤?,分別是40.30%、14.04%、10.38%、6.35%和3.18%,漢族只占總?cè)丝诘?4.15%。在產(chǎn)業(yè)上,漢族、回族、維吾爾族主農(nóng)業(yè)與工商,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蒙古族主畜牧,各得其所。
11.5.2 八卦城的哲理內(nèi)涵
據(jù)說八卦城規(guī)劃設計的創(chuàng)意,就是取《易經(jīng)》中“天地交而萬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之大旨,祈望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實現(xiàn)多民族團結(jié)、經(jīng)濟融合發(fā)展、社會繁榮昌盛的“大同”景象。
清朝,特克斯歸伊犁將軍管轄,民國仍歸伊犁都統(tǒng),直到1937年(民國26年)方才由局升格為縣,始勘建縣城。當時伊犁屯墾使邱宗浚繪制了一張八卦城圖。1939年首任縣長班吉春依照此圖,用二十張牛拉犁,沿著八卦圖形的八條射線,犁出了八卦城街道的雛形。這一年的10月22日,縣政府入遷新城,所以特克斯縣把這一天命名為“建城紀念日”。1989年10月22日,特克斯縣隆重舉行了慶祝八卦城建城50周年的慶典活動。不過真正實現(xiàn)八卦城的規(guī)劃建設,還是建國之后。
11.5.3 八卦城的布局和優(yōu)點
50余年來,特克斯縣城已從1949年只有2600多人的一個小居民點,發(fā)展成為有3萬多人口、功能比較完善的現(xiàn)代小城鎮(zhèn)。目前,作為八卦城骨架的八條放射式城鎮(zhèn)主干道,寬40m,長1400m,都已建成為瀝青路面的林蔭大道;道路按八卦方位以乾、坤、震、巽、坎、離、艮、兌相對應的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天象、地物命名;路邊有10余m寬的林蔭綠地,一條街一個樹種,呈現(xiàn)一種景觀。八卦城中央是一座占地達28畝的八卦文化公園,園內(nèi)花木茂盛,姹紫嫣紅,生機盎然,中心有高塔,可鳥瞰八卦城全貌。建國后,按照八卦城的總體規(guī)劃,由城鎮(zhèn)中心向外發(fā)展,每沿伸350m建環(huán)路一道,現(xiàn)今已經(jīng)建成了四道環(huán)路。一環(huán)路環(huán)繞中心公園,路外側(cè)是城鎮(zhèn)的商店和主要公共服務設施建筑群,樓宇首尾相接,一派繁華景象。二環(huán)路兩側(cè),主要分布的是黨政機關和企事業(yè)單位,建筑密度較低,綠蔭遮掩著小樓,街景親切、怡靜。三環(huán)路與四環(huán)路之間及其周圍地帶,則是城鎮(zhèn)居住區(qū),期間保留著大面積的果園。民居多為獨院小筑,厚厚的草泥平屋面上生長著茂密的蒿草,構成了獨特的屋頂生態(tài)景觀;宅院中流水潺潺,果木繁茂,環(huán)境清新。幾乎可以環(huán)繞全城的果園又為八卦城增添了幾分脫俗的風光。
由于地理和歷史的原因,兼之牧區(qū)人民稟性熱情、豪爽,故八卦城內(nèi)民風純樸,各民族互尊互愛,和睦相處。一般居民都能說幾種民族語言,但各民族又都鮮明地保持著本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tǒng)。僅中學,小小八卦城就擁有四所,哈、漢、維、蒙四個民族各擁有一所。所以說,八卦城本身就是一座活生生的民俗文化博物館。[78]
圖46 特克斯縣城平面示意圖
這個小縣城沒有紅綠燈,她的每一條道路都是環(huán)環(huán)相接、條條相同的,來到這里絕不會看到塞車堵路的情形,車輛和行人從任何一個方向出發(fā),都能夠到達目的地。
11.5.4 特克斯八卦城的歷史文化淵源
特克斯這個名字,遠在公元649年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居住在此的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和維吾爾族都把這里稱為“特克斯”,特克斯是突厥語“野山羊”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野山羊之地”。
特克斯縣志載,特克斯八卦城最早出現(xiàn)在南宋嘉定三年(1220),道教全真七子之一、龍門派教主“長春真人“丘處機應成吉思汗的邀請前往西域。丘處機用了三年多的時間西游天山,當他來到特克斯河谷時,被這里的山山水水所打動,他發(fā)現(xiàn)特克斯北倚烏孫山,南瀕特克斯河,可謂依山傍水,它綜合了山勢、水勢,融山的剛氣、川的柔氣和水的盛脈,因此,丘處機稱這里是“龍脈”。丘處機用周文王姬昌推演的“后天圖“確定了坎北、離南、震東、兌西的八卦方位,成為特克斯八卦城最原始的雛形。
700年后的一個冬天,也就是1936年,精通“易”理的盛世才的岳父邱宗浚調(diào)任伊犁屯墾使兼警備司令后,親臨特克斯查勘時發(fā)現(xiàn)了這塊風水寶地。他親自設計了八卦城圖,并按照長春真人擇定的坎北、離南、震東、兌西的八卦方位完整地設計出了特克斯縣城,可以說,八卦城的形成得益于同樣姓邱的兩個人,雖然他們相同的姓氏純屬巧合,但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八卦城“地勢“之靈氣和博大精深的易經(jīng)文化的魅力。[79]
古代城市有著非常豐富的以仿生象物為營造意匠的例子。
中國古代城市、村鎮(zhèn)、建筑選址都離不開風水學說。而風水學說把大地看作人體,把城市看作一個有機體,把城市水系看成是城市的血脈。因此,從風水學說的理論上看,城市就是仿生的藝術作品。
12.1 法人的意匠
古城水系被稱為古城的血脈。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的古城,都是與法人意匠相關。
