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中出于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鍛煉學生能力、全面考核學生、拓展學生專業(yè)知識的需要,實施課程的形成性評價。項目驅動下的課程形成性評價對于調動學生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多種能力,為他們走向社會、實現與崗位的零對接以及快速融入社會都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項目驅動;課程;形成性評價
課程在實現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中是最為重要、關鍵的載體。課程除了承載著知識傳授的任務外還承擔著專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任務,實現知識、能力并行培養(yǎng)的任務。因此,對課程進行評價就必須既要考核知識又要考核能力,所以,僅僅采用閉卷考核顯然做不到。實踐證明,采用項目驅動下的形成性評價是全面評價學生的最好辦法。本文試結合自己的教學談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借助實踐教學活動進行的課程形成性評價。
一、實行課程形成性評價的原因
1.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需要
應用型人才突出的表現是基礎知識扎實、實踐動手能力強、適應能力快、創(chuàng)新意識好、綜合素質高。所以,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最重要的是能否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基本的職業(yè)技能,并熟練運用于實際工作中。這就要求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通過問題的解決,培養(yǎng)學生的判斷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溝通能力,特別是師生之間、同班級同學之間、與其他專業(yè)同學之間、與社會人員之間的溝通能力。此外,還要提升充分利用各種媒體查找資料的能力。要實現上述能力的培養(yǎng),采用“滿堂灌”的方式顯然行不通。實踐證明,對課堂實踐教學活動開展課程形成性評價是能夠實現上述目標的。
2.鍛煉學生能力,檢驗實踐效果
課程除了承載著傳授知識的功能外,還承擔著培養(yǎng)能力的艱巨任務,這一任務的完成是不能通過課堂知識傳授實現的。因此,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借助實踐教學活動項目,可以為學生培養(yǎng)能力搭建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教師借助課程布置學生在課外的活動項目,學生在課外完成項目任務,通過課堂展示成果。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借助項目的完成,鍛煉自己的多種能力,諸如資料檢索能力、材料組織的能力、聽說讀寫能力、合作學習及溝通能力等。教師則借助項目的實施,檢查項目設計的任務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能力,同時檢驗學生能力鍛煉的實際效果。
3.全面考核學生
學校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有較高綜合素質和熟練的職業(yè)能力,以便順利就業(yè)。要想了解學生的素質和能力狀況,就應遵循全面考核的原則,既應考查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的情況,還要考查學生對于知識的運用能力。傳統(tǒng)課程考核的主要方式是閉卷考試,但在注重鍛煉和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教學大潮中,把課堂實踐教學活動項目作為平時成績,最后加上期末考試成績作為課程考核的方式已經得到了認同。實踐證明,通過評價學生學習過程中參與實踐活動的實際效果來考核能力,通過學習過程結束后的基礎知識閉卷考核評價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兩者相結合的辦法就能夠全面考核學生。此外,知識和能力全面考核的過程,體現的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學習、學會學習、學會應用這一成長的過程,展現著教育的功能。
4.拓展學生的專業(yè)知識,使學生學會學習
即使信息量再大的課堂教學,所傳授給學生的知識也滿足不了未來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因此,為了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就需要學生在業(yè)余時間大量拓展專業(yè)知識。但是,由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同,即使教師引導學生去做其實際效果也不盡相同,而課程教學過程中設計的課堂實踐教學活動項目,一方面可以借實施實踐活動之機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另一方面也起到推動學生積極拓展專業(yè)知識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完成實踐項目的同時,學會終身受用的拓展知識的方法。
總之,采用課程形成性評價是緊跟時代要求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一項舉措,這一形式既能鍛煉、培養(yǎng)和檢驗學生的多種能力,又能全面評價學生,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因此,這是應該廣泛推廣的一種評價方式,不僅應用于課程評價中,還應該在大學學業(yè)中采用。
二、課程形成性評價的實施過程
這里所說的課程形成性評價其實就是平時課堂實踐教學活動的一部分,在此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雖然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但是卻是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并承擔著不同的任務。
1.教師的任務
第一,設計項目。設計項目時一定要切合學生的實際能力,所設計的項目是通過學生的努力能完成或者完成較好的。在數量上適度,在難度上要適中。
第二,布置任務。設計項目的步驟、任務和目的要明確。布置任務時,每一步驟之間要有銜接,過程要流暢,先進行什么,后進行什么要明確,要按照步驟進行評價。同時要讓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執(zhí)行任務,如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鍛煉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等。
第三,指導任務。任務布置后要指導到位。因為學生個體不同、能力不同,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就不同。但是學生有時不善于與教師溝通,因此教師一定在督促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按照學生的完成進度適時、主動地給予指導,以利于學生較好地完成任務。
第四,檢查任務。實施任務檢查對學生完成任務的進度、質量都能起到督促作用。檢查時切忌無標準、無目標、無反饋等“三無”做法,這無疑是在告訴學生能不能完成、完成質量如何不會影響整體評價,最終會造成學生不能按時完成任務,或者完成質量下降。
第五,評價任務。評價要全面、公正。課堂實踐教學活動項目是形成性評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按照實施的步驟以百分制進行評價的??梢姡湓u價關系著學生這門課程的最后分數。因此,作為任課教師,一定要本著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全面公正地評價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給出最恰當的評價。
2.學生的任務
