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麗萍, 呂小毅, 王淑霞
(1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健康管理中心健康體檢部,烏魯木齊 830054; 2新疆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烏魯木齊 830046)
品管圈對降低健康管理中心漏檢率效果的研究
辛麗萍1, 呂小毅2, 王淑霞1
(1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健康管理中心健康體檢部,烏魯木齊830054;2新疆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烏魯木齊830046)
摘要:目的探討質量管理小組(品管圈)成立后對降低體檢人員漏檢率的效果,為健康管理中心提升服務質量提供參考。方法收集2014年3-10月在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健康管理中心健康體檢部進行體檢人員的體檢資料,按照實施品管圈前后分組,并對漏檢率、達標率、總體目標等指標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自品管圈成立后,漏檢率從6.6%下降到3.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除尿常規(guī)未達到預期目標以外,其他項目均已經(jīng)達到預期目標,達標率為85.71%。計算得到品管圈成立以后漏檢率為3.9%,品管圈成立前6.6%的漏檢率按照40%的圈能力計算總體目標為3.96%,已達到目標要求;此次品管圈成立以來,圈能力最大的為內、外科項目的漏檢控制上,最差的為對尿常規(guī)的漏檢控制。結論品管圈成立后,各項目漏檢率均下降,效果良好,建議可以在后期加以推廣利用,再對其他工作內容進行專項提升。
關鍵詞:品管圈; 漏檢率; 效果; 健康管理中心
質量管理小組(Quality control circle , QCC)簡稱“品管圈”,是指在同一個工作場所的工作人員為了解決現(xiàn)場的工作問題,或者是為了努力提高工作成績,而自發(fā)地組建起來的一個活動小組,目標是在通過分工合作和品質管理的方式解決工作場所中遇到的問題,進而提高其整體的工作成績[1-2]。醫(yī)院健康管理中心健康體檢部作為一項服務性業(yè)務科室,是醫(yī)院的窗口科室之一,在社會中有著提高人群生命健康、對疾病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的效果[3]。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健康管理中心健康體檢部在國際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認證聯(lián)合委員會(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care Organizations,JCI)認證的背景下,于2014年6月開始試行成立品管圈。本研究旨在探討品管圈成立后對降低體檢人群漏檢率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收集2014年3-10月在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健康管理中心健康體檢部進行體檢人員的體檢資料,以2014年3-5月1 895例體檢樣本為品管圈成立前漏檢率的臨床資料;2014年6-10月3 285例體檢樣本作為品管圈成立后漏檢率的臨床資料。
1.2品管圈組成操作方法(1)組圈:采取由科主任擔任圈組主持人共計7名成員,護士長任圈長,圈名為“微笑圈”,平均每周開1次圈內活動。(2)確認主題:采用頭腦風暴法確定可選主題,即科室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要求圈內成員就擬選主題的可行性、緊迫性進行評分,確定以降低漏檢率為主題。(3)環(huán)節(jié)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將品管圈成立前3個月體檢者作為原因查找對象,由專人記錄體檢漏檢項目、詢問漏檢原因、問題、對策等。
1.3評價方法以2014年3-5月1 895例漏檢樣本為對照值,觀測的漏檢項目包括:尿常規(guī)、內科常規(guī)(身高、體質量、血壓)、胸片、心電圖、B超、采血。成立品管圈,收集品管圈成立后3個月的漏檢數(shù)據(jù),每個月進行匯總分析,為保證數(shù)據(jù)指標的有效性,作為品管圈成立前漏檢率的臨床資料,計算各項目的實際圈能力。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的比較使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目標制定在品管圈實施前,各項目的漏檢率不一,總體漏檢率為6.6%。根據(jù)預期所確立的圈能力為40%,計算目標指標。計算公式為:預計目標值=現(xiàn)有目標-改善情況,見表1。
表1 品管圈成立前漏檢指標及預計漏檢目標值
2.2漏檢率比較自品管圈成立后,總體漏檢率從6.6%下降到3.9%,(P<0.05)。其中品管圈成立后尿常規(guī)及身高、體質量、血壓測定漏檢率低于品管圈成立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品管圈成立前、后內外科檢查、胸片、心電圖、B超、采血漏檢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品管圈成立前、后漏檢率對比/例(%)
注:與品管圈成立前比較,*P<0.05。
