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絲綢之路與麥積山石窟的營建

    2016-05-30 10:48:04項一峰
    中國文化遺產 2016年1期
    關鍵詞:絲綢之路

    項一峰

    摘要:發(fā)源于印度的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與中國故有的文化藝術碰撞、交融,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并產生了眾多的佛教石窟寺,麥積山石窟是其中著名的石窟之一,它在絲綢之路佛教文化藝術傳播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文章對絲綢之路開通、印度佛教經像的傳入及中國造像藝術、麥積山石窟佛教傳入與歷代營建、絲綢之路與麥積山石窟營造相關的幾個重要人物等~45-Y論述,側重絲綢之路佛教文化藝術傳播弘揚與麥積山石窟開創(chuàng)和歷代營建。

    關鍵詞:絲綢之路;麥積山石窟;佛教傳入;營建

    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通往亞洲、歐洲,乃至非洲各國的主要通道。從歷史上看是聯(lián)系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古國——中國、印度、埃及、巴比倫等國家的紐帶。最初為商道,繼而發(fā)展成各國間政治、經濟、文化、藝術交流的“橋梁”。發(fā)源于印度的佛教,就是通過這條絲綢之路北道(以及南道)傳人中國,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佛教,然后再傳到其他國家。印度佛教傳人中國,在華夏大地上遍開奇葩,麥積山石窟是其中亮麗的一朵,它以佛教石窟文化藝術聞名于世。

    一、絲綢之路的開通

    中國很早就與中亞、南亞、西亞和歐洲、非洲的許多國家,通過陸路交通,有著密切的交往。對這些交往及其具體的交通線路,我國古代歷史文獻中雖有不少記載,但并沒有概括出一個專用的名稱。直到19世紀70年代,著名的德國地理學界李?;舴以谒摹吨袊芬粫邪选皬墓?14年到公元127年間,中國與河間地區(qū)以及中國與印度之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路線”叫作“絲綢之路”。以后德國的東洋史學家阿爾巴特·爾曼在他的名著《中國與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一書中主張,應該“把這一名稱的涵義進而一直延長到通向遙遠的西方敘利亞的道路上去”。這個主張得到西歐一些漢學家們的支持和闡述。爾后西方來中國的“探險家”、“游歷者”,在他們探險、游歷后所著撰的著作中,廣泛地使用了“絲綢之路”這個名稱,把古代絲綢貿易所達到的地區(qū),都包括在絲綢之路的范圍之內。于是“絲綢之路”就成為從中國出發(fā)、橫貫亞洲,進而連接歐洲、非洲這條陸路通道的總稱。這條穿越亞歐大陸的線路,不僅是沿線各地區(qū)間的商貿往來通道,同時也在政治邦交、宗教傳播和文化交流等諸多方面起到了極大地推動作用。

    遠在秦漢以前,中國西北就成為與域外與歐亞地區(qū)經濟往來的唯一通道??脊虐l(fā)現(xiàn)公元前5世紀德國斯圖加特霍克杜夫村、前蘇聯(lián)阿爾泰地區(qū)巴澤雷克古墓中出土的中國絲綢,吐魯番阿拉溝、魚爾溝春秋時代古墓葬出土的鳳鳥刺繡品都證實了這一點。古代中國文獻中對此也有不少記述?!肚f子·天地篇》中說“黃帝游乎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今和田南山一帶)之丘……”。賈誼《新書》中也記載傳說中的堯曾“身涉流沙地”,過塔克拉瑪干沙漠,跨越昆侖山到蔥嶺以西的龜山,會見西王母。荀子《大略》中還記述接任虞舜帝位的大禹,為了“學于西王國”,也曾親自到過西域地區(qū)。尤其是成書于戰(zhàn)國時的《穆天子傳》更詳細地記載了周穆王游歷西域地區(qū)的情景。外國人的著作中也有記述,據古羅馬地理學家斯特拉波的著作,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時,西方已經把中國稱作“賽里斯”國,“賽里斯”是蠶絲產地或販賣絲絹人的意思。這說明絲綢很早就已輸入西方,也就必然出現(xiàn)了通往西方的絲綢之路。公元前4世紀印度橋駢厘耶所著《治國安邦術》一書中有Cinapatta的字句,Cina是“支那”,指中國;Patta是“帕達”,意思是“帶”、“條”,Cinapatta的意思是“中國的成捆的絲”。按此書的內容推測,至遲在漢代以前,中國的絲綢就已輸入印度。

    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張騫應漢武帝招募,第一次出使西域,從長安啟程,經隴西(今甘肅境內)向西進發(fā),在西域輾轉停留13年,據《史記·大宛列傳》載“身所至為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傳聞其旁大國五六”。張騫于漢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回到長安。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又到了烏孫,并派出副使與更多地區(qū)和國家建立了友好關系,一時之間,絲綢之路空前繁榮。文獻記載自張騫通西域后,漢武帝每年都派使節(jié)去訪問西域各國,漢朝和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來的使節(jié)和商人也絡繹不絕。

    在這條往來頻繁的絲綢之路上,也有不少佛教徒。如佛經漢譯的創(chuàng)始人安息國的太子安世高,學佛修禪游化西域各地,于東漢桓帝建和初年(147年)輾轉來中國洛陽;支婁迦懺于桓帝末年(167年)從月氏來洛陽;隨后有竺法護、鳩摩羅什等西域高僧東來,朱士行、法顯等中土高僧西行,佛教傳道使者較頻繁地穿梭于絲綢之路上。