杭州,是以西湖為“眉目”的城市。西藏拉薩,是建于羅剎女心臟上的圣城。寧夏銀川城,其前身西夏興慶府城是“人形城”。
12.2 仿動物的意匠
12.2.1 鳳凰城,鳥城
山西大同、山東聊城、江蘇泰州為鳳凰城;甘肅武威,其前身十六國姑臧城為鳥城,隋唐涼州城為鳳城。
12.2.2 龍城,龍街
甘肅武威,其前身古涼州城為臥龍城。云南大理,其前身南詔太和城為龍城,并建龍首關(今上關),龍尾關(今下關)。陜西韓城東西向龍街貫全城。
12.2.3 龜城
四川成都、云南昆明、山西平遙、江西贛州、廣東梅州、江蘇蘇州、河南商丘、浙江湖州這八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均為龜城。
12.2.4 臥牛城
河南開封、安徽亳州、山東青州為臥牛城。
12.2.5 鯉魚城
福建泉州為鯉魚城。
12.3 仿植物意匠
12.3.1 葫蘆城
明南京城和柳州城。
12.3.2 梅花城
清代河南南陽城。
12.4 象物的意匠
12.4.1 船城
廣東廣州、四川會理。
12.4.2 印城
云南巍山。
12.4.3 硯城
云南麗江。
12.4.4 以文化圖式為規(guī)劃意匠的古都
秦都咸陽、西漢長安、隋唐長安、隋唐洛陽、元大都城、明南京、明清北京、遼寧沈陽。
12.4.5 以文化圖式規(guī)劃的古城:
浙江溫州、福建福州、新疆特克斯。
12.4.6 琴弦常熟,城市水系稱為琴川;紹興,城市水系稱為七弦。以上共計38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占總數(shù)128座的29.6%。
事實上,我國的城市以仿生象物為營造意匠的例子十分豐富。
以龜城為例,筆者共發(fā)現(xiàn)中國古代龜城約40座,除成都、蘇州、贛州、梅州、商丘、湖州、平遙、昆明(昆明歷史上共有兩座龜城)等八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外,還有東魏鄴城,山西夏縣、吉州、洪洞、神池、渾源,陜西同州、沁水、乾州,江西九江、袁州(今宜春),浙江湖州、慈溪,甘肅嘉峪關、永泰古城、天祝松山城,貴州鎮(zhèn)寧州、荔波,云南鶴慶,安徽宣城、旌德,河南杞縣等,分布在全國各地。
此外,蛇城有四川潼川州城(今四川三臺縣)。鳳凰城目前發(fā)現(xiàn)有甘肅慶陽、古涼州城(今武威)、山西汾西、山西大同、山東聊城、江蘇泰州、河南固始、陜西米脂、鳳翔、云南澄江,共十座。臥牛城有山西忻州、寧化、河北邢臺、河南開封、沁陽、安徽亳州、山東青州、四川眉州(今眉山)等八座。魚城有江西南安府城(今大庾)、福建泉州、龍巖。蟹形城有湖北沔陽州城。葫蘆城除南京、柳州外,有四川昭化、重慶萬縣、陜西保德、廣東揭陽、廣西崇左等。梅花城除河南南陽城外,還有山東青州城。荷花城有貴州水城、貴州安南城等。船城除廣東廣州、四川會理外,尚有四川資中、江西臨江等。以文化圖式為規(guī)劃意匠的古城除溫州、福州、特克斯外,尚有陜西旬陽、吉林桓仁等。鐘形城有貴州普安衛(wèi)城;廣東惠東平海所城。
本研究中國古城仿生象物的文化特色,涉及35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及50多座其他類型古城,數(shù)目約90座。這90座城市的古代規(guī)劃營建者屬多種類型:
13.1 帝王
秦都咸陽,應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以象天法天為手段,以體現(xiàn)其君權神授、受命于天、統(tǒng)治人間的正統(tǒng)身份和地位。
13.2 朝中大臣
如伍子胥營建吳大城(今蘇州城);張儀筑成都城;宇文愷營建隋大興城、東都洛陽城;元劉秉忠規(guī)劃設計元大都城;明劉伯溫規(guī)劃明南京城等。
13.3 風水大師或風水師
如風水大師郭璞營建溫州城;風水大師楊筠松營建贛州城;風水大師袁天罡在袁州(今宜春)鑿龜鼻、龜眉、龜目井,以全龜象;風水師汪湛海營建昆明城。
13.4 佛教大師
如南詔顯密圓通大義法師楊道清營建拓東龜城。
13.5 地方官員
如南唐宣州刺史林仁肇,善用兵,通卜簽陰陽書,規(guī)劃營建了宣州龜城。
也有一些城市,如鯉城泉州,南陽清梅花城,并非刻意為之,而是順應歷史發(fā)展而形成,又與中國文化崇尚和審美傾向相合,也為當?shù)厝嗣裾J可,成為引為自豪的地方文化特色。
仿生象物是中國古城營建的重要意匠之一。在128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有38座與仿生象物意匠相關,即可看出其在中國古城營建中的重要地位。仿生象物,是中國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特點,也是中國古城規(guī)劃區(qū)別于外國城市的重要文化特色之一。
注釋:
①曾鞏(1019-1083)字自固,江西人。熙寧十年(1077年)八月,以度支員外郎、直龍圖閣來閩赴任。在福州多有善政,同時著文詠詩50余篇。
[63] 南陽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光緒南陽縣志(卷三,建置,城池)[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6.
[64] 馬正林,編.中國城市歷史地理[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141-142.
[65] 張璁.嘉靖溫州府志(卷之一,城池)[M].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4,2.
[66] [宋]祝穆.方輿勝覽(卷之九,瑞安府,形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67]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二,溫州)[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時間不詳].
