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
[摘要]言語行為理論是以言行事的理論,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首先介紹了言語行為理論的術語來源、定義及其發(fā)展,然后具體論述了如何讓這個理論應用于大學英語的教學中,最后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觀點。
[關鍵詞]言語行為理論 言內行為 言外行為 間接言語行為理論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2-0203-02
一、言語行為理論的來源與定義
言語行為理論(Speech Act Theory)是以言行事的理論,強調的是語言的實際應用及其社會功能,是語言運用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理論。它最初由英國哲學家約翰·奧斯?。ˋustin.J.L)于1905年在美國哈佛大學做William James系列演講時將該理論作為一種哲學分析工具提出,并在隨后的系列演講中逐漸發(fā)展成形。后經(jīng)他的學生——語言學家約翰·舍爾(Searle)等眾多語言學家不斷總結、創(chuàng)新和規(guī)范后形成一個系統(tǒng)。奧斯汀在他的《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書中系統(tǒng)地闡述了該理論的框架和基本思想。奧斯汀認為,說任何一句話時,人們同時要完成三種行為:言內行為(the locutionary act),也有學者把其稱作話語行為(或說話行為),即以言指事;言外行為(the illocutionary act),指說話者靠說出的話語本身所實施的行為,如承諾、命令、施行洗禮或逮捕等;言后行為(the perlocutionary act),指語現(xiàn)行動(或施事行為),以言行事、語導行動(或取效行為),即以言成事。
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創(chuàng)立后立即引起了大量哲學家的爭論。其中美國哲學家塞爾的影響最大,他將言語系統(tǒng)化,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indirect speech act)這一特殊的言語行為類型。間接言語行為就是通過做某一言外行為來做另一件言外行為(顧曰國,1994),也可以說成是:“通過施行一個言外行為間接地施行了另一個言外行為。”(J.R.Searle,1975)塞爾還進一步將間接言語行為分為規(guī)約性和非規(guī)約性兩種。非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是指語句的字面用意和話語用意不相一致的更為復雜和不確定的情況。間接言語行為在言語交際中是非常普遍的,陳述句不是陳述,祈使句不是祈使,疑問句不是疑問的情況比比皆是。有時候,發(fā)話者說出一句話,借此表示該句字面的意思,但同時又表達字面之外的意思。也就是說,間接施為言語行為表達出來的不是句子的字面意義,而是說話人的意向。
例(1)Can you close the window?
例(2)A---Does your mother know that youve broken the window?
B---My sister is a talkative girl.
例(3)A---li Ming is waiting for you.
B--- Im busy.
例(4)It is hot in the room.
例(1)的表面含義是疑問句式,其字面意義是詢問對方有沒有能力關窗,其言外之意在于表示一種請求或命令;例(2)中,B表面上想表達的意思是他妹妹是個多嘴多舌的人,但實際上想表達的是他母親已經(jīng)知道這個消息了;例(3)中說話者B表面上是陳述其正忙這個事實,但其真實意圖卻是告訴A他不想見李明;例(4)中說話者的真實意圖并不是在談論溫度問題,其目的可能是請對方把門或者窗戶打開。
二、言語行為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在約翰·奧斯汀之前的實證哲學家認為,句子只能用于描述某種情況或陳述某種事實,因此只適用于正確或錯誤的價值。然而言語行為理論家卻指出話語具備在現(xiàn)實中行事的能力,正是這種以言行事的主張使得言語行為理論脫穎而出。言語行為理論學家指出言語行為理論中的“說話人”的主體作用和“聽話人”的反應都是言語行為理論強調和研究的范圍,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言語行為理論對教師英語教學方法的啟示
言語行為理論的核心是“以言行事或以言成事”,強調的是語言的實際應用,即語言的言外之意而非字面意義。語言研究的重點應由語言形式、句法關系轉向語言運用、語義和語言的社會功能等。這個理論給大學英語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僅給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方法上給予了一些新的啟示,而且也對教師的授課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zhàn)。筆者認為大學英語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調整,以便言語行為理論更好地服務于教學。
1.轉變教師角色。教師應從課堂的“主導者”轉變到課堂的“組織者及參與者”上來,讓學生全方位地參與到課堂中,充分發(fā)揮他們的能動性,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
2.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力求做到題材廣泛、內容新穎、知識性和趣味性并重,力圖為學生提供一定的跨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不僅能從語言知識和技能方面,還能從文化素養(yǎng)層面具備英語交際的能力。
3.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西方的一些音頻及視頻材料,如電視、電影及歌曲等。此外,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多聽各種專題報告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4.力求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社會實踐及實習機會,加快語言從理論向實際轉化的速度,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了解自己,查缺補漏,從而不斷健全自己的知識體系。
(二)言語行為理論對學生的啟發(fā)
言語行為理論是英語學習者從源語言向目標語言轉換過程中一個非常具有實用性的理論,在跨文化交流中對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生來說,利用這個理論有利于學習特別是第二語言的學習。言語行為理論強調的是語言的實際應用,大學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大學教育的特點是以能力培養(yǎng)為中心,立足實用,強調能力的應用性。我們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必須滿足社會的需要,學有所用,這樣才能達到大學教育的目的。高等院校的學生一定要求真務實,不能紙上談兵,要不斷地實踐,從實踐中求進步。就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學生應充分發(fā)揮其能動性,在加強聽、說、讀、寫、譯等基本功的基礎上,盡量創(chuàng)造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實現(xiàn)理論知識向實際應用的轉換。
2.學生可以選修西方國家概況等方面的相關課程,盡量擴充西方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宗教、歷史等方面的知識,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現(xiàn)實交流中的文化沖突。
3.觀看英文電視節(jié)目,收聽英文廣播(例如:VOA、BBC及一些專題報告等),閱讀英文報刊、雜志等。充分利用英特網(wǎng)信息量豐富、速度快的優(yōu)勢,了解西方國家的發(fā)展動態(tài)。
三、結語
強調語言的實際應用及其社會功能的言語行為理論對大學英語的教學有重要的影響,它不僅給高校教師在教學方面以新的啟發(fā),而且也給高等院校的學生在學習英語方面提供了更寬闊的視野。
【參考文獻】
[1]Gillian Brown & George Yule. Discourse Analysi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楊信彰.語言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胡壯麟.劉潤清.李延福.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4]梁育全.實用英語教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5]曹務堂.語言學概論[M].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6]Yule,G.語用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