    二、印度佛教經像的傳入與中國佛教造像藝術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公元前6世紀末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特赴京)王子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創(chuàng)立。公元前3世紀中葉,孔雀王朝阿育王大力推廣佛教,佛教開始向印度境外傳播,逐漸發(fā)展成世界性的宗教。

    印度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人中國的時間已不可考,梁啟超以為秦始皇與阿育王同時,阿育王派遣宣教師二百五十六人于各地,或有人至中國。

    漢以后關于佛教傳人的記載更多?!段簳め尷现尽酚涊d: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秦景憲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日復立者,其人也,中土聞之,未知信了也”,已明確記載了佛教的傳人。又經過半個多世紀,漢明帝永平七年(64年),帝夜夢金人,身有日光,飛在殿前。后問群臣,此為何神?傅毅答,臣聞天竺有得道者,號“佛”,于是明帝遣使往西行求法,于大月氏寫佛經《四十二章經》回國?!端涀ⅰ?、《冥詳記》中也有此記載昔“(漢明)帝夢見大人,金色,頂佩白光”,“以問群臣或對日:西方有神名日佛,形如陛下所夢,得無是乎?”于是“發(fā)使天竺,寫致經像,時以榆模盛經,白馬負圖,表之中華,故以白馬為寺名”。又“初使者蔡情將西域沙門迦葉摩騰等,赍優(yōu)填王畫釋迦倚像,……乃遣畫工圖之數本,于南官清涼臺乃高陽門顯節(jié)壽陵上供養(yǎng),又于白馬寺壁畫千乘萬騎繞塔三匝之。”因此有人認為洛陽白馬寺是中國佛教第一所寺院。這說明佛教在中國社會的傳播具有一定的基礎,在上層社會已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才有此求法之舉?!俺跽b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詞,潔齋三月,與神為誓?!币沧C明了這一點。實物資料如:四川東漢墓中發(fā)現(xiàn)的佛像、搖錢樹;湖北等地雕刻有佛像的銅鏡;青海平安縣出土的菩薩像畫像磚;甘肅敦煌懸泉寺遺址出土漢簡中有關佛教的記載,更證明佛教在漢代傳人中國并在社會中具有一定影響的事實。

    佛教造像(藝術)起源于何時,據《增一阿含經》記載釋迦佛時有波斯匿王、優(yōu)填王造如來佛。從印度現(xiàn)存的佛教遺跡考證來說,佛陀涅槃后200年內無造像活動。直至公元前200多年的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期才在佛教圣地建立石柱刻制敕文,雕刻獅、象、牛、馬等動物柱頭,佛教藝術才開始出現(xiàn)。約于2世紀在巴爾胡特·山奇及稍晚的菩提伽耶等地修建的大塔石柱楯和石門上布滿了雕刻,但卻沒有出現(xiàn)一尊佛像。只有在一些故事畫中,以法輪、菩提樹、腳印等代替佛的形象。佛像的真正出現(xiàn)直至貴霜王朝的迦膩色伽時代(129~152年,一說120~153年),此時離釋迦涅槃已相去近6個世紀。佛的形象可能首先出現(xiàn)于故事畫中,后來才有獨立的單身像,如塔克西拉出土,以白灰膏塑造刻有菩薩題記的造像;迦膩色伽塔出土刻有銘文的舍利盒上的坐佛像;貨幣上的佛陀像,并有“佛陀”的題名。這說明至遲在公元1世紀印度佛的形象的模式已經形成。這與公元1世紀大乘佛教興起有著直接的關系,眾多大乘佛典中宣講建塔、造像等供養(yǎng)諸功德妙用。如《法華經》大約產生于公元1世紀,經中不乏宣教造像之功德。隨著大乘佛教的進一步迅速發(fā)展,石窟造像興起,佛教造像藝術逐漸進入輝煌。

    印度佛教造像藝術,據考古發(fā)掘,造像中心有兩個地區(qū),分別是位于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和中印度的秣菟羅(又作馬土臘)。

    這兩大陣營不同的佛教造像藝術,直到大月氏統(tǒng)治者滅亡,由中印度北上的笈多王朝(320~600年)統(tǒng)治了全印度,兩者間的交流才明顯表露出來。此時原犍陀羅地區(qū)藝術與秣菟羅藝術混流,并相互影響,形成了其后的笈多藝術,為印度佛教造像藝術的黃金時代。隨著佛教的廣泛傳播,造像藝術開始逐漸流溢四方,通過絲綢之路傳人中國,對中國北部的石窟藝術有很大影響。

    中國佛教造像藝術在繼承和吸收印度佛教造像藝術同時,加入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因素,乃至地域民族文化藝術的審美情趣,產生了中國佛教造像藝術的多元化。體現(xiàn)在石窟寺,即今日所說的涼州式、云岡式、南傳系、秦州式及中山系等眾多式系說。

    佛教藝術傳人中國,從考古發(fā)掘實物來說,1~3世紀已流傳于南方地區(qū)。早在東漢時期四川地區(qū)有樂山麻巖墓、柿子灣崖墓、彭山縣夾江崖墓等發(fā)現(xiàn)多尊佛造像,高肉髻或高螺髻,通肩袈裟,右手施法印。其中彭山佛右側侍者手舉蓮苞。三國時期,笮融曾:

