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宇
我在石磨區(qū)為大班的孩子們投放了大米,大米越磨越細。一天,一個小朋友興奮地跑來告訴我:“老師,大米變成面粉啦!”我微微一笑,本想告訴孩子那不是面粉是米粉,但我一想就算告訴他大米磨出的是大米粉,不是面粉,他也不一定會理解。于是,我在晨間游戲結束后新增了分享環(huán)節(jié),期待著孩子們能夠在相互交流中,引發(fā)討論。沒想到,大部分孩子都認為大米磨出來的是面粉,甚至有孩子說是洗衣粉。通過詢問為什么說是面粉,我才知道原來在孩子的經驗里白色粉末狀的東西都是面粉。于是,我生成了探究活動“白色的粉末是什么”。
我們真的拿來了面粉,和孩子們一起做對比實驗,通過觀察、觸摸感知、加水攪拌,甚至把大米粉和面粉加水后的糊蒸熟,請孩子們觀察和品嘗。經過驗證,孩子們認為大米粉和面粉確實不是一種東西,我就引導:“黃豆磨出的是黃豆粉,大米磨出的是……”然后,孩子們說出了大米磨出來的是大米粉。
可是第二天晨間游戲,當我再問小朋友:“大米磨出來的是什么?”答案讓我震驚了,不是一個小朋友而是很多小朋友依然說是面粉!
這引起了我的反思:為什么看似豐滿的集體活動卻沒能幫助幼兒建構新的經驗呢?另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當兒童的想法與現實有些不符的時候,我們是否應該介入幫助孩子建構所謂的正確認知?為什么?如果應該介入,又如何介入呢?期待聽到大家的見解與聲音!
歡迎讀者朋友參與討論(如話題預告信息不夠,可進一步溝通),來稿在2500字左右,2016年3月15日前截稿,郵件標題請標明“6月話題”,請一定注明作者信息!同時,繼續(xù)歡迎提供話題。(歡迎加入本欄目第2QQ群:392809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