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玲燕
[摘 要]試對人教版初高中語文教材中蘇軾被貶黃州后的作品進行分析,使學生感受蘇軾樂觀曠達的精神,體會其壯志難酬的慨嘆。
[關鍵詞]蘇軾作品 樂觀曠達 壯志難酬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058(2016)160024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當下,不少中學生遭遇挫折后無所適從,缺乏積極向上的精神。詩歌具有強大的熏陶感染功能,語文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鑒賞詩歌,并從中思考、領悟。語文教材中,作家的作品所傳達出來的積極態(tài)度,為學生模仿榜樣提供了可能性。榜樣應充滿生命感,不能只講其優(yōu)點,而對其缺點只字不提。
蘇軾,是中學生的榜樣。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御史何正臣彈劾蘇軾,上奏蘇軾任職湖州后所進的謝上表,其用語暗諷朝政。接著御史李定等王安石一派的官員,從蘇軾的詩文中尋找罪證,指控他有謀反之心。后蘇軾在御史臺獄受審。御史臺也稱“烏臺”,因御史臺內(nèi)柏樹上多烏鴉筑巢棲息。這起文字獄被稱為“烏臺詩案”,最后,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筆者查閱人教版初高中語文教材,發(fā)現(xiàn)蘇軾被貶黃州后的作品共有七篇。這些作品分別為元豐四年(1081)作散文《方山子傳》,元豐五年(1082)作詞《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詞《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詞《念奴嬌·赤壁懷古》、賦《赤壁賦》、散文《游沙湖》,元豐六年(1083)作散文《記承天寺夜游》。而《游沙湖》中蘇軾游蘄水清泉寺所作的詞即《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
一、樂觀曠達的精神
“烏臺詩案”發(fā)生后,蘇軾履險如夷,盡顯其樂觀曠達。
《游沙湖》作于元豐五年(1082)。蘇軾病愈后,與主治醫(yī)生龐安常同游蘄水清泉寺。蘇軾看見寺邊蘭溪的水往西流,作詞《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罢l道人生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告訴我們,縱使時光流逝,我們?nèi)詰袭斠鎵?,奮發(fā)有為;“休將白發(fā)唱黃雞”,即不要因人老就唱起“黃雞催曉”等消極悲觀的歌曲。
元豐五年(1082)三月七日,蘇軾去沙湖看田。他在歸途中遇雨,便作《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同行皆狼狽,而蘇軾卻持竹杖,穿芒鞋,一邊吟詩長嘯,一邊逍遙前行。他不怕,只需一件“蓑衣”就可以抵擋自然界和人生旅程中的風雨?!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一語雙關,表面上是說他對天氣變化毫不介意,實際上是他不為人生憂患而動搖的修養(yǎng)。
元豐五年(1082),蘇軾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碧K軾所游為黃州的赤鼻磯,并非赤壁大戰(zhàn)之地。由于當?shù)貍髡f赤鼻磯就是周郎赤壁,蘇軾也不妨把它當成真的赤壁來寄托自己的情懷。壯美的大江,引發(fā)了蘇軾對主帥周瑜的贊賞。周瑜年輕有為,在赤壁之戰(zhàn)中從容指揮,最終打敗曹操。而此時的蘇軾,功業(yè)未成,早生華發(fā),便感喟“人生如夢”。這種感觸并非頹廢和悲觀,他最后還是做出了舉杯邀月,酒酹于江的壯舉。這一舉動,與詞中所寫的壯麗江山、千古英雄融合在一起,營造了深沉、雄渾的意境。
元豐五年(1082)農(nóng)歷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客在赤壁之下泛舟游玩,并進行了一段精彩的主客間的對話。月下的主客問答,是蘇軾人生態(tài)度的兩個層面。作為“主人”的蘇軾,表現(xiàn)了他的樂觀曠達;而作為“客”的蘇軾,表現(xiàn)了他的消極悲觀。先分析作為“主人”的蘇軾。面對“客”所發(fā)出的人生短暫、世事無常的感慨,“主人”蘇軾解釋到,就像水會流逝,月有盈虛,生命就個體而言,是如此短暫;就整個人類而言,萬物與我們一樣,都是永恒的。既然這樣,我們不如享受大自然,隨遇而安,拂江上清風,賞山間明月。
元豐六年(1083),蘇軾作散文《記承天寺夜游》。作者與好友在承天寺悠閑地觀賞柔和的月景,庭中的月色如水般澄澈明凈,“藻”“荇”縱橫交錯,原來是微風吹拂,竹子和松柏在月光的照耀下舞弄著自己的影子。
二、壯志難酬的慨嘆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碧K軾被貶謫后,偶爾慨嘆壯志難酬,也是可以理解的。
試分析《赤壁賦》中作為“客”的蘇軾,他從眼前的赤壁壯景,想起了曹操、周瑜兩個英雄人物,英雄人物隨著歲月的流逝早已不復存在了,他便發(fā)出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悲嘆。
蘇軾于元豐四年(1081)作散文《方山子傳》,作品贊揚了他的好友方山子特立獨行的性格和遠離塵囂的價值觀。方山子出身世代功勛之家,家在洛陽,有富麗堂皇的園林宅院,在河北有田,每年可得上千匹布帛,他卻放棄了這一切,過著隱居的生活。這是為什么呢?原因就是他對北宋政權(quán)極端不滿,寧愿與世隔絕,也不愿向權(quán)貴“低眉折腰”。蘇軾表面上是為方山子打抱不平,實際上是委婉地表達了對統(tǒng)治者的痛斥。
通過分析作品,我們可以看出,蘇軾人生態(tài)度的基調(diào)是樂觀曠達的,即使遭受貶謫,他也不甘沉淪,過著超然物外的生活,“也無風雨也無晴”。筆者希望學生以蘇軾樂觀曠達的精神為榜樣,直面逆境,磨礪意志,培養(yǎng)良好的意志品質(zhì)。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