    “以銅為人,黃金鎏身,衣以錦彩”且設像“希席于路,經數十里,氏人來觀及就食者且萬人”??瞪畷嘤趨堑?,營立茅茨,設像行道,當時“江左大法遂興”。

    漢魏之際的造像基本屬于外來藝術。稍晚,這種造像儀范產生變化,如西晉曹不興“儀范寫之”佛像,應該有其本人的審美因素。衛(wèi)協(xié)作佛教畫更明確了這一點,“顧愷之《論畫》云:七佛與大列女皆協(xié)之跡,偉而有情勢。……謝赫云‘古畫皆略,至協(xié)始精,六法頗有兼善,雖不該備形似,頗得壯氣,凌跨群雄,曠代絕筆?!睆牟懿慌d、衛(wèi)協(xié)等人畫風的形成與發(fā)展來看,中國佛像已逐漸超越了印度佛像的模式,亦可說印度佛像逐步漢化,這對以后的中國佛教造像藝術的創(chuàng)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時至東晉,佛教在官廷、民間已普遍流傳。大量漢譯經典的譯出,使中國人對佛教的理解逐漸深入?!稓v代名畫記》中說戴逵“善鑄佛像及雕刻,曾造無量壽木像,高丈六,并菩薩,遵以古制撲拙,至于開敬,不足動心,乃皆坐帷中,密聽眾議,所聽褒貶,輒加詳研,積思三年,刻像乃成。”這說明中國佛教造像,此時不再以外來造像為本,而是大膽地創(chuàng)造出具有中國本土風格的大眾喜愛的佛像新形式。此時印度佛教藝術中國化已達到較高的水準,乃至極大影響到南北朝時期的佛教造像藝術。

    麥積山石窟位于中國西北的甘肅天水。天水地理位置特殊,古代為羌、胡、氐等少數民族居住地,是佛教經絲綢之路傳播的重要路徑。又近鄰四川,同時受南傳佛教的影響。麥積山石窟佛教造像,初創(chuàng)時就能將外來的佛教藝術與地方民族文化藝術相融,并具有地方性。

    麥積山石窟現(xiàn)保存自后秦,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十多個朝代開鑿的石窟221個,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畫約1000平方米,北朝大型崖閣8座,它是研究我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宗教藝術等難得的寶貴資料。麥積山石窟佛教造像藝術是印度佛教經像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產物。

    后秦(有北魏之說)營造的第74、78等窟佛像波浪式肉髻,袒露右臂,斜披袈裟,流暢稠密的陰刻線衣紋等塑造手法及藝術特點,保留了犍陀羅、秣菟羅的藝術特色。五官、體態(tài)的塑造手法及藝術特點已趨于中國北方拓跋氏民族的特征。其中斜披袒右袈裟又搭于右肩頭,在印度佛像中未見,或許可認為是受秣菟羅造像佛斜披袒右袈裟的影響,中國自創(chuàng)的佛像袈裟樣式。北魏早期營造的第128、148、80等窟塑造手法及藝術特點更趨于中國民族化。北魏“漢化”以后的第121、127、133、135、147窟等的佛菩薩造像,“秀骨清像”“褒衣博帶”“寬袍大袖”“薄衣貼體”,具有“吳帶當風”、“曹衣出水”的畫風,已是中國南朝時期士大夫的形象,壁畫中所繪的“吉祥天女”形象,可與《洛神賦》中的洛神女相比照,他們已是外來佛教藝術完全中國化的代表。西魏北周時期第44、123、62、141等窟佛菩薩造像,其表情神態(tài)猶如中國本土的大丈夫、俊男美女,衣著服飾也是當時漢族和西北少數民族的真實寫照。隋唐時期第13、5等窟佛菩薩造像“珠圓玉潤”的臉型、健壯的體格,符合隋唐豐滿圓潤、以胖為美的時尚,衣著富麗堂皇,已顯露隋唐盛世中國佛教達于頂峰的盛景。五代宋元時期第43、165、127窟中的菩薩是中國地方化、民族化、世俗化的典型,其中宋代的女供養(yǎng)人塑像,打破常規(guī)的佛教造像規(guī)范,幾與佛像等高,立于其左右,完全是“丹鳳眼、柳葉眉、櫻桃小嘴”的世俗美人形象。明清時期眾多洞窟中重修的佛菩薩弟子等造像,形容親切,觀之如慈母弟兄姐妹。

    麥積山石窟佛教造像藝術,從一開始就強調中國化,且自始至終彰顯民族性、地方性,塑造了具有本土藝術特征的佛教藝術佳作。它是印度佛教中國化,外來佛教藝術中國性的具體表現(xiàn)。

    從考古實物年代來說,麥積山石窟的開窟造像年代略晚于中國著名“四大石窟”的敦煌莫高窟,而早于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造像以泥塑冠世,其泥塑造像手法有別于石刻造像,所用材質更為靈活多樣,更易塑造,因而其造像形神兼?zhèn)?,融人格化與神格化為一體,充分反映了佛經所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發(fā)菩提心即為菩薩”的大乘佛教思想。其泥塑作品,開創(chuàng)了中國佛教同類藝術造像的先河,“三世佛”題材造像和第127窟北魏所繪的《西方凈土變》《維摩詰經變》《涅槃經變》《啖子本生》《薩捶那太子舍身飼虎》《帝釋天》《十善十惡》等題材內容豐富的大型壁畫,也是中國佛教石窟同類藝術風格及大乘佛教題材內容的先軀,并通過絲綢之路對其他石窟有所影響。

