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彥平
[摘 要]20世紀,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都發(fā)生了劇烈的動蕩,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fā)生了嚴重的扭曲。弗洛姆在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的理論下,綜合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思想還有西方的神學觀念等,提出了人道主義倫理觀念。本文是在閱讀過弗洛姆的著作《為自己的人》之后,對弗洛姆的人道主義倫理學有了簡單的淺薄認識。論文著重分析了弗洛姆的人生經(jīng)歷和和他的人道主義倫理學。然后本文著重從人道主義倫理學的核心、它的最高價值,還有人道主義良心等五個方面分別闡述了弗洛姆的人道主義倫理學。弗洛姆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建立一個以人為中心的“健全的社會”,他主張把人作為人類的中心。本文旨在通過對弗洛姆人道主義倫理學的研究,指出弗洛姆人道主義倫理學的不足之處和對當代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中重要價值。
[關鍵詞]弗洛姆;人道主義倫理學;自愛
[中圖分類號]B841 [文獻標識碼]A
1 前言
艾瑞克·弗洛姆是德裔美籍著名思想家,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當前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倫理觀念發(fā)生了嚴重的動搖和危機。整個社會變成一個浮躁的社會,人們物質上豐裕,可是精神世界卻嚴重匱乏,道德也是十分衰落,很多人成為了被異化過了的人。為了使現(xiàn)代人走出精神與道德的困境,從人性的異化和自我喪失中解放出來,我們有必要再談論一下弗洛姆的人道主義倫理學,幫助人們從無意義的精神狀態(tài)中走出來,建設一個完好的“健全的社會”。弗洛姆的人道主義倫理學綜合吸收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和馬克思的人道主義思想,除了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思想之外,而且其中還有禪宗佛學的心性觀等思想。
弗洛姆的人道主義倫理學強調人的價值判斷是“萬物的尺度”,以人類為中心,著重強調人的存在,強調人同其他事物的區(qū)別,人是獨一無二的,是獨特的存在。所以,弗洛姆所代表的的立場是人是世界上存在的最高的事物,而且人的價值和尊嚴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他認為人道主義倫理學的核心是“愛”,最高價值是“自愛”,人的快樂和幸福被看作是人道主義倫理學的價值批判標準,一個“健全的社會”為他的最后倫理學目標。
2 人道主義倫理學的核心——“愛”
2.1 愛的本質是給予
說到“愛”,我們并不陌生。當今社會,道德倫理危機一直伴隨著我們,老人摔倒不敢去扶等等??墒?,面對當前的社會現(xiàn)狀,我們又該如何去愛?“愛”到底是什么呢?弗洛姆畢生都在試圖倡導和建立一種完美的人道主義倫理學,拯救人類墮落的人性,拯救被異化的社會,建立一種適合所有人的健全的社會。所以,在他看來,愛是人的最基本需求,愛是一種人性,愛是人們處理人際關系和建立人道社會的一個重要途徑。弗洛姆認為愛是人的一種主動能力,它是人在保存完整性又有人的個性的完美的融合,是人在社會活動中的一種個人能力的表現(xiàn)。因此,他說“愛是一種主動活動,而不是一種被動的情感;它是‘分擔,不是‘迷戀。而且,‘愛主要是給予,而不是接受。可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把這個道理給復雜化,顛倒化。認為“給予”就是把自己的東西讓給別人,自己做出了犧牲,從而不愿意給予,反之更多的是情愿接受別人的給予。但是在弗洛姆看來,給予是高尚的道德行為,卻恰恰并不是說必須犧牲個人的什么東西或者是讓出某種屬于自己的東西,這是人的潛能的最高表現(xiàn)。真正的愛是有創(chuàng)造性的,是人的一種能力,是在自覺主動中發(fā)揮的一種內在的靈魂力量,他不受任何形式的強制性的壓迫?!皭鄣哪康氖鞘蛊鋵ο笠簿褪菒鄣膶Ψ将@得幸福、獲得發(fā)展和自由”。所以,愛是一種美好的強大的力量,它可以讓別人感受到幸福。
