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紅星 王俊義
【內容摘要】 災難性事件常常表現出突發(fā)性、破壞性、社會性等特征,因此會迅速成為大眾媒體報道的焦點。在全媒體時代的背景下,媒體既具有報道優(yōu)勢,又存在泛娛樂化傾向、二次傷害、謠言傳播等問題,如何避免這些問題,是做好災難報道值得思考的課題。
【關鍵詞】災難報道 全媒體時代 天津爆炸 媒介素養(yǎng)
所謂災難報道,就是對新近發(fā)生的災難及其發(fā)展、危害、抗災、救災等新聞事實的報道。其報道對象包括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如2008年中國南方雪災)、重大自然災害(如汶川地震)、恐怖主義事件(如美國9·11事件)、意外安全事故 (如馬航失聯事件)、突發(fā)群體性事件(如云南昆明火車站砍人事件)等類型。災難性事件常常表現出突發(fā)性、破壞性、社會性等特征,因此會迅速引起媒體的廣泛關注,成為大眾媒體報道的焦點。
2015年8月12日23點35分,天津濱海區(qū)發(fā)生特大爆炸事故,各大媒體對地震事件做了跟進報道。面對自然災害,在全媒體時代的背景下新聞媒體如何做好報道,是值得思考的課題。
一、全媒體時代背景下災難報道的優(yōu)勢
長期以來,傳統(tǒng)媒體往往只注重新聞報道的全面性、思想性,但缺少與受眾進行即時互動。與傳統(tǒng)媒體不同的是,新媒體具有開放性、平民化、交互性等特征,民眾可以參與事件的報道、討論,大大滿足了民眾對話語權的渴求,因此新媒體在信息報道、輿論引導方面與傳統(tǒng)媒體形成互補機制。因此,“全媒體”的“全”不僅包括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音像、電影、網絡、電信、衛(wèi)星通訊在內的各類傳播工具,而且針對受眾的不同需求,選擇最適合的媒體形式和管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細分的服務給受眾。在全媒體的時代背景下,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可以相輔相成,各自發(fā)揮優(yōu)勢,共同形成一個新聞傳播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為受眾提供最優(yōu)質的新聞服務。
二、全媒體時代災難報道存在的問題
災難來臨時,任何與災難相關的信息都是大眾最關心的,但是災難一般都是動態(tài)的,事件的真相很難一下調查清楚,因此各大媒體在報道災難時更要提高對各種信息的辨別意識,尤其在網絡如此發(fā)達的全媒體時代,各類媒體在報道時要謹慎,沒有核實清楚的不能隨便轉載發(fā)布。
(一)極易出現謠言傳播
在災難面前,人心變的極度脆弱和敏感,可能報道的一點偏差就會引起災后的集合行為,觸發(fā)社會性事件。因此,作為獲取災難信息的最主要、最權威的通道,媒體在注重時效性時更應保證新聞真實性。在天津發(fā)生爆炸后,傳出“700噸氰化鈉泄漏毒死全中國人”“方圓兩公里內群眾撤離”“爆炸物有毒氣體兩點飄到市區(qū)”等消息,事后媒體澄清均為不實信息。這樣的謠傳會在救災期間制造恐慌氣氛,不利于救災行動的順利開展。天津爆炸事件已經造成了死亡與傷害,此時更應該防止“謠言爆炸”這個災難事故最大的“次生災害”。作為媒體人,必須明辨真?zhèn)危徊聹y,不傳謠,不添亂,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
(二)人文責任感缺失
美國全美新聞記者攝影師協(xié)會前會長威廉·商德斯有句名言:“你首先是人類的一份子,其次才是新聞工作者。”記者李梓新提到“新聞記者知道自己該干什么是最重要的,他們的目的就是阻止災害進一步危及受害者或記者自己 ”。 可見對于新聞媒體,報道事件是新聞人的職業(yè)使命,在災難中展示人文關懷則是新聞人的社會責任。不論是在天津爆炸事件的現場報道中,還是媒體發(fā)布消息、參與微博話題都應體現新聞人的社會責任感。
(三)采訪報道造成二次傷害
在災難報道中,往往隱藏著以經濟利益和媒體競爭為主導的報道方式與以人文關懷為基礎的新聞倫理之間的矛盾。而只顧經濟利益和媒體競爭利益往往會造成“二次傷害”。記者在迅速報道事件狀況時,更要切記尊重他人的隱私和尊嚴,不能不顧受難人的情感而大肆采訪報道,尤其是現場新聞圖片的拍攝,為了報道效果一味追拍受難者的行為更是不可取。在網絡如此發(fā)達的全媒體時代,人人都有話語權,不光記者在報道,普通民眾也在參與,尤其在突發(fā)事件的報道中,很多現場信息都是網友發(fā)出的。這就要求各媒體在做轉載報道時要扮演好“把關人”的角色,要對網友曝出的圖片加以選擇,避免對受難者造成二次傷害。
三、 全媒體時代如何做好災難報道