    三、麥積山石窟的營建

    (一)佛教傳入與歷代營建

    “石窟”,起源于古代印度,在印度主要有兩大類石窟,即“毗訶羅”、“支提”?!芭X羅”是沙門禪定、止息、睡眠的場所,又為僧房;“支提”是沙門集會、誦戒、布薩處,往往設置塔、像,以供禮拜,又為塔廟。集合講堂、禪堂等設備于一處的僧房,則稱作“僧伽藍”。中國各地的石窟可以說基本上為印度石窟類型的繼承,但也有了極大發(fā)展,出現(xiàn)了新的窟形類別,且石窟寺內的洞窟題材要比印度更為豐富。加之融會了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思想,窟主群體也較為復雜。

    佛教經像自漢代傳人、初現(xiàn)造像,至三國、兩晉時期,笮融曾以銅為人(佛像),并涌現(xiàn)出曹不興、衛(wèi)協(xié)等一批佛教畫家。隨著佛教經像在中國進一步傳播發(fā)展,佛教徒為續(xù)佛慧命、學佛弘法、禪修、禮拜、求功德、祈福、消災、護佑等等,開始不斷營建石窟。

    中國石窟的營建始于新疆地區(qū)(古稱西域),如克孜爾石窟等,興起于東晉十六國時期,至南北朝達到歷史頂峰。如著名的涼州石窟、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等石窟寺先后開鑿造像。

    據文獻記載:“秦州麥積崖佛殿下舍利,山神藏之。此寺周穆王所造,名曰靈安寺?!庇钟性疲弧扒刂蓰湻e崖佛殿下亦有舍利,山神藏之。此寺周穆王所造,名日靈安。經四十年,常有人出?!边@兩條文獻為唐代人記述,帶有傳奇色彩,應該與中國佛教傳人的傳說有關。

    甘肅是絲綢之路的重要路段,而天水是絲路沿線的重鎮(zhèn)之一?!夺屽确街尽び温钠返谖逶谟浭鰸h唐之間去西域求取佛經的16件大事中,其中第3件事記:“后漢獻帝建元十年(205年),秦州刺史遣成光子,從鳥鼠山度鐵橋而入,窮于達嚷旋歸之日,還踐前途。自出別傳。”地方官員曾遣人去西域取經,這是天水地區(qū)有關佛教的最早信息,也說明在205年之前,佛教已在天水地區(qū)傳播弘揚。以此推測麥積山石窟始鑿于后漢,還不具有說服力。20世紀80年代,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修建西崖下護坡時發(fā)掘出漢代的繩紋磚,究竟是麥積山早期的寺院遺物,還是后代從別處移來,現(xiàn)難以斷定。

    兩晉十六國時期是中國佛教逐漸發(fā)展并興起的歷史階段,來華印度西域僧人大增,如高僧安世高、支婁迦讖、曇摩密多、竺法護、鳩摩羅什等。中土往西域、印度者亦成風氣,如高僧朱士行、于法蘭、法顯、慧常、康法朗等。佛法自印度經西域在內地廣為傳播。十六國中后趙、前秦、后秦、后涼、南涼、西秦等國都信仰佛教,其興為前秦,最盛為后秦(384-418年)。前秦、后秦的國都在長安,當時的秦州一直在其統(tǒng)治區(qū)域,而且前秦苻氏和后秦羌氏都發(fā)跡于隴右秦州,并以秦州為活動根基。天水佛教應該會得到較大地傳播。

    西晉時期天水佛教,據《北山錄》卷4載:帛遠(法祖)“值晉亂,將遁隴右,秦州刺史張輔重之,欲令反服,不從,遂殺之,蕃漢追悼。”又《高僧傳·帛遠傳》記述帛遠長期在長安譯經傳教,“道化之聲被于於關隴。崤函之右奉之若神?!薄皶x惠之末,祖見群雄交爭,干戈方始,志欲潛遁隴右,以保雅操。會張輔為秦州刺史鎮(zhèn)隴上,祖與之俱行?!痹陔]右信奉佛教的漢族和少數民族民眾中引起極大反響,以致“戎晉嗟慟,行路流涕。隴上羌胡率精騎五千,將欲迎祖西歸”。因“輔以祖名德顯著,眾望所歸,欲令反服,為己僚佐。祖固志不移,由是結憾?!倍粡堓o所害?!爸新仿勂溆龊Γ薏患?,眾咸憤激。欲復祖之讎。輔遣軍上隴,羌胡率輕騎逆戰(zhàn)。時天水故帳下督富整,遂因忿斬輔。群胡既雪怨馳,稱善而還。共分祖尸,各起塔廟?!笨芍鲿x末天水佛教較為興盛。又《出三藏記集》引《普曜經記》云:“晉懷帝永嘉二年(308年)太歲在戊辰,五月本齋(謂布薩之日),(竺法)護在天水寺手執(zhí)《普曜經》胡本,口譯為晉言,沙門康殊、帛法巨筆受”。說明當時天水境內的佛教寺院已具一定規(guī)模并進行傳教活動。

    東晉十六國時期,據《法苑珠林》卷46載:“晉羅浮山有單道開,姓孟,敦煌人?!允⒔ㄎ涫辏瑥奈髌絹?,一日行七百里。至南安度一童子為沙彌,年十四,稟受教法,行能及開。時太史奏虎云:有仙人星現(xiàn),當有高士入境。虎普勃州郡,有異人令啟開。其年冬十一月,秦州刺史上表送開?!庇纱丝芍鼗偷纳藛蔚篱_,在后趙石虎建武十二年(346年)從西來內地進行傳法,從西平(今青海西寧)至南安度一名14歲的童子為沙彌,并傳之以法。南安本屬秦州管轄,秦州刺史根據石虎的旨意,不敢怠慢單道開,上書并送他到鄴城。說明后趙時佛教在秦州已有較好的社會環(huán)境。