第一,明確任務。接受任務時應該明確教師設計活動的目的,如通過怎樣的步驟鍛煉什么能力,達到什么目的,要嚴格按照要求去做。
第二,實施任務。按照項目的要求、根據自己能力設計實施項目的步驟。雖然教師設計的項目有明確的步驟和目標,但是,由于有的項目是個人完成的項目,因此在完成任務前,要根據個人的能力具體設計實施步驟。有的項目是小組活動項目,這就要求在完成任務時明確小組每一名成員的分工。同時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要及時與同學、教師進行交流、溝通,以保證按時、按質按量地完成任務。
第三,完成任務。完成項目目標重要,但是,有創(chuàng)新地完成更能擴大其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總結項目。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雖然按照步驟完成任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學會方法才是終身受用的。項目完成后要準確評價個人或小組的完成情況,及時總結經驗和教訓,尤其是要及時召開小組活動座談會和交流會,這對于今后的活動將大有裨益。
三、課程形成性評價的原則
實踐教學項目設計得好壞是整個課程形成性評價能否實現的關鍵,因此教師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總目標,依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制訂操作性強、具有實際鍛煉效果的綜合性項目。而要做到以上幾點應該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1.目的性
課堂實踐教學項目是進行課形成性評價的載體,因此,項目的設計必須以實用為基準,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為出發(fā)點,以掌握扎實的專業(yè)基礎知識、鍛煉和提高綜合能力為最終目標。特別在鍛煉學生能力方面,一定要讓學生在明確目的的前提下進行活動,以使學生能夠有的放矢。
2.可操作性
項目的設計應該從學生未來職業(yè)發(fā)展所要求的各種能力這一實際出發(fā)的,設計學生感興趣、可操作、實用性強的實踐活動項目,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如資料檢索能力、聽說讀寫綜合能力、計算機能力、交流溝通能力、思辨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這些項目學生可以通過小組活動就能夠完成,而在完成的過程中還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適宜性
課堂實踐教學活動項目是課堂教學的輔助部分,絕大多數在業(yè)余時間完成,因此項目設計的數量要適度。因為如果項目過多會牽扯學生的精力,影響學生課堂聽課以及進行其他方面活動的效果。同時,課堂實踐教學活動項目既不能過于繁瑣或復雜,也不能過于單調或簡單。因為如果項目活動過程過于繁瑣或復雜,絕大部分學生通過努力都不能完成,或不能全部完成,會使學生望而生畏,影響預期的活動效果。相反,如果項目過于單調或簡單,一是會降低教學質量,二是會影響參加項目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綜合性
項目的設計要有綜合應用性,要通過項目的實施讓學生把已經掌握的知識和職業(yè)要求應該學會的知識交融在一起,同時注意將本學科的知識與橫向學科的相關知識交匯在一起。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學到的知識無限擴大,這不僅有利于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還能進一步擴大知識的空間,特別重要的是能最大限度地鍛煉和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四、評價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1.小組活動中分組待改進
一是人數不宜過多,應該控制在5~6人的范圍內。因為人數過多,無論是教師的指導,還是學生活動的參與度乃至互動質量都會受到影響。二是學生分組同質或不同質,應該根據項目情況進行。因為同質的學生如學習習慣好的、成績好的、活動積極的,或者是學習習慣不好的、成績差的、活動不積極的分在一組會形成兩極分化的現象,影響整體效果。而不同質的學生因為會出現示范效應,通過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就會提高整體效果。三是小組活動一定要遴選負責任、會組織、有溝通能力的同學擔任組長,否則小組活動就會形同虛設,以至變成個人成果替代整組活動成果,影響小組學生活動成績。
2.活動項目需根據情況與時俱進
項目是為了讓學生學到扎實的知識和鍛煉能力而設計的。有的項目是鍛煉學生的一項能力,有的是鍛煉多項或者是綜合性的能力,即使是為了鍛煉學生的一種能力也應該根據不同的班級和學生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方式,做到常做常新,不斷出新。
3.對學生做項目的指導應該進一步加強
雖然學生在不同的課程學習中接觸過和做過不同的實踐教學項目,也從不同角度鍛煉著學生的能力,但是教師的指導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在實施項目時教師指導要注意的是:一是及時掌握學生做項目的進展情況;二是及時了解學生是否在活動及活動的情況;三是掌握學生討論問題的結果;四是檢查學生的活動出勤情況;五是明確學生的任務分工。
4.要求教師不斷提高教學能力
由于項目任務的設計要求既適合實際,又要數量適度、難度適中,還要鍛煉學生的多種能力。而要能夠將“三適合、一鍛煉”的實踐教學項目設計出來就要做精心的準備:一是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準確把握學生的實力;二是調研社會企業(yè)對學生能力的要求;三是全面考慮,這就需要教師有較高的水平才能做到。
5.適度讓學生參與
在課堂教學評價中,應該改變教師為主體的評價方式,充分發(fā)揮學生作為評價主體的作用,讓學生適度參與到課堂教學評價的過程中來。在評價之前,首先讓學生明確評價的具體標準,其次講清評價中的注意事項。適度讓學生參與教學評價,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自我評價能力以及自主意識,進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精神;另一方面,讓學生真正加入評價主體享有評價的權利,可以讓學生看到自己明顯的進步和變化,從而增強自信心,享受成功的樂趣。
綜上所述,項目驅動下的課程形成性評價突破了傳統(tǒng)的一張考卷評價學生的模式,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全面評價理念,能充分地調動學生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主動性,特別是通過個人、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討論、評價等多個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也是對學生較為扎實的知識基礎、較強的社會心理素質及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為學生走向社會、實現學業(yè)與實際崗位的快速對接以及被社會認可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魯華.在教學中落實形成性評價的意義[J].教學研究,2014(4).
[2]黃怡凡.形成性評價在合作學習中的運用[J].中國成人教育,2010(7).
[3]譚朝暉.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J].中學教學參考(下旬),2010(4).
[4]謝永春.形成性教學評價要把握的因素[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4(5).
基金項目:本文為河北省教育廳教改項目2014年度立項課題(課題編號:215GJJG201)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付際紅(1965- ),女,江蘇淮安人,大學本科,教授,研究方向:世界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