全媒體時代,做好災難報道需要發(fā)揮新媒體優(yōu)勢。這樣才能加快傳播速度,提升傳播力度。
(一)發(fā)揮新媒體優(yōu)勢
如今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不再是簡單的社交工具,它們已經成為媒體競爭的主戰(zhàn)場、意見領袖發(fā)聲的主平臺和網民獲取信息的主渠道。
首先,媒體報道更加側重官方微博和旗下公眾號,不僅把核心內容在微博、微信首發(fā),還發(fā)表大量動態(tài)信息,在時效性上超過傳統(tǒng)媒體?!度嗣袢請蟆?、新華網、《新京報》、澎湃新聞、財新網等在事件報道中表現突出的媒體,均顯現這一特點。
其次,微信、微博能迅速推送文字新聞、視頻,成為與公眾互動主平臺。網民12日23時26分在微博上發(fā)布了關于塘沽爆炸的第一條微博視頻。事故發(fā)生后大約10分鐘,眾多網友紛紛上傳事故現場照片,并且@多個微博大V。微博大V轉發(fā)后,天津爆炸、天津塘沽等成為微博熱搜詞。在傳統(tǒng)媒體沒有參與的情況下,現場情況早已在微博平臺快速傳播。同時,在突發(fā)性事件面前,微博成為網友互動最活躍的平臺。
(二)提高網民的媒介素養(yǎng)
全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是即時傳播。對于突發(fā)事件的報道,很多謠言都是從網上流傳出來的。因此,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每一個傳播者都有必要加強媒介素養(yǎng)。尤其是在微信這一社交媒體中,信息呈樹狀迅速傳播。據天津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天津的消息,8月14日,天津一網民康某某在QQ空間發(fā)布內容為“普通群眾死亡482人,重癥監(jiān)護室52人沒脫離生命危險、消防大隊死亡11個中隊400多人,兩次爆炸全部陣亡,總計死亡人數1300人”等信息。公安機關根據群眾舉報傳喚康某某,最終康某某承認自己發(fā)布虛假信息的違法事實。公安機關對其處于行政拘留5日的行政處罰。另外,此次爆炸事故發(fā)生后,國家網信辦對90多個微博賬號、70多個微信公號予以永久關閉,還對200多個賬號采取臨時關閉措施。國家網信辦對謠言的零容忍態(tài)度提醒網民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切勿造謠傳謠,網民應當提高媒介素養(yǎng),加強自律。
(三)建立突發(fā)事件報道機制
重大災難發(fā)生后,權威信息發(fā)布渠道的不通暢往往會成為謠言發(fā)酵的溫床。在民眾對信息需求的基礎上散播謠言極易引發(fā)群體行為,甚至有可能造成比災難本身還嚴重的危害。在網絡發(fā)達的時代,謠言的迅速傳播一方面是因為普通民眾辨別能力一般,看到新出爐的消息幾乎是不加辨別的轉發(fā),另一方面媒體作為“把關人”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必須看到,謠言并非止于智者,而是止于信息公開。因此,政府有關部門和媒體有必要建立突發(fā)事件報道機制,及時發(fā)布權威信息和真實透明的新聞報道,遏制謠言發(fā)酵。
從災情發(fā)布、救援跟進,到回應網民關切,引導理性救災,政務新媒體呈現了獨特的價值。在本次“天津爆炸事件”的報道中,在微信端,“赤峰公安”“唐山交通安全微發(fā)布”等地方政務微信對事故予以關注,點擊量沖入新媒體指數排行榜前列。天津方面最初表現欠佳,后來官方微博也及時發(fā)布城市交通信息,環(huán)境監(jiān)測數據也在微博上及時公布。(下轉第97頁)(上接第92頁)政府十場發(fā)布會逐漸公布爆炸傷亡、損失及相關調查的進展,多角度、多層級構筑起抗震救災信息的“綠色救援通道”,使得網友更快、更廣泛地了解災區(qū)情況。
四、小結
總的來說,近年來媒體格局正在發(fā)生著變化,傳媒業(yè)已經進入了報紙、廣播、電視及互聯網等多媒體融合發(fā)展的全媒體時代,在突發(fā)性事件面前,媒體人應當有如何做好災難報道的整體意識,從而提升媒體在災難新聞報道中的專業(yè)性。
參考文獻:
[1] 董曉玲 .《網絡媒體如何做好災難報道》 [J].傳媒e時代,2014年第5期
[2]李梓新. 《災難如何報道》[M] .南方日報出版社,2009年出版
(作者單位:秦紅星為內蒙古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碩士研究生,王俊義為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
編輯: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