    前秦時苻堅對佛教特別崇信,東晉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年),苻堅遣苻丕占襄陽,并邀請著名高僧道安和習鑿齒。苻堅認為襄陽之役只得一人半,一人指道安,半人為習鑿齒。苻堅得道安后,請他住長安弘法,曾開幾千人的大道場。又派驍騎將軍呂光發(fā)兵7萬西伐龜茲,迎西域名僧鳩摩羅什來長安,行至涼州滯留。384年姚萇建后秦,繼請鳩摩羅什,仍未至。姚興為皇帝,于401年方將鳩摩羅什請到長安,姚興“待以國師之禮,甚見優(yōu)寵,晤言相對,則淹留終日,研微造盡,則窮年忘倦?!遍L安當時有中外游學僧人5000多名?!爸菘せ?,事佛者十室而九矣”。由此推測秦州佛教無疑也較為興盛。

    據《四川制置使給田公據碑》記載:“因群山圍繞,中間突起一峰,鐫鑿千龕,現(xiàn)乘萬像,上下萬仞,有三泉文殊普賢觀音圣水,萬民祈禱,無不感應。始自東晉起跡,敕賜無憂寺口口口給田供瞻,次七國重修,賜石巖寺,大隋敕賜靜念寺,大唐敕賜應乾寺,圣朝大觀元年……奉敕改賜名為瑞應寺?!薄短綇V記》記:“麥積山……望之團團,如民間積麥之狀,故有此名。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室……。古記云:六國共修”。麥積山石窟第3號窟附近宋人題記:“麥積山勝跡,始自于口(姚)秦,成于元魏?!薄尔湻e山開除常住地糧碑》記:“麥積山為秦地林泉之冠,其古寺系歷代敕建者,有碑碣可考,自姚秦至今一千三百余年矣,香火不絕”?!斗捷泟儆[》云:“麥積山……姚秦時建瑞應寺,在山之后,姚興鑿山而修?!?/p>

    關于麥積山石窟造像最早的文獻為北周庾信《秦州天水郡麥積崖佛龕銘并序》,其記述:“麥積崖者,乃隴坻之名山,河西之靈岳。高峰尋云,深谷無量?!且燥w錫遙來,度杯遠至,疏山鑿洞,郁為凈土。拜燈王于石室,乃假馭風,禮花首于山龕,方資控鶴。”度杯又作杯度(?-426年),據僧傳考證,他曾至長安見鳩摩羅什,到麥積山造像大約在402-405年之間。又第76窟正壁佛座前墨書題記“南燕主安都侯……姬……白前……后造”。據考“南燕主”是慕容超(385-410年),“安都侯”是他接受的后秦的封號?!凹А笔橇髀湓诤笄氐哪饺莩藓粞邮?。呼延氏在406~407年后秦與南燕談判成功后回到南燕,第76窟造像應該在407年之前。姚興在其執(zhí)政之時(394-416年)大崇佛教,尤其在402年鳩摩羅什來長安以后達到頂峰。姚興在麥積山造像,現(xiàn)一般認為是第74、78窟,雖難確定為何年,最晚亦在416年之前。由于麥積山佛教興起于東晉,在前秦、后秦國主崇信倡導弘揚下,到著名高僧玄高于417年后“乃杖策西秦,隱居麥積山,山學百余人,崇其義訓,稟其禪道。時有長安沙門釋曇弘,秦地高僧,隱在此山,與高相會,以同業(yè)友善?!毙叩茏印坝行B者,秦州隴西人,學究諸禪,神力自在,手指出水,供高洗漱,其水香凈,倍異于常。每得非世華香,以獻三寶。靈異如紹者又十一人。紹后人堂述山蟬蛻而逝。昔長安曇弘法師,遷流岷蜀,道洽成都”??梢婝湻e山佛教弘揚傳播到十六國末已是一派盛況,營造石窟應該初具規(guī)模。

    南北朝時期,北魏道武帝、明元帝雖皆尊信佛教,太武帝初曾遣使求曇無、玄高、曇曜同遷平城弘法,但438年下敕罷黜50歲以下沙門,開始逐步進行滅法至446年毀滅佛法。天水于431年歸北魏統(tǒng)治,從麥積山石窟遺存造像來看,第74、78等窟原造像在太武滅法時被破壞。北魏興安元年(452年)文帝即位,同年12月下詔復興佛教,“天下承豐,朝不及夕,往時所毀圖寺,仍還修矣。佛像經論,皆復得顯”。

    第78窟墨書題記“仇池鎮(zhèn)經生王口口供養(yǎng)十方佛時”、“仇池鎮(zhèn)楊口口……”。從“仇池鎮(zhèn)”始置于446年,為南秦州的統(tǒng)治中心至501年得知,此窟應該是文帝復法時重修。此后北魏統(tǒng)治時期內,麥積山佛教大興,石窟造像達到鼎盛。據現(xiàn)存的洞窟統(tǒng)計,這一時期重修和新開建的占北魏石窟總數的60%以上,大型洞窟也多為此時期開鑿,主要有第70、71、128、100、148、80、114、115、93、121、126、127、142、133、135等窟。從現(xiàn)存石窟造像題記:第115窟“唯大代景明三年九月十五日遣上邦鎮(zhèn)司口張元伯……為菩薩造石室一區(qū)……”,第127窟存殘碑記“大魏……沙彌法生……麥積崖造龕一所,屈請良匠,……”,第126窟“督龍驤將軍天水太守王宗供養(yǎng)佛時”、“武口鎮(zhèn)將王勝供養(yǎng)佛時”,以及“李道生全家”、“陳益生、賈伏生、侔玄寶及夏、侯、寧、白、齊、談諸姓之妻合造一窟”等等功德主開窟造像來看,北魏天水佛教信仰者上至朝廷三品,下至普通百姓,皆熱衷于開窟造像,這一時期成為麥積山開窟造像的高峰時期。

