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夢
【摘要】研究性學習是一種通過教師引導,幫助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究,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進行學習,親自弄清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起因和內在聯系,直至從中探索出知識規(guī)律的一種學習方式。能夠指導學生在研究中學習的教學模式叫研究性教學。作為目前國際社會廣泛認同的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課堂教學對于提高化學教學質量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探究思考、學以致用、概括強化等環(huán)節(jié),發(fā)揮學生主體地位,提高教學效率。本文擬對《基礎化學》課堂研究性教學進行了理論與實踐研究。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教學 探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182-02
能夠指導學生在研究中學習的教學模式叫研究性教學。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是指不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在教師引導下像科學家發(fā)現真理那樣通過學生大腦的獨立思考和探究,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進行學習,親自弄清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起因和內在聯系,直至從中探索出知識規(guī)律和得到結論。研究性教學在經濟先進國家早已普遍實施。在美國等發(fā)達國家,沒有哪個詞像“探究”或“探究教學”那樣受到科學教育界如此廣泛的關注(探究和研究在英語中都是由同一個單詞“Inquiry Learning”翻譯而來)。如果非要用一個詞語描述近三十年來發(fā)達國家科學教育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標,這個詞一定是“探究”;初探內容如下:
一、探究性學習是目前國際社會廣泛認同的一種學習方式
綜觀國內外的教育發(fā)展史,世界上有影響的教學模式,如布魯納的發(fā)現模式、贊可夫的發(fā)展模式等都經久不衰,在世界范圍內都產生了廣泛、積極的影響。而我國的教學模式改革,總是曇花一現,不能堅持下來。究其原因,國外的教學模式改革,注重理論基礎和學生學習心理的研究,每個教學模式的提出都有強大的理論基礎和心理學研究做后盾,是不無道理的,因此本課題的研究首先在理論研究和學生學習心理學研究上下工夫。
在我國,教育部于2001年4月頒布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證明研究性學習課程已正式以每周3課時的形式列入中學生的課程計劃中,這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根據我國教師法第七條規(guī)定教師的任務: 1.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實驗2.進行教育教學活動同時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
1.教育,絕不可能在恐懼中產生,只有在自由的狀態(tài)下才可能發(fā)生。
真正的教育必須是:需要深刻的洞察力,領悟力以及堅韌力,你得永遠保持你的敏感,并且和慣常的習性賽跑;你的心不再被恐懼占領,不再被理想、符號、詞語所裹挾。
遺憾的是,現在國內的教育最缺乏的就是自由。對自由最大的壓制就是教育,我們只有教訓,沒有教育。
為了提倡主動學習,反對強加于人,孔子不僅有“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等主動學習的愉悅感受,還有“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等諄諄告誡。
2.“研究性教學”——既是把被動地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的過程,在過分指導和嚴格監(jiān)督的地方,別指望有奇跡發(fā)生。
先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對學習的興趣,漸漸的變成愛好,激勵尋找新的知識——成為主動的學習?!皩W”是主動的,“教”是被動的、主動地“學”比被動地“教”更為有效。
因為人的精力唯有在身心和諧的情況下,才能發(fā)揮到最佳水平。當前,我們的教育生態(tài),恰恰就是以束縛、控制、壓制、監(jiān)管為特征,以大負荷、高速度和快節(jié)奏為根本;以每節(jié)課都是最后一課,每次測驗卻是最后一考相要挾。我們把水靈靈的農業(yè)教育業(yè),弄成了干巴巴的工業(yè)制造業(yè)。我們只有制造,沒有教育。我們只有統一模型的產品,沒有千姿百態(tài)的學生。
3.為了使學生的學習更好地實現同化和順應,就要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
