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持宇
摘要:高職美術生是大學生群體中特殊的一類,對其美術史教育過程中舉步維艱。本文從學生、教師、課程設置等三方面分析造成教學困境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解決問題的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高職;美術史;教學困境;路徑
當今中國,藝術高考成為走進大學殿堂的一條重要途徑,它的興盛與發(fā)展更多的緣于“輕文化重技能”意識作用下的高考之曲線逃避。較之本科層次的藝術專業(yè)招生,高職藝術生的整體文化水平和藝術技能要低得多,高職美術史教學面臨巨大的教學困境,造成此種境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職美術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改變“教師難教,學生畏學”的尷尬境地,需要從多個角度去進行教育模式改革。
一、高職美術史教學困境原因探析
(一)學生因素
基于我國目前的高考體制,藝術生是特殊的招生類別和層次,因為其對文化課的要求較低,從而成為很多基礎差、卻又想上大學之人一條成功捷徑。通過短期的突擊培訓練習,從而跨入大學校門。這些學生從主觀意愿上是對藝術不感興趣的,寄希望他們擁有對美的追尋、對藝術的熱愛無疑是空談。相較于藝術專業(yè)其他課程,美術史更顯得枯燥乏味,可有可無,能夠混個及格分就萬事大吉。
筆者對所就職的學校做過一次細致的問卷調查:一共發(fā)放調查問卷185份,回收問卷177份,有效問卷156份,通過李克特量表的數(shù)據(jù)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在“為什么要學習美術史?”的問題上,有36%的學生選擇了“完全不知道”,28%的學生選擇了“不知道”,11%的學生選擇了“部分知道”,這表明大多數(shù)學生對美術史課程是完全陌生的;在“你覺得美術史課程對你美術學習有幫助嗎?”這個問題上,有超過一半的學生選擇了“沒有”,基于學生對這么課程不了解的情況下,學生對于美術史課程沒有任何思想上準備,更沒有苛求學習的主動態(tài)度,也就更談不上通過美術史課程給自己帶來創(chuàng)作靈感和藝術思維的訓練等等一系列后續(xù)問題。綜上,美術史出師不利,儼然成為了一門“雞肋”課程,為最后的尷尬的教學困境埋下了伏筆。
(二)教師因素
高職學生的整體文化素養(yǎng)和藝術水平整體較差,授課教師往往為了教學能夠有效進行,大大降低課程內容難度以及培養(yǎng)目標,本應當從美學、文學、歷史、哲學、心理學以及傳統(tǒng)工藝學等多門學科進行系統(tǒng)講授,壓縮為簡單的歷史梳理與傳達,至于西方喜歡以“圣經(jīng)”為題材創(chuàng)造出大量藝術作品的深層次原因以及其所表達的文化張力這就沒有辦法在課堂上講授,原因很簡單,一是在上大學前就沒有要以從事藝術創(chuàng)造為自己終生事業(yè)的目標,只是上大學的一塊敲門磚,學生根本不感興趣,二是學生基礎差、底子薄,沒有能力接受。
欣賞因人而異,每個人依靠自己的天份和感悟能力,就會“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教師的個人理解并不代表學生的觀點。在現(xiàn)行體制下,大學課堂上的教師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往往教師說什么,學生就必須認同,特別是高職生,由于基礎差、文化水平低等因素,即使自己有閃光點的意見,也不敢出去表達,其實這是對學生個性和靈感的扼殺,不利于學生自我主觀能動性的發(fā)展,因此,教師首先要做到是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課堂環(huán)境,放下教師的身段,與學生打成一片,對待什么樣的學生,都能夠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去諄諄教導,切不可如同本科高校教師,上課就來,來了就講,下課就走,這種“零接觸”在高職美術史課堂上是萬萬不可取的。
高職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缺乏強烈的責任意識。美術史教學依然以理論講授為主,缺乏有效的實踐和師生互動,學生由于基礎差以及不感興趣產(chǎn)生了強烈的抵觸心理,結果出現(xiàn)教師在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在臺下各自做各自的事情,教學效果可見一斑。學生之所以來到高職就學,表面顯現(xiàn)的是成績低,深層次原因是缺乏自控能力和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高職教師絕對不能如同著名高校對學生學習放之任之,加強課堂管理和課后管理,促進學生自主性學習。
師資力量的弱化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根本原因是老師真的太忙了。教師的基本功能就是“教書育人”,把書教好就是考量一名教師優(yōu)劣與否的根本標準,然而現(xiàn)行的考評機制確另行其道,更多的關注教師的學術成果,發(fā)了幾篇論文,什么樣的刊物級別,寫了幾本專著,主持或參與了幾個課題等等,這是典型的重科研輕教學。教師大量精力忙于艱難復雜的職稱評審,沒有更多精力和動力專注于教學,勢必造成美術史教學師資力量的弱化。
(三)課程設置因素
高職辦學目標是培養(yǎng)高素養(yǎng)和搞技能的“雙兼”人才,其中高素養(yǎng)就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傳統(tǒng)文化底蘊、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優(yōu)良品質,但縱觀現(xiàn)狀,無疑都是重技能輕素養(yǎng),美術史亦是如此。美術史在藝術專業(yè)課程體系中的位置比較尷尬,一邊是高喊美術史在學科建設和專業(yè)建設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邊不斷壓縮和排擠美術史課時和地位,以阜陽職業(yè)技術學院美術教育專業(yè)為例,只在第一學期開設了中外美術史這門課程,課時僅僅是四十五,這對于美術史浩瀚的教學內容是遠遠不夠的。而對于同為藝術類專業(yè)的環(huán)境藝術設計專業(yè)根本就取消了這么課程。這樣的課程設置明顯是重技能輕素養(yǎng)理念所造就的結果。