    西魏文帝和宇文泰都篤信佛法,國內崇佛風氣一如既往,“尊高僧道臻為西魏國大統(tǒng)”,并改修官制,主官掌管沙門道士之法,佛教被視為國教,全國上下立寺造像,修福修善之功德佛事,連綿不斷。文帝在位時,其子武都王戊為秦州刺史,也是一位崇佛者,天水佛教興盛如故。麥積山石窟“昔西魏大統(tǒng)元年再修崖閣,重興寺宇”。

    又據《文帝文皇后乙弗氏傳》記:文帝文皇后乙弗氏被廢以后,出家為尼,依其子秦州刺史武都王,到大統(tǒng)六年(540年),奉敕自盡,鑿麥積崖為龕而葬,即現(xiàn)存第43窟。麥積山石窟西魏主要洞窟有第43、44、54、104、105、120、123等窟,現(xiàn)存東崖西側20個洞窟,俗稱王子}同,可能是武都王守靈之處。如此,麥積山石窟直接受到皇室的重視,其開鑿仍然興盛。

    北周統(tǒng)治者除武帝于文邕于北周后期滅佛外,同樣皆崇信佛教。秦州歷任刺史尉遲迥、趙貴、宇文廣等都是虔誠的佛教信仰者,在他們的倡導和保護下,天水佛教繼西魏以后繼續(xù)弘揚。據《秦州天水郡麥積崖佛龕銘并序》記:“麥積崖者……大都督李允信者,籍于宿植,深悟法門,乃于壁之南崖,梯云鑿道,奉為亡父造七佛龕?!庇钗膹V故吏儀同李允信(充信)在麥積山為亡父造七佛閣(即第4窟),是目前國內石窟中現(xiàn)存最大的仿木結構宮殿式七間八柱的}同窟,造像有七佛八菩薩、“薄肉塑”飛天、千佛、護法等。從麥積山石窟現(xiàn)存北周時期30多個洞窟,如:3、4、9、12、14、26、27、62、82、109、134、141窟等,以及天水境內拉捎寺北周造像龕來看,是玉門關以東中國石窟群中北周時開窟最多且最為集中的一處。從麥積山、拉捎寺現(xiàn)存北周造像壁畫來看,周武帝滅法前的洞窟佛像沒有遭到破壞,應該得益于秦州地方官員及廣大信徒滅法時的盡力保護,避免了法難。宣帝、靜帝兩代君主繼位,下詔“修教法化”、“復佛像”,又大力重振佛教。麥積山石窟北周時期一直處于繁榮階段,尤其是佛教造像藝術,不僅數量多,其多樣化的藝術形式,獨特的藝術風格,代表了北周時期的最高水平,是麥積山石窟營造的又一高峰。

    至隋代,開國皇帝楊堅自稱“佛弟子”,其即位(581~604年)之初,就改變“周武滅佛”方針,利用佛教作為統(tǒng)治的有力工具之一。他曾對靈藏法師說:“律師度人為善,弟子禁人為惡,言雖有異,意則不殊?!睘榱藦团d佛教,首先下令修復已毀廢的寺院塔像,允許人們出家。其在位23年中,先后三次下詔,在全國30州建舍利塔,總計達113座,在中國佛教歷史上空前絕后。隋煬帝未即皇位時就受“菩薩戒”,即位后也大力扶植宣揚佛教,造就隋唐兩朝成為中國佛教史上的鼎盛時期。據文獻和遺跡可知,在隋文帝三次下詔建舍利塔之際,天水分別建造了3座舍利塔。《秦州雄武軍隴城縣第六保瑞應寺再葬佛舍利記》碑載:“隋文帝仁壽元年再(開)龕窟,敕葬舍利建此寶塔,賜凈念寺?!薄短綇V記》記:“隋文帝分葬神尼舍利函于東閣之下”。麥積山分別在山頂和峻嶺建兩座舍利塔。麥積山石窟崖面中部大面積被地震所塌毀的洞窟,據專家學者考證推測,應該是隋唐時期開鑿較集中的區(qū)域?,F(xiàn)存隋代新開洞窟20多個,主要有5、13、14、24、37、60、67窟等。其中東崖第13窟,高達16米的摩崖彌勒佛及二菩薩就是此時期的佳作。

    唐朝統(tǒng)治近三百年,統(tǒng)治者多采取釋道并重的政策,佛教興衰起伏不定。但綜觀中國佛教發(fā)展史,唐朝佛教的興盛為歷史最高峰。貞觀末年玄奘大師西行求法“有秦州僧孝達在京學《涅槃經》,功畢還鄉(xiāng)遂與同去,至秦州,停一宿”。。麥積山石窟唐初賜凈念寺,續(xù)開鑿洞窟,如第5、161窟,第5窟下有題記記載:“坊州石匠趙法知、趙敬玖開三龕,趙松朵?!庇捎谔崎_元二年(734年)天水大地震,麥積山石窟破壞嚴重,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流寓秦州時,麥積山已是“野寺殘僧少,山圓細路高”及“亂石(又作水)通人過,懸崖置物牢”的荒涼冷落景象?!鞍彩分畞y”吐蕃曾一度占領長安,“天寶年中,秦州人吐蕃”,“寶應元年(762年)秋七月,吐蕃大寇河、隴,陷秦、成、渭三州”此后,吐蕃長期占據隴東南一帶,直到大中三年(849年),唐軍才收復失地。在近百年的時間里,麥積山石窟再無開鑿。唐“會昌法難”之后至大中元年(847年)復法,麥積山石窟沉寂多年,“至大中二年(848年),有先師迥大師,尋舊基圣跡,精構伽藍?!丙湻e山石窟方又有復蘇。現(xiàn)存的石窟造像壁畫,有一些重修的痕跡,以及留有第7窟“大中十年(856年)”、第127窟“咸通三年(862年)”“龍紀元年(889年)”“天復元年(901年)”、第135窟“乾寧元年(894年)”等多條題刻。