[68] 佚名.光緒永嘉縣志 (卷之三,建置志,城池)[M].北京:中華書局,2010,12.
[69] 葉大兵.溫州史話[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64-66.
[70] [唐]釋道世.法苑珠林(伽藍篇)[M].北京:中華書局,2003.
[71] 曾意丹.福州古厝[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72] 王南.東海三山現(xiàn)閩中——文學、繪畫及輿圖中所體現(xiàn)的福州古城城市設計意匠[M]//賈珺,主編.建筑史(第27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143-156.
[73] 彭卿云,主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詞典續(xù)編[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623.
[74] 彭卿云,主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詞典續(xù)編[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624-625.
[75] 陳道山.商丘古城·陰陽五行八卦城[J].中外建筑,2008(12):58-61
[76] 章樾.新建桓仁縣碑記[M]//侯錫爵,修.民國桓仁縣志(第八卷,藝文志,第一節(jié),雜著).民國十九年石印本.
[77] 李影.神奇的桓仁八卦城[M]//孫成德,主編.奉天紀事.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0:346-350.
[78] 陸易農(nóng).特克斯——天山深處八卦城[J].小城鎮(zhèn)建設.2003(4):60-61.
[79] 李穎超.新疆歷史文化名城特克斯[M].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25-27.
責任編輯:蔣亞林
This paper studies on bionics and pictographs ideas of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ancient China. There were three ideological systems which had influenced urban planning in ancient China as follows: ①.The ideological system embodying Ii Zhi; ②.The ideological system of paying attention to geographic situation, practice and function, of which, the representative being Guan Zi; ③.Philosophy system for harmony among The Universe, the Earth and mankind.The bionics and pictographs ideas are of the philosophy system. These ideas are of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It’s source is of the worship of reproduction, the worship of Totem and Feng Shui. These ideas can be devided into: following the man;following the animals; following plants; following the objects, such as,the shape of pipa, ship, disc, or the Eight Diagrams, and so on. Among 128 national historical cultural cities, there are 40 cities being of these ideas.Bionics and pictographs ideas are of mode of Chinese thinking and features of Chinese behaviour, and also being ancient China’s cultural characteristcs on urbam planning different from other countries.
cities in ancient China ;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bionics and pictographs ideas, ; features
TU2
A
1674-4144(2016)-11-39(12)
吳慶洲,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古代城市規(guī)劃、設計的哲理、學說及歷史經(jīng)驗研究”資助項目(編號:5067807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古城水系營建的學說及歷史經(jīng)驗研究”資助項目(編號:5127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