美術專業(yè)要找準專業(yè)定位,進行合理科學的規(guī)劃,因為創(chuàng)作的靈感和動力源泉是基于前人的作品和經(jīng)驗之上的,沒有對美術史深厚的了解和文化積淀,如何創(chuàng)造具有文化底蘊的高水平作品。美術史不僅僅是搞理論的人應該去研究的東西,而是所有從事藝術創(chuàng)造都應當關注的基礎。
(四)社會因素
當前社會是一個充滿誘惑的社會;是一個多元化思潮共存的社會;互聯(lián)網(wǎng)迅速發(fā)展并深入影響青年一代的社會;也是一個充滿極強物質欲追求的社會。在這種大的社會背景下,各種觀點、思想、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產(chǎn)生了一系列的碰撞,于是形成了一系列的是是非非,產(chǎn)生了形形色色的群體和各種對事物的看法。所有這些都深入影響著我們的在校學生,他們當中相當一部分人會產(chǎn)生“學習無用”的想法,更有甚者直接放棄學業(yè)去追求單獨的物質增長。更別提讓他們花費大量時間來閱讀和學習一些史學、文學、哲學等等有利于提高內涵修養(yǎng)的知識了。
二、解決路徑研究
薄松年認為“美術專業(yè)的學生具備作為美術工作者所必須具有的中國美術史系統(tǒng)知識,在理論素質和修養(yǎng)方面也得到相應的提高,同時訓練自己的藝術思維”。美術史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地位,基于此,本文從轉變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方式和革新教材編寫模式等三個方面切實解決美術史教學的尷尬局面。
(一)轉變教學觀念
受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影響,美術一直處于“副課”的地位,未被大眾普遍重視,更不用說美術史,人們認為學習和研究美術史毫無價值可言。在學以致用思想影響下,美術淪為一種無可奈何下才會習得的一種技能,更不是一種影響人生存能力的根本,只是業(yè)余消遣甚至是娛樂的消費工具。在這種社會大環(huán)境下,美術生在本身學習美術就是被動的境況下,美術史處于非常尷尬和危險的境地,更無從談起其學科地位和學科價值。
然而,美術史是學習和研究美術不能夠忽視的,當下的美術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必須牢牢植根于悠久深厚的美術歷史文化中,只有在前人的基礎上,才能不斷拓展新的藝術空間和藝術理念,才能不斷形成自由獨特的創(chuàng)作領域和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潘諾夫斯基在《視覺藝術的含義導言》中認為“作為人文主義的一門科學的藝術史,它面臨的不是捕捉那些可能會溜掉的東西,而是為那些可能會死滅的東西賦予生命?!?/p>
(二)改革教學方式
傳統(tǒng)課堂“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扼殺了課堂教學的生命力,直接的理論講授和泛泛而談的案例分析都不能夠引起學生足夠的學習興趣,這樣的課堂教學方式改革勢在必行。一是美術史的教學對教師備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備深厚的專業(yè)功底,還需要廣博拓展知識,用精彩故事環(huán)繞整個教學知識點,做到寓教于樂;二是加強新媒體的使用,大學生都是數(shù)字體驗的先行者,通過微博、微信、QQ、視頻等多種工具,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加強師生實時互動;三是增加實踐環(huán)節(jié),轉變過去教師為課堂的唯一主體,轉變?yōu)榻處熍c學生二元互動主體,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去實踐和獨立思考。增加課外授課環(huán)節(jié),通過帶學生到博物館、美術館以及藝術品實物,進行現(xiàn)場教學,用具象的實物將復雜的理論簡單化,實時解答學生提出的各項問題,充分將藝術的美和靈感展示在學生面前,增加學生對美的感性理解和對藝術的主動性追求。
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都終將是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tǒng)一,美術史的教學亦是如此,不能單純的進行美術史的教學,需要關注課程群的構建,特別是與美術創(chuàng)作要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大學開設這么課程,不是希望學生最終僅僅成為一個美術史研究者,而是成為一名理論與能力兼?zhèn)涞母咚刭|藝術家。
(三)革新教材編寫模式
現(xiàn)在各高校講述《中外美術史》課程的教材大同小異,基本上都是歷時梳理國內外美術發(fā)展的進程,甚至相當一部分教材長期沒有更新,沒有加入最新的學界研究成果,因此,這樣的教材是不合理、不科學的。美術史的教材的編寫不能僅僅局限在史學的視域中,而是需要從其它多個學科的角度下進行審視,這樣才能夠比較全面的去認識美術史,深刻了解每個藝術流派和藝術家的成長環(huán)境、藝術背景和歷時價值。另外,加強教材實踐內容和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指導學生更加科學合理的進行課程實踐。
三、結語
美術史教育對于創(chuàng)作者來說是必要的必須的,沒有此方面的理論知識積累,沒有對歷史眾多藝術家博采眾長和技法學習,是無法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作品。因此。我們要擺正美術史在美術教育中的位置,徹底扭轉傳統(tǒng)錯誤的觀念,改變當下目前不利的教育局面。
【參考文獻】
[1]劉曉慧.關術教育中的美術史課程與教學改革探究[J],華南師范大學,2012(03).
[2]楊修紅 鄭憲恒.新中國高等師范院校美術史課程發(fā)展歷程研究[J].文教資料,2011(35).
[3]李丕宇.美術學與藝術史論:美術史學科建設之思[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3(01).
[4]牟咅昊.深化高校本科美術史論課程教改芻議[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