2.3達標率結果尿常規(guī)未檢查人數(shù)為694例,除外拒檢人數(shù)外,有46例漏檢,漏檢率為1.40%,沒有達到預測目標的1.36%。其余體檢項目,包括心電圖、B超等漏檢率均達到預測目標,總體達標率為85.71%。另根據(jù)預先制定的漏檢總體目標為3.96%,品管圈成立以后的實際漏檢率下降為3.9%,達到目標要求,見表3。
表3 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健康管理中心健康體檢部漏檢率達標情況統(tǒng)計
2.4品管圈能力結果從品管圈成立以后,根據(jù)圈能力計算公式為:1-干預后漏檢率/干預前漏檢率,得到不同項目的圈能力,其中圈能力最大的為內、外科項目的漏檢控制,圈能力達到45.05%;其次為B超(43.75%)、胸部攝片(43.40%)、心電圖(42.55%)和身高、體質量、血壓(40.78%);最差的是對尿常規(guī)的漏檢控制(38.33%),未達到圈能力預期目標,見表4。
表4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健康管理中心健康體檢部品管圈能力統(tǒng)計
項目名稱干預后漏檢率/%干預前漏檢率/%圈能力/%尿常規(guī)1.402.2738.33身高、體質量、血壓1.222.0640.78內、外科0.611.1145.05胸部攝片0.300.5343.40心電圖0.270.4742.55B超0.090.1643.75采血0.000.00-合計3.906.6040.91
3討論
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上升,各族人民群眾對醫(yī)療衛(wèi)生需求也在逐步上升,體檢的目的就是為了早期發(fā)現(xiàn)疾病、早期治療,做好一期預防工作[4]。目前,居民對健康的需求也在逐年上升,居民的健康觀也在發(fā)生潛移默化的改變,現(xiàn)今我國體檢模式已由原來的單位組織被動體檢變?yōu)楝F(xiàn)在的主動體檢服務,但如果因為部分原因導致體檢者未能完成體檢,或者是漏檢,對于體檢者而言將是一種資源浪費,增加疾病的風險,同時還影響體檢客戶的滿意度[5]。因此本著更好地為體檢者服務的目的,在我院通過JCI評審后的一項創(chuàng)新活動,自發(fā)成立了科室品管圈,并針對漏檢率這一指標提供專門的對策,達到了預期目標。
3.1品管圈成立有利于降低體檢者體檢項目漏檢率自我科品管圈成立后,總體漏檢率由6.6%下降到3.9%,(P<0.05)。其中體檢者尿常規(guī),身高、體質量、血壓測定漏檢率低于品管圈成立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品管圈成立前存在體檢者對體檢流程不清晰、對體檢指引單不理解、體檢等待時間過長、對體檢項目的檢查意義了解不夠、項目指示牌不夠醒目、缺少少數(shù)民族語言指標標識、部分體檢項目耗時長等;品管圈成立后,對專項問題采取專門的對策,增加項目介紹板塊,對各體檢項目進行介紹,各體檢小組對各項目檢查可能發(fā)現(xiàn)的疾病做介紹,加大指標標識字體,設置少數(shù)民族語言指路標識,根據(jù)各項目特點要求,合理安排工作人員和檢查儀器,及時提示體檢者檢查所需時間,減輕其心理焦慮,并自行增加引導員疏導集中的人流??梢赃_到突破瓶頸的效果,從而使漏檢率下降到新的水平,此結果與張婧等[6]報道的品管圈成立后的專項效果基本一致。
3.2品管圈成立致漏檢達標率上升我科品管圈成立后,常見漏檢、棄檢、拒檢項目由之前的7個項目降低到1個項目,總體目標為3.96%,實際漏檢率為3.90%,達到目標要求。體檢項目包括心電圖、B超、采血、胸片等漏檢率均達到預測目標,說明品管圈活動調動了導檢人員的自主能動性,不僅要與體檢人員多溝通,使體檢者真正從心理上對體檢項目的檢查重視起來,還要與協(xié)作科室人員協(xié)調解決出現(xiàn)的問題。其中一項未達到目標要求的為尿常規(guī)檢測的漏檢率,目前,對于尿常規(guī)的檢測在整體中漏檢率最高,也是控制效果最差的一項,可能與該項目價格低、檢測時需要留尿、不方便、較麻煩、易被輕視等有關,對此可針對性地改善尿常規(guī)尿液采集條件,如在洗手間加放樣本臺、導向箭頭等,后期品管圈的主題可以專門針對此項目進一步探討相應的對策。
3.3品管圈能力提升通過干預前、干預后漏檢率的對比,發(fā)現(xiàn)各項目(除尿常規(guī))的品管圈控制能力及總體平均品管圈控制能力均在40%以上。其中圈能力最大的為內、外科項目的漏檢控制上,圈能力達到45.05%;最差的是對尿常規(guī)的漏檢控制(38.33%),未達到圈能力預期目標。品管圈的圈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執(zhí)行效果及對策的正確性,成員均為各項目小組的組長,對問題的了解程度較好以及對決策的執(zhí)行力也較高。品管圈活動使科室管理實現(xiàn)了以人為中心的現(xiàn)代管理,科室人員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增強,因此有必要將此方案加以推廣應用,從而達到體檢功能、防病效果的最大化[7]。 我科“微笑圈”活動順利開展,促進了我院整體質量的持續(xù)改進。建議可以在后期加以推廣利用,再對其他工作內容進行專項的提升。
參考文獻:
[1]Matsuda K. Definition of the QC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ies[J]. Kango Tenbo,1983,8(1):51-57.
[2]Matsuda K.Operation of QC circle, quality control technic[J]. Kango Tenbo,1983,8(4):343-349.
[3]石瑜珊.在體檢中心應用品管圈減少醫(yī)患糾紛的效果分析[J].保健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4,11(1):75-76, 79.