2.2 愛既是一種關心又是一種責任
愛的本質是給予。那么為了使他人得到幸福,所以愛就必然會包含關心。弗洛姆說:“愛是對我們所愛的生命和人或物成長的主動關注。缺乏這種主動的關注,就不是愛。” 就像兩個人談戀愛一樣,一方對另一方一直承諾說“我多么多么的愛你。我要給你幸福的生活等”。可是,當一個人黯然神傷的時候,那個愛他/她的他/她卻在和自己的朋友談天說地、談古論今,根本不關注對方的情緒或者是心理變化,你能說是愛對方的嗎?按照弗洛姆的觀點,這種所謂的愛在弗洛姆看來根本就不是愛。為什么呢?因為嘴上的愛是不能算愛的,她沒有給予對方任何形式的關心,她忽視了對方所需要的事情。關心是支持愛的框架,責任是對關心的體現(xiàn)。所以說,如果我們愛一個人,而不去關心他/她,愛護他/她,愛就失去了支持它的框架,失去了它本身應該具有的內涵?!皭垡粋€人,意味著關心這個人,感到對這個人的生命——不僅對他的肉體之存在,而且對他全部人之能力的成長和發(fā)展有責任?!?關心一個人,愛一個人,是一種發(fā)自內心的對對方的一種積極響應。
2.3 愛是一種是尊重和認識
“對一個人來說,沒有認識就不可能尊重;沒有認識的引導,關心和責任將是盲目的。沒有關心的推動,認識也是空虛的”。尊重和認識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沒有尊重,責任很容易墮落為統(tǒng)治或者占有。如果沒有認識,那就會變成一種盲目的尊重。尊重就是實事求是的客觀的認識所愛之物,并且努力的讓他按照自己所愿望那樣的發(fā)展自己的個性,不懼怕對方,也沒有剝削對方的意思。認識對方要深入他/她的核心,覺察到對方靈魂深處的秘密,能夠設身處地的理解對方,為對方著想。
總之,愛的本質是一種給予,它包含著對對方的關心、責任和尊重,包括認識?!叭绻艺娴膼垡粋€人,那么我一定愛所有人,愛這個世界,愛生活。如果我能對某個人說‘我愛你,我一定能說‘在你身上我愛每一個人,通過你我愛這個世界,在你身上我也愛我自己。”這說明,人道主義倫理學的核心——愛,絕不是平常所說的簡單的愛,它是一種發(fā)自內心的對別人的認識、關心、尊重和理解。一個人愛另一個人,就是愛他/她的全部,愛/她的獨立性和完整性,愛他/她作為一個完整個體的存在。
3 人道主義倫理學的最高價值——自愛
3.1 自愛的內涵
人們常說,一個不知道愛自己的人是不知道如何去愛別人的。然而,到底什么是自愛呢?西方思想家對于自愛的論述真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自愛作為一個倫理學概念,西方著名哲學家、思想家和科學家亞里士多德、培根、盧梭等都對自愛有自己的觀點等。甚至也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仁愛”思想和“自愛”是完全可以和諧共處的,沒有本質的矛盾。當然,有人則認為“自愛”和“仁愛”完全對立的不可調和的。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肖群忠系教授給自愛的定義是 “自愛是人的主體性在個人身上的高度凝結和積淀。它包含著對自我的認識、評價、肯定、尊重、發(fā)展、超越、控制等諸多豐富內容。自愛實際上是對人的本質力量的真、善、美的熱愛。”由此可見,自愛是個人對自己存在的價值和利益包括尊嚴的維護,它蘊含著自我保護和自我管理的精神。在弗洛姆看來的自愛就是人作為最高主體的存在,因為他曾說過人就是“萬物的尺度”。也就是說,一個人活著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使自己得到滿足,但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活著,是所說的“存在著”,并且要有創(chuàng)造性,要成為一個有生產(chǎn)愛的能力的人。
3.2 自愛與愛人、愛己相統(tǒng)一
《圣經(jīng)》當中有句話,“你當愛你的鄰居如愛自己”。弗洛姆認為自私的人表面上看是只愛自己的人,可是實際上他/她誰都不愛,自私的人缺乏愛和關心,他/她連自己也不愛。所以,真正的自愛的人是把自己當作一個個體來關心的,而不是把自己當作一個社會經(jīng)濟角色的附屬品,他/她關心自己的智慧、情感、感官潛力。正如斯賓諾莎所說:“一個人愈努力并且愈能夠尋求他自己的利益或保持他自己的存在,則他便愈具有德性。”弗洛姆也是堅決反對把愛人和愛己分裂開來,他認為“愛人與愛己絕不是兩碼事?!币粋€真正會愛自己的人他絕不是一個自私的人,而自愛的人被并不等于他/她不愛別人。相反的,他/她是一個既知道關心自己的自身利益。又充分愛自己的人。因為他/她知道子來的力量和愛別人的力量是多么偉大。同時,一個人他愛別人的過程中,就會展現(xiàn)出自己愛人的能力。一個人對于自己的生命、幸福、成長和自由的肯定,最根本的在于他有這個愛人的能力。對于一個愛自己又愛他人的人,是一個強大的無堅不摧的人。