學生的學習大致可分為九個行為要素:引起動機、了解、獲得、練習、作業(yè)、概括、保持、回憶和反饋。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要取得教學效果的優(yōu)化,就要把教學過程看成是一個系統,用系統科學指導教學,并從整體角度協調處理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材、學生與教材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聯系,把學習過程中的九個行為要素通盤考慮:使講解中有探究,探究中有講解。這樣講中有練,練中有講,就會促使學生用已知的知識做工具去揭示、分析和解決矛盾,通過學生自己的分析、歸納和綜合去處理新舊知識之間的沖突,引發(fā)他們原有認知結構的調整和變化,從而建構起新的認知體系,以培養(yǎng)他們獨立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使他們成為課堂上“發(fā)現知識”的主體。它的教學特點主要體現在:
(1)它順應了素質教育的要求,能更好滴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
(2)它更注重學生的參與,注重學生的體驗;
(3)能強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親自探索新規(guī)律,發(fā)現“新現象”,從而形成善于質疑,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習習慣和人格特征。
二、課堂研究性教學的內涵與實施
在實驗教學中,提高探究性學習的特點,對于提高化學教學質量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研究性教學不僅可以促使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地思考,主動地參與,在不知不覺中將注意力集中到研究對象上來,而且這樣一分解,使學生通過“復習”,鞏固了“已知的”知識,通過“探究思考”理解了“半知的”知識。這樣,學生全然不知的知識就所剩無幾了,從而使教師“教”和學生“學”雙方都節(jié)省了氣力。用這種系統方法處理教材,駕馭教法,教學內容就會像磁石般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切實感到獲得知識和形成能力的過程,是一種美好而有趣的學習過程。
研究中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是指不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在教師引導下像科學家發(fā)現真理那樣通過學生大腦的獨立思考和探究,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進行學習,親自弄清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起因和內在聯系, 直至從中探索出知識規(guī)律和得到結論。能夠指導學生在研究中學習的教學模式叫研究性教學。有的教師懷疑,課堂只有四十分鐘時間,怎么可能進行研究性教學?研究性教學真的占用較多的時間嗎?下面將舉例說明,課堂上5—10分鐘時間也能進行研究性教學,不但不占用過多的時間、精力和教學資源,而且大大節(jié)省之。
我們的研究性教學過程由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組成:重點強化實驗意識,體現探究性學習的探究性;
1.創(chuàng)設情景(大約需要1分鐘左右)重視預測猜想,培養(yǎng)思維的預見性;
2.探究思考(大約需要20分鐘)使學生大膽質疑,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合理轉化問題,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
3.學以致用(大約需要15分鐘);
4.概括強化(大約需要5分鐘)強調標新立異,培養(yǎng)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
三、發(fā)揮主體作用,體現探究性學習的自主性
1.放手讓學生做好課內實驗。課例:課堂小制作:電子云模型-----(有機化學課堂教學中的烷烴)
2.引導學生自主地多做課外觀察實驗。課例:(無機化學實驗教學項目中的“濃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觀察實驗)
四、研究結論及其價值
我們在觀察實驗法、實驗驗究法、歷史研究法、比較研究法、調查研究法、文獻研究法這六種研究性教學的方法中選擇了比較研究法。啟用的是縱向、同類比較的研究類型。
三個升學班,兩個學期的期未考試成績表(即教法改革前后的成績比較)。結果:第一學期的及格率為58.7%;第二學期的及格率為93.5%。
五、回顧與反思
我們這項工作僅用了半年時間著手研究,研究成果還不夠成熟,有待我們今后繼續(xù)努力。
教育策略(即教育方式)無疑將成為其權力影響力的主要因素。如果教師能夠尋找到一種最大限度地拓寬學生“自由”空間,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發(fā)展自身能力的教學策略,無疑將受到學生的尊敬和愛戴。
參考文獻:
[1]王琳.高中生化學課堂提問水平及影響因素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
[2] 李雪貞.化學課堂中有效教學策略研究與實踐[D]. 山東師范大學,2007.
[3] 于漪.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J]. 人民教育,2004(07).
[4] 張向葵.教育生態(tài):課堂教學監(jiān)控的鮮活生命[J]. 教育科學研究. 2003(Z1).
[5] 孫芙蓉,謝利民.國外課堂生態(tài)研究述評[J]. 外國中小學教育,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