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偉
【摘 要】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陣地,是歷史教學中實施新理念的關鍵,搞好歷史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就能有效推進歷史教學改革的深入。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和教訓,就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淺談一點心得體會。
【關鍵詞】高中 歷史課堂 共同合作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6-0167-02
課堂高效的問題,研究及論述頗多。但有個基本的描述,即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要想打造一節(jié)高效的歷史課堂,教學方式和手段因人而異,下面我就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搞好課堂氣氛
良好的課堂氣氛應該是既嚴肅又活躍。做到嚴中有活,活中有嚴;嚴而不死,活而不亂。"嚴"表現(xiàn)在:課堂紀律要嚴;教師傳授知識應當注重準確性,做到史實準確、觀點正確,褒貶分明,不可隨隨便便,信口開河;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嚴肅認真地對待,對正確答案要予以肯定,對錯誤的答案要及時糾正。"活"表現(xiàn)在:教師要有親切的面容,和藹的態(tài)度;穿插與教學內(nèi)容有關的史料、歷史小故事,講述要耐人尋味;更重要的是對歷史史實的敘述要有層次感,做到深入淺出,生動有趣,既有驚濤駭浪的敘述,更有涓涓細流的描繪。
二、有效開展高中歷史教學的措施
1.平時多積累歷史史料,提高學生興趣。有句話很有道理: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必須有一桶水。歷史老師視野要開闊,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要廣泛涉獵。歷史是一門包羅萬象的科學,跟什么都沾上邊。教師在課堂上如果只是一味地講純理論的東西,就很容易使課堂變得枯燥乏味,學生聽了也會感到?jīng)]趣。在課堂上,偶爾"天馬行空",向?qū)W生介紹一些有助于他們了解歷史的"課外話題",常能讓學生聽得津津有味甚至著迷,這既能增長他們的見識,拓寬他們的視野,又能增加他們對學習歷史的興趣。
2.學法指導是動力。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能夠順利升學,以便學到更高層次的知識,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所以學生最感興趣的是學習方法,好的學習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師要指導學生做好課堂筆記,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觀察現(xiàn)實問題,力求做到學以致用。
3.除了學生知識和能力的生成,也要注重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生成。歷史教育的主要功能應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使他們的情感和價值觀體驗得到提升。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一方面要關注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學習能力的生成,另一方面也要重視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生成。但現(xiàn)在的生成性教學卻普遍忽視了這一點,主要是由于我們在生成的意識上對情感的關注過于淡薄所致。新課程下歷史教學的終極目標定位于實現(xiàn)歷史學科所特有的教育性功能,在歷史課堂的生成性教學中應該更多地考慮這個宗旨。
三、運用教學機智,動態(tài)處理課堂
所謂教學機智,是指教師敏銳地察覺學生身上的細微變化,面對新的意外情況,快速作出反應,果斷決策,及時采取靈活而有效的教育措施的能力。新課程強調(diào)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學生主體意識的發(fā)揮,注重學生個性的發(fā)展以及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因此課堂更具開放性,非預設生成也就時有發(fā)生。教師不僅要善于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側(cè)面提出問題來拓展教學內(nèi)容,還要善于根據(jù)學生的課堂生成來拓展教學內(nèi)容。如果學生的問題同課前預設一致,就按照課前設計的對策引導學生完成;如果出現(xiàn)意料之外的問題,要考慮是否對教學目標的完成有益,是否有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來安排和調(diào)整教學計劃。對課堂中出現(xiàn)的有價值的生成性問題,教師則應有選擇地作出回應。 或教師親自解答,或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或放開討論,各抒己見。
面對學生的即時性生成,如果教師缺乏足夠準備,將此問題或草草收場或充耳不聞、視而不見,這樣只會浪費極好的教學資源,也會大大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對于及時捕捉到的生成性資源,教師要充分發(fā)揮教學機智,巧妙引導學生,讓學生展開充分的對話和溝通,因勢利導加強情感教育,推進課堂教學生成,使課堂充滿靈動、智慧和活力。
四、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種學習活動
組織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如搜集信息、現(xiàn)場考察、專題研究、討論辯論、參觀訪問等。活動中,注重學生參與的目的性、實效性,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探索時間和體驗的機會。對社會生活中的科學現(xiàn)象,注重在教學中尋找新的視角和切入點,使學生形成新的熟悉,啟迪科學思維,揭示科學現(xiàn)象的本質(zhì),使學生感受科學的真實性,感受科學與社會、日常生活的關系。歷史教師正可以利用這些分歧,采用討論法進行教學,以開拓學生的思路,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愛好。例如,講到《第一次國共合作》一目時,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蘇聯(lián)為什么派出人員,提供資金和槍械幫助中國國民黨這些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學生們根據(jù)通過各種途徑把握的知識,自己得出了十幾個結(jié)論:國民黨由于執(zhí)行了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義,蘇聯(lián)才本著國際主義的精神,大力支持國民黨領導的中國革命;蘇聯(lián)愿與國民黨聯(lián)合,是由于中國共產(chǎn)黨當時力量還太弱小,且國共合作的局面已經(jīng)形成,支持國民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支持中國共產(chǎn)黨,而當共產(chǎn)黨力量強大以后,還可以從國民黨內(nèi)部來把握政權,實現(xiàn)中國向社會主義的過渡;蘇聯(lián)從自身的利益出發(fā),為沖破帝國主義的包圍,壯大自己的陣營才支持、聯(lián)合國民黨共同反帝等等。所有這些觀點,都是教科書上所沒有的,而是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通過自學總結(jié)得出的。這就使學生們在爭論的過程中把握了更多的知識,開拓了思路,提高了學習愛好。
教育教學理念,踏踏實實設計好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
參考文獻:
[1]王程翔.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人文教育. 中學政史地. 2004.10
[2]徐仁云.關注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歷史教學. 2003.6
[3]余偉民.歷史教育展望.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年版
[4] 劉軍著.歷史教學的新視野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