4 人道主義倫理學基本內容——良心
良心是什么?弗洛姆說:“良心是人對自我的一種呼喚”。有人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情比“我將依我的良心行事”更值得夸耀了。聽過之后,不僅脊背發(fā)涼、擔心后怕,難道社會都變成這個樣子了嗎?根據(jù)西方經(jīng)濟學家亞當·斯密的觀點,他說“我們對他人贊成或者不贊成的情感反應是我們良心的核心”。舍勒說,“源于情感的理性判斷的表達,是我們的良心”。但是,什么是人道主義良心?它是我們自己的聲音,它存在于每個人的心中,它不受外界制裁和獎賞的影響”。人道主義良心是對自身的呼喚,是屬于每個人自己的心聲的表達。
正是由于人道主義的良心是屬于自己的聲音,所以它可以召喚人們返回到自身,成為一個能夠和諧發(fā)展的人。
5 人道主義倫理學的倫理價值判斷標準——快樂和幸福
對于人道主義倫理學來說,人的快樂和幸福似乎成了人是否有存在價值的唯一判斷。這似乎在當今社會來有點不太恰當,因為它過分地強調人的快樂和幸福。難道說有人把自己的快樂建筑在別人的痛苦上面,他自己快樂,就要說這是善良或美德的行為嗎?不,當然不能!弗洛姆一直在努力說明,人道主義倫理學所說的快樂是分為不同性質的,它包含四個方面,快樂、滿足、幸福和歡樂,它們在本質上是截然不同的。然而,快樂主義者認為,無論如何人類行為的總指導原則都是快樂。柏拉圖認為,快樂和思想一樣,是有真假之分的。只有善良的任才享有真正的快樂,惡者只是享有虛假的快樂。
然而,弗洛姆認為人的幸福和快樂是一樣的,都是一種成就,都需要人的內在的活動和努力。只不過,快樂是以這些為前提條件的,而幸福是人的內在的生產(chǎn)性的產(chǎn)物,而不是大眾認為的所謂的上帝的恩賜。他們之間的區(qū)別是快樂是短暫的享受,幸福卻是一種持久的的體驗。當一個人能夠持久的保持著快樂的時候,那我們就可以說他/她是幸福的。
弗洛姆說:“就生活藝術而言,幸福是完美的標準;就人道主義倫理學而言,幸福是美德的標準。”由此可見,幸福的體驗是一種很長久很持續(xù)的感受,當然,這種幸福中也包含著痛苦。如果人一位的逃避痛苦,那他/她也是體會或者說體驗不到幸福的。因此,相反的,幸福的對立面并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痛苦或者悲傷,而是一個人的意志消沉,或者說是人內心的痛苦和精神上的一種貧乏。
6 結語
弗洛姆畢生的所有活動都是在促成一個健全的社會,即人道主義倫理學的目標。對弗洛姆來說,人道主義倫理學既是促成健全的社會的一種手段,同時又是衡量社會是否健全的最高標準。
構建一個健全的社會,人是萬物的主宰,人是宇宙的中心,人的價值是高于一切的存在。我們相信,未來的人際社會是和諧的社會,因為人道主義倫理學的核心是愛,最高價值不是自私,不是舍己,更不是愛人,而是自愛。未來的社會是技術人道化、消費關系人道化和人際關系人道化的社會。這對于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當然,弗洛姆的人道主義倫理學有其自身的狹隘性和局限性,人的全面的自由的發(fā)展高于一切,對當前的享樂主義有很大的影響。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人雖然是社會經(jīng)濟活動的主體,但是,如果一味的追求個人的感受的話,會造成社會整體心理的扭曲。在在當今社會,我們既要注重人的全面發(fā)展,又要考慮社會的整體利益。
[參考文獻]
[1] [美]弗洛姆,孫依依譯.為自己的人[M].三聯(lián)書店,1988.
[2] 弗洛姆.逃避自由[M].工人出版社,1987.
[3] 埃利?!じヂ迥?愛的藝術[M].商務印書館,1987.
[4] 肖群忠.自愛論[J].寶雞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4).
[5] 斯賓諾莎.倫理學[M].商務印書館,1958.
[6] 李國華.弗洛姆關于愛的理論述評[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01).
[7] 王雨辰.論弗洛姆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倫理批判[J].理論月刊,2010(09).
[8] 解保軍.弗洛姆對資本主義社會病理的批判——《健全的社會》析評[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