    五代天水地區(qū)先后被前蜀、后唐、后蜀、后周等小國分別統(tǒng)治,由于政權頻繁更迭,動蕩不安;同時又處于各政權的邊境地區(qū),在歷史資料中有關麥積山石窟佛教情況極少見。從石窟遺跡考察,造像目前唯有第43窟兩尊菩薩,以及僅存第117窟前蜀光天元年(918年)、第62窟后蜀廣政十五年(952年)、第123窟后唐長興元年(930年)、第109窟后唐長興二年(931年)、第85窟后晉天福四年(939年)的游人刻題,說明石窟在五代時期僅處于維持狀況。

    宋代皇帝雖然提倡儒釋道三教并存,但適當保護并鼓勵佛教的發(fā)展。麥積山石窟北宋景祜二年(1035年)以麥積山寺賜紫沙門惠珍及太原王秀為首的多位施主募錢捐物大量重新妝修東、西崖佛像。北宋元豐八年(1085年),嘗宣詔麥積山寺得道高僧秀鐵壁入宮講演宗乘,敕賜“圓通禪師”,給賜田土200余頃,供瞻僧眾。北宋徽宗趙佶大觀元年(1107年),麥積山山頂阿育王塔旁地產靈芝38株,龍圖閣學士秦州經略陶節(jié)夫具表進上朝廷,以為瑞兆,敕賜改寺名為瑞應寺。1984年麥積山石窟工作人員,在對東崖大佛(第13窟)進行維修時,于主佛頭部白毫內發(fā)現(xiàn)一只定窯產芒口白瓷碗,外壁有“紹興二十七年八月二十五日”墨書題記,說明1157年也有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重塑妝修。又據石窟調查,宋代題記50余處,歷太祖、太宗、仁宗、神宗、英宗、哲宗、徽宗、孝宗、光宗、寧宗、理宗等250多年,為歷史上現(xiàn)存題記最多的朝代。麥積山石窟在宋代雖未大規(guī)模開窟造像,但對歷史上眾多被毀壞的造像都進行了重塑或維修,主要有第165窟的佛、菩薩、供養(yǎng)人,第4、43窟的金剛力士、文殊菩薩、維摩詰,第133窟釋迦會見羅喉羅,第191窟迦樓羅。然而到南宋(1127-1279年)時期,秦州一帶大小兵禍數十次,在失地與收復的拉鋸戰(zhàn)中,當地的經濟遭到極大破壞,乃至“郡邑遂空”,社會不安,人民生活困難,麥積山石窟僅在紹興年間有過艱難地重修。如此,石窟營造之興是在北宋時期。

    元朝各帝對佛教都很崇拜,敬重蕃僧,尊為國師。每年舉行各種佛事,復使軍民營建佛寺,分大量的田產為寺院經費。天水相鄰的徽縣北禪寺高僧張氏被元文宗(1328-1350年)封為“真慧國師”,掌國師印。天水佛教在宋趨于衰落后又重新得到發(fā)展的機遇,境內大量修建寺院,原有的石窟寺也均得以重修塑繪造像。從麥積山石窟現(xiàn)存的洞窟造像考察,第35、48、103、11、127等窟內有相關的密教內容,以及第4窟外壁有藏文六字真言題記。但是,麥積山石窟一直以來以弘揚漢傳佛教為主,所以統(tǒng)治者大力提倡藏傳密教,對石窟寺的發(fā)展并無助益。

    明朝諸帝雖有世宗崇道排佛,但總體“好佛”,甚至佞佛。從天水境內現(xiàn)存石窟寺院來看,不少寺院的建筑、造像、壁畫為明代修造。如麥積山相鄰的仙人崖石窟,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成祖朱棣賜靈應寺,現(xiàn)存大量精美的塑像和壁畫。麥積山瑞應寺重修造像繪畫,石窟中也重修塑像200余尊,壁畫300多平方米。至明末崇禎年間,又是“寥寥山僧,多食野菜資生”“僧輸不前,逃竄過半”“致法堂前,草深一丈”的荒涼慘景。

    清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皇帝對佛教都有濃厚的興趣,但基本沿襲明代的佛教管理方式,佛教實已處于衰落的維持狀態(tài)。天水佛教也艱難支撐,從目前考查的境內所有石窟寺的情況看,石窟寺院現(xiàn)存建筑基本上為清代重修,對過去殘損的造像繪畫也只是進行簡單的修繪,新增的造像壁畫很少。據記載,麥積山石窟寺繼明末后雖有僧人圓慧重修舍利塔、圓覺重修瑞應寺等,但直到民國仍日益衰敗。

    (二)絲綢之路與麥積山石窟營造相關的幾個重要人物

    佛教經像通過絲綢之路路網在中國廣為傳播,一方面是通過長安、洛陽、涼州、平城、南京、襄陽等佛教中心的輻射,但更重要的是信仰和支持佛教的統(tǒng)治者以及佛教中的高僧們在絲綢之路各地的弘揚和傳播。麥積山石窟的營造也與此有著密切的關系。

    度杯,據文獻記載可能是冀州人(今河北冀縣一帶)人,自冀州南下,曾到黃河北崖,從孟津渡河。又到過彭城(徐州)、洛陽、西安、麥積山。這幾處是絲綢之路路網上的重要節(jié)點。度杯是最早來麥積山開窟造像的僧人,造像內容有“燈王”及“花首”,出自《維摩詰經》和《法華經》。其造像風格“冀州余俗,河西舊風”,就是度杯從家鄉(xiāng)帶來的,應該是東晉、后趙佛教美術風格,以及長安、秦州的本地風格。

    玄高,在長安拜浮(又作佛)跋陀羅為師,西秦時,隱居麥積山,后去炳靈寺,游歷涼州,“沮渠蒙遜深相敬事”,又到平城,太子晃“事高為師”。玄高來麥積山“時有長安沙門釋曇弘,秦地高僧,隱在此山”,有弟子玄紹,后入堂述山,“曇弘法師,遷流岷蜀,道洽成都”。佛跋陀羅為北印度人,在廚賓受禪法,在智嚴的邀請下來中國,東征抵青州(山東),后到長安。

    法生,洛陽人,在平城出家,曾遇北海王元祥之母崇奉佛法,參與法會,后到麥積山石窟造像,再被專招進京,在龍門為孝文帝及北海王母子造像。

    鳩摩羅什,龜茲人,少年出家,去廚賓學法回龜茲弘法,后到涼州,又被后秦姚興請至長安,尊為國師,他與其佛教集團譯經弘法,為中國佛教的興盛起到重大的作用,作出巨大的貢獻。姚興在麥積山石窟造“三世佛”、“彌勒、文殊”等題材造像,皆深受其思想的影響。

    另有:西魏皇后洛陽人乙弗氏在麥積山出家為尼;宋代麥積山高僧秀鐵壁應皇帝詔入官講演宗乘。

    由以上介紹可知,麥積山石窟營造,通過絲綢之路來往的高僧等,直接或間接地和印度、廚賓、西域、涼州、長安、洛陽、河北、平城、南京等地域存在一定的關系,并相互影響。石窟寺造像是以佛教經典為依托,長安是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大乘佛教經典譯著傳播的最盛之地。天水臨近長安,屬于長安佛教集團的文化圈,麥積山石窟就是具體的反映。如:道安在長安開道場,宣揚佛法,提倡彌勒、彌陀信仰,鳩摩羅什在長安譯《法華經》、《維摩詰經》及彌勒、彌陀和相關禪法等經典思想,在眾多造像壁畫中都得到驗證,并影響到其他石窟。

    結語

    麥積山石窟所在地天水(古秦州),歷來是連接中原地區(qū)和河西走廊絲綢之路上的重鎮(zhèn),絲綢之路沿秦嶺西行的南側路線就從麥積山下通過。天水又是陜甘南通巴蜀大道的交匯點。從佛教造像來說,中國佛教造像先興于南方,四川是最早興起地之一。麥積山石窟營建,其造像藝術特征,早期西域(及印度)的特征較少,多為中原和南朝特點。河西走廊中的敦煌莫高窟造像藝術早期則以西域風格為主,后漸多中原風格。佛教造像西域之風東漸,中原漢風西上,麥積山石窟的營建是絲綢之路東西方文化藝術傳遞交融的產物,在外來藝術中國化及中國佛教藝術在境內絲綢之路上的石窟寺交叉弘傳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麥積山石窟現(xiàn)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麥積山石窟佛教文化藝術會在絲綢之路各國文化、藝術、宗教等方面交流中彰顯自身的價值,起到積極的作用。

    (責任編輯:文丹)

    猜你喜歡
    絲綢之路
    2016年《絲綢之路》文化版總目
    絲綢之路(2016年23期)2017-01-05 21:26:49
    新疆向西開放度與經濟增長灰色關聯(lián)分析
    古代絲綢之路行旅佛教徒的新聞傳播活動
    新聞界(2016年4期)2016-12-24 16:22:33
    絲綢之路背景下西安旅游業(yè)國際化發(fā)展對策建議
    商情(2016年42期)2016-12-23 14:33:10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文化交流
    晚晴(2016年11期)2016-12-20 19:05:09
    淺析“一帶一路”戰(zhàn)略對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影響
    中國經貿(2016年20期)2016-12-20 14:54:39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背景下新疆與哈薩克斯坦高等教育合作的發(fā)展
    亞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20:46:06
    “絲綢之路經濟帶”視野下國際物流港建設的思考
    情灑西域,奠基樂史
    藝術評鑒(2016年15期)2016-11-29 10:13:31
    中國“絲綢之路”迎來復興
    南風窗(2016年15期)2016-08-11 18:43:26
    辰溪县| 宝清县| 寿光市| 和政县| 泽库县| 榆社县| 太仆寺旗| 宿松县| 汝州市| 湟中县| 梨树县| 阜新市| 乌审旗| 静乐县| 屯留县| 馆陶县| 通海县| 旺苍县| 鹤峰县| 班戈县| 彭山县| 揭阳市| 延长县| 德钦县| 洛扎县| 连平县| 台山市| 东安县| 马边| 广安市| 视频| 邯郸县| 泰宁县| 榆林市| 南安市| 上饶市| 措美县| 平乡县| 安丘市| 监利县| 东海县|