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喆
(北京市燕山東風小學 北京 )
?
用我們的教學語言烹出語文味
李 喆
(北京市燕山東風小學 北京 )
摘 要:本文借助三個教學案例的片段,從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角度,說明了教學語言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教學語言 案例 語文味
教師的教學語言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使學生在自然的交流中學會理解語言,積累語言,使用語言,甚至豐富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對生命的感悟。這就好比烹飪,要讓課堂體現(xiàn)出最鮮美的語文味,除了講究烹飪的手法和火候以外,就全憑教師利用教學語言調味的智慧了。[1]
科普類說明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著普及科學知識,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興趣的任務,以及發(fā)展學生的語言,培養(yǎng)語感。那么,面對這類課文,我們該怎么教,才能使教學更具語文味呢?
案例一:執(zhí)教《蝙蝠和雷達》的片段
師:自由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生1:課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三次不同的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靠的是嘴和耳朵的配合,并從中受到啟發(fā),給飛機裝上了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
師:你一下子就把課文的主要內容概括完整了,看來課文講了什么并不難理解。再請同學們快速瀏覽一下,根據課文的主要內容,如果我想請3個同學來分段朗讀課文,可以怎么讀?
生2:我覺得一個人讀1—2自然段,第二個人讀3—7自然段,一個人讀最后一段。因為1—2段主要通過飛機夜行這種現(xiàn)象,提出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的問題;3—7段主要寫了科學家做了三次試驗,結果證明,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最后一段寫的是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受到啟示,給飛機裝上雷達,飛機也能安全飛行了。[2]
師:這位同學是根據內容來分配的。其實,課文正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實際運用”的順序來寫的。
(板書: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實際運用)
師:通過讀書,我們理清了課文的結構,你們說說,這樣寫文章有什么好處呢?
生3:讀起來清楚,明白。
師:這就是邏輯性強。
生4:感覺作者說的特別有條理。
師:那是因為作者的敘述思路清晰。
生5:先提出問題,能吸引我去思考。
師小結:科普文常常用這樣的結構來說明事物。我們在閱讀這樣的文章時,要有意識地理出它的結構,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文章內容。
在此片段的教學中,教師面對的是一篇學生讀得懂的課文,因此作為教學的載體,它的教學價值不僅局限于理解課文內容。教師更要發(fā)揮它傳授語文知識,認識閱讀方法的作用。由此看來,科普類文章能否上出“語文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能否在課堂上用凝練而富有啟發(fā)性的語言將語文知識和閱讀方法表達出來,創(chuàng)設出“啤酒加炸雞”的別樣境界。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聽一堂好課,就像觀賞一幅名畫,令人賞心悅目;又如欣賞一首名曲,雖已曲終卻余音在耳,而學生則猶如被磁石吸引住一般,寫在他們臉上的充實和滿足的神情,充分顯現(xiàn)了教師語言的魅力。
案例二:執(zhí)教《搭石》的片段
生1:“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寫出了搭石的動態(tài)美。
師:透過這兩個詞語你看到了怎樣的景象呢?
生1:人們踩過搭石,小溪漾起了一道道波紋,人們的倒影隱隱約約的。
師:說得真好,在你的眼中,人與自然是那么地和諧美滿。
但是,大家注意,“綽”在字典里有這樣兩種解釋。
(投影出示)
師:根據字義,結合課文內容,誰再來說說你對“人影綽綽”的理解。
生2:人們一個挨著一個走搭石,走得特別美。
師:你們看見了嗎?作者不是畫家,卻用語言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師:再看這兩個詞,形式上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生3:它們都是ABCC式的詞語。
師:這是一種重復使用,叫疊詞。讀起來朗朗上口,給人以美的享受。疊詞并不是簡單的重復,它的恰當運用,能表達豐富的思想內容,使文章體現(xiàn)出藝術效果。你們聽,作者不是音樂家,卻讓我們感受到語言的音韻之美。
在此片段的教學中,積累語言,猶如沖泡一杯上等的茶。四時之茶韻,永遠令人回味無窮!教師飛揚的文采和廣博的學識,通過語言這個外殼,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促進了學生語言的積累,有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學生長期浸潤于這樣的語言環(huán)境中,語言想不豐富都不行。[3]
中國文化里,對于“味道”的感知和定義,既起自于飲食,又超越了飲食。也就是說,能夠真真切切地感覺到味道的,不僅是我們的舌頭和鼻子,還包括我們的心。語文課堂不僅要上出“語文味”,還要讀出“語文味”。 教師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不是煽情,不是虛情,也不一定是激情,但一定是樸素的真情。含有真情的語言才是富有感染力的,才是可以打動人心的,才是讀出“語文味”的有效通行證。
案例三:執(zhí)教《生命 生命》的片段
師:用手摸著你的脈搏,靜靜地感受一下自己的脈動。
這脈搏和你的心跳一同在你的體內存在了近10年了,這可能是你第一次觸摸到它,此時你是什么心情?
生1:我感覺很興奮。
生2:我的脈搏跳的很有力。
生3:它確實是有規(guī)律地跳動。
師:就是這樣的心跳,作者卻受到了極大的震撼,結合上節(jié)課
對杏林子的了解,說說作者怎么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
生4:因為她身有殘疾,行動不便,心情一定也不好。當她聽到自己的心跳時,她意識到自己還活著,活著就有希望。
教師引讀:
但是,當她感到飛蛾為了一線生機而拼命掙扎后,她暗暗地對自己說——
當她看到一顆香瓜子為了一寸光陰不屈向上以后,她堅定地對自己說——
現(xiàn)在,我們就是杏林子,當我聽到那一聲聲沉穩(wěn)而有規(guī)律的心跳聲后,我感動地對自己說——
在此片段的教學中,文本作為教學的載體,它所擁有的深厚的、豐富的內涵往往就是對學生最好的精神引領。教師以飽含真情的激勵性的語言與學生碰撞、交流,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溝通學生與文本的聯(lián)系,談出自己精辟的見解,這樣,才會透過語言的表層,與作者的心靈一同震顫,讓朗讀真正從此心靈走進彼心靈,盡情享受著精神世界的明媚陽光,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就語文課堂而言,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注意什么,感受什么,聯(lián)想什么,表達什么,關鍵在于教師怎樣利用教學語言進行引導。對于教師來說,我們要以自己對言語的感悟力和感染力,實現(xiàn)對學生言語生命的啟蒙,對語文素養(yǎng)的啟悟,讓學生品嘗到語文最本真的味道。
參考文獻
[1]鄭宜軍. 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J]. 教師Teacher. 2013(27):31
[2]顧桂榮. 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應飽含情感[J]. 全球教育展望. 2011(0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