[4]李菊紅,張玲娟. 應用品管圈降低體檢中心護理人員針刺傷發(fā)生率[J].解放軍醫(yī)院管理雜志,2014,13(5):415-417.
[5]王湘蓮,李靜.品管圈在提高體檢中心體檢人員滿意度中的應用[J].解放軍醫(yī)院管理雜志,2014,21(12):1108-1110.
[6]張婧,邱春芳.開展品管圈活動降低體檢過程中體檢者漏檢率[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4,25(11):125-128.
[7]周麗萌.品管圈活動在檢驗標本分析前質量控制中的應用[D]. 山西醫(yī)科大學,2013.
(本文編輯施洋)
The effect of QCC on decreasing the omission rate in health management center
XIN Liping1, LV Xiaoyi2, WANG Shuxia1
(1Center of Examination and Health Management,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4 , China;2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830046,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stablished 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 to reduce the omission rate to refer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service for the Center of Examination and Health Management. MethodsMedical examination data from March to October in 2014 at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were collected and grouped according to before and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QCC, and the index of omission rate, reaching-standard rate and general goal were processing analysis. Resul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ince the QCC was established, the omission rate were reduced from 6.6% to 3.9%, which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except the uric convention didn't achieve the expectation, other indexes met the expectation, which reaching-standard rate was 85.71%. The omission rate after QCC establishing was 3.9% by calculating, while it was 6.6% before QCC establishing. According to 40% of the circle of competence, the calculated general goal was 3.96%, which met the expectation; the largest control circle ability was omission rate control on physical and surgical items, while the worst was that on uric convention. ConclusionAfter QCC establishing, the omission rate were decreased, general goal to circle was in more than 40%, which affected well, hence it is suggested to be widely used later and elevated for other items.
Keywords:QCC; omission rate; effect; cener of health management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264038); 新疆醫(yī)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4XYDSK29)
作者簡介:辛麗萍(1976-),女,本科,主管護理師,研究方向:健康體檢,E-mail: 1779195628@qq.com。 通信作者:王淑霞,女,碩士,副教授,管理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健康管理,E-mail: 1666531170@qq.com。
中圖分類號:R1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551(2016)07-0898-04
doi:10.3969/j.issn.1009-5551.2016.07.022
